當現代兒童遇上《弟子規》

2020-12-17 中國文明網

 

  進入21世紀,傳統文化一熱再熱,許多具體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孩子該不該學習蒙學讀物《弟子規》,已成為讓很多家長頭疼的事情。與此相關,社會上圍繞《弟子規》的爭論也一直不絕於耳,各路人馬的觀點幾乎是冰火兩重天。

  當代淨土宗一代名僧淨空法師,宣稱「沒有《弟子規》,你的一生努力最後都等於零」,他和弟子陳大惠、蔡禮旭等人,結合著佛教的因果報應,多次宣講此書,感化了大批民眾。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則把《弟子規》一路講上了央視的《百家講壇》。他錦心繡口,循循善誘,徵服了廣大孩子家長的心。在民間積極弘揚儒學的趙法生先生,不僅肯定《弟子規》的教育效果,而且從學理上論證《弟子規》與儒家的根本精神無違,強調說「家教傳統的中斷和數代人的禮義缺失,才是《弟子規》走紅的時代動因」。

  然而,另一派人則認定此書會摧殘孩子的心靈,當聽說中山大學要求入學新生學《弟子規》,連稱「這是大笑話」。一些弘揚國學的名人,對少兒背誦《弟子規》也深表異議。龔鵬程先生就認為《弟子規》算不上什麼儒學經典,在蒙學讀物中也是最差的,即使要背誦,也輪不到它,《三字經》《千字文》就好得多。還有人的意見與龔先生略同,或認為該書對孩子的束縛過多,或認為該書內容上粗淺斑駁,不足為訓。

  去年以來,圍繞《弟子規》的爭議突然加劇。事情源於一對父母不滿孩子學校強制要求背誦《弟子規》,從而給當地教育局寫信,對該學校提出抗議。他們聲稱此書是「精神霧霾」,「一股傳統專制社會的腐臭撲面而來」。

  在此論爭中,支持讀《弟子規》的學者似乎不佔優勢。但那些反對的觀點,也實在有太多的似是而非處。竊以為《弟子規》雖遠不能與《論語》《禮記》等儒家經典相提並論,但作為後者的輔助,此書通俗易懂,向兒童提一些為人待物的具體規範,「雖不中亦不遠」,「其惡不如是之甚也」,自有「三百千千」等其他蒙學讀物不能替代之處,對糾正我國當今兒童教育中存在的知識與規範嚴重失衡等問題,仍有其不可或缺的補救價值。

  首先要明白,《弟子規》不過是舊時家長或師長用來教導子女、學生學習一些做人道理和禮儀規範的書之一,關於書中道理和規則,是否需要改進、如何改進都可以商榷,但我們不應上綱上線地一口咬定它是封建統治者培養奴隸和順民的教科書。《弟子規》的施教對象,主要是未成年的孩子。由於孩子的生活經驗嚴重不足,是非感還沒有形成,這時候維護家長的權威地位,甚至向孩子作一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價值灌輸仍是必要的。——大家試想,此階段的孩子與家長發生分歧,是不是絕大多數情況下家長是對的?父母要求孩子講禮儀,不碰電線,不玩火,不打架,難道就會造成子女的「逆來順受」性格嗎?

  很多家長讓孩子學《弟子規》,正是為了讓孩子在人生旅途中能夠抵制誘惑,少走彎路,不走邪路,做一個有規矩、有才德的君子,當然學《論語》等國學經典的目的更是如此。這固然是在儘自己的教育責任,但終究仍是為了給孩子指一條更長遠的幸福之路。一些人反對孩子學《弟子規》,往往有一種義正詞嚴的理由,說什麼「請不要給你的孩子那麼多道德綁架,孩子是獨立的人,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權利」之類的話。我的看法是,儘管《弟子規》的少量教條存在一定問題,但絕大部分條目仍是儒家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可算是立足於中國文化傳統的修養之道。

  有人或許說,西方兒童不學《弟子規》,也不像中國人這般強調順從父母,長大後也沒見得就比中國人素質低。殊不知,如果傳統的家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之類家教精神都還洋溢在家庭教化中,今之父母又何必非要學這種根本算不上國學經典的《弟子規》呢!中國文化的宗教性弱,故須要施之於儒家的道德教化,使一個人自小從道德人倫中培養敬畏之心,築起倫理道德的底線,此正所謂「以道德代宗教」者也。實際上,仔細品味《弟子規》中「勿諂富」「色不媚」之類的話,也並非一概否定人格獨立。至於書中要孩子「謹慎」「守信」「友愛」「親仁」「好學」,哪一項不具有正面價值,怎麼一律都成「封建糟粕」了呢?

  有人看了《弟子規》,氣憤地說,這些規矩父母都做不到,何必難為小孩子?父母當然要守規矩,當然要給孩子作表率,甚至更應該加強自身修養,身教重於言教嘛!但問題是,這畢竟是《弟子規》,不是《父母規》呀!還有人會提一些表面看來很尖銳的問題,實際上卻邏輯不通,比如《弟子規》要求孩子孝敬父母,但父母是人渣怎麼辦?要求尊敬老師,但老師是禽獸怎麼辦?要求樂於助人,難道該幫助殺人犯殺人?這類人把每種普遍性道德都下放到一個特定場景中加以反對。你說人有病應該去看醫生,他就說遇到庸醫怎麼辦?總之有法子質疑你。如果此邏輯成立,任何道德規範都變得不堪一擊,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那麼,《弟子規》是否就沒問題了呢?當然有問題,但問題畢竟是程度性,而不是本質性的。譬如,少量教條對孩子過於嚴格,如果引導不當,的確可能存在壓抑孩子創造力的問題;又譬如,文中個別規矩確實不適合當今社會,講解時要善加分辨;另外,文字上也不夠優美,等等。我本人固然不贊成那種採取極端方式強推《弟子規》的做法,因為這樣容易引起人的反感而適得其反,但總體上卻是贊成孩子學習它的。《論語》《孟子》都可以批評,《弟子規》當然更可以批評,但我們今天的整體教育狀況,已可謂百病叢生,別有更值得反思撻伐之處,還遠不到大張旗鼓、吹毛求疵地批判《弟子規》的時候。

  最後說一句,傳統學問的真髓在於學以致用而非紙上談兵,如僅僅把《弟子規》當作兒歌,或只是認字的入門,固然不會有什麼流弊,但也違背了家長們讓孩子學國學的初衷,買櫝還珠了。(孫海燕)

相關焦點

  • 《弟子規》:一本粗製濫造的兒童讀物
    這種形式或許適於古代兒童,但在現代,已然行不通。作家王鼎鈞曾有評論:「為了遷就形式,尤其是《弟子規》,有些句子很勉強,很晦澀,學習加倍困難,就語文教學而論,也並非良好的示範」⑤。如《弟子規》中,「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這幾句,即使是現在的成年人,讀起來也會感覺吃力,且體會不出文字之美。
  • 如何讓國學經典親近現代兒童?《弟子規》入教材存爭議
    教材  《弟子規》入教材有爭議  據了解,基礎教育階段傳統文化課程體系的建設一直備受社會關注。此前,十二五教育部規劃課題「傳統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研究」課題組曾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了通用版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包含《弟子規》《論語》等17種標準教材。  《弟子規》應不應該進入小學教材,多年來一直爭論不斷。
  • 《弟子規》對現代家庭教育的六大啟示
    在當今「國學熱」的背景下,《弟子規》在中國幾乎可說是家喻戶曉。雖然如此,但就筆者目前能看到的資料看,有些人將其奉為家庭教育的圭臬,有些人則將其斥之為封建糟粕。平心而論,這兩種看法都有其偏頗之處。在筆者看來,科學合理的態度應該是辯證地來看《弟子規》。
  • 《弟子規》的傳播是場騙局?
    這又解釋了我的兩個疑惑:第一,為什麼我看過的所有清代詩人的自傳都說自己是從論語、詩經、唐詩開蒙的,因為《弟子規》的適用範圍是社會下層;第二,為什麼《弟子規》裡面對兒童的童真童趣沒有一點欣賞的意味,因為它本來就不是專門寫給兒童的。
  • 《弟子規》的傳播是場騙局?|溫故
    這又解釋了我的兩個疑惑:第一,為什麼我看過的所有清代詩人的自傳都說自己是從論語、詩經、唐詩開蒙的,因為《弟子規》的適用範圍是社會下層;第二,為什麼《弟子規》裡面對兒童的童真童趣沒有一點欣賞的意味,因為它本來就不是專門寫給兒童的。
  • 《弟子規》的傳播是一場驚天大騙局?
    這又解釋了我的兩個疑惑:第一,為什麼我看過的所有清代詩人的自傳都說自己是從論語、詩經、唐詩開蒙的,因為《弟子規》的適用範圍是社會下層;第二,為什麼《弟子規》裡面對兒童的童真童趣沒有一點欣賞的意味,因為它本來就不是專門寫給兒童的。
  • 今天我們怎樣讀《弟子規》
    目前的情況是,《弟子規》是「必讀」的「傳統文化經典」之一。然而,近日首都師範大學兼職教師、全國百佳幼兒園園長王立華發表了一篇文章《我們為什麼反對幼兒讀〈弟子規〉》,直指「《弟子規》從整體上來講封建糟粕多於精華。」這篇文章在網上引起激烈爭論,有人認為《弟子規》乃「君子之始」「孩童成長必要的精神資源」,也有人認為《弟子規》是違反現代教育理念的「威權教育」,孰是孰非,不一而足。
  • 《弟子規》的傳播是一場驚天大騙局?(圖)
    這又解釋了我的兩個疑惑:第一,為什麼我看過的所有清代詩人的自傳都說自己是從論語、詩經、唐詩開蒙的,因為《弟子規》的適用範圍是社會下層;第二,為什麼《弟子規》裡面對兒童的童真童趣沒有一點欣賞的意味,因為它本來就不是專門寫給兒童的。
  • 《弟子規》是如何殘害兒童的?
    (來源:歷史大論壇) 《弟子規》引用聖人的著述,而摒棄聖人的心法,以一錘定音的方式生硬說教、臧否萬行,借聖人之勢自立章程,違背了聖教之信、解、行、證的次第。自這個弟子規誕生以來,我們看到他同朝代的大學問者紀曉嵐、劉墉沒有弘揚過,民國時代的印光大師、虛雲大師也沒有弘揚過,著名的民間教育家王鳳儀更是半個字沒有提過這個弟子規。
  • 《弟子規》不是糟粕,唯一的問題是不應強推
    比如國內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王立華認為,「父母責,須順承」和「號泣隨,撻無怨」這兩句大有問題。「父母責,須順承」是說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王立華認為,難道父母不會犯錯嗎?難道孩子就不可以為自己辯護嗎?
  • 《弟子規》對現代教育的意義
    《弟子規》裡面講冬則溫,夏則凊(qìng),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譯文:冬天要讓父母感到溫暖,夏天要使父母感到涼爽。早晨起來要問候父母,晚上要服侍父母安寢。不過,在現代社會,要做到「業無變」並非容易,尤其是有的年輕人很喜歡跳槽,這當然會使父母為你的工作和前途感到擔心。因此,在你換工作的時候,最好是多與父母溝通,讓他們明白你的所思所想,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擔憂。
  • 《弟子規》引爭議,國學經典還是一本垃圾?
    由於《弟子規》通俗易懂、篇幅簡短、不涉及形而上辯論,由此開始在臺灣得到普及。而在《中國期刊網》上,以「弟子規」和「三字經」分別為關鍵詞進行檢索,1956-2000年之間幾乎沒有提到弟子規,從2004年開始,「弟子規」飛速上漲,到2008年曝光率超過「三字經」。
  • 弟子規,聖人訓 對於《弟子規》的規範要求我們要合理取捨
    《弟子規》原文: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白話譯文:《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
  • 家長比孩子更需讀《弟子規》
    《弟子規》作為封建社會的啟蒙讀物,緣何成為國學新寵?錢文忠接受本報採訪:  近日,著名學者錢文忠先生攜新書《錢文忠解讀〈弟子規〉》巡迴籤售至廣州,吸引了一大批讀者到場支持。《弟子規》作為封建社會的啟蒙養正讀物,緣何成為國學新寵?封建社會的規矩是否對當下孩子的精神造成壓抑?哪些人需要看《弟子規》?
  • 考棚小學展出《弟子規》書法展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邵丹 攝  近日,由秦淮區雙塘街道主辦的首家弟子規書法展在南京市考棚小學啟動。本次《弟子規》書法展匯集了江蘇省多位書法名家和弓箭坊書香緣弟子規學堂師生200餘人近320幅書法精品力作。全文《弟子規》書寫的作品就有20餘幅,字體各異,風格異同。  書法展啟動儀式一開始,秦淮區書香緣兒童少年活動中心《弟子規》學堂創辦人孫漢中便帶領學生們現場朗誦《弟子規》,學堂學生史語彤和趙欣悅同學進行了《少年中國說》演講。
  • 不讀《紅樓夢》,不背《弟子規》,孩子讀什麼?
    11月25日,語文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原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2019年北京兒童閱讀周中小學校校園閱讀研討會」上說道。兒童閱讀應該讀什麼?來自學校、出版界和國民閱讀研究界代表各有看法。王旭明的觀點是,兒童閱讀最重要的是文學和科幻兩類,以培養文字能力和想像力。也有一線老師提出,被詬病的網絡文學,對孩子也會有所幫助。
  • 《弟子規》童蒙養正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繼《三字經》之後,繼續為大家帶來《弟子規》的吟誦方法。想要正確吟誦《弟子規》,首先要了解它的來源和功能。《弟子規》是清朝秀才李毓秀的作品。弟子規大概在孩子們的三歲到六歲、八歲的這個階段,要讀蒙學,學禮儀。
  • 從心理學的培養健全人格角度,為什麼說《弟子規》有害無益
    02 現代心理學認為《弟子規》不利於人格發展>《弟子規》培養的孩子人格目標是「父母教,須敬聽。很多 《弟子規》的擁護者們對這條很推崇,認為我們是培養一個有禮貌懂事的孩子。但現代心理學理論不是這麼認為的。心理學大師吉姆羅傑斯認為,人的自我概念和經驗之間的不協調是心理失調產生的原因。
  • 用指印畫解讀《弟子規》
    長江商報消息 黃石籍小女孩張寧馨擅長創作指印國畫,近日出版了新書《張寧馨指印畫弟子規》。年僅7歲的她,不僅成為史上最年輕百度LOGO的設計者,還籤約著名出版公司北京磨鐵圖書,成為中國年齡最小的籤約作家。
  • 是否讓孩子學《三字經》和《弟子規》?易中天:絕不學,那是毒藥
    但是,《三字經》和《弟子規》的情況不一樣,不必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三字經》是經典,是否學習,在哪個階段學習,請自行斟酌,《弟子規》就可以扔了。特點是以三字為一組,通過押韻的方式,融教育思想、倫理道德、山川風物、歷史地理、民俗文化為一體,讓兒童快速掌握語言文字。並了解一些簡單的概念。《三字經》中有許多有意義的歷史典故和成語,比如「囊螢映雪」、「五子登科」、「孟母三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