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不是糟粕,唯一的問題是不應強推

2020-12-12 騰訊網

《弟子規》算不上糟粕,很多人為了批評而批評

《弟子規》全文,共360個短句,每句3字,總字數剛過千。在很多批評者眼裡,此書皆是「奴化教育」、「全無正面價值」,刀爾登甚至認為,「弟子規不過是給一肚子男盜女娼者,副以滿嘴的仁義道德而已。」

但是,只要你看完全文,就可發現《弟子規》中所說的道理,既無高論,也不故作驚人,大多數很尋常。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是說公物不要據為己有,不然父母會傷心;「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是說哥哥姐姐要懂得關愛弟弟妹妹,反過來,弟弟妹妹也要懂得尊重哥哥姐姐,一家人和睦相處,這就是孝了;「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這句已經不用解釋了,屬於「五講四美」系列。

這些道理,和「奴化教育」有關?和「滿嘴仁義道德」有牽扯?

弟子規被拍成電視劇

《弟子規》最有爭議的地方,集中圍繞在「如何和父母相處」這一主題內。比如國內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王立華認為,「父母責,須順承」和「號泣隨,撻無怨」這兩句大有問題。

「父母責,須順承」是說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王立華認為,難道父母不會犯錯嗎?難道孩子就不可以為自己辯護嗎?

「號泣隨,撻無怨」是說(父母不聽勸告)孩子難過得痛哭流涕,即使被父母責打,也不要有怨言。王立華又說「現代教育反對體罰孩子」。

說實話,這兩種批評都對,但沒有任何的新鮮感。「不要體罰孩子」、「父母不總是對的」,這些老掉牙的觀念還有必要再拿出來兜售嗎?你去問問現在的年輕父母,有幾個還在打孩子。《弟子規》裡出現幾個和現代教育理念有衝突的地方,是很正常的。

更有人從總體上,對《弟子規》提出了批判。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說,從全篇來看,《弟子規》中有43個「勿」字,這顯然會壓抑孩子活潑的天性。

這就純粹屬於沒話找話。在教育部頒布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裡,也有「不隨意翻動別人的物品,不打擾別人的工作、學習和休息」「考試不作弊」「不比吃穿,不亂花錢」這樣的禁止性表達方式。我們很無聊地數了一下,《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裡,共有65個「不」字。既然是規範、規訓,不管是《弟子規》還是《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當然要出現「勿」「不」這樣的字眼。

總體來說,《弟子規》是一本很平庸的書。對的話多,錯的話少,不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有幾句。但搞不清的是,為什麼有很多知名學者,態度強烈地抨擊《弟子規》,楊早甚至說「打死都不能讀《弟子規》!」

強推《弟子規》,才是問題所在

《弟子規》如果不熱,即使它有什麼問題,也不會是大問題。願意看的人去看,不願意看的人隨意,不就是一本書嘛。

但是,不知道究竟是哪種因素起到了作用,《弟子規》就是火了。最關鍵的是,教育部門參與進來了。從2009年開始,《弟子規》開始大面積進入小學教材。《弟子規》流行的巔峰是在2013年,傳統文化教育課程,被劃分為低年齡段蒙學基礎教育、中年齡段詩詞音律教育和高年級「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教育」三大模塊。《弟子規》入選了蒙學基礎教育的教材,全國共有16個省市的學生在使用。

在這之後,各種么蛾子就頻繁出現了。要求背誦弟子規、要求寫讀後感、把弟子規編入課間操、開展弟子規書寫比賽。這種情況下,弟子規就不再是「喜歡就看,不喜歡就不看」這一自由選擇的類型。

河北省文安縣灘裡鎮西灘裡小學學生在操場做「弟子規」課間操

討厭它的人們,沒法再等閒視之。

知識分子,感受到了焦慮

針對《弟子規》的批評現象,有很鮮明的一個特點。即普通家長對這一話題完全無感,學校給孩子用什麼教材,要背誦什麼內容,他們自然信學校的,孩子背不好家長還要批評。但一些高知家長、學者、媒體精英,對此非常警惕,甚至憂心忡忡。從本質上來說,這種焦慮來自一種競爭。

2014年,林妙可在國子監帶領小朋友們唱誦弟子規,顯然這不是民間自發行為

這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所傳達的價值觀的競爭。反對強推《弟子規》的人非常擔心——孩子使用的教材受官方主流價值觀的影響。比如,冉雲飛在騰訊《大家》專欄中認為,父親控制兒子,兒子聽從父親,不僅在行為上替政府分了社會穩定之憂,更重要的是,替政府教育出了他們所需的聽話人才。

把冉雲飛的話翻譯一下,是這個意思:我擔心孩子讀了《弟子規》後,會失去自我,只知道順從,變成一個奴才。

還有表達更激烈的,比如知名評論員沈彬認為,現在捧《弟子規》的,和文革中批判《弟子規》的,基本上是同一批人。

這些論點,非常清晰把一些地區強推《弟子規》的行為賦予了強烈的政治意味。不得不說,在這件事上,知識分子是有些過敏了。《弟子規》全篇,沒有一句話和「忠君」有關,它只有兩個主題,一個是行為準則,一個是「孝」。

把對父母的「孝」和對朝廷的「忠」視作一體共生,是部分知識分子不安的來源。但理性地想一想,哪一個誦讀《弟子規》的孩子會產生這樣的聯想,並內化成人格、付諸於實踐呢?

知識分子是有教育自覺的,他們清晰地知道孩子應該讀什麼書、不能讀什麼書,當官方強推他們反感的《弟子規》時,這樣的反彈是一定會出現的。

《弟子規》的地位拔得過高,學界吃醋了

可以肯定的是,《弟子規》絕非經典,不能代表國學,更不能代表傳統文化。所以當它風頭漸盛甚至要蓋過《論語》之時,學界,尤其是研究儒家學問的學者,自然不滿。

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徐晉如認為,像《弟子規》這樣的童蒙讀物,「不過是低階的修身訓練,這些修身的事,做得再好,也不過是庶民之儒,沒有學問,永世也成不了貴族之儒。」

不知道徐先生是怎樣通過讀《弟子規》還是讀《論語》,來判斷一個人是庶民還是貴族的。在這滿滿的驕傲和不屑背後,有一個問題需要回答:為什麼經過官方推廣,《弟子規》能夠大肆流行呢?

因為它簡單、幼稚、門檻低。不管是沒有古文基礎的小學生,還是一些要蹭「國學熱」附庸風雅的人,都能看得懂。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根本沒有必要搞懂什麼是徐先生所言的「君子儒(讀論語的叫君子儒)」,什麼是「小人儒(讀弟子規叫小人儒)」。

它就是一部廉價手機,你可以說它低端,但你不能說它沒有價值。

說到底,大家在爭什麼呢?在爭傳統文化的解釋權。在這種爭奪中,從未缺乏官方的身影,孔子像甚至都一度進入了天安門區域。

結語

其實,本來不會有這些紛紛擾擾,《弟子規》列為選讀即可。

相關焦點

  • 充滿封建糟粕?廢掉「弟子規」不如與時俱進更新
    「全書充滿了封建奴化思想」,近日,有中學語文名師在談及課改相關問題時,對《弟子規》作出了如是評價,認為這類作品「還是拋棄為好」。此番言論引發了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的討論——諸如此類的「訓蒙韻文」到底該不該學,應當怎麼學?
  • 教育家李家聲向大眾呼籲:《弟子規》是糟粕,至今仍毒害我們孩子
    國學班一直視為童蒙經典的《弟子規》,實際是毒害兒童的大毒草,應該從國學經典中開除。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弟子規》根本不是傳世童蒙經典 二、《弟子規》充滿了封建糟粕
  • 輿論關注山東省禁止給中小學生全文推薦《弟子規》等_為人子女...
    誰能給《三字經》取「精華」去「糟粕」  新京報12月31日刊文:《三字經》這樣的精華並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個機構自負地遴選、確定、告訴世人的。他們是在漫長的時間過程中,由無數父母、孩子、老師自發地選擇出來的。
  • 《弟子規》也算國學?充其量也就是個私塾學生守則
    至於《弟子規》被當做國學經典而備受推崇,實在莫名來的笑談。如果僅以「精華、糟粕」來區分國學,則傳統經典無書可讀,精華和糟粕雖是對立的,但也是互根的。以傳統陰陽觀來看,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是不能單獨存在的。所以精華和糟粕也是不能單獨存在的,如果非要把糟粕去除,那麼精華也就跟著沒了。
  • 當現代兒童遇上《弟子規》
    進入21世紀,傳統文化一熱再熱,許多具體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孩子該不該學習蒙學讀物《弟子規》,已成為讓很多家長頭疼的事情。與此相關,社會上圍繞《弟子規》的爭論也一直不絕於耳,各路人馬的觀點幾乎是冰火兩重天。
  • 《弟子規》有害無益,這樣的偽國學還要「殘害」多少青少年?
    不過,徐先生將「弟子規」也列入了文化糟粕,這可能有點讓我們匪夷所思。「弟子規」曾經很火,恐怕現在也依舊火。比如青島某重工機械有限公司,跟儒家傳統八桿子打不著,卻經常組織員工集體背誦《弟子規》……《弟子規》在人生觀上是這麼說的:「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要遵從父母的行為喜好,《荀子》則說:「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意思說,應該讓行為符合道義,而不是讓行為迎合上級或長輩,這才是人真正應該追求的。
  • 山東禁止全文閱讀三字經 稱糟粕腐蝕孩子心靈
    山東省教育廳29日發出相關通知,要求規範傳統文化課程教學,各地中小學在開展經典誦讀時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等內容,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此消息一經報導,立即引起全社會熱議。經典誦讀正搞得轟轟烈烈,現在又突然要「去其糟粕」,哪些算「糟粕」呢?一小學校長告訴記者,他翻遍《弟子規》,認為其中算得上糟粕的也只有「父母責,須順承」。但這句話到底算不算糟粕呢?他也說不清楚。【質疑】何謂「糟粕」?怎樣甄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了好多年了,但何謂「精華」?
  • 傳統陰暗糟粕文化,正在將你的孩子從天使變成魔鬼、天才變成蠢材
    「如果你想讓孩子擁有健康、幸福的未來,請你遠離陰暗糟粕文化。」這是成都劉女士的悔恨感受。數年前,在成都西御街某文化活動現場,劉女士向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她告訴大家,她不足五歲的女兒能將《弟子規》《三字經》等經典倒背如流。
  • 孩子拒絕學《弟子規》,易中天為他鼓掌:絕不讀,那是毒藥
    >「有的傳統書本絕大部分是糟粕,有的整體是糟粕,還是拋棄為好。比如《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全書充滿了封建奴化思想,跟我們目前提倡的價值觀與創新精神相違背。」語文出版社原社長王旭明也曾直言:小孩要少讀《三字經》、《弟子規》這類書。
  • 孩子拒絕學《弟子規》,易中天為他鼓掌:絕不讀,那是毒藥
    其實對《三字經》、《弟子規》有這種態度的,不止易中天一個人北京四中語文特級老師李家聲,曾狠批《弟子規》:「有的傳統書本絕大部分是糟粕,有的整體是糟粕,還是拋棄為好。比如《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全書充滿了封建奴化思想,跟我們目前提倡的價值觀與創新精神相違背。」語文出版社原社長王旭明也曾直言:小孩要少讀《三字經》、《弟子規》這類書。
  • 今天我們怎樣讀《弟子規》
    目前的情況是,《弟子規》是「必讀」的「傳統文化經典」之一。然而,近日首都師範大學兼職教師、全國百佳幼兒園園長王立華發表了一篇文章《我們為什麼反對幼兒讀〈弟子規〉》,直指「《弟子規》從整體上來講封建糟粕多於精華。」這篇文章在網上引起激烈爭論,有人認為《弟子規》乃「君子之始」「孩童成長必要的精神資源」,也有人認為《弟子規》是違反現代教育理念的「威權教育」,孰是孰非,不一而足。
  • 教育名師李家聲:《弟子規》不值得學生背,網友:傳承不能丟
    而不是通過各種「學習技巧」與「應試技巧」讓學生拿高分、上名校。「心眼好,學養足,比什麼都重要!」。觀點之一:從教什麼,改為學生能習得什麼今天我們面臨一個語文教育教學轉向的問題——要提升學生的能力,要發揚學生的主體精神。原來主要側重老師教什麼,現在轉到學生能夠學到什麼,習得什麼。
  • 讀經典應「和而不同」 出問題的不是《三字經》
    」,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內容,連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為無論是黑是白,至少應該讓孩子有所了解,畢竟這個世界不是只有一種顏色。本版撰文 記者 徐玉芹 張雯雯出問題的不是《三字經》對於錢文忠教授「在當下社會,完全按照《三字經》培養的孩子,90%會不適應社會」的說法,絕大多數網友表示認可。搜狐社區網友「摩羯座」說,脫離了時代的背景,就算是學了,也不會有實質的收穫。
  • [讀經典]王思予:我和《弟子規》的故事
    《弟子規》,又勾起了我對這部書的興趣,這時,我能部分理解書中的含義和道理,有不明白的,會去請教老師。  但是有一次,我聽到了一個不同的聲音,說《弟子規》是毒害兒童心靈的毒草,不能看。說這話的人是為什麼呢?我想搞明白,這究竟是一部怎樣的書。我在網絡上找到了好幾篇這樣的文章,都是怦擊《弟子規》的,看他們說的也有幾分道理。於是我想利用寒假時間,搞明白這件事,媽媽也說,要用智慧去辨別是非。
  • 是否讓孩子學《三字經》和《弟子規》?易中天:絕不學,那是毒藥
    它提倡兄友弟恭、君敬臣忠,並不是簡單地叫弟弟必須服從哥哥,臣子必須對帝王盡忠。很顯然,兄友和弟恭,君敬和臣忠,是互為條件的。當兄長對弟弟友愛,弟弟才會對兄長恭順。同樣,君王對臣子敬重,做臣下才會為社稷盡忠,這些絕對不能理解為「盲從」。
  • 山東禁止全文誦讀三字經和弟子規引爭議
    《三字經》《弟子規》腐蝕學生心靈?山東省教育廳基教處處長關延平解釋說,傳統文化作品中有精華,也有糟粕,不能隨便拿來就用,比如《弟子規》《三字經》中就有宣揚宿命論、順民思想等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相悖的,必須加以揚棄,不能不加選擇地灌輸給中小學生。但一些學校和老師出於個人愛好,就引導學生背誦一些傳統讀物,這對學生成長不利。關延平也表示,教育部門的禁令只針對學校,家長讓孩子誦讀的行為屬於自願行為。
  • 《弟子規》飽受爭議?那些給孩子的規範,你能做到嗎?
    幼兒園老師表演舞蹈最近幾年來,國學教育風靡一時,面對當前應試教育和西式教育所遇到的一些問題,有不少家長開始思考,該讓孩子接受什麼樣的教育,雖然《弟子規》等一些啟蒙教育書籍大家都爭議不休為什麼國學教育這麼受歡迎呢,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這次參加這個活動,算是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答案。
  • 弟子規該不該讀,怎麼讀?
    於是,牛牛父親鼓起勇氣向校方寫了一封請求信。在信中,他一方面指出《弟子規》並非國學經典,而是培養順民的工具,學校不應將其列入「校本課程」;另一方面則提出,「校本課程」應由學校和家長共同決定,而不是由學校單方面決定。「如果學校和部分家長認為這是一本必須背誦的好書,那這些孩子可以繼續背誦,但對許多和我有一樣認識的家長,我們的孩子應該有不背誦這種書的權利。」
  • 《弟子規》:一本粗製濫造的兒童讀物
    如《禮記》說,「凡為人之禮,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弟子規》中對應有「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童蒙須知》說,「凡人弟子,須是常低聲下氣,語言詳緩」,《弟子規》中則化為,「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等等。①《弟子規》中的原創內容極少。
  • 《弟子規》對現代家庭教育的六大啟示
    在當今「國學熱」的背景下,《弟子規》在中國幾乎可說是家喻戶曉。雖然如此,但就筆者目前能看到的資料看,有些人將其奉為家庭教育的圭臬,有些人則將其斥之為封建糟粕。平心而論,這兩種看法都有其偏頗之處。在筆者看來,科學合理的態度應該是辯證地來看《弟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