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應邀參加一個剛開業不久的國學幼兒園的元旦文藝演出,雖然這所幼兒園離市區比較遠,還是有眾多文化層次較高和高收入家庭把孩子送到裡,其中不乏企業家、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等等,據介紹,這所幼兒園是嚴格按教育主管部門有關規定創辦的正規高端園,是一個大學文學院教授倡導的。

辦園宗旨是:以「褔我幼兒、貴我家庭、旺我家族、興我文化、強我中華」 ;遵循幼兒發展規律,融合五大領域課程,對幼兒進行福慧其一生的養正教育;擁有一批身正學高的專家指導團隊;立志感召、打造一支德行高尚、心懷仁愛、尊享五福、備受家長和學生敬愛的管理和保教隊伍。

最近幾年來,國學教育風靡一時,面對當前應試教育和西式教育所遇到的一些問題,有不少家長開始思考,該讓孩子接受什麼樣的教育,雖然《弟子規》等一些啟蒙教育書籍大家都爭議不休,持否定態度的大有人在,但國學啟蒙教育仍然在學校和幼兒園廣泛進行。

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啟蒙教育才好呢?為什麼國學教育這麼受歡迎呢,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這次參加這個活動,算是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答案。

那位電視臺主持人在把孩子送到這所新辦的幼兒園前是經過了解和深思熟慮的,但效果如何,她也不知道,直到3個月後,一次給孩子洗澡時,孩子無意中唱出:「父母是養育我們的恩人,我們要知恩 ......」,她說:這樣的教育在孩子這麼小的時候都紮下了根,還擔心我們孩子將來不能成人成才嗎?讓她肯定這次是送對了地方。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把這些教育孩子的經典啟蒙教育和所謂的別有用心,封建糟粕、愚忠聯繫在一起,拿《弟子規》來說吧,這只不過是一本給孩子啟蒙的書籍,算不上經典,讀《弟子規》目的是規範行為,為以後的人生打下基礎,讀是第一步,真正要做的是去行,不去行,讀了也是白讀,行也不能讓孩子去行,應該是家長也要做到。

因為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元,讓孩子從小懂得尊重父母,養成好習慣,肯定不是壞事。《弟子規》為什麼受歡迎,因為三個字念起來容易被孩子接受,而且養成一些好習慣,會受用一輩子,以後,在日常生活中,當遇到難以處理的問題,也會從潛意識中冒出來,從而起到約束作用,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其實,那些罵弟子規的人,你們自己對照一下,弟子規裡除了少量的不合現代時宜,大部分都是人生哲理,在教孩子從小養成一些生活中的文明的行為規範,試問,讓你自己教孩子,你會嗎?你有那個水平嗎?有那個時間嗎?有那個耐心嗎?

你會一股腦地把孩子送到學校交給老師,可你並不知道,孩子的教育恰恰是在家庭中完成的,這些給孩子的教育,《弟子規》裡都有,隨便拿出一句,「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 」,你們自己能做到嗎?我倒是建議家長們也來一起學習學習。

學國學沒有錯,錯的是無知。存在就是合理的,任何一種知識體系都不是完美無缺的,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知識體系也在不斷更新,當今的人都很聰明,即使讓孩子學《弟子規》,你認為孩子也會刻舟求劍嗎?我想不會的,孩子生活在今天這個社會中,思想也在隨潮流而動。

《弟子規》中的那些不合時宜的規範,將來孩子長大了也會分辨,但那些基本的,流傳千年的,至今每天仍在使用的基本行為規範,無疑是正確的,因為,如果你不遵照這個規範而行,你就會吃虧,這是前人的經驗總結,除非你是基因變異,是新人類。
圖文/生活中的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