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飽受爭議?那些給孩子的規範,你能做到嗎?

2020-12-12 生活中的國學

幼兒園老師表演舞蹈

日前,應邀參加一個剛開業不久的國學幼兒園的元旦文藝演出,雖然這所幼兒園離市區比較遠,還是有眾多文化層次較高和高收入家庭把孩子送到裡,其中不乏企業家、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等等,據介紹,這所幼兒園是嚴格按教育主管部門有關規定創辦的正規高端園,是一個大學文學院教授倡導的。

情景劇:飯桌上的規矩

辦園宗旨是:以「褔我幼兒、貴我家庭、旺我家族、興我文化、強我中華」 ;遵循幼兒發展規律,融合五大領域課程,對幼兒進行福慧其一生的養正教育;擁有一批身正學高的專家指導團隊;立志感召、打造一支德行高尚、心懷仁愛、尊享五福、備受家長和學生敬愛的管理和保教隊伍。

幼兒園老師表演舞蹈

最近幾年來,國學教育風靡一時,面對當前應試教育和西式教育所遇到的一些問題,有不少家長開始思考,該讓孩子接受什麼樣的教育,雖然《弟子規》等一些啟蒙教育書籍大家都爭議不休,持否定態度的大有人在,但國學啟蒙教育仍然在學校和幼兒園廣泛進行。

幼兒園老師演奏古箏

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啟蒙教育才好呢?為什麼國學教育這麼受歡迎呢,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這次參加這個活動,算是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答案。

電視臺主持人也把孩子送到這裡

那位電視臺主持人在把孩子送到這所新辦的幼兒園前是經過了解和深思熟慮的,但效果如何,她也不知道,直到3個月後,一次給孩子洗澡時,孩子無意中唱出:「父母是養育我們的恩人,我們要知恩 ......」,她說:這樣的教育在孩子這麼小的時候都紮下了根,還擔心我們孩子將來不能成人成才嗎?讓她肯定這次是送對了地方。

幼兒園老師演奏竹笛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把這些教育孩子的經典啟蒙教育和所謂的別有用心,封建糟粕、愚忠聯繫在一起,拿《弟子規》來說吧,這只不過是一本給孩子啟蒙的書籍,算不上經典,讀《弟子規》目的是規範行為,為以後的人生打下基礎,讀是第一步,真正要做的是去行,不去行,讀了也是白讀,行也不能讓孩子去行,應該是家長也要做到。

家長觀看節目表演

因為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元,讓孩子從小懂得尊重父母,養成好習慣,肯定不是壞事。《弟子規》為什麼受歡迎,因為三個字念起來容易被孩子接受,而且養成一些好習慣,會受用一輩子,以後,在日常生活中,當遇到難以處理的問題,也會從潛意識中冒出來,從而起到約束作用,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家長孩子吟誦《弟子規》

其實,那些罵弟子規的人,你們自己對照一下,弟子規裡除了少量的不合現代時宜,大部分都是人生哲理,在教孩子從小養成一些生活中的文明的行為規範,試問,讓你自己教孩子,你會嗎?你有那個水平嗎?有那個時間嗎?有那個耐心嗎?

孩子們合唱《歌唱祖國》

你會一股腦地把孩子送到學校交給老師,可你並不知道,孩子的教育恰恰是在家庭中完成的,這些給孩子的教育,《弟子規》裡都有,隨便拿出一句,「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 」,你們自己能做到嗎?我倒是建議家長們也來一起學習學習。

大學教授和家長合影

學國學沒有錯,錯的是無知。存在就是合理的,任何一種知識體系都不是完美無缺的,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知識體系也在不斷更新,當今的人都很聰明,即使讓孩子學《弟子規》,你認為孩子也會刻舟求劍嗎?我想不會的,孩子生活在今天這個社會中,思想也在隨潮流而動。

幼兒園前臺

《弟子規》中的那些不合時宜的規範,將來孩子長大了也會分辨,但那些基本的,流傳千年的,至今每天仍在使用的基本行為規範,無疑是正確的,因為,如果你不遵照這個規範而行,你就會吃虧,這是前人的經驗總結,除非你是基因變異,是新人類。

圖文/生活中的國學

相關焦點

  • 弟子規,聖人訓 對於《弟子規》的規範要求我們要合理取捨
    《弟子規》原文: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白話譯文:《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
  • 還讓自己孩子背誦《弟子規》嗎?趕緊停下吧,這樣會害了他的
    還讓自己孩子背誦《弟子規》嗎?趕緊停下吧,這樣會害了他的。為什麼說讓孩子背誦《弟子規》是害他,因為《弟子規》有些內容不符合現代教育的思想,用它教孩子,培養出來的只是對父母愚孝愚忠的可憐人。為了培養出對父母愚孝愚忠的,文章裡有隨處可見的規範。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應該的。但是,緊隨其後的是次謹言,你讓一個正值好奇心旺盛的五六歲小孩子少說話這不是扼殺天性嗎?他們這個年齡正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時候,不懂得就問,不明白的就說,父母在孩子的問答中滿足孩子求知慾的同時也能了解孩子的喜好,這不是挺好的嗎?
  • 家長比孩子更需讀《弟子規》
    錢文忠接受本報獨家專訪,給你一個讀《弟子規》的理由。  本專題採寫及圖片  本報記者 吳波  為何要讀《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由清代李毓秀所著。以《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餘力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
  • 當現代兒童遇上《弟子規》
    事情源於一對父母不滿孩子學校強制要求背誦《弟子規》,從而給當地教育局寫信,對該學校提出抗議。他們聲稱此書是「精神霧霾」,「一股傳統專制社會的腐臭撲面而來」。  在此論爭中,支持讀《弟子規》的學者似乎不佔優勢。但那些反對的觀點,也實在有太多的似是而非處。
  • 今天我們怎樣讀《弟子規》
    從來沒有哪本「經」能夠引起如此涇渭分明的爭議。國學熱的大背景下,很多成人即使對國學並沒有多少了解,也熱衷於把孩子送去「讀經」,最簡單的想法是「背背古文、學學規矩總是好事。」凡事總有一個深入的過程,當有些人意識到「讀經」並非「背背古文、學學規矩」那麼簡單,爭議也就在所難免。事關下一代成長,不可不慎,爭議也許可以幫我們釐清很多之前忽略的問題。    怎樣全面看待《弟子規》中的規範?
  • 山東禁止全文誦讀三字經和弟子規引爭議
    山東禁止全文誦讀《三字經》《弟子規》引發的話題新華網濟南1月5日電 (記者趙仁偉、陳灝)「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內容」近日,山東省教育廳向全省中小學下發的一紙禁令引發爭議,一時眾說紛紜。
  • 赫赫有名的《弟子規》,你有在給孩子們作為國學啟蒙嗎?
    現在很多幼兒園開設了學習《弟子規》的課程,因其郎朗上口,容易記誦,兼有讓孩子變「乖巧聽話」的內容,也深受家長們的歡迎。《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作的三言韻文,其內容採用的是《論語》學而篇的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言為一句,兩句作一韻,編撰而成的學童生活規範。
  • 《弟子規》引爭議,國學經典還是一本垃圾?
    就像你經常看到有人在朋友圈分享「做人千萬不能xxx」、「做人要xxx」,他們為什麼要分享這麼low的東西?因為對他們有用。至於那些說《弟子規》對儒家思想的斷章取義,我也不認同,因為這本書的創作動機本來就不是為了傳播儒家的核心思想。比如:「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 《弟子規》不是糟粕,唯一的問題是不應強推
    弟子規被拍成電視劇《弟子規》最有爭議的地方,集中圍繞在「如何和父母相處」這一主題內。王立華認為,難道父母不會犯錯嗎?難道孩子就不可以為自己辯護嗎?「號泣隨,撻無怨」是說(父母不聽勸告)孩子難過得痛哭流涕,即使被父母責打,也不要有怨言。王立華又說「現代教育反對體罰孩子」。說實話,這兩種批評都對,但沒有任何的新鮮感。
  • 弟子規該不該讀,怎麼讀?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趙振江 發自北京最近,幼兒該不該背《弟子規》成為一個熱點話題。經過一個學期的猶豫,他給學校寫了一封信——「我們的孩子應該有不背誦《弟子規》的權利。」事情源於牛牛的作業——開學後不久,老師在「作業簡訊」中通知家長,學校要普及中國傳統文化,一年級學生的作業是背《弟子規》,要求家長在家裡也督促孩子背誦。此前,牛牛父母對《弟子規》完全不了解。牛牛幼兒園時,就有背誦《弟子規》的自選項目一項。牛牛所在的班級沒有選,而是選了背古詩詞。
  • 幼兒園都在學的《弟子規》到底講的什麼?
    前幾天我問我家球球,今天老師教了什麼呀,球球立馬開始背了起來,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背了一下兒子就停住了,還好在我的提醒下記起來了後面的幾句!晚上回家後,突然想到這個事,一個幼兒園的孩子,都開始學這個了,我真的是很驚訝!很多人都知道《弟子規》,但是你如果問他弟子規到底講的什麼,他不一定答得出來!
  • 《弟子規》入教材存爭議
    何種教學方式教授傳統文化經典更易被孩子接受?現有的師資水平、課程體系、評價機制是否滿足需求?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部分小學一探究竟。  教材  《弟子規》入教材有爭議  據了解,基礎教育階段傳統文化課程體系的建設一直備受社會關注。
  • 讀經典,品味人生——《弟子規》
    【原文】: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譯文】:弟子就是學生,規是規範。《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它規定了學生主修的六門課和輔修的一門課。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為要小心謹慎,言語要講信用。
  • 不讀《紅樓夢》,不背《弟子規》,孩子讀什麼?
    其實孩子閱讀問題也困擾了我很長時間,有的時候,給孩子買了很多書,但孩子往往被手機和一些綜藝節目所吸引,根本就沒有興趣閱讀,讓孩子拿起一本書閱讀真的是太難了,而且自己有的時候也困惑:讓孩子讀《紅樓夢》,背《三字經》《弟子規》真的有意義嗎?
  • 《弟子規》之類的國學經典被要求小學一年級不識字的小朋友背誦?
    我也經歷過和你相同的疑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吧,分享一下我的思想轉變。我家老大小時候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背誦《弟子規》,當時幼兒園沒有硬性規定,也沒有要求家長去教,孩子能背誦兩句我們還覺得還挺厲害的,至於《弟子規》有什麼用?還真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 易中天公開表示,拒絕學習《三字經》和《弟子規》,都是害人的
    ,很多家長發出疑問,真的有必要背誦《三字經》嗎?最近幾年,國家的經濟不斷增長,「國學」也在國內掀起一片熱潮,很多學生家長認為學校的教育不足以教導孩子,於是將眼光轉向了中國傳統文化。起初的時候,家長們信賴國學教材,隨後又開始學習《三字經》和《弟子規》。
  • 各大幼兒園老師與家長們請不要再教孩子們《弟子規》了呀!
    晚上陪孩子泡腳時,老大嘴裡不由自如的振振有詞道:弟子規,聖人訓…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等背到不會是我便問她是否是幼兒園教的,還問了她是否理解其中意思,考了她幾個,然後又反問道:你既然知道父母叫時要馬上回答,父母說聲要馬上做什麼不要偷懶,那剛才叫你練琴還裝聽不見也不好好練習呢?孩子啞口無言了。 這件事過後感覺讓孩子背個《弟子規》不錯呀!至少可以時刻提醒她日常行為。
  • 《弟子規》是怎樣煉成的?
    當今很多傳統文化課堂都在宣講《弟子規》,也有很多學校把《弟子規》作為學生的德育課本。那麼《弟子規》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它在我們傳統文化經典中的地位又如何?一、《弟子規》溯源《弟子規》成書於清乾隆年間,屬行為規範類蒙學教材,它是建立在對其之前蒙學教材的借鑑與繼承之上,由賈存仁重修編訂命名而成。
  • 《弟子規》的傳播是場騙局?
    今天,書評君就跟諸君分享黃曉丹老師在剛剛過去不久的首屆「親近母語」《兒童傳統文化教育論壇》上的講稿,讓我們看看《弟子規》到底是本什麼樣的書,又是怎麼在近幾年大張旗鼓地流行起來的。《弟子規》在古代是賢人君子們少年時代的啟蒙讀物嗎?
  • 國學經典《弟子規》閱讀理解選擇填空專項練習,附答案
    《弟子規》是古代學童的行為規範的學習範本。雖然有些內容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但是仍然有值得借鑑學習的地方。我們的語文教材選擇了一小部分作為學習的內容,自然有它的道理。不少小朋友很小的時候也背誦了《弟子規》,那現在漸漸長大了,是不是能夠慢慢理解它的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