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有不少國學培訓機構把《弟子規》作為國學啟蒙必修課,甚至被選入中小學教材。有家長表示自從孩子學習了《弟子規》比以前懂事了,但也有不少家長對此表示疑慮,甚至非常牴觸。
那麼,《弟子規》到底是本什麼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還是封建糟粕的遺毒?
《弟子規》的前世今生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脫胎於論語《學而篇》,寫成於清代,是一本指導日常行為的禮儀手冊。此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孝順父母和學習的重要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
書的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初期山西絳州的一位秀才,他既沒有中舉,也沒有其它政治和學術上的成就。
按現在的說法,大概相當於一個高考落榜生。李同學落榜以後,放棄復讀,開了一家私塾,以教書為生。如果沒有《弟子規》,可能他的姓名永遠不會被人提起。
「揚州十日」後,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大修孔廟,春秋祭孔、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康熙17年,開始提倡在民間薦舉博學鴻詞,網羅名士,弘揚儒學。
也就是說,大清朝儒學的「自媒體」時代來臨了。
這對於精研《大學》、《中庸》的李同學來說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訓蒙文》就是寫成於這個時期。
可惜,在康乾盛世的小朋友最低都是《四書五經》起步的,所以《訓蒙文》這種民間教材當時並沒有火起來。李同學直到最後也沒有看到它成為「爆款」。
反倒是鴉片戰爭以後,也就是大清朝內憂外患、江山動蕩的時候,才被翻出來,有了一定的傳播。它的使用場景是晚清的祠堂、茶館、書館,使用對象是幹完農活的成年農民,用途是教農民識字,以遵守法紀。
90年代,臺灣省迎來了教育自由化時代。由於《弟子規》通俗易懂、篇幅簡短、不涉及形而上辯論,由此開始在臺灣得到普及。
而在《中國期刊網》上,以「弟子規」和「三字經」分別為關鍵詞進行檢索,1956-2000年之間幾乎沒有提到弟子規,從2004年開始,「弟子規」飛速上漲,到2008年曝光率超過「三字經」。
2004年之後的十年間,「三字經」的使用率膨脹了2.4倍,而「弟子規」的使用率膨脹了70倍,也就是說,從2004年開始,弟子規在中國大陸的影響力出現戲劇性增長。一直到現在。
《弟子規》是本什麼書?
從內容來看,《弟子規》全文總計360句,1080字,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紐冠、行為儀止、道德品性、處世之道等,重點在於道德教育。
首先,它不是經史子集一類的國學經典,沒有形而上意識形態的辯論,實際上相當於把儒家思想,掰開了、揉碎了,再餵到讀者的嘴裡。
正如它的原來的書名《訓蒙文》,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清代小學生行為守則》,只是一本教沒讀過書的小孩子「行為端正、孝順父母、為人處世」的小冊子。
有很多人把《弟子規》與《三字經》、《千字文》相比較,它們的教育重點並不一樣。《三字經》《千字文》更側重於道理、學問的啟蒙,打下這個基礎才能進一步去修習四書五經,相當於小升初讀本。
我們上小學的時候,沒人哪個學校會把《小學生行為守則》當課程來教吧?
在網上看到很多詆毀《弟子規》的言論,無非是覺得這本書的作者學歷不高、對儒家思想斷章取義、會抹殺小孩子的個性……甚至談書色變,我覺得大可不必。
他們對《弟子規》的口誅筆伐更多是一種知識的偏見和現代社會的優越感。
雖然,作者學歷不高,在學術上也沒有大的作為。但在儒學上的造詣絕對可以吊打絕大多數現代所謂的國學大家。另外寫作角度也非常刁鑽。就像你經常看到有人在朋友圈分享「做人千萬不能xxx」、「做人要xxx」,他們為什麼要分享這麼low的東西?因為對他們有用。
至於那些說《弟子規》對儒家思想的斷章取義,我也不認同,因為這本書的創作動機本來就不是為了傳播儒家的核心思想。
比如:「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意思是說:父母愛我,我對他們孝順是順理成章的。如果父母不愛我,我還孝順他們,就是超脫了一般的孝順。
很多人覺得沒道理,難道孝順還分「普通孝順」和「高級孝順」?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論語》裡有很多關於「孝」的記載,比如: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孔子說:父母擔心的是子女的疾病。我理解為,孩子健康成長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很接近現代價值觀。
但在現實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子女並沒有盡到自己的孝道,就算父母很愛他們。
孔子講,孝敬父母最難的事情是「色難」,就是說最難的是給父母好臉色。
給父母買好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是物質上給父母的享用,這是低層面的「孝」。而高層面的「孝」,應該表現為對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情感上的關懷。
所以,你看,即使是一本兒童啟蒙讀物,上升到實踐層面也是非常難的。
我們該不該學習《弟子規》
一句話,因材施教。如同一副藥方裡同時有甘草和砒霜。因為有砒霜,那這藥方必然不能作為尋常藥物使用。可是你不能因為藥方裡有砒霜這味藥,就否定了甘草的用途。
成年人自己去翻一下《弟子規》的內容,再對照一下自己的行為,用自己的價值觀判斷哪些地方確實做的不好,引以為戒就好。
小孩子如果坐沒坐相、站沒站相,甚至不講禮貌、撒謊、沉迷電子設備……就有必要讓孩子學一學,讓孩子有一個基本的是非觀,能主動意識到錯誤。
如果任由其發展,或者一頓棍棒,孩子長大以後就很可能變成一個人行為不端、見利忘義、坑蒙拐騙的人,就只能去監獄裡背《弟子規》了。與其長大以後有觸碰法律底線的風險,不如早早的把道德觀建立起來。
我從不否認,《弟子規》有它的時代局限性。尤其是現在的知識爆炸時代,各種各樣的信息像粉塵一樣隨著呼吸就被吸收進身體了。
把一本《小學生行為守則》上升到學術和陰謀論層面,無疑是過分解讀。而那些把《弟子規》奉為聖經寶典,搞一些形式主義的強行灌輸,讓孩子們一板一眼的完全照做,也是最不可取的。
孟子曾經曰過:盡信書,不如無書。
子也曾經曰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識從來就沒有好壞,壞的是那些為了謀取私利,標榜、歪曲知識的「人」。而無論修身還是治學,思考才是最終的出入。
讀《三字經》長大的你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