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引爭議,國學經典還是一本垃圾?

2020-12-15 一起國學

近幾年,有不少國學培訓機構把《弟子規》作為國學啟蒙必修課,甚至被選入中小學教材。有家長表示自從孩子學習了《弟子規》比以前懂事了,但也有不少家長對此表示疑慮,甚至非常牴觸。

那麼,《弟子規》到底是本什麼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還是封建糟粕的遺毒?

《弟子規》「德育教育啟蒙經典」

《弟子規》的前世今生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脫胎於論語《學而篇》,寫成於清代,是一本指導日常行為的禮儀手冊。此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孝順父母和學習的重要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

書的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初期山西絳州的一位秀才,他既沒有中舉,也沒有其它政治和學術上的成就。

按現在的說法,大概相當於一個高考落榜生。李同學落榜以後,放棄復讀,開了一家私塾,以教書為生。如果沒有《弟子規》,可能他的姓名永遠不會被人提起。

「揚州十日」後,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大修孔廟,春秋祭孔、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康熙17年,開始提倡在民間薦舉博學鴻詞,網羅名士,弘揚儒學。

也就是說,大清朝儒學的「自媒體」時代來臨了。

這對於精研《大學》、《中庸》的李同學來說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訓蒙文》就是寫成於這個時期。

可惜,在康乾盛世的小朋友最低都是《四書五經》起步的,所以《訓蒙文》這種民間教材當時並沒有火起來。李同學直到最後也沒有看到它成為「爆款」。

反倒是鴉片戰爭以後,也就是大清朝內憂外患、江山動蕩的時候,才被翻出來,有了一定的傳播。它的使用場景是晚清的祠堂、茶館、書館,使用對象是幹完農活的成年農民,用途是教農民識字,以遵守法紀。

東北淪陷史陳列館裡展出的《弟子規》

90年代,臺灣省迎來了教育自由化時代。由於《弟子規》通俗易懂、篇幅簡短、不涉及形而上辯論,由此開始在臺灣得到普及。

而在《中國期刊網》上,以「弟子規」和「三字經」分別為關鍵詞進行檢索,1956-2000年之間幾乎沒有提到弟子規,從2004年開始,「弟子規」飛速上漲,到2008年曝光率超過「三字經」。

2004年之後的十年間,「三字經」的使用率膨脹了2.4倍,而「弟子規」的使用率膨脹了70倍,也就是說,從2004年開始,弟子規在中國大陸的影響力出現戲劇性增長。一直到現在。

山西某小學疫情期間組織學習《弟子規》

《弟子規》是本什麼書?

從內容來看,《弟子規》全文總計360句,1080字,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紐冠、行為儀止、道德品性、處世之道等,重點在於道德教育。

首先,它不是經史子集一類的國學經典,沒有形而上意識形態的辯論,實際上相當於把儒家思想,掰開了、揉碎了,再餵到讀者的嘴裡。

正如它的原來的書名《訓蒙文》,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清代小學生行為守則》,只是一本教沒讀過書的小孩子「行為端正、孝順父母、為人處世」的小冊子。

有很多人把《弟子規》與《三字經》、《千字文》相比較,它們的教育重點並不一樣。《三字經》《千字文》更側重於道理、學問的啟蒙,打下這個基礎才能進一步去修習四書五經,相當於小升初讀本。

我們上小學的時候,沒人哪個學校會把《小學生行為守則》當課程來教吧?

在網上看到很多詆毀《弟子規》的言論,無非是覺得這本書的作者學歷不高、對儒家思想斷章取義、會抹殺小孩子的個性……甚至談書色變,我覺得大可不必。

他們對《弟子規》的口誅筆伐更多是一種知識的偏見和現代社會的優越感。

雖然,作者學歷不高,在學術上也沒有大的作為。但在儒學上的造詣絕對可以吊打絕大多數現代所謂的國學大家。另外寫作角度也非常刁鑽。就像你經常看到有人在朋友圈分享「做人千萬不能xxx」、「做人要xxx」,他們為什麼要分享這麼low的東西?因為對他們有用。

至於那些說《弟子規》對儒家思想的斷章取義,我也不認同,因為這本書的創作動機本來就不是為了傳播儒家的核心思想。

比如:「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意思是說:父母愛我,我對他們孝順是順理成章的。如果父母不愛我,我還孝順他們,就是超脫了一般的孝順。

很多人覺得沒道理,難道孝順還分「普通孝順」和「高級孝順」?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論語》裡有很多關於「孝」的記載,比如: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孔子說:父母擔心的是子女的疾病。我理解為,孩子健康成長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很接近現代價值觀。

但在現實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子女並沒有盡到自己的孝道,就算父母很愛他們。

孔子講,孝敬父母最難的事情是「色難」,就是說最難的是給父母好臉色。

給父母買好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是物質上給父母的享用,這是低層面的「孝」。而高層面的「孝」,應該表現為對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情感上的關懷。

所以,你看,即使是一本兒童啟蒙讀物,上升到實踐層面也是非常難的。

我們該不該學習《弟子規》

一句話,因材施教。如同一副藥方裡同時有甘草和砒霜。因為有砒霜,那這藥方必然不能作為尋常藥物使用。可是你不能因為藥方裡有砒霜這味藥,就否定了甘草的用途。

成年人自己去翻一下《弟子規》的內容,再對照一下自己的行為,用自己的價值觀判斷哪些地方確實做的不好,引以為戒就好。

小孩子如果坐沒坐相、站沒站相,甚至不講禮貌、撒謊、沉迷電子設備……就有必要讓孩子學一學,讓孩子有一個基本的是非觀,能主動意識到錯誤。

如果任由其發展,或者一頓棍棒,孩子長大以後就很可能變成一個人行為不端、見利忘義、坑蒙拐騙的人,就只能去監獄裡背《弟子規》了。與其長大以後有觸碰法律底線的風險,不如早早的把道德觀建立起來。

我從不否認,《弟子規》有它的時代局限性。尤其是現在的知識爆炸時代,各種各樣的信息像粉塵一樣隨著呼吸就被吸收進身體了。

把一本《小學生行為守則》上升到學術和陰謀論層面,無疑是過分解讀。而那些把《弟子規》奉為聖經寶典,搞一些形式主義的強行灌輸,讓孩子們一板一眼的完全照做,也是最不可取的。

浙江某小學組織學生穿漢服誦讀弟子規

孟子曾經曰過:盡信書,不如無書。

子也曾經曰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識從來就沒有好壞,壞的是那些為了謀取私利,標榜、歪曲知識的「人」。而無論修身還是治學,思考才是最終的出入。

讀《三字經》長大的你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嗎?

相關焦點

  • 國學經典之弟子規
    國學,不僅僅是傳統文化,不僅僅是先進文化,不僅僅是時尚文化;也不僅僅是自然國學,不僅僅是生命國學,不僅僅是家庭國學,不僅僅是公益國學;國學更是一種起源於原始太初而傳承於歷史現實的活著的正在繼續的中正文明、和諧文化、智慧源泉,是中華民族核心的價值理念和追求,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
  • 如何讓國學經典親近現代兒童?《弟子規》入教材存爭議
    那麼,哪些是可以選入教材的經典讀本?何種教學方式教授傳統文化經典更易被孩子接受?現有的師資水平、課程體系、評價機制是否滿足需求?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部分小學一探究竟。  教材  《弟子規》入教材有爭議  據了解,基礎教育階段傳統文化課程體系的建設一直備受社會關注。
  • 山東禁止全文誦讀三字經和弟子規引爭議
    山東禁止全文誦讀《三字經》《弟子規》引發的話題新華網濟南1月5日電 (記者趙仁偉、陳灝)「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內容」近日,山東省教育廳向全省中小學下發的一紙禁令引發爭議,一時眾說紛紜。
  • 勸君慎讀《弟子規》,國學經典待商榷!
    作為一個自小受過蒙學,後來在國學機構工作過,如今依舊給孩子講詩詞和古文的老師而言,我對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弟子規》並非國學經典,雖然短時間它能規範孩子言行,但是長此以往,容易誤導孩子的教育,影響孩子對國學知識的深耕。
  • 學生誦讀《弟子規》在國學經典中迎新年
    華西城市讀本訊(記者 宦小淮 實習生鄒婧)「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1月7日下午,達州市達川區沿河鄉中心學校傳來了朗朗的讀書聲,全校師生舉行了國學經典《弟子規》的背誦展示活動。
  • 國學經典進社區 醫院每周誦讀《弟子規》
    9月7日上午,長沙市望城區丁字灣街道組織開展國學經典主題講座。    顏愛民教授向現場觀眾介紹國學經典《弟子規》。 華聲在線9月8日訊(記者 王一辰)昨天上午,長沙市望城區丁字灣街道會議室內,座無虛席。
  • 兒童啟蒙教育,國學經典《弟子規》
    希望華萌的陪伴可以給大家的假期居家生活增添幾分歡樂增加幾分收穫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有很深厚的文化積澱許多經典的國學著作都滲透著深刻的做人道理華萌線上趣味課堂也專門開闢了國學版塊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著作培養優秀品格小朋友們
  • 北京擬全市推廣國學經典《弟子規》 未刪減原文
    本報訊昨天,記者從教育部門了解到,從2007年起在東城開始試點的本市第一本國學地方教材——《〈弟子規〉新解》已通過北京市中小學地方教材審定委員會的初審,對原文沒有刪節,今年3月終審確定後,有望於9月新學年到來之際在全市小學推廣
  • 北京擬全市推廣國學經典弟子規 未對原文刪減
    昨天,記者從教育部門了解到,從2007年起在東城開始試點的本市第一本國學地方教材——《〈弟子規〉新解》已通過北京市中小學地方教材審定委員會的初審,對原文沒有刪節,今年3月終審確定後,有望於9月新學年到來之際在全市小學推廣。
  • 《弟子規》也算國學?充其量也就是個私塾學生守則
    我們通常所說的國學,早期是以先秦諸子,百家經典為基礎,後世多以「三玄四書」的注釋解讀為主。三玄,即《老子》《莊子》《周易》;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或者是按子、經、史、集四大分類來介紹國學。至於《弟子規》被當做國學經典而備受推崇,實在莫名來的笑談。
  • 國學經典《弟子規》中的教育,讓人受益匪淺!
    《弟子規》總敘: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的內容提要,言簡意賅,而又內涵豐富;讀起來琅琅上口,又有韻律美,讓人過目難忘,過目成誦。因此,我們現在來學習國學經典很有必要,汲取精華,為我所用,成為品學兼優的人才,見賢思齊,修身養性,報效祖國,共圓中國夢。
  • 《弟子規》飽受爭議?那些給孩子的規範,你能做到嗎?
    ,雖然這所幼兒園離市區比較遠,還是有眾多文化層次較高和高收入家庭把孩子送到裡,其中不乏企業家、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等等,據介紹,這所幼兒園是嚴格按教育主管部門有關規定創辦的正規高端園,是一個大學文學院教授倡導的。
  • 國學創智遊戲《弟子規》在上海推出,用生動情景傳授做人做事
    嘉嘉和媽媽一起玩的這款《弟子規樂園》APP,於5月27日在蘋果iOS和安卓Android平板端上線,6月1日正式發布。它是國內首款用情境遊戲演繹國學經典的兒童創智遊戲。       復旦大學中文系副系主任吳兆路教授認為,《弟子規》的特點就是讓小孩子從小清楚要怎麼做人做事,通俗易懂、易學易背。
  • 吟誦國學經典 書香浸潤校園—商丘二中首屆《弟子規》誦讀大賽
    《弟子規》被譽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規」。為了弘揚民族文化,提高同學們閱讀國學經典的能力,豐富和積累文學知識,營造濃鬱的讀書氛圍,進一步推進語文規範,傳承中華文明,振奮民族精神,打造書香校園,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學生尊重長輩,知書達禮,成為新一代的四有新人,商丘市第二中學初中部於2019年10月18日開展《弟子規》誦讀比賽活動。主持人上臺介紹誦讀比賽規則,邀請各位評委就坐。
  • 赫赫有名的《弟子規》,你有在給孩子們作為國學啟蒙嗎?
    國學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好似傳統文化的星火逐漸有了燎原的趨勢。國內各大幼兒園跟上這股「時尚」的潮流,紛紛開設了學習國學經典的課程。從小學習傳統文化經典,這是好事兒。學習國學經典,當然離不開經典的啟蒙國學讀物。
  • 無障礙閱讀國學經典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段話展開論述的《弟子規》,則告訴學生如何說話、如何做事、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作者認為這是一部導向正確、內容健康且極具實用價值的啟蒙讀物,是一本指導人們如何行動的手冊。作者對經典,並沒有一味高推,對書中的糟粕也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批判。
  • 弘揚國學經典 助力精準扶貧——新編兒歌《弟子規》試點教學在河北...
    央廣網石家莊10月14日消息(記者 於聞)弘揚國學經典,助力精準扶貧---新編兒歌《弟子規》試點教學在河北曲陽舉行。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加強兒童素質教育,解決教育師資難和精神扶貧難等問題,近日河北省曲陽縣溫家莊小學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新編兒歌《弟子規》試點教學活動。
  • 弟子規該不該讀,怎麼讀?
    她發現,要求背誦《弟子規》的不限於幼兒園和小校,許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會要求職工上班前先背《弟子規》,以樹立職工對老闆的正確態度。此時,牛牛父親從網上看到了幾篇文章。一篇是袁偉時寫的《中山大學的新「笑劇」》,批評中山大學要求8000名報到的新生每人寫一篇《弟子規》讀後感。袁偉時認為,高校將《弟子規》列為國學經典,讓21世紀的大學生誠惶誠恐地去學習,不僅是個「笑話」,更讓人「痛心」。
  • 《弟子規》有害無益,這樣的偽國學還要「殘害」多少青少年?
    書讀千遍意自了,弟子規是掌中寶。易經風水一鍋炒,成功寶典吹到爆。講壇說書星光罩,正體文言全瞎掉。這是著名文化學者徐晉如先生總結的當代「偽國學」的特徵,當然了,他提到的南懷瑾先生,雖然儒學水平有很大爭議,但南老的佛學造詣還是被肯定的。
  • 誦讀國學經典《弟子規》孩子們發生爭吵以理服人
    天府早報記者 張瑾棠中外語學校附屬小學校長蘇萍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孩子在可塑性很強的時候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兒童誦讀文化經典就是學校其中一項基本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