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李家聲向大眾呼籲:《弟子規》是糟粕,至今仍毒害我們孩子

2020-12-13 騰訊網

近些年來,國學以至於語文教育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熱點。進入新世紀以來,傳統國學教育已呈燎原之勢。如今各種國學班、讀經班如雨後春筍一般,在中國各地茁壯成長,其讀本無非中國古代傳統儒學名著。

但是在最近,卻出現了一種聲音。國學班一直視為童蒙經典的《弟子規》,實際是毒害兒童的大毒草,應該從國學經典中開除。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弟子規》根本不是傳世童蒙經典

在很多人看來,《弟子規》和《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一樣,都是古代童蒙教育經典。但是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弟子規的水準其實並沒有那麼高。

一般認為,《三字經》的作者是北宋進士王應麟,《千字文》的作者是南梁時期的大學問家周興嗣。這些作品都是經歷了數百年甚至一千多年的歷史考驗,是真正的傳世經典。

而《弟子規》呢?據考證,其作者乃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據學界目前研究中的梳理,大致可以確定李毓秀生於順治四年(公元 1647 年),卒於雍正七年(公元 1729 年)。

以《三字經》作者為例王應麟,李毓秀的層次差了他好幾個檔次,連個功名都沒有。秀才雖然不容易考,但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難。可以想見,李毓秀的水平要比《三字經》《千字文》的作者不知差到哪裡去了。

如今最早《弟子規》的版本,出自於鹹豐六年(公元 1856 年)。可 見《弟子規》受到關注已經是作者身後一百餘年、鴉片戰爭之後的事情,它對於兩千年的帝制時代的中國沒有產生過任何影響,跟所謂「古代蒙學」干係實在不大。

一段時間裡,清朝地方官見《弟子規》通俗易懂,因此將之公布於祠堂、茶館、書館,引人誦讀。而這也就是說,《弟子規》所針對的對象,並非兒童,而是不怎麼識字的成年人。在《清史稿》中,地方官勞乃宣之所以使用《弟子規》,是為了教育鄉野農父,讓他們懂規矩,免得作奸犯科。

自清代教育改革以後,《弟子規》沉寂了幾十年,眼看就要被人遺忘。但在2004年左右,卻乘著「國學熱」之風而一飛沖天,大有超越《三字經》之勢。

但是很少有人考證,《弟子規》的撰寫時間並不久遠,不過100多年。同時其內容越是針對孩童,而是成年文盲。

二、《弟子規》充滿了封建糟粕

首都師範大學楊傳召教授認為,《弟子規》中充滿了各種不適時宜,甚至是糟粕的內容。《弟子規》的主旨並非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宣揚儒家價值觀,為了讓閱讀者學會服從,他在論文中寫道:

「先秦儒家重視權利與義務上的對等,具體到君臣關係,可以說儒家更強調「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以上率下。這種平等關係在進入帝制時代後被置換為上級對下級的絕對支配和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而形成於清代晚期的《弟子規》作為「弟子」之「規」、訓蒙之文,更偏重於強調下對上的服從這一單方面的關係,是對先秦儒家思想的簡單化。」

那麼這些強迫表現在哪兒呢?例如在對待父母方面,《弟子規》講究絕對的服從: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從這段話來看,子女對於父母的命令和要求,幾乎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假如父母犯錯,子女能否糾正呢?《弟子規》卻從不提及。

如果孩子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人做事,只會變成一個唯唯諾諾、毫無主見的傀儡,培養不出獨自自主、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也成為不了新時代的有用人才。

雖然《弟子規》有部分積極成分,但相對於其糟粕的部分。這點積極性並不足取。

三、我們應該讀什麼書

《弟子規》為何會流行呢?這是因為自五四以來,中國人已經長期疏離國學教育,導致一種急切的補償心理。對於國學讀本的選擇出現飢不擇食的心態。因此,各種機構才會選擇《弟子規》《二十四孝》這種充滿了封建糟粕的讀本。

相比於《四書》《五經》,《弟子規》三字而押韻,《二十四孝》圖文並茂。在古代和近代,都是相對底層人士的儒學讀本。但這種讀本,無論從文筆還是學術水準上,都相當有限。也就是說,現代人之所以偏愛這些作品,完全是因為它們更容易上手。由上圖可以看出,在2004年以前,《弟子規》根本就不受任何重視。

澎湃新聞記者曾採訪中學語文教育名師、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北京市第四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李家聲關於《弟子規》的看法。李家聲認為:

「(《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全書充滿了封建奴化思想,跟我們目前提倡的價值觀與創新精神相違背。打著所謂「國學」的旗號而讓中小學生背誦《弟子規》,是不合適的。」

李家聲老師認為,新時代的語文教育至少應該包含這些特點——高貴、優質、高效。而弟子規一條也不符合。

相關焦點

  • 教育名師李家聲:《弟子規》不值得學生背,網友:傳承不能丟
    他呼籲語文教學應該走正道如今有人一味提倡閱讀量,卻不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同樣是一種走偏了的形式主義。他直言「偽教育」會把學生的才氣、興趣、創造力磨掉。李家聲希望,在大家越來越重視語文教學的今天,讓語文教育能真正走上正道——即通過「高貴的語文教育」,讓學生真正明事理,明白如何做人,這才是目的。而不是通過各種「學習技巧」與「應試技巧」讓學生拿高分、上名校。「心眼好,學養足,比什麼都重要!」。
  • 師者|李家聲:僵化地強調「背誦」,會傷害語文的「魂」
    中學語文教育名師、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北京市第四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李家聲,對語文課改有「一千種焦慮」。近日,他在北京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呼籲——如今有人一味提倡閱讀量,卻不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同樣是一種走偏了的形式主義。他直言「偽教育」會把學生的才氣、興趣、創造力磨掉。
  • 充滿封建糟粕?廢掉「弟子規」不如與時俱進更新
    平心而論,以今人眼光來衡量,《弟子規》中的部分內容的確有些過時。譬如,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沒錯,但「號泣隨,撻無怨」恐怕就有些過火;不能私佔公物不假,可這並不是因為怕「親心傷」,實乃道德良心使然。近些年來,引發這種「不合時宜」批評的,不止《弟子規》。
  • 孩子拒絕學《弟子規》,易中天為他鼓掌:絕不讀,那是毒藥
    比如《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全書充滿了封建奴化思想,跟我們目前提倡的價值觀與創新精神相違背。」語文出版社原社長王旭明也曾直言:小孩要少讀《三字經》、《弟子規》這類書。《三字經》、《弟子規》哪一本更「糟粕」?若拿兩者作比較的話,《三字經》是一鍋飯裡有幾個髒東西,而《弟子規》就是髒東西裡有幾粒飯,可以直接棄了。
  • 孩子拒絕學《弟子規》,易中天為他鼓掌:絕不讀,那是毒藥
    其實對《三字經》、《弟子規》有這種態度的,不止易中天一個人北京四中語文特級老師李家聲,曾狠批《弟子規》:「有的傳統書本絕大部分是糟粕,有的整體是糟粕,還是拋棄為好。比如《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全書充滿了封建奴化思想,跟我們目前提倡的價值觀與創新精神相違背。」語文出版社原社長王旭明也曾直言:小孩要少讀《三字經》、《弟子規》這類書。
  • 《弟子規》不是糟粕,唯一的問題是不應強推
    《弟子規》算不上糟粕,很多人為了批評而批評《弟子規》全文,共360個短句,每句3字,總字數剛過千。難道孩子就不可以為自己辯護嗎?「號泣隨,撻無怨」是說(父母不聽勸告)孩子難過得痛哭流涕,即使被父母責打,也不要有怨言。王立華又說「現代教育反對體罰孩子」。說實話,這兩種批評都對,但沒有任何的新鮮感。「不要體罰孩子」、「父母不總是對的」,這些老掉牙的觀念還有必要再拿出來兜售嗎?
  • 傳統陰暗糟粕文化,正在將你的孩子從天使變成魔鬼、天才變成蠢材
    文章來源:文教在線原創作者:子正先生不要用文化拔苗助長,它可能徹底毀了你的孩子。 「如果你想讓孩子擁有健康、幸福的未來,請你遠離陰暗糟粕文化。」這是成都劉女士的悔恨感受。數年前,在成都西御街某文化活動現場,劉女士向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 山東禁止全文閱讀三字經 稱糟粕腐蝕孩子心靈
    山東省教育廳29日發出相關通知,要求規範傳統文化課程教學,各地中小學在開展經典誦讀時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等內容,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此消息一經報導,立即引起全社會熱議。經典誦讀正搞得轟轟烈烈,現在又突然要「去其糟粕」,哪些算「糟粕」呢?一小學校長告訴記者,他翻遍《弟子規》,認為其中算得上糟粕的也只有「父母責,須順承」。但這句話到底算不算糟粕呢?他也說不清楚。【質疑】何謂「糟粕」?怎樣甄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了好多年了,但何謂「精華」?
  • 今天我們怎樣讀《弟子規》
    今天我們怎樣讀《弟子規》 發表時間:2015-03-30   來源:合肥文明網目前的情況是,《弟子規》是「必讀」的「傳統文化經典」之一。然而,近日首都師範大學兼職教師、全國百佳幼兒園園長王立華發表了一篇文章《我們為什麼反對幼兒讀〈弟子規〉》,直指「《弟子規》從整體上來講封建糟粕多於精華。」這篇文章在網上引起激烈爭論,有人認為《弟子規》乃「君子之始」「孩童成長必要的精神資源」,也有人認為《弟子規》是違反現代教育理念的「威權教育」,孰是孰非,不一而足。
  • [讀經典]王思予:我和《弟子規》的故事
    》,後來我漸漸的長大,才知道,小時侯爸爸給我講的是一部書,一部很好的書,它凝聚著中華文明裡的某種精神,它教會我孝敬父母,尊師敬長,媽媽也說過:「保護好自己,愛護好自己,也是孝道的一種表現……」   小時侯,我僅會誦讀「弟子規」,但是,這部書裡面更深的含義,我卻不懂,但看到父母對這部書崇尚有加,每每對我道來,好象裡面有許多道理都是指導他們的生活準則,父母在用書中的道理去指導我,有一回,老師給我們講解了
  • 《弟子規》飽受爭議?那些給孩子的規範,你能做到嗎?
    ,我們要知恩 ......」,她說:這樣的教育在孩子這麼小的時候都紮下了根,還擔心我們孩子將來不能成人成才嗎?讓她肯定這次是送對了地方。幼兒園老師演奏竹笛其實,我們大可不必把這些教育孩子的經典啟蒙教育和所謂的別有用心,封建糟粕、愚忠聯繫在一起,拿《弟子規》來說吧,這只不過是一本給孩子啟蒙的書籍,算不上經典,讀《弟子規
  • 《弟子規》是怎樣煉成的?
    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斷層,社會人心的日益衰敗,有識之士一直在呼籲要加強教育。當今很多傳統文化課堂都在宣講《弟子規》,也有很多學校把《弟子規》作為學生的德育課本。那麼《弟子規》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它在我們傳統文化經典中的地位又如何?
  • 《弟子規》也算國學?充其量也就是個私塾學生守則
    我們通常所說的國學,早期是以先秦諸子,百家經典為基礎,後世多以「三玄四書」的注釋解讀為主。三玄,即《老子》《莊子》《周易》;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或者是按子、經、史、集四大分類來介紹國學。至於《弟子規》被當做國學經典而備受推崇,實在莫名來的笑談。
  • 當現代兒童遇上《弟子規》
    竊以為《弟子規》雖遠不能與《論語》《禮記》等儒家經典相提並論,但作為後者的輔助,此書通俗易懂,向兒童提一些為人待物的具體規範,「雖不中亦不遠」,「其惡不如是之甚也」,自有「三百千千」等其他蒙學讀物不能替代之處,對糾正我國當今兒童教育中存在的知識與規範嚴重失衡等問題,仍有其不可或缺的補救價值。
  • 《弟子規》有害無益,這樣的偽國學還要「殘害」多少青少年?
    不過,徐先生將「弟子規」也列入了文化糟粕,這可能有點讓我們匪夷所思。「弟子規」曾經很火,恐怕現在也依舊火。比如青島某重工機械有限公司,跟儒家傳統八桿子打不著,卻經常組織員工集體背誦《弟子規》……南方某所大學,還要求新錄取的新生,利用暑假期間背記《弟子規》,好為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作準備……一方面是大眾對「弟子規」的認可,一方面是專業的學者的diss,這是為什麼?
  • 北京各小學將推廣《弟子規新解》 未對原文刪節
    國家總督學顧問、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陶西平為《〈弟子規〉新解》做序時評價:「進行新的解讀無疑是必要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對傳統教育資源注入現代精神,使其在新的時代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此外,《弟子規》還具備很清晰的層次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基於這四個特點,《弟子規》成為我們編寫國學地方教材的首選。」  應根據學生年齡選擇內容  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特邀委員王晉堂分析,《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啟蒙讀物之所以流傳這麼多年,一方面是因為能教孩子認字,另一方面是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 北京各小學將推廣《弟子規新解》未對原文刪節
    此外,《弟子規》還具備很清晰的層次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基於這四個特點,《弟子規》成為我們編寫國學地方教材的首選。」  應根據學生年齡選擇內容  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特邀委員王晉堂分析,《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啟蒙讀物之所以流傳這麼多年,一方面是因為能教孩子認字,另一方面是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此外,這些書讀起來朗朗上口,也容易受到孩子喜愛。
  • 恐怖的「華生育兒理論」正在毒害我們的孩子
    如果孩子摔倒了,越哭越不要理他,孩子哭夠了自己會站起來的,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會更加的獨立自強。這套理論流毒之廣讓人乍舌,反覆刷屏朋友圈,即便你沒有看過類似的文章,也一定聽說過它。首先,你要了解到這套理論的出處,孩子摔倒不用扶的理論出自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發明的哭聲免疫法。
  • 濰坊諸城市第三屆京華名師培訓會隆重召開 李家聲老師受指導
    2019年3月22日,濰坊諸城市第三屆京華名師培訓會在諸城市明德學校隆重召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李家聲老師受邀到訪諸城市進行學術指導,諸城市教育局教研室王德主任、初中科吳洪建主任、初中教研員郝忠勇老師、小學教研員孫志剛老師,華樾教育馬紅芳主編、杜心平老師、劉明玉老師
  • 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五,和老師一起學習《弟子規》(下)
    《弟子規》是清代一位教育家所著,屬於當時孩童的啟蒙教材。全文一共360句,1080個字,核心是儒家的「孝愛」思想,全文分為七篇,本文節選自其中的謹篇和信篇。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進步,《弟子規》中的某些思想並不適應當代社會,比如說孩子要對父母言聽計從,不能反駁(父母有錯,孩子也要堅持自己的立場);為父母守喪三年,不能夫妻同居,不能吃酒肉等。一.日積月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踐行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