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次顛沛(zào cì diān pèi)
【典出】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裡仁)
造次:倉促、緊迫。顛沛:顛倒在地,引申為流離不定。謂倉促不定之際。
宋·王禹偁《答鄭褒書》:「士君子立身行道是是而非非,造次顛沛不易其心。」
二、流離顛沛(liú lí diān pèi)
【典出】同上。
流離:因戰亂災荒而流散分離。顛沛:困頓。形容生活困苦而到處流浪。「顛沛必於是」朱熹註:「顛沛:傾覆流離之際。」
宋·洪邁《容齋隨筆》:「前輩謂杜少陵當流離顛沛之際,一飯未能忘君。」
亦作「顛沛流離」。
三、心有餘而力不足(xīn yǒu yú ér lì bù zú)
【典出】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論語·裡仁)
心裡有多餘的願望,但能力不足,無法去做。
《紅樓夢》二五回:「阿彌陀佛!我手裡但凡從容些,也時常來上供,只是『心有而力不足』。」
四、觀過知仁(guān guò zhī rén)
【典出】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論語·裡仁)
察看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其仁或不仁。
唐·劉知幾《史通·論贊》:「王邵志在簡直,言兼鄙野,苟得其理,遂忘其文,觀過知仁,斯之謂矣。」
五、朝聞道,夕死可矣(zhāo wén dào,xī sǐ kě yǐ)
【典出】子曰:「朝問道,夕死可矣!」(論語·裡仁)
早晨得知真理,當晚死去都可以。謂為達到追求真理的目的或為實現某一願望,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
漢·荀悅《漢紀·宣帝紀》:「霸欲從勝學業,勝辭死罪,霸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六、朝聞夕死(zhāo wén xī sǐ)
【典出】同上。
早晨得到真理或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就是晚上死去也可以。形容求知或建功立業的心情很迫切。
漢·司馬遷《悲士不遇賦》:「沒世無聞,古人惟恥;朝聞夕死,孰雲其否?」
七、惡衣惡食(è yī è shǐ)
【典出】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裡仁)
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簡樸。
《漢書·王莽傳上》:「惡衣惡食,陋車駑馬。」
亦稱「惡衣菲食」「惡衣粗食」「惡衣糲食」。
八、無適無莫(wú shì wú mò)
【典出】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裡仁)
待人處事不分厚薄,沒有偏向。
三國魏·劉邵《人物誌·材理》:「心平志論,無適無莫,期於得道而已矣。」
九、禮讓為國(lǐ ràng wéi guó)
【典出】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裡仁)
為:治。以禮所提倡的謙讓精神治理國家。
一〇、一以貫之(yī yǐ guàn zhī)
【典出】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裡仁)
貫:貫穿,通貫。將一種理論、思想貫穿於事物的始終。
《三國志·魏書·鍾繇傳》:「先帝聖德,固天所縱,墳典之業,一以貫之。」
一一、見賢思齊(jiàn xián sī qí)
【典出】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裡仁)
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學得與他一樣。
晉·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知足下追踵古人,見賢思齊。」
亦作「見德思齊」。
一二、反躬自省(fǎn gōng zì xǐng)
【典出】同上。
省:檢查。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過錯。宋·朱熹《樂記動靜說》:「此一節正天理人慾之機間不容息處,惟其反躬自省,念念不忘,則天理益明,存養自固,而外誘不能奪矣。」
亦作「返躬內省」。《清史稿·文宗本紀》:「詔曰:『今年過節春分,寒威未解,朕返躬內省,未能上感天和。』」
一三、父母在,不遠遊(fù mǔ zài,bù yuǎn yóu)
【典出】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裡仁)
父母活著時,兒子不能遠離家鄉,以儘早晚侍奉之責。
明·無名氏《霞箋記·霞箋題字》:「兄,非此之謂也,『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是道也。」
一四、遊必有方(yóu bì yǒu fāng)
【典出】同上。
方:方向。如果外出旅遊,一定要告知去處方向。
一五、一則以喜,一則以懼(yī zé yǐ xǐ,yī zé yǐ jù)
【典出】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裡仁)
一方面因而高興,一方面卻因而害怕。
宋·陸九淵《語錄》:「先生語伯敏云:『近日問學者多,一則以喜,一則以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