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蒙學經典,《論語·裡仁》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2020-12-27 冬瓜太郎愛學習

一、造次顛沛(zào cì diān pèi)

【典出】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裡仁)

造次:倉促、緊迫。顛沛:顛倒在地,引申為流離不定。謂倉促不定之際。

宋·王禹偁《答鄭褒書》:「士君子立身行道是是而非非,造次顛沛不易其心。」

二、流離顛沛(liú lí diān pèi)

【典出】同上。

流離:因戰亂災荒而流散分離。顛沛:困頓。形容生活困苦而到處流浪。「顛沛必於是」朱熹註:「顛沛:傾覆流離之際。」

宋·洪邁《容齋隨筆》:「前輩謂杜少陵當流離顛沛之際,一飯未能忘君。」

亦作「顛沛流離」。

三、心有餘而力不足(xīn yǒu yú ér lì bù zú)

【典出】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論語·裡仁)

心裡有多餘的願望,但能力不足,無法去做。

《紅樓夢》二五回:「阿彌陀佛!我手裡但凡從容些,也時常來上供,只是『心有而力不足』。」

四、觀過知仁(guān guò zhī rén)

【典出】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論語·裡仁)

察看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其仁或不仁。

唐·劉知幾《史通·論贊》:「王邵志在簡直,言兼鄙野,苟得其理,遂忘其文,觀過知仁,斯之謂矣。」

五、朝聞道,夕死可矣(zhāo wén dào,xī sǐ kě yǐ)

【典出】子曰:「朝問道,夕死可矣!」(論語·裡仁)

早晨得知真理,當晚死去都可以。謂為達到追求真理的目的或為實現某一願望,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

漢·荀悅《漢紀·宣帝紀》:「霸欲從勝學業,勝辭死罪,霸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六、朝聞夕死(zhāo wén xī sǐ)

【典出】同上。

早晨得到真理或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就是晚上死去也可以。形容求知或建功立業的心情很迫切。

漢·司馬遷《悲士不遇賦》:「沒世無聞,古人惟恥;朝聞夕死,孰雲其否?」

七、惡衣惡食(è yī è shǐ)

【典出】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裡仁)

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簡樸。

《漢書·王莽傳上》:「惡衣惡食,陋車駑馬。」

亦稱「惡衣菲食」「惡衣粗食」「惡衣糲食」。

八、無適無莫(wú shì wú mò)

【典出】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裡仁)

待人處事不分厚薄,沒有偏向。

三國魏·劉邵《人物誌·材理》:「心平志論,無適無莫,期於得道而已矣。」

九、禮讓為國(lǐ ràng wéi guó)

【典出】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裡仁)

為:治。以禮所提倡的謙讓精神治理國家。

一〇、一以貫之(yī yǐ guàn zhī)

【典出】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裡仁)

貫:貫穿,通貫。將一種理論、思想貫穿於事物的始終。

《三國志·魏書·鍾繇傳》:「先帝聖德,固天所縱,墳典之業,一以貫之。」

一一、見賢思齊(jiàn xián sī qí)

【典出】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裡仁)

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學得與他一樣。

晉·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知足下追踵古人,見賢思齊。」

亦作「見德思齊」。

一二、反躬自省(fǎn gōng zì xǐng)

【典出】同上。

省:檢查。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過錯。宋·朱熹《樂記動靜說》:「此一節正天理人慾之機間不容息處,惟其反躬自省,念念不忘,則天理益明,存養自固,而外誘不能奪矣。」

亦作「返躬內省」。《清史稿·文宗本紀》:「詔曰:『今年過節春分,寒威未解,朕返躬內省,未能上感天和。』」

一三、父母在,不遠遊(fù mǔ zài,bù yuǎn yóu)

【典出】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裡仁)

父母活著時,兒子不能遠離家鄉,以儘早晚侍奉之責。

明·無名氏《霞箋記·霞箋題字》:「兄,非此之謂也,『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是道也。」

一四、遊必有方(yóu bì yǒu fāng)

【典出】同上。

方:方向。如果外出旅遊,一定要告知去處方向。

一五、一則以喜,一則以懼(yī zé yǐ xǐ,yī zé yǐ jù)

【典出】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裡仁)

一方面因而高興,一方面卻因而害怕。

宋·陸九淵《語錄》:「先生語伯敏云:『近日問學者多,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相關焦點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學而》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成語1】 子曰詩云(zǐ yuē shī yún) 【解釋1】子:孔子。詩:詩經。曰、云:說。泛指儒家經書上的話。 【示例1】元·湯式《湘妃引·和陸進之韻》:「儒冠多誤身,謾誇談子曰詩云。」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為政》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成語1】三十而立(sān shí ér lì) 【解釋1】三十歲而能自立於社會。指人開始成熟。 【示例1】元·關漢卿《謝天香》一折:「耆卿,比及你在花街裡留意,且去你那功名上用心,可不道三十而立!」
  • 出自《論語》的成語原來這麼多
    《論語》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經典著作,也是古人文人必學之作;成語,語言凝練、寓意深遠,是中國語言智慧的結晶。那麼,《論語》裡誕生了哪些成語呢?《論語鄉黨》篇:侃侃而談、鞠躬屏氣、屏氣凝神、適可而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先進》篇:三復斯言、不得其死、言必有中、登堂入室、過猶不及、理屈詞窮、一日之長、春風沂水、沂水弦歌、沂水舞雩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一:訥言敏行
    出自《論語·裡仁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目的是告誡人們,說話應當謹慎,因為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招來麻煩甚至招致災禍。而做事情則應該敏捷、幹練、勤奮,不應該拖拖拉拉、磨磨蹭蹭。
  • 【論語導讀】裡仁為美
    裡仁為美 《論語》學而第一篇主要講君子培養要靠後天學習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三十五:心有餘而力不足
    出自《論語·裡仁篇》:「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仁」是我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在孔子的倡導下,儒家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悌、忠、恕、禮、知、義、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
  • 有哪些適合蒙學教育的古典作品?《三字經》《弟子規》成永恆經典
    蒙學,是中國古代對兒童進行的啟蒙教育。古代啟蒙教育的內容主要是識字、寫字和倫理道德教育。在中國古代,有《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增廣賢文》、《千家詩》、《龍文鞭影》、《幼學瓊林》、《聲律啟蒙》等蒙學教材。
  • 論語必備精選之裡仁篇(上)
    人而不仁,如禮何?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解讀:這裡說出了環境對人有重大影響,因此孔子提出了居必擇仁的原則。「仁」是孔子談論的核心主題,在《論語》中「仁」出現次數共達105次。其他的主題,甚至包含孝道在內,都未曾受到孔子師生如此的注目。
  • 蒙氏+蒙學=?
    寫在前面 7月底,雲學徒全全向我們拋出了一次學習的邀請,剛遷居杭州成為海亮幼兒園園長的她,在心元教育的張愛民校長和師父之間牽線搭橋。
  • 《論語》中的10個成語典故,我能說出三個,你呢?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經典書籍,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在《論語》中,不僅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的教育理念,而其中的成語也一直被我們所津津樂道。那麼大家知道《論語》中的成語有哪些典故呢?出自哪裡呢?不妨來了解下!
  • 論語裡仁第四4.25、4.26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25、4.2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鄰①。」「注」:①鄰:鄰居,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論語裡仁第四4.25原文及翻譯「原文」:子遊曰:「事君數①,斯②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注」:①數(shuò):屢次、頻繁。②斯:就。
  • 讀國學傳統經典,論國學傳統文化,蒙學內容當首選
    在蒙學經典內容中,除去我們經常說的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外,其實還有很多經典內容,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1、《幼學瓊林》《幼學瓊林》是中國古代啟蒙的兒童讀物,後世有增補。《幼學瓊林》是駢體文寫成的,全書全部用對偶句寫成,容易誦讀,便於記憶。
  • 語文|《論語·裡仁》(一)
    《裡仁》,是《論語》中的的第四篇,共二十六章,內容主要涉及到了義與利之間的關係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譯文】孔子說:「住的地方,要有仁德這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麼能是聰明呢?」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論語必背精選之裡仁篇(下)
    接著 之前的 論語必背精選之裡仁篇(上)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解讀:這裡是說治國者必須禮讓,因為禮主敬,依禮而行就會處事合宜;謙讓生活,就會上下無爭。學會理解父母,設身處地、心平氣和地想一想父母何以如此。
  • 國學經典:論語中的十大名句,句句讓我們成長!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總結,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論語中的一些名句。
  • 語文新課標72篇古詩文(十):《論語十二章》
    每天一起學習進步各位看官: 截止今天,我們就更新完高中語文新課標必修的10篇古詩文,下期將繼續為大家更新選擇性必修10篇~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希望能繼續和您,每天學一點,進步一點~
  • 論語裡仁第四4.7、4.8、4.9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論語裡仁第四4.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早晨我悟得了真理,即使當天晚上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論語裡仁第四4.9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讀書人有志於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共謀大事的。」
  • .| 「農信杯」親子誦讀作品展播:《聲律啟蒙 》、《論語》
    為引導更多家庭和兒童熱愛閱讀,我們選取部分優秀親子誦讀作品在微信公眾號上展播。《論語》媽媽:羅平女兒:黨夢瀅、黨夢瑤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 《論語》今譯:裡仁第四
    本文結合作者修身實踐,對《論語》進行翻譯,供讀者參考。《論語》博大精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
  • 論語裡仁第四4.16、4.17、4.18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1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君子喻①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第四4.1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見賢①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②也。」「注」:①賢:賢德。②自省:自我反省。論語裡仁第四4.1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事父母幾①諫②,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③而不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