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 之前的 論語必背精選之裡仁篇(上)
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解讀:這裡是說治國者必須禮讓,因為禮主敬,依禮而行就會處事合宜;謙讓生活,就會上下無爭。能做到禮讓,治國也就沒有困難了。禮是人際關係的具體規範,讓是人與人相互尊重的明確表現。仁的體用,首先在於禮讓。懂得禮讓就會去尊重他人的意願和權利,就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也就能夠有發乎真心的關懷和仁愛。因為對他人有仁愛和尊重,他人亦會反過來給以仁愛和尊重。如此便可以得人心,民心悅服,則國家自然得以大治。
(註:何有,何難之有,不難的意思;如禮何,把禮怎麼辦,即如何實現禮制呢)
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解讀:這裡孔子說明了求其在己。孔子並非不想身居官職,而是希望他的學生首先立足於自身的學問、修養、才能的培養,具備足以勝任官職的素質。人總是希望能在社會中實現自我價值,希望別人能了解自己並推崇自己。但這需要自己先確定立身之道,修養自身,具備為人所知、所重的能力。一旦進德修業有成,立德立功皆在望。
不愁沒有職位,只愁沒有足以勝任職務的本領。不愁別人知道自己,應該追求能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
4.16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解讀:這裡從義利的角度來區別君子與小人。小人追求個人利益,而君子亦會追求個人利益,但會先考慮所得是否合乎義,以義為原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這種義利觀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
孟子說,雞叫就起來,孜孜不倦行善的,是舜一類人;雞叫就起來,孜孜不倦求利的,是蹠一類人。要知道舜和蹠的區別,沒有別的,就在利和善之間。
(蹠,zhi,盜亦有道)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解讀:這裡孔子勉勵世人要以賢人為榜樣,不斷學習,以賢人為標準,堅持自我反省。看到賢人有高於自己的地方,立刻省察自己應該如何改善,加以學習,想著與之齊等。看到不賢的人,亦應該自我反省,我亦如此不賢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憑藉著反省的精神加以改善,於是乃能德學俱進。
4.18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解讀:這裡孔子講到孝敬父母的具體做法。侍奉父母,要恭敬無違。父母是人,自然可能犯錯,子女最好先委婉地勸說。父母不聽時,子女仍要對他們保持真正的孝順,不可有怨恨父母之心。除此之外,子女自己要努力進德修業,要以和悅的態度、委婉的語言、適可而止的方式勸諫父母。學會理解父母,設身處地、心平氣和地想一想父母何以如此。
(註:幾,輕微,婉轉;勞,勞心,擔憂)
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解讀:這裡承接上面繼續論如何侍奉父母。「父母在 ,不遠遊」是先秦儒家關於孝道的具體標準之一, 對後世影響深遠,以至於成了做子女的處世進退必須考慮的前提。這種孝的原則在今天雖然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但是行止之間心存父母之情還是必要的。「兒行千裡母擔憂」,父母之心如此,兒女當令父母放心,這是孝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現。
4.20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解讀:這裡孔子在論孝道 。這一部分在學而篇已出現過,是第二次了,當是重出。只是詳略不同。《學而》篇第十一章:「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五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如果能夠長時間地不改變父親生前所堅持的準則,就可說做到了孝。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解讀:這裡是說關心父母的年齡也是孝道之一。人生七十古來稀,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漸衰老,盡孝時日無多,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知而喜者,父母都能高壽,子女也能承歡;知而俱者,父母之年愈高,在世之日愈少,擔憂子欲養而親不待,盡孝應當及時。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解讀:這裡孔子提出重言、力行的重要性,不輕易說話,是因為要說到做到。孔子主張謹言慎行,就是要重然諾。不輕易說話,更不隨心所欲地發表看法,以說空話、說大話為恥,這才是知榮知恥。
(註:逮,及,趕上)
4.23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解讀:孔子在這裡談的是自我約束和節制在為人處世上的重要性。一個人要想減少過失,自我約束是必不可少的。
孔子說:「因為約束自己而犯錯誤,這樣的事比較少。」
4.24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解讀:這裡講的是人的活動最重要的就是言和行。言的準則是要慎重、實在,當然說話就要慢一些;行的準則是要落實,當然就要快一些。君子沉默寡言,似乎不會說話,其實並非是內心遲鈍木訥,而是言語謹慎之故。但是辦事必須敏捷,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解讀:這裡是孔子對人們修養道德的勉勵。有德的人是永遠不會孤獨的,這是因為人性向善,所以人們才「必定」親近與支持有德者。
這句話表明了孔子的信念, 相信人性是向善的。
4.26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解讀:子遊的這段話間接地表達了孔子關於服侍君王和交往朋友的見解。無論是事君還是交友,都要講求一個度,如不能適可而止,往往會出現適得其反的結果。為人、處世都要講求良好的溝通和互動,不可單方面地去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