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必背精選之裡仁篇(下)

2020-12-16 你的公考

接著 之前的 論語必背精選之裡仁篇(上)

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解讀:這裡是說治國者必須禮讓,因為禮主敬,依禮而行就會處事合宜;謙讓生活,就會上下無爭。能做到禮讓,治國也就沒有困難了。禮是人際關係的具體規範,讓是人與人相互尊重的明確表現。仁的體用,首先在於禮讓。懂得禮讓就會去尊重他人的意願和權利,就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也就能夠有發乎真心的關懷和仁愛。因為對他人有仁愛和尊重,他人亦會反過來給以仁愛和尊重。如此便可以得人心,民心悅服,則國家自然得以大治。

註:何有,何難之有,不難的意思;如禮何,把禮怎麼辦,即如何實現禮制呢)

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解讀:這裡孔子說明了求其在己。孔子並非不想身居官職,而是希望他的學生首先立足於自身的學問、修養、才能的培養,具備足以勝任官職的素質。人總是希望能在社會中實現自我價值,希望別人能了解自己並推崇自己。但這需要自己先確定立身之道,修養自身,具備為人所知、所重的能力。一旦進德修業有成,立德立功皆在望。

不愁沒有職位,只愁沒有足以勝任職務的本領。不愁別人知道自己,應該追求能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

4.16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解讀:這裡從義利的角度來區別君子與小人。小人追求個人利益,而君子亦會追求個人利益,但會先考慮所得是否合乎義,以義為原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這種義利觀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

孟子說,雞叫就起來,孜孜不倦行善的,是一類人;雞叫就起來,孜孜不倦求利的,是一類人。要知道舜和蹠的區別,沒有別的,就在利和善之間。

(蹠,zhi,盜亦有道)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解讀:裡孔子勉勵世人要以賢人為榜樣,不斷學習,以賢人為標準,堅持自我反省。看到賢人有高於自己的地方,立刻省察自己應該如何改善,加以學習,想著與之齊等。看到不賢的人,亦應該自我反省,我亦如此不賢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憑藉著反省的精神加以改善,於是乃能德學俱進。

4.18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解讀:這裡孔子講到孝敬父母的具體做法。侍奉父母,要恭敬無違。父母是人,自然可能犯錯,子女最好先委婉地勸說。父母不聽時,子女仍要對他們保持真正的孝順,不可有怨恨父母之心。除此之外,子女自己要努力進德修業,要以和悅的態度、委婉的語言、適可而止的方式勸諫父母。學會理解父母,設身處地、心平氣和地想一想父母何以如此。

註:,輕微,婉轉;,勞心,擔憂)

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解讀:這裡承接上面繼續論如何侍奉父母。「父母在 ,不遠遊」是先秦儒家關於孝道的具體標準之一, 對後世影響深遠,以至於成了做子女的處世進退必須考慮的前提。這種孝的原則在今天雖然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但是行止之間心存父母之情還是必要的。「兒行千裡母擔憂」,父母之心如此,兒女當令父母放心,這是孝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現。

4.20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解讀:這裡孔子在論孝道 。這一部分在學而篇已出現過,是第二次了,當是重出只是詳略不同。《學而》篇第十一章:「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五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如果能夠長時間地不改變父親生前所堅持的準則,就可說做到了孝。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解讀:這裡是說關心父母的年齡也是孝道之一。人生七十古來稀,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漸衰老,盡孝時日無多,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知而喜者,父母都能高壽,子女也能承歡;知而俱者,父母之年愈高,在世之日愈少,擔憂子欲養而親不待,盡孝應當及時。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解讀:這裡孔子提出重言、力行的重要性,不輕易說話,是因為要說到做到。孔子主張謹言慎行,就是要重然諾。不輕易說話,更不隨心所欲地發表看法,以說空話、說大話為恥,這才是知榮知恥。

註:,及,趕上)

4.23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解讀:孔子在這裡談的是自我約束和節制在為人處世上的重要性。一個人要想減少過失,自我約束是必不可少的。

孔子說:「因為約束自己而犯錯誤,這樣的事比較少。」

4.24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解讀:這裡講的是人的活動最重要的就是言和行。言的準則是要慎重、實在,當然說話就要慢一些;行的準則是要落實,當然就要快一些。君子沉默寡言,似乎不會說話,其實並非是內心遲鈍木訥,而是言語謹慎之故。但是辦事必須敏捷,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解讀:這裡是孔子對人們修養道德的勉勵。有德的人是永遠不會孤獨的,這是因為人性向善,所以人們才「必定」親近與支持有德者。

這句話表明了孔子的信念, 相信人性是向善的。

4.26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解讀:子遊的這段話間接地表達了孔子關於服侍君王和交往朋友的見解。無論是事君還是交友,都要講求一個度,如不能適可而止,往往會出現適得其反的結果。為人、處世都要講求良好的溝通和互動,不可單方面地去勉強。

今日五一假期最後一天
今日立夏,開始要注意午休了

相關焦點

  • 論語必背精選之公冶長篇
    一起來背誦論語精選吧 後浪◎論語必背(十五)公冶長篇該篇主要記載了孔子對古今人物賢愚得失的評論。因首章所論人物為公冶長,故名《公冶長》。篇中前半部分為孔子評論弟子德行;後半部分主要是評論古今知名人物的得失長短,還有孔子自言其志的章節,其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是對其「大同」理想的很好詮釋。
  • 論語必備精選之裡仁篇(上)
    人而不仁,如禮何?有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環境下做到矢志不渝,保持節操。貧富沉浮可能大多數人都會在人生中經歷,但每個人對處在這樣的境遇中有著不同的心態。不仁之人,不可以久處貧困,久困則為非。也不可以長處富樂,長富則容易滋生驕奢淫逸之心。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裡仁》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論語·裡仁)心裡有多餘的願望,但能力不足,無法去做。《紅樓夢》二五回:「阿彌陀佛!我手裡但凡從容些,也時常來上供,只是『心有而力不足』。」
  • 【論語導讀】裡仁為美
    裡仁為美 《論語》學而第一篇主要講君子培養要靠後天學習
  • 論語裡仁第四4.25、4.26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25、4.2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鄰①。」「注」:①鄰:鄰居,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必然會有敬從之人,如居之有親鄰。」「解讀」:只要學有所得,不必有朋自遠方來,亦必有鄰。
  • 《論語》精選20句,勵志人生,滿滿的正能量!
    《論語》精選20句,勵志人生,滿滿的正能量!1. 朝聞道,夕死可矣!語出《論語·裡仁》。早晨知曉了道,即使當晚便死去,這樣也可以啊!語出《論語·裡仁》。放:放縱。放縱自己為取追求利益而去行動,就會招來許多怨恨。3.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語出《論語·裡仁》。喻:通曉,明白。君子通曉道義,小人眼中只有利益。4.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淺析《論語·裡仁篇》:「孔子之道」有一基本思想,就是「忠恕」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可以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本章為《論語·裡仁篇》第十五章。這一章,孔子借曾子之口,講了「忠恕」這個道理。
  • 語文|《論語·裡仁》(一)
    《裡仁》,是《論語》中的的第四篇,共二十六章,內容主要涉及到了義與利之間的關係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譯文】孔子說:「住的地方,要有仁德這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麼能是聰明呢?」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論語裡仁第四4.7、4.8、4.9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人之過①也,各於其黨②。觀過,斯知仁③矣。」「注」:①過:過失。②黨:類。③仁:通「人」。論語裡仁第四4.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早晨我悟得了真理,即使當天晚上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
  • 《論語》今譯:裡仁第四
    本文結合作者修身實踐,對《論語》進行翻譯,供讀者參考。《論語》博大精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
  • 淺析《論語·裡仁篇》:正視思想、注重行為,才能減少自己的過失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孔子說:「知道約束自己,管束自己,而因此產生過失的人,是很少的。」本章出自《論語·裡仁篇》第二十三章。他們之所以能夠被別人尊敬,除了自身的實力和成就以外,更多的是他們對待自己的態度,亦即孔子所說的自律之人。正是他們堅持不做「以約失之者」,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最終成為了孔子言論的最好的例子。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很多時候我們做事情不能成功,除了缺乏一定的努力和運氣外,更多的還是我們少了一份孔子所說的自警自律的心。
  • 論語裡仁第四4.16、4.17、4.18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1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君子喻①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第四4.1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見賢①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②也。」「注」:①賢:賢德。②自省:自我反省。論語裡仁第四4.1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事父母幾①諫②,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③而不怨。」
  • 語文新課標72篇古詩文(十):《論語十二章》
    每天一起學習進步各位看官: 截止今天,我們就更新完高中語文新課標必修的10篇古詩文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裡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鄭朝暉:讀《論語·裡仁》記
    4.1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評析】裡仁,實際上是孔子期望建立的民間風尚。這種民間的道德共識,實際上對於塑造中華民族的整體道德品質,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的。而且,這種觀念與中國的宗族制度結合在一起,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影響巨大。
  • 《論語》顏淵篇第12—23/24
    《論語》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語言言簡意賅、含蓄雋永。它主要記載的是孔子和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言行。
  • 《論語·裡仁篇》4.1 子曰:裡仁為美
    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注釋】▲裡仁為美:內心居於仁是最美的,為人要宅心仁厚。「裡」指內部,心裡。知太陽之陰陽也。廣義為明萬物陰陽之本,知萬物陰陽之變化,對事物的過去現在未來的變化對答如流,胸有成竹。黃石公云:「賢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理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時至而行,順機而動。」【譯文】孔子說:「心存仁厚是最美的。不選擇居於仁,怎麼算智呢?」
  • 論語必背精選之雍也篇(上)
    本篇共三十章,其中十四章直接記載孔子論述,其餘十六章以孔子與弟子及時人問隊形式記錄孔子言論。本篇取首章前兩個字命名。本篇是在《公冶長》篇談論「仁德」的基礎上,繼續論述「臨民之道」「為仁之法」「中庸之德」「文質並重」及「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等思想觀念。
  • 《論語》子路篇第13—9/10
    《論語》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語言言簡意賅、含蓄雋永。它主要記載的是孔子和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言行。
  • 孔子論語精選:絕美的女孩名字,芬芳暖陽
    如樂出自《論語·述而篇》: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解釋:吃粗糧喝水,把手臂當作做枕頭,樂意也在其中了,用不道義的手段弄來的富貴,對於我就像浮雲一樣。3.盼巧出自《論語·八佾篇》: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解釋:笑得真好看啊,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嫵媚呀,好像在潔白的質地上畫著美麗的圖案。4. 鳳圖出自《論語》: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 .| 「農信杯」親子誦讀作品展播:《聲律啟蒙 》、《論語》
    ——《論語·為政篇》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裡仁篇》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