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路篇第13—9/10

2021-02-17 傑寶和媽咪

《論語》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語言言簡意賅、含蓄雋永。它主要記載的是孔子和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言行。

現存《論語》一共有20篇,共492章。每篇都有十幾、二十幾段話。每段話的字數長短不一, 內容涉及面也非常之廣泛。

這二十篇內容分別是:

學而篇(一) 

為政篇(二)

八佾篇(三)

裡仁篇 (四)

公冶長篇(五)

雍也篇(六)

述而篇(七)

泰伯篇(八) 

子罕篇(九)

鄉黨篇(十)

先進篇(十一 )

顏淵篇(十二)

子路篇(十三)

憲問篇(十四)

衛靈公篇(十五 )

季氏篇(十六) 

陽貨篇(十七) 

微子篇(十八)

子張篇(十九) 

堯曰篇(二十)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裡,《論語》成了中國社會的「聖經」。值得每一個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以及每一個想求得生命升華的中國人細細品讀。

就讓我們一起從古人的智慧中尋求心靈的升華、情感的歸依和生命的價值,從至聖先師的名言中探求生活的真諦吧。

子路篇

第九章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到衛國去,冉有替他駕駛車子。孔子說:「人口真多啊!」

冉有說:「人口已經這麼多了,還該做些什麼呢?」孔子說:「讓他們富裕起來。」

冉有說:「如果已經富裕了,又該怎麼辦呢?」孔子說:「教育他們。」


第十章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孔子說:「假若用我主持國家政事,一年便差可以初見成效,三年便會很有成績。」

相關焦點

  • 論語子路第十三13.11、13.12、13.13原文及翻譯
    論語論語子路第十三13.11原文及翻譯「原文」傳統文化論語子路第十三13.12原文及翻譯「原文」國學經典論語子路第十三13.13原文及翻譯「原文」以上就是論語子路第十三13.11、13.12、13.13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
  • 一起學《論語》11.25先進篇——子路率爾而對
    》11.25先進篇——子路率爾而對【原文2-3】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原文2】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白話】子路馬上回答到:「一個千乘之國,夾在幾個大國之間,加上外部有軍事戰爭,內部又遇上饑荒。
  • 《論語》中的子路
    《論語》中提到姓名的有二十七人。這些人,思想各異,性情有別,人生追求也不一樣。《論語》記錄了他們各自的言行,為我們勾畫了他們不同的個性形象。其中以子路、子貢、冉有、顏淵、曾參、宰予、閔損、子遊、子張、子夏等人的形象最為鮮明。
  • 《論語子路篇》論語講師群(第325課 13.19)
    ——錢穆《論語新解》 13.19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⑴夷狄,不可棄也。」【注釋】⑴ 之——動詞,到也。——楊伯峻《論語譯註》【四、上課內容】13.19 樊遲問仁我原來也以為朱子論語集注中的胡氏是胡安國,《朱子語類》卷十九朱子答學生論語注中的胡氏是誰,朱子答胡明仲,即胡寅,胡安國的侄子,致堂先生。原來我也一直以為是胡安國呢。
  • 《論語》子路第十三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譯文】子路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勞。」子路請求多講一點。孔子說:「不要懈怠。」
  • 【荀卿庠讀書會每天讀論語】子路13.5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
    【荀卿庠讀書會每天讀論語】子路13.5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原文】13.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
  • 林安梧教授《論語聖經譯解》系列講座山大第十三講《子路》篇
    講座主題:《論語聖經譯解》第十三講 《子路》:勇者力行   以正治國講者:林安梧教授(山東大學
  • 《悟學.第287篇》子路問津
    《悟學.第287篇》論語. 微子第十八.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505186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
  • 講解:《論語·子路篇》1-10則
    所以,這一期故事,我們就來講講《論語》,看看數千年前孔子老先生和學生們日常是如何對話的。和諸位也匯報一下,最近,我又開始給小狗教《論語》了,我們教到了第十三篇,我們這次就順著把前10節來講完好了。這一篇,以「子路問政」作為開始,所以篇名叫做「子路篇」。 13.1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 《論語》顏淵篇第12—23/24
    《論語》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語言言簡意賅、含蓄雋永。它主要記載的是孔子和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言行。
  • ——讀《論語》兼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這裡我不想談這個問題,而是想談論一下,我對冉有的認識,繼續我上次的思考——問題二:各弟子的志向是切實可行的嗎?(問題一:題目中名字和弟子們發言的順序為什麼是這樣的?在課上,史大明老師說:從冉有的回答,可以看到他有能力讓百姓富足,但是不能做到以禮治國,要等那些「君子」來做,因為冉有說「如其禮樂,以俟君子」!那麼言外之意,冉有還不是一個「君子」。那麼,冉有到底是不是一個君子呢?他有沒有能力做到在三年內讓一個百乘之家的人民富足呢?
  • 論語:語葉公好龍中的主人公,問了子路一個問題第一篇
    大家好,我們今天接著從論語的第17章開始講,我們上一次講到了7.18,我們今天從7.19開始,這一次涉及到一個人這個人嗎?我想是中國名人那肯定沒問題,因為什麼?那麼有一天他就碰到了孔子的學生子路,他就問了子路一個問題,子路先生您的老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7.19講的就是這個故事,我們來看看。
  • 論語11.22: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路有負米之嘆,其父母當早卒,或尚有兄長在。【白話試譯】子路問:「是否聽到了就該做呢?」先生說:「還有父兄在上,怎可聽到便做呀?」冉有問:「是否聽到了就該做呢?」先生說:「自然聽到便該做呀。」公西華說:「由問:『聽了便該做嗎?』先生說:『有父兄在上。』求問:『聽了便該做嗎?』先生說:『聽到便該做。』赤對此有疑惑,敢再問個明白。」先生說:「求呀!
  • G1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論語)踐離朗誦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論語)踐離朗誦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知?」
  • 《論語》中每篇的「小名」是怎麼起的?第一句話說了什麼
    《論語》一共有20篇492章,那麼每一篇的名字,也就是「小名」是怎麼起的呢?篇名是後人編錄傳揚過程中為了方便閱讀加上去的,選取的是每篇文章的第一句話前兩個或三個字作為篇名。篇名上的數字也是為了方便記憶區分,後人加上去的。如:學而篇第一、為政篇第二等。
  • 《論語詞解》第16篇:樊遲、樊須、反、反坫、犯、飯、泛、方、防
    ●●請學稼(見論語13·4) ●●出(見論語13·4) 『詞解』 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 三、反 〖fǎn〗 『論語示例』 舉一隅不以三隅●(見論語7·8) 必使●之(見論語7·32) 吾自衛●魯(見論語9·15) 偏其●而(見論語9·31
  • 文本解讀丨《侍坐》中「率爾而對」的子路,真的是輕率嗎?
    浙江衢州李向陽從儒家禮儀、子路的政治才能以及孔子的態度中,探索這一問題的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以下簡稱《侍坐》)出自《論語·先進》,選入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人教版)和《〈論語〉選讀》(語文版)。該篇記述了孔子及其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暢談人生志向的情景,是《論語》中最富生動性和文學性的片段。
  • 《論語譯註》
    ,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在學術界和讀者中享有盛譽。  《論語》系名家力作,楊伯峻先生在精研《論語》的基礎上,對《論語》二十篇進行了精確細緻的注釋和翻譯。每章分為原文、注釋、譯文三部分,注釋精準,譯文流暢明白,不但給專業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線索,更便於普通讀者正確理解《論文》,實為雅俗共賞之佳作。  二、 作者簡介  楊伯峻(1909~1992),原名楊德崇,湖南省長沙市人,著名語言學家。
  • 《論語》|孔子告訴子路,成功的人生要做到3個方面
    子路的個性特別鮮明,性子比較急,只要有幾個弟子與孔子在一起談論,第一個站起來發言的就一定是子路;他言必行,行動迅速,與人的承諾等不得過夜。子路為人率直,一是一,二是二,從不繞彎子,敢於給孔子摔臉子。孔子也認為,勇猛是子路的個性特點,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長處。同時,孔子認為這也是子路的致命傷,過分剛勇好鬥而缺乏計謀,會危及生命,他說像子路這樣,如果不知收斂,結果會是不得好死。」因此,他時不時地敲打敲打他。
  • 經典誦讀——《論語》子路第十三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子路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勞。」子路請求多講一點。孔子說:「不要懈怠。」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先責成手下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吏,讓他們各負其責,赦免他們的小過錯,選拔賢才來任職。」仲弓又問:「怎樣知道是賢才而把他們選拔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