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孔子告訴子路,成功的人生要做到3個方面

2020-12-25 丁小悟典

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在眾多的弟子中,他的軍事才能比較突出,為人剛勇無比。有一次他問了孔子一個問題,如果讓孔子率領大國的軍隊去行軍打仗,他會帶誰去?

子路自以為在軍事上比其他弟子優秀,心想老師一定會帶他去,誰知孔子回答大出他的意料之外,不但不帶他去,還間接批評了他。

子路的個性特別鮮明,性子比較急,只要有幾個弟子與孔子在一起談論,第一個站起來發言的就一定是子路;他言必行,行動迅速,與人的承諾等不得過夜。

子路為人率直,一是一,二是二,從不繞彎子,敢於給孔子摔臉子。當孔子去見因淫亂出名的南子和不守君臣之禮的公山弗擾時,子路就把自己的不高興明明白白地寫在臉上,並且敢直接反問孔子,向孔子發難,是一個是非特別分明的人,不會像孔子那樣中庸的處世。

子路很剛勇,崇尚勇武,他初見孔子時,戴著雄雞雞冠形的帖子,衣服上佩戴著野豬形的飾品,意思是自己像雄雞野豬一樣好鬥。他曾問過孔子「君子尚勇乎」這樣的問題,並且把勇放在治國的第一位。子路認為,自己可以治理一個中等規模的諸侯國,即使是這個諸侯國夾在大國之間,處在內憂外患的危急之中,讓他治理,用不了三年的功夫,就可使這個國家勇猛善戰,使那裡的百姓都懂得禮義。他對孔子忠心耿耿,跟隨孔子周遊列國,一路保護孔子。

孔子告訴子路,他帥兵打仗要帶的人必須具備3個特點:

第一點,不冒險。赤手空拳與老虎搏鬥,不憑藉舟船而渡河流,在人們的眼裡,這類人看起來很勇敢,大膽冒險,勇氣可嘉,一般人做不到。孔子卻認為,這是危險的行為,弄不好會白白斷送性命,並且處於死亡的境地,卻不知道後悔,他是不會跟著這樣的人去冒險的。

第二點,臨事而懼。遇到事,不知道害怕,憨膽大。孔子主張「臨事而懼」,不是遇事就害怕,不勇敢,沒有擔當,臨陣脫逃,而是心存戒懼,小心無大錯。因為心存戒懼,才會小心謹慎對待每一個環節,才會戰戰兢兢,以如履薄冰、如履深淵的心態對待面臨的各種狀況,謹慎應對,才不會出差錯。

第三點,謀事而成。孔子認為,做事不能義氣用事,要有謀劃。有勇無謀是莽撞,不是勇敢,並且很危險,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謀劃要做到「好」與「成」,「好謀」就是說謀劃是經過深思熟慮,考慮比較周全,不是草率的,不能拍腦袋決策,要有萬全之策。做事還要成事,能夠保證事情能做成功,雖然不能做到萬無一失,起碼要有相當高的成功把握。不能頭腦發熱,一拍胸脯就衝出去了,不計成本,不計後果。

孔子也認為,勇猛是子路的個性特點,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長處。同時,孔子認為這也是子路的致命傷,過分剛勇好鬥而缺乏計謀,會危及生命,他說像子路這樣,如果不知收斂,結果會是不得好死。」因此,他時不時地敲打敲打他。

孔子認為,在子路身上一些好品質,有時候就會成為他的缺陷,他就教育子路如果不通過學習加以深化,好的品質就會走向反面,成為弊端。

孔子說,子路呀,愛好仁德卻不好學習,不分是非善惡,就容易被人愚弄;愛好智慧卻不好學習,它的弊病就是行為放蕩不羈;愛好誠實卻拘於小信,它的弊病就是傷害自己;愛好直率,說話不經過大腦思考,它的毛病就是說話尖刻刺人;愛好勇敢卻不好學習,它的弊病就是容易鬧亂闖禍;愛好剛強卻不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剛愎自用。

孔子教育子路,仁、智、信、直、勇、剛本來都是好品德,但是,如果不通過學習而明白事理,很難把握其實質,便很容易偏執一隅,造成危害,從而使六種美好的品德變成六種弊病。

子路雖然很愛學習,也聽老師的話,但他莽撞的個性卻始終很難改掉。公元前480年,衛國發生內亂,他就義無反顧地從外地趕過去,加入了討伐的戰鬥。孔子聽說後痛心地說哎呀,子路一定會死的。在混戰中,子路的帽子被打落,仍堅持「君子死,而冠不免」,在系帽纓時被斬為肉醬,不得善終,孔子特別傷心,從此不再吃肉醬。當時,倘若子路靈活一點,完全可以避免一死。

孔子告訴子路的3個方面,也是成功人生必備的3個方面,不但要勇敢,而且遇事善於謀劃,要會做事,還要能做成事,這才是成功的人生。

我讀《論語》

【原文】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述而篇【譯文】子路說:「如果讓您率領三軍,您帶誰去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過大河,即使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會與他共事的。我所要帶的人,一定是遇事謹慎小心,善於謀劃而且能完成任務的人。」【原文】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子路篇》)【譯文】孔子說:「仲由,你聽說過六種德行,會有六種弊病嗎?」回答:「沒有。」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愛好仁德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愚蠢;愛好智慧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放蕩;愛好誠實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傷害自己和親人;愛好直率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說話尖刻刺人;愛好勇敢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容易鬧亂闖禍;愛好剛強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狂妄。」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 ,帶你領略傳統文化之美。歡迎留言,一起探討交流。

相關焦點

  • 《論語》中的子路
    據歷史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人。《論語》中提到姓名的有二十七人。這些人,思想各異,性情有別,人生追求也不一樣。《論語》記錄了他們各自的言行,為我們勾畫了他們不同的個性形象。其中以子路、子貢、冉有、顏淵、曾參、宰予、閔損、子遊、子張、子夏等人的形象最為鮮明。
  • 【連環畫】孔子因材施教、子路問津
    孔子說:「冉求畏縮不前,所以我鼓勵他進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提醒他退讓些。」【研析】本章記載了孔子因材施教的一個例子。子路和冉有同樣問「聞斯行諸」,孔子卻作了不同的回答。由於子路性勇敢前,做事有時不免輕率,所以孔子要他在聽到一件該做的事時最好向父兄請教後才去做。而冉有則由於個性謙退,遇事往往畏縮,因此孔子要他在聽到一件該做的事後立刻去做。
  • 《論語》子路第十三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譯文】子路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勞。」子路請求多講一點。孔子說:「不要懈怠。」
  • 從顏淵,子路,孔子三人的志向,來看孔門師生的生命氣象
    《論語·公冶長》人們讀《論語》,會有一種閱讀體會,就是這本語錄體典籍的選詞造句非常的規範,語句簡短卻不失生動的美感,給人節奏明快、音韻和諧的美好感受,有著現代散文詩的韻致。另外,由於大量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使得語言也更加形象生動,極富有文學的意味,可以說做到了思想藝術與語言藝術的完美結合。
  • ——讀《論語》兼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前面,我曾寫文章談了自己讀《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的諸多感想,其中有題目中四個弟子名字排序所體現的長幼有序的「禮教文化」,有子路身為大弟子「率爾而對曰」的當仁不讓,也有孔子借批評子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表達自己的以禮治國的理想。
  • 《論語》|人生誰不想消閒?孔子說無倦是常態,人生沒有消停時
    孔子的學生子張向他請教如何當好公務員?他說,平時不倦怠,工作起來要盡職盡責。子路也向孔子問了同一個問題,他說,先幹在前面,作普通員工的表率,始終不倦怠。孔子告訴兩個學生,無論是做領導者還是做普通人,都要勤勉盡責,盡心盡力,始終保持孜孜不倦的狀態,無倦就是人生常態。有人說,有些工作很辛苦,可以不幹,換個不辛苦的工作總可以吧。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貢就有這樣的想法,他在孔子的眾多學生中是最不差錢的,換個輕鬆的工作應該不成問題。他提出換了好幾樣工作,結果讓孔子把他駁斥啞口無言。
  • 孔子又讓談理想,顏回子貢不在,誰與子路爭鋒?
    1、出場人物孔子:略。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言必信,行必果。外不畏強權,內敢罵老師。孔門十大傑出青年之一。論語裡的搞笑擔當,有他在,不愁故事不精彩。曾皙:姓曾,名點,字子皙。生平最風光的事跡,就是曾把儒家五聖之一的曾子揍個半死,揍暈過去的曾子甦醒後,還得給曾皙嗑頭:「老爸您消消氣哈。」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孔門十大弟子之一,唯一把孔子氣得要「開除」師門的弟子。曾帶領魯國軍隊,大敗齊國進攻,從而贏得當權者信任,才把流落江湖的孔子復又接回魯國。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
  • 《論語》故事:孔子要正什麼名
    孔子在衛國很受衛靈公的重視,就連國君夫人也很尊重他,此外還有蘧伯玉等一班大臣與之交好。這時候就有人猜測孔子要在衛國擔任要職,重新主政一方。孔子的學生聽到這種言論自然也很是激動,個個摩拳擦掌為老師歡欣鼓舞。
  • 《論語》|怎樣才能成為優秀的老師?孔子說做到4個方面
    0 1 有教無類人有各種類別,有智愚、善惡、貴賤之分,孔子的學生中,有孟懿子、司馬牛這樣的貴族子弟,也有子貢這樣的富人,還有顏淵、子路這樣的窮人;有民風淳樸的闕黨人,也是刁蠻無理的互鄉人。如果有類,就是有分別。
  • G1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論語)踐離朗誦
    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暮春時節,春天的衣服已經穿上了。和幾個成年人、幾個孩童到沂水裡遊泳,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兒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皙最後走。曾皙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麼樣?」
  • 從《論語》看孔子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
    此類內容包括六章:(一)《論語·憲問》篇"微生畝謂孔子"章;(二)《論語·憲問》篇"子路宿於石門"章;(三)《論語·憲問》篇"子擊磬於衛"章;(四)《論語·微子》篇"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章;(五)《論語·微子》篇"長沮、桀溺耦而耕"章;(六)《論語·微子》篇"子路從而後"章。
  • 從獨特的視角,更完整的讀懂孔子和《論語》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之所以在學習上獲得巨大的成功,與他們不僅好學而且善於學習有關。孔子在教學上有很多原創性的發明,比如:打破教育上貴賤貧富的等級,提綱「有教無類」,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權利。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自行束脩以上,無未嘗無誨焉」。(《論語.學而》)。即「自己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沒有不教他的」。
  • 耿直勇敢的孔門大弟子子路,跟孔子關係到底有多鐵
    我們先把這一句話放在這,這句話我想也是很多人都熟悉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個一定是很多很多人都是熟悉的,只不過有些人可能未必知道這是孔子對他的學生中有說的,而且前面還有一句回汝知之乎,我來告訴你什麼叫知識,哈就是這樣的一種口氣說道了,那麼我們現在先跟大家說一說這個中郵仲由姓仲,名由!
  • 《論語》:孔子的趣味與快樂,能讀懂者寥寥無幾
    我們出行要「遊必要方」,長大會說「而立之年」,交友時要「言而有信」,學習要經常「溫故而知新」。《論語》就是中國人的意識形態,他讓每個人在不同年齡段在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們總是有想表達卻表達不出或者表達不能盡善盡美的時候。而他在兩千多年前就為古往今來的人們準備了「講話稿」,想說的話,總有機會在特定的場合在心裡跳出來,好像他等在那裡,等著你想起他的話,似乎你想說的,他都有最精彩最走心的表達。
  • 品讀論語 —— 看孔子如何因材施教
    孔子說:「應該聽到後就去實行。」公西華問道: 「子路問是否聞而後行,先生說有父兄在。冉又問是否聞而後行,先生說應該聞而即行。我不明白,想請教先生一下。」孔子說:「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我讓他謙退。」
  • 孔子的兩個弟子:最不像孔子學生的子路與最像孔子學生的顏回
    孔子為萬世師表,座下七十二賢中,子路是年紀最大的,而且在這些弟子中最像孔子的是顏回,而最不像孔子的就是子路。子路在論語中也是出現次數最多,經常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所以這師徒之間也最有故事。,而且子路並不是孔子的教育百依百順,有時候甚至會反駁孔子。
  • 從《論語》中看孔子的志向觀
    孔子日常除了教書之外,還挺喜歡關注學生的私人興趣和志向,也許是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論語》中至少有兩次孔子詢問學生志趣的記錄。這兩次的記錄展現了孔子的學生多姿多彩的課外興趣和人生志向。孔子經常拉著學生一起談談人生,談談理想。最著名的一次莫過於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之間的對談。這一篇至今還入選中學語文課本。或許國家也鼓勵人民教師經常找學生談人生談理想吧。談話開始,孔子先讓大家別不好意思,有啥說啥,頗有領導鼓勵下屬發言的風範。
  • 文本解讀丨《侍坐》中「率爾而對」的子路,真的是輕率嗎?
    浙江衢州李向陽從儒家禮儀、子路的政治才能以及孔子的態度中,探索這一問題的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以下簡稱《侍坐》)出自《論語·先進》,選入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人教版)和《〈論語〉選讀》(語文版)。該篇記述了孔子及其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暢談人生志向的情景,是《論語》中最富生動性和文學性的片段。
  • 《論語》精華|孔子與子路、顏淵談志向 聖人講理想,學生看現實
    《公冶長》譯註:孔子評論子產說:「(子產)有四個方面符合君子的標準:他自己的行為謙恭,他侍奉君主恭敬,他養護百姓施惠,他管理百姓合於道義。」註:子產,姓公孫,名僑,字子產,鄭國大夫。解析:子產是春秋時期鄭國的賢相,鄭穆公的孫子。孔子對他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子產為官做到了合於君子之道的四個方面:端己、敬上、惠下、有義。
  • 拙讀《論語》第二百二十篇:子路要大葬老師可孔子很生氣
    主流譯文:孔子病重,子路讓弟子做家臣,準備料理喪事。孔子病情好些,說:「子路幹這種欺騙行為已經很久了啊!我本來沒有家臣卻要裝作有家臣。我騙誰呢?騙上天嗎?而且我與其死在家臣手裡,寧可死在你們學生手裡!況且,縱使我不用大夫之禮來埋葬,難道會死在路邊沒人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