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故事:孔子要正什麼名

2020-12-16 百家號

孔子在衛國很受衛靈公的重視,就連國君夫人也很尊重他,此外還有蘧伯玉等一班大臣與之交好。這時候就有人猜測孔子要在衛國擔任要職,重新主政一方。孔子的學生聽到這種言論自然也很是激動,個個摩拳擦掌為老師歡欣鼓舞。

一天,子路前來問學,閒談之餘,子路忍不住問孔子:「老師,如果衛君請您擔任國卿,主持衛國朝政,您首先要做什麼呢?」

孔子微微一笑說道;「如果有那麼一天,我首先要正名。」

子路瞪大眼睛,不以為然地說:「有這麼幹的嗎?您真是個迂腐而不合時宜的人,正名和治理國家有什麼關係呢!」

孔子皺著眉頭,語氣變得很嚴厲:「由啊,你真是個野蠻人,沒有文化。一個君子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會妄加判斷,更不會輕易下結論,怎麼可以這樣信口開河呢!」

子路被孔子一通訓斥,低著頭不敢再說話。

孔子神色緩和了些,說道:「由啊,自古不正言不順,道理講不通,文化事業無法建立,文化建立不了刑罰就有失公正,那麼人民就無所適從所以君子所說的名不是空洞的理論,一定能講得通,做得到,天下的風氣就大不一樣了,名就是如此重要。」

名不正則言不順,反過來就是名正言順,意思是說名分正當,自然說話合理,也指某件事情名義正當,道理說得通。

那麼孔子要正什麼名呢?

論語中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就是說君要有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子女要有子女的樣子,各安其位,各行其是,各擔其責,自然社會和諧、家庭和睦。這裡的名包括了名稱、身份、關係、定義,包括了責任與權利,概括來說就是擁有了某一名,就要在享受這個名所帶來的權利的同時,按照名的要求履行相應的義務,做到名實相符。

以現在的社會現象來說,在工作上要正名,就是要求自己做好本職工作,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做出自己的貢獻如果在其位享其名卻尸位素餐、不務正業、甚至幹一行「罵」一行,那就連職業道德都談不上,自然是徒有其名,為人們所輕視。這也是現在職業心理病態問題、職業問題的一個根源。

在家庭中要正名,就是父親要擔起父親的責任,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還要陪伴孩子教育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愛,盡到父親的責任。現在由於生活壓力大等各方面原因,在家庭中父親是缺失的,就形成了焦慮的媽媽、任性的孩子這種現象。這就是因為孩子感受到的是不完整的愛,也缺乏適度的約束造成的。這也是現在家庭問題、教育問題的一個根源。

那麼我們也就明白,不僅僅是一個名稱,代表的權利和義務,在更深的層面上,代表的還是思想文化,代表了人類對一事物或某一身份的思想觀念的高度總結

孔子要正名就是告誡每個人,特別是為政者不要只顧著享受名帶來的利益,還要盡到應盡的義務,擔當起應負的責任。更深層的原因則是修正並傳承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思想,讓整個華夏民族雖處亂世,但是保留相同的文化因素,即便將來周王朝滅亡,散落下來的各種政治勢力都有「興滅國,繼絕世」的思想,讓這個民族重新延續下去,而不是就此消亡

我們今天能看到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連綿不絕,以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其實並非如此。中國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保存有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這都是文化思想的功勞。

文明古國

中國歷經夏商周三代,雖然在政治上一代推翻一代,但在思想上並沒有徹底推到重來,而是有所損益,批判之餘虔誠地予以繼承正是如此,才在周代形成蔚為大觀的文化思想,經過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之後,確定中華文明獨特的意識形態,往後千百年朝代更迭,而思想之火永不熄滅。

孔子要正名就是要通過名來樹立文化思想的核心,的是世道人心人心齊,浮浮沉沉歷經戰火硝煙而又生機盎然;人心散,雖浮華盛世一旦傾覆再無消息。

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不妨坐下來想一想自己這幾十年的人生所求為何,總是希望不滅,苦心尋覓若想得明白,一定會成就自己所想;若想不明白,那往後餘生,也將如前半生一樣,渾渾噩噩混吃混喝混日子吧。

相關焦點

  • 孔子論語全集:英姿煥發的男寶寶名,讀一下都好美!
    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譯文】孔子說:可以和一個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嗎?他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擔心失掉官職,那他就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了。2.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其恕乎!
  • 【論語導讀】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問有無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論語》衛靈公第十五篇第二十四章,原文如下,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本章孔子告訴子貢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就是「恕」,並且給予明確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有寬恕、寬容、原諒、包容、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意思,孔子說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要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問題,自己不想要的,別人也會跟自己一樣不想要。那會不會自己不想要的,別人卻想要呢?
  • 讀故事,品《論語》,學學孔子的交友智慧
    人生在世,總不能一個人孤獨到老,總要交幾個朋友。然而,交友有風險,選擇要謹慎。因為交一良友,可以相得益彰,相伴一生;交一損友,卻可能反目成仇,遺恨終身。我們不妨讀讀《論語》,學學其中的交友智慧。(《論語·子罕》)孔子說:「要以忠信為主,不要親近不如自己的人。發現自己的錯誤,就要勇於改正。」朱熹在《論語集注》卷一中說:「友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顯然,孔子就是要把忠信當做選擇朋友的主要標準,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從而遠離缺乏仁德的人。
  • 論語綜述二:孔子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上篇說的孔子的知識理論有一個中心思想貫穿著,這個一貫之道就是仁,那麼整部《論語》具體講了什麼呢?《論語》共有20篇,《論語》的篇名通常取開篇前兩個字作為篇名,篇名與其中的各章沒有意義上的邏輯關係,現分別把篇名和主要內容羅列如下:學而篇第一:本篇內容較雜,有講好學、仁、孝悌、禮、君子作風等;為政篇第二:本篇相對集中了些,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但也講了孝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讀《論語》亦該從此三方面用心。或疑讀《論語》應重義理,何必注意到考據、辭章。以下我將舉少數幾條例來解釋此疑。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讀這一章,便須有考據名物的工夫。古代的大車、小車,體制如何分別?「車兒」和「車兀」是車上什麼零件?若這些不明白,只說孔子認為人不可無信,但為何人不可以無信,不懂孔子這番譬喻,究竟沒有懂得孔子真義所在。
  • 從《論語》中看孔子思想
    《論語》這本書很多人都讀過,即使讀的並不完全也大致知道是什麼意思,有些人認為《論語》這本書沒有什麼用,有些人則奉為經典,其實這種爭論大可不必,我認為不同人對於《論語》的評價其實本質上是對於中國近代苦難的忍受程度,有些人認為近代中國落後就是因為孔子的思想讓中國人失去進取之心才會被列強欺辱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論語·述而第七》)就明顯地表明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鬼神的態度——知之不詳,不如敬而遠之。再如「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第十一》),孔子不談鬼神,因為鬼神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鬼神具有不可知性、無法掌握性。
  • 孔子《論語節選》
    論語(選錄)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子日:「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論語》是用語錄體寫成的最早一部儒家經典,書中記錄了孔子及其門人的言行,共二十篇。撰者非止一人,成書可能在曾參逝世的公元前436年以後。
  • 從《論語》看孔子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
    此類內容包括六章:(一)《論語·憲問》篇"微生畝謂孔子"章;(二)《論語·憲問》篇"子路宿於石門"章;(三)《論語·憲問》篇"子擊磬於衛"章;(四)《論語·微子》篇"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章;(五)《論語·微子》篇"長沮、桀溺耦而耕"章;(六)《論語·微子》篇"子路從而後"章。
  • 論語和四書都是孔子撰寫的嗎?孔子是如何看待「男尊女卑」的?
    《論語》以及「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孔子以及儒家的代表作嗎?但是今人認知普遍如此。自南宋朱熹以來,謬種流傳,可謂積非成是。有必要漢代以後人編纂的。成書時代與孔子生活時代相距數百年。《論語》一書的編撰者,並非一人。
  • 孔子《論語》的真正意義
    兩千五百年以來,翻譯和注釋《論語》的人不計其數,但是至今為止沒有一個人能夠接近孔子的智慧境界。現在中華民族面臨著文化復興這麼一個關鍵的時刻,我們中華國學、優秀的傳統文化怎麼復興?如何走向世界?這是亟待解決的大問題!中國計劃在全世界開一千所「孔子學院」,現在已經開辦幾百所了。孔子學院教什麼?
  • 讀論語:裡仁第四·孔子「一以貫之」的道到底是什麼?
    【孔子說:曾參,我的道就是一件事貫穿所有。曾參說:明白。曾參出來後,其他弟子問他:是什麼意思呢?曾參說:老師的道,就是忠和恕。】 論語中有爭論的地方很多,而這一段可以說是爭議最大的,眾說紛紜。
  • 《論語》:孔子的趣味與快樂,能讀懂者寥寥無幾
    我們出行要「遊必要方」,長大會說「而立之年」,交友時要「言而有信」,學習要經常「溫故而知新」。《論語》就是中國人的意識形態,他讓每個人在不同年齡段在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們總是有想表達卻表達不出或者表達不能盡善盡美的時候。而他在兩千多年前就為古往今來的人們準備了「講話稿」,想說的話,總有機會在特定的場合在心裡跳出來,好像他等在那裡,等著你想起他的話,似乎你想說的,他都有最精彩最走心的表達。
  • 做人一定要誠信嗎?孔子怎麼說?|論語孔子說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裡孔子提到六件事,依次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說話辦事謹慎、愛大眾、親近有仁的人和讀書學習。孔子認為這六件事是弟子們在春秋末期那個時代要特別重視的,這些規則今天是否還適用,要自己去實踐檢驗一下。或者說在當今這個時代,還有沒有其他事情比孔子提的六件事更重要的呢?如果有,那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定義一下這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家都懂的,就不必過多解釋了。
  • 《論語》開篇交代孔子是什麼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開門見山,直接從《論語》開始。自古以來,注釋解讀《論語》的名家輩出,筆者不敢班門弄斧,只是寫出一些自己見解,與朋友們一同交流。先從婦孺皆知的《論語學而》篇開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最常見的翻譯大家也知道,學習了知識要時常複習和練習,這不是件很愉快的事嗎?
  • 為什麼孔子在論語中強調做人要不遷怒,為何又要強調要不膩過?
    這一主張源於《論語》中記載的孔子對其學生顏回好學、有了缺點錯誤能及時改正的讚揚。孔子認為,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沒有缺點的人,有缺點、有過失、有不足之處是很正常的,對人而言,這不是一件丟人的事,也不是可怕的事,關鍵是有了過錯後,如何對待過錯,這才是做人的一件重要的事情。
  • 讓住在《論語》中的孔子更鮮活
    何偉俊的作品《〈論語〉裡住著的孔子》,既延續他此前平易、親切的講述風格,又增添了解讀《論語》的嶄新視角。作者由表及裡,從人物形象深入人物內心,聚焦孔子的人心、人性、人情,充分發掘他的意趣、洞見與智慧,讓住在《論語》裡的孔子更加鮮活、生動,也讓孔子於當下人的生活有所啟迪。
  • 看孔子和《論語》漂洋過海
    《論語》等儒家經典最早傳入朝鮮半島,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  大約在西晉時期,王仁從百濟到日本傳授《論語》。朱熹的《四書集注》傳入日本後,日本研讀《論語》的人更多了。德川幕府時代,出現了眾多關於《論語》的著述;明治維新以來,《論語》通俗書增多。為天皇進講有《論語》,學校教材常選《論語》。
  • |論語孔子說
    《論語》這本書裡面有很多話其實不是孔子說的,是孔子的學生如有子、曾子、子路等人說的。為了搞清楚到底孔子說過什麼?代表什麼意思?開始這一系類的文章,文章題目都包括"論語孔子說"這幾個字。《學而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論語》第一章,記載了孔子的三句話
    仔細審視《論語》全書,所記述孔子的教學實踐與《禮記·學記》中所述及的教育功能、教育理論以及教學原則、方法、目的等,無一處不相契合,所以,在研讀此章時,尤其要注意參照《禮記·學記》。(孫希旦《禮記集解》卷36)《學記》的這句話是說,大學的教育方法是:師者在施教時要把握時機,弟子不端的念頭尚未出現的時候就加以禁止,這叫預防。當弟子適合接受教育的時候施教,這才是合乎時宜。這個時機一旦錯過,再怎麼補救也難以有所成就了。這個「時」字與本章的「時」應是同義:時宜、適宜。在孔子看來,「時」與「權」統屬於「義」,而「義者,宜也」(《禮記·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