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衛國很受衛靈公的重視,就連國君夫人也很尊重他,此外還有蘧伯玉等一班大臣與之交好。這時候就有人猜測孔子要在衛國擔任要職,重新主政一方。孔子的學生聽到這種言論自然也很是激動,個個摩拳擦掌為老師歡欣鼓舞。
一天,子路前來問學,閒談之餘,子路忍不住問孔子:「老師,如果衛君請您擔任國卿,主持衛國朝政,您首先要做什麼呢?」
孔子微微一笑說道;「如果有那麼一天,我首先要正名。」
子路瞪大眼睛,不以為然地說:「有這麼幹的嗎?您真是個迂腐而不合時宜的人,正名和治理國家有什麼關係呢!」
孔子皺著眉頭,語氣變得很嚴厲:「由啊,你真是個野蠻人,沒有文化。一個君子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絕不會妄加判斷,更不會輕易下結論,你怎麼可以這樣信口開河呢!」
子路被孔子一通訓斥,低著頭不敢再說話。
孔子神色緩和了些,說道:「由啊,自古名不正則言不順,道理講不通,文化事業就無法建立,文化建立不了刑罰就有失公正,那麼人民就無所適從。所以君子所說的名不是空洞的理論,一定能講得通,做得到,天下的風氣就大不一樣了,名就是如此重要。」
名不正則言不順,反過來就是名正言順,意思是說名分正當,自然說話合理,也指某件事情名義正當,道理說得通。
那麼孔子要正什麼名呢?
《論語》中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就是說君要有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子女要有子女的樣子,各安其位,各行其是,各擔其責,自然社會和諧、家庭和睦。這裡的名包括了名稱、身份、關係、定義,包括了責任與權利,概括來說就是擁有了某一名,就要在享受這個名所帶來的權利的同時,按照名的要求履行相應的義務,做到名實相符。
以現在的社會現象來說,在工作上要正名,就是要求自己做好本職工作,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做出自己的貢獻。如果在其位享其名卻尸位素餐、不務正業、甚至幹一行「罵」一行,那就連職業道德都談不上,自然是徒有其名,為人們所輕視。這也是現在職業心理病態問題、職業問題的一個根源。
在家庭中要正名,就是父親要擔起父親的責任,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還要陪伴孩子、教育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愛,盡到父親的責任。現在由於生活壓力大等各方面原因,在家庭中父親是缺失的,就形成了焦慮的媽媽、任性的孩子這種現象。這就是因為孩子感受到的是不完整的愛,也缺乏適度的約束造成的。這也是現在家庭問題、教育問題的一個根源。
那麼我們也就明白,名不僅僅是一個名稱,名代表的是權利和義務,在更深的層面上,它代表的還是思想文化,代表了人類對某一事物或某一身份的思想觀念的高度總結,
孔子要正名就是告誡每個人,特別是為政者不要只顧著享受名帶來的利益,還要盡到應盡的義務,擔當起應負的責任。更深層的原因則是修正並傳承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思想,讓整個華夏民族雖處亂世,但是保留相同的文化因素,即便將來周王朝滅亡,散落下來的各種政治勢力都有「興滅國,繼絕世」的思想,讓這個民族重新延續下去,而不是就此消亡。
我們今天能看到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連綿不絕,以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其實並非如此。中國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保存有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這都是文化思想的功勞。

中國歷經夏商周三代,雖然在政治上一代推翻一代,但在思想上並沒有徹底推到重來,而是有所損益,批判之餘虔誠地予以繼承。正是如此,才在周代形成蔚為大觀的文化思想,經過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之後,確定中華文明獨特的意識形態,往後千百年朝代更迭,而思想之火永不熄滅。
孔子要正名就是要通過名來樹立文化思想的核心,正的是世道人心。人心齊,浮浮沉沉歷經戰火硝煙而又生機盎然;人心散,雖浮華盛世一旦傾覆再無消息。
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不妨坐下來想一想,自己這幾十年的人生所求為何,總是希望不滅,苦心尋覓?若想得明白,一定會成就自己所想;若想不明白,那往後餘生,也將如前半生一樣,渾渾噩噩混吃混喝混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