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一章,記載了孔子的三句話

2020-12-16 騰訊網

《論語》開卷第一章記載了孔子的三句話,其記,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友)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章究竟何所指?多數註解者則傾向於把它解為三層含義:孔子說,對於已經學過的知識能夠時常加以溫習,不是也很愉悅嗎?有朋友從遠方前來求學,不是也很快樂嗎?當政者不知道我,我並不生氣,不是也不失君子風度嗎?這樣作解,不僅割裂了本章的內在聯繫,也不能準確理解其本意。

此章與孔子的教學活動有關,它的主線是快樂學習,「說(悅)」「樂」「不慍」都是快樂,其主旨在於引導弟子潛心於德業兼修。仔細審視《論語》全書,所記述孔子的教學實踐與《禮記·學記》中所述及的教育功能、教育理論以及教學原則、方法、目的等,無一處不相契合,所以,在研讀此章時,尤其要注意參照《禮記·學記》。

對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學者們的歧義主要集中在對「時習」兩字的理解上,而「時」字在《禮記·學記》中恰恰有解釋,其記,「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朱熹的理解是:「禁於未發,謂豫為之防。當其可,為適當其可告之時也。」(孫希旦《禮記集解》卷36)《學記》的這句話是說,大學的教育方法是:師者在施教時要把握時機,弟子不端的念頭尚未出現的時候就加以禁止,這叫預防。當弟子適合接受教育的時候施教,這才是合乎時宜。這個時機一旦錯過,再怎麼補救也難以有所成就了。這個「時」字與本章的「時」應是同義:時宜、適宜。在孔子看來,「時」與「權」統屬於「義」,而「義者,宜也」(《禮記·中庸》)。《論語·憲問》記載,衛國的公明賈對孔子說,公叔文子能夠「時然後言」「義然後取」,孔子深表懷疑,認為這是很難做到的。

「時」字在《論語》中總共出現了十次,並沒有一次作「時常」「經常」講。楊伯峻也不贊同朱熹的《論語集注》把「時」解為「時常」,認為這是用後代的詞義解釋古書(楊伯峻《論語譯註》)。

至於「習」字,仍需作簡單的辨析。「習」的本義是鳥兒練習飛翔。《說文解字》:「習,數飛也。」段玉裁注引《禮記·月令》:「鷹乃學習。」他認為,習字的引申之義為習熟。實際上,「習」與「學」是緊密相連的,兩者同為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所以,古人也認為,「習,學也」(《呂氏春秋·審己》注)。只不過,「學」的重點在於理論傳授,「習」的關鍵是實踐習練。北宋哲學家二程認為「『學而時習之』,所以學者,將以行之也。時習之,則所學者在我,故說習如禽之習飛」(《二程集·河南程氏外書》卷7)。「學」固然重要,「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但是,只「學」不「習」就不可能真正掌握所學的內容。

《禮記·雜記下》記:「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這就是說,聽聞、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在於實踐,在於落實到自己具體的行動上。《論語·公冶長》也記載說:「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又)聞。」是說子路在學到知識之後,急於付諸實踐,如果還沒來得及實踐,就恐怕再學到新的知識。《論語》中還記載孔子積極鼓勵動員其弟子出仕,還曾向當政者推薦他的弟子從政,而為政本身即是「習」。孔子自己也是這樣做的,漢代徐幹《中論》卷上《修本》記載:「孔子謂子張曰:『師,吾欲聞彼將以改此也。聞彼而不改此,雖聞何益?』」學習就是為了完善自己,這與孔子所倡導的「古之學者為己」正相契合。可見,「學」必須與「習」緊密結合。學到知識又能運用得上,自然是令人愉悅的。

後兩句話比較容易理解。本章的時限大致可以確定,當在魯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前後,是年,孔子48歲。《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這一年魯國發生內亂,「季氏亦僭於公室,陪臣執國政,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遠方」,指較遠的諸侯國。此前,孔子的弟子皆為魯國人(如孟懿子、南宮括、顏無繇、曾皙、冉耕、仲由、漆雕開、閔損等),從此以後,來自其他諸侯國的弟子逐漸多了起來。孔子歡迎這些遠道而來求學的弟子,他曾稱道端木賜(字子貢)為他招致不少遠方的弟子,說:「自吾得賜也,遠方之士日至。」(《孔叢子·論書》)但是,由於身份的差異、成長環境以及價值觀念的不同等因素的影響,在弟子之間甚至部分弟子與孔子之間,產生諸多猜忌排斥,見解常相枘鑿,以至於孔子不得不向他們表白:「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論語·述而》)

此事曾長期困擾著孔子,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顏回死後,孔子十分悲痛,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自吾有回,門人益親。」南朝宋代裴駰《集解》引王肅曰:「顏回為孔子胥附之友,能使門人日親孔子。」是說顏回與孔子原本無親無故,但入門之後,能夠讓眾多的弟子逐漸親近孔子。對此,孔子當然感觸頗深,因為,弟子是否親近其師,不僅是個人間的問題,更是攸關教育成敗的大問題,正如《禮記·學記》所說的那樣,「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返)也」。

孔子對於他的不少弟子並不滿意,他直言訓斥他們,弟子之間也曾相互指責,這在《論語》中都有記載。可見,孔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具有十分明確的針對性。

綜上可以得知,本章是孔子在誘導其弟子學習、勉勵他們刻苦學習,友愛寬容,進德修業,最後成就為君子之人。那麼,本章的文意就十分清晰了,孔子說:在適當的時候,通過實踐檢驗自己所學的書本知識,豈不也很愉悅嗎?遠方的同學前來和你們共同學習,豈不也很快樂嗎?別的同學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豈不也不失為君子嗎?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相關焦點

  • 永遠的文化巨人——據《論語》三章看孔子
    孔子是中國以至世界的文化巨人,但在中國新文化運動以後卻一直備受批判。孔子的偉大可以概括為兩個主要的方面:一是以「仁政」、「禮樂」為核心的政治思想;二是「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讓孔子受批判的是他的政治思想——「迎合了統治者的利益!」一段時間以來,北京師範大學於丹教授做客中央電視臺,在「百家講壇」欄目講《論語》。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讀《論語》並不難,一個高級中文中學的學生,平直讀其大義,應可通十分之四乃至十分之五。讀《論語》可分章讀,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處暫時跳過,俟讀了一遍再讀第二遍,從前不懂的逐漸可懂。如是反覆讀過十遍八遍以上,一個普通人,應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夠了。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幾分鐘時問,不論枕上、廁上、舟車上,任何處,可拿出《論語》,讀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論語》,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複的。
  • 孔子所不為人知的思想原來在《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再傳弟子根據自己的記憶或耳聞的傳說編纂而成。全書涉及哲學、政治、教育、倫理、文化等各個方面、《論語》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對中國文化、後代思想、文化、學術等各方面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 論語大義(崔栢滔)鄉黨篇 第一章
    論語12.1章中,顏淵問仁之目,孔子回答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本鄉黨篇,就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按禮的標準,對此視、聽、言、動加以具體化。顏淵聽了以後回答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這一表態中所說的「請事斯語」的具體內容,即如何把「斯語」見之於己身之行事之中,在本鄉黨篇中得以落實。
  • 讓住在《論語》中的孔子更鮮活
    何偉俊的作品《〈論語〉裡住著的孔子》,既延續他此前平易、親切的講述風格,又增添了解讀《論語》的嶄新視角。作者由表及裡,從人物形象深入人物內心,聚焦孔子的人心、人性、人情,充分發掘他的意趣、洞見與智慧,讓住在《論語》裡的孔子更加鮮活、生動,也讓孔子於當下人的生活有所啟迪。
  • 老子送孔子三句話,樸實無華,卻讓孔子受益匪淺!你知道哪三句嗎
    大家好,很多人都知道孔子吧!孔子是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 從《論語》看孔子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
    此類內容包括六章:(一)《論語·憲問》篇"微生畝謂孔子"章;(二)《論語·憲問》篇"子路宿於石門"章;(三)《論語·憲問》篇"子擊磬於衛"章;(四)《論語·微子》篇"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章;(五)《論語·微子》篇"長沮、桀溺耦而耕"章;(六)《論語·微子》篇"子路從而後"章。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公冶長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通過前面四篇,對孔門學問的基礎理論進行了系統的介紹,本篇用孔門學問方法,對古今典型人物進行了點評,在加深理論理解的同時,為學者實踐孔門學問提供參考借鑑。在最後的三章中,通過師生對白,提出孔門學問達到的三種境界,並明確,能見其過而內自訟的好學精神,是達到這些境界的方法,這樣就為全篇的點評做了無與倫比的升華,為學者指明了學問的方向和切實的方法路徑。
  • 情景式默寫——《論語》十二章
    選擇性必修上冊教材  《論語》十二章(背誦)1.《<論語>十二章》中,孔子闡釋君子應勤勉做事而謹慎言談,並向有道德的人學習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
  • 郭齊勇:上博楚簡所見孔子為政思想及其與《論語》之比較
    [ii]本篇記載孔子晚年歸魯之後,季康子(即季孫肥)請教治國興魯的方略,孔子有上述答覆。「仁之以德」的提法不見於《論語》,但慎言謹行,以德懷民,附近來遠的思想則《論語》中多處可見。 本篇的不同處是,孔子引管仲、孟子餘(趙衰)、臧文仲三位輔政者的話,勸說季康子為政以德。
  • 文化:《論語》《學而》章是一個勵志的故事
    文化:《論語》《學而》章是一個勵志的故事讀過《論語》的人,無不對第一章《學而》諳熟:「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特別是前兩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更是流傳廣泛。
  • 論語和四書都是孔子撰寫的嗎?孔子是如何看待「男尊女卑」的?
    《論語》以及「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孔子以及儒家的代表作嗎?但是今人認知普遍如此。自南宋朱熹以來,謬種流傳,可謂積非成是。有必要漢代以後人編纂的。成書時代與孔子生活時代相距數百年。《論語》一書的編撰者,並非一人。
  • 孔子《論語》的真正意義
    我們中國本土,大家所普遍接受同時也比較容易接觸到的就是儒、釋、道三家。但是目前最符合時代特徵,國家最需要的、人民最需要的是儒學,其代表作是《論語》。《論語》代表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對人類文化的貢獻,得到世界的公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孔子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之首!常有人說學習《論語》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論語》中究竟有沒有糟粕呢?
  • 【論語】學而篇 第一篇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對這一章評價很高,認為它是「道之門,積德之本」。這一章的這三句話,大家很熟悉。歷史解釋是:學習後經常複習練習,不開心等。三句話,一句話一個意思,句前句後沒有連貫性。
  • 陳桐生:《論語》是怎樣編成的
    《論語》每篇上下章之間一般沒有多少內在聯繫。例如,《學而》篇由十六章言論材料組成:其中八章是記載孔子言論,分別討論學習、交友、為政、孝道、忠信、知人等道德修養問題;三章是記載有子言論,論述孝悌、和、信、恭等倫理品質;兩章是記載曾子關於內省和慎終追遠的言論;子貢的言論有兩章,一章記載子貢對孔子溫良恭儉讓品質的評論,另一章記載子貢與孔子論《詩》;篇中還收錄了一章子夏論學言論。
  • 必背64篇古詩文鑑賞|​《論語》十二章
    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
  • 別說你讀懂了論語,孔子最讓人誤會的幾句名言,不得不服
    說起論語很多人都看過吧!論語這本書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行,基本上我們在上語文課的時候都會學到那麼一兩句。絕大部分的中國人都曾經看過這本書,很多人都認為論文上的道理太簡單了,其實不然,很多人都理解錯了。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別說你讀懂了論語,孔子最讓人誤會的幾句名言,不得不服。第一句以德報怨這一句的流行程度很廣,很多人都認為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別人迫害了你,你要原諒他,其實孔子的本意不是這樣的,有弟子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
  • 他是孔子人生的重要引路人,可《論語》卻對他隻字未提
    孔子老子是孔子的老師?提起孔子的老師,很多人大概都會第一時間想到老子。根據史書中記載,孔子經常跑到老子的住處向他詢問禮儀或者做人方面的見解,而老子也每每給予他真切的回覆。《史記》中曾經記載,孔子年輕時帶著學生一同到洛陽向老子學習禮儀,臨別之時,老子對孔子說:「富貴之人以貴重之禮相送,但我並不富貴,所以我就送幾句話給你吧。」這幾句話對孔子後來的教育思想和為人處事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孔子怎麼說?|論語孔子說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裡孔子提到六件事,依次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說話辦事謹慎、愛大眾、親近有仁的人和讀書學習。孔子認為這六件事是弟子們在春秋末期那個時代要特別重視的,這些規則今天是否還適用,要自己去實踐檢驗一下。或者說在當今這個時代,還有沒有其他事情比孔子提的六件事更重要的呢?如果有,那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定義一下這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家都懂的,就不必過多解釋了。
  • 論語史鑑:詳解孔子的軍事思想!
    第十五篇第1章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衛靈公:(前540年—前493年),姬姓,名元,春秋時期衛國第二十八代國君,5歲即位,47歲去世。因多猜忌且脾氣暴躁留下不好的史學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