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裡孔子提到六件事,依次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說話辦事謹慎、愛大眾、親近有仁的人和讀書學習。孔子認為這六件事是弟子們在春秋末期那個時代要特別重視的,這些規則今天是否還適用,要自己去實踐檢驗一下。或者說在當今這個時代,還有沒有其他事情比孔子提的六件事更重要的呢?如果有,那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定義一下這句話。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家都懂的,就不必過多解釋了。
「謹而信」是指說話辦事要謹慎。中國人比較強調謹慎,因為即使你是好心,但一開始說話辦事不謹慎給人留下壞印象,以後要補救就很難了,別人還是憑第一印象認為你不務正業,你要做很多事情去彌補才能改變別人的想法。
我們中國人非常強調「信」,經常教育小孩要「誠信」,但沒有給孩子講清楚前提,這是非常有害的。儒家並不提倡對每個人都誠信,如果對壞人也誠信,那不是坑自己嗎?真正的君子既要有誠信也要有智慧來保護自己,所以孔子在《論語子路篇》說「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意思就是說「言必信,行必果」就像小人一樣固執己見啊!現在很多人都只截取前面半句「言必信,行必果」不提「踁踁然小人哉!」我覺得是很大的誤導。孟子在《離婁章句下》中也提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這裡孟子給出了為什麼不要「言必信、行必果」更為精準的答案,那就是「惟義所在」。
「泛愛眾,而親仁」泛愛眾是儘量愛每個人,我覺得這是儒家倡導的理想境界,現實很難能做到,只能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理想不能沒有,萬一實現了呢?」。「親仁」是親近有高尚德行的人,這種人至少是內心真誠,樂善好施,不會表面一套背後一套,多和這種人親近相處,學習對方的優點。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是不是說等以上五件事都做完了才去學文呢?顯然不是,因為從邏輯上就講不通。前面說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五件事窮盡一生也都做不完的,難道等到垂垂老矣才去學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和前面五件事比較而言的,如果遇到有機會孝悌、親仁,那當然是先做孝悌親仁的事情,等這些事做完有空閒了就來學文。這幾件事都要做,只是學文的優先次序排在後面,並不代表不去學文。
本文由傫傫若遺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論語孔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