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一定要誠信嗎?孔子怎麼說?|論語孔子說

2020-12-15 傫傫若遺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裡孔子提到六件事,依次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說話辦事謹慎、愛大眾、親近有仁的人和讀書學習。孔子認為這六件事是弟子們在春秋末期那個時代要特別重視的,這些規則今天是否還適用,要自己去實踐檢驗一下。或者說在當今這個時代,還有沒有其他事情比孔子提的六件事更重要的呢?如果有,那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定義一下這句話。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家都懂的,就不必過多解釋了。

謹而信」是指說話辦事要謹慎。中國人比較強調謹慎,因為即使你是好心,但一開始說話辦事不謹慎給人留下壞印象,以後要補救就很難了,別人還是憑第一印象認為你不務正業,你要做很多事情去彌補才能改變別人的想法。

我們中國人非常強調「信」,經常教育小孩要「誠信」,但沒有給孩子講清楚前提,這是非常有害的。儒家並不提倡對每個人都誠信,如果對壞人也誠信,那不是坑自己嗎?真正的君子既要有誠信也要有智慧來保護自己,所以孔子在《論語子路篇》說「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意思就是說「言必信,行必果」就像小人一樣固執己見啊!現在很多人都只截取前面半句「言必信,行必果」不提「踁踁然小人哉!」我覺得是很大的誤導。孟子在《離婁章句下》中也提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這裡孟子給出了為什麼不要「言必信、行必果」更為精準的答案,那就是「惟義所在」。

泛愛眾,而親仁」泛愛眾是儘量愛每個人,我覺得這是儒家倡導的理想境界,現實很難能做到,只能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理想不能沒有,萬一實現了呢?」。「親仁」是親近有高尚德行的人,這種人至少是內心真誠,樂善好施,不會表面一套背後一套,多和這種人親近相處,學習對方的優點。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是不是說等以上五件事都做完了才去學文呢?顯然不是,因為從邏輯上就講不通。前面說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五件事窮盡一生也都做不完的,難道等到垂垂老矣才去學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和前面五件事比較而言的,如果遇到有機會孝悌、親仁,那當然是先做孝悌親仁的事情,等這些事做完有空閒了就來學文。這幾件事都要做,只是學文的優先次序排在後面,並不代表不去學文。

本文由傫傫若遺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論語孔子說#

相關焦點

  • 《論語》1.6|孔子說什麼人都可學習,又說只有這些人可以學習
    孔子在《論語》裡說了一句「有教無類」,不論在古代還是在當代,都堪稱教育界的一項創舉。春秋時期,只有達官貴族才能接受教育,有學習的機會,窮人是不能接受教育的,既沒有資格也沒有條件接受教育。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就是說什麼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學習知識,打破了高低貴賤、貧富等級的束縛,開創了普世教育的先例。今天,我們實行的義務教育正是實現了孔子「有教無類」的夢想。可是,孔子為什麼在《論語》裡又提出了只有具備這三個條件的人才可以學習呢?請看《論語》1.6第一句:「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意思是孩子在家就要對父母孝順,外出(在外)就要對兄長敬重。
  • 好學只要多讀書就行了嗎?看孔子怎麼說|論語孔子說
    這段講什麼叫「好學」,現代人認為經常讀書就是「好學」,孔子可不這麼覺得。孔子的好學有他的標準,我們先來看看論語中提到好學的句子: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為什麼孔子在論語中強調做人要不遷怒,為何又要強調要不膩過?
    這一主張源於《論語》中記載的孔子對其學生顏回好學、有了缺點錯誤能及時改正的讚揚。孔子認為,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沒有缺點的人,有缺點、有過失、有不足之處是很正常的,對人而言,這不是一件丟人的事,也不是可怕的事,關鍵是有了過錯後,如何對待過錯,這才是做人的一件重要的事情。
  • 孔子說,具有這種品德的人,才值得深交
    「誠信」是中國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論語》中,可以看到很多關於「誠信」的論述。「誠信」,是自我修養的體現,是做人的前提,是人生的基礎。孔子在《論語》為政篇裡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因此孔子給出了為人處世講「誠信」的重要性。「誠信」,是為人處世的保障。「誠信」能讓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讓人信賴的人。「誠信」可以讓你在社會上立的起來。「誠信」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誠信」就是一個人所種下的善因最終一定會結出善的果。「誠信」是一個人穿越堅難險阻的護身符。
  • |論語孔子說
    《論語》這本書裡面有很多話其實不是孔子說的,是孔子的學生如有子、曾子、子路等人說的。為了搞清楚到底孔子說過什麼?代表什麼意思?開始這一系類的文章,文章題目都包括"論語孔子說"這幾個字。《學而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論語和四書都是孔子撰寫的嗎?孔子是如何看待「男尊女卑」的?
    《論語》以及「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孔子以及儒家的代表作嗎?但是今人認知普遍如此。自南宋朱熹以來,謬種流傳,可謂積非成是。有必要漢代以後人編纂的。成書時代與孔子生活時代相距數百年。《論語》一書的編撰者,並非一人。
  • 《論語》|社會很複雜,防人之心不可無,孔子說這樣不算聰明人
    常言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社會上有形形色色的人,人們害怕上當受騙,自然產生了防備心理,這也是做人應具備的生存本領,大家都覺得這樣做,無可厚非。孔子認為,只做到這些還不夠。孔子說:「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 孔子《論語》的真正意義
    或者說這個人很博學,博學也不是智慧。博學講的是博聞強記,但一個人再博學也不如電腦。我隨便出一道題,可以讓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得零分,你信嗎?比如說你自己一個人在家做一件事,然後你問別人你做的什麼事,那科學家知道嗎?一定不知道!只有你自己知道。但你說只有你自己知道對嗎?也不對。為什麼呢?因為還有三個知道:天知、地知、先知。如果一個胸中有天地的人,祂知道不知道?
  • 論語綜述二:孔子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由此看出,孔子不是為了《詩經》而教《詩經》,他是讓弟子們培養真誠的情感,學習做人的道理,學習聖賢,努力行善,成為有道德的君子。孔子有很多學生,據說有三千多人,其中有七十二賢。孔子自己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7》),這裡的「束修」是講禮物呢還是講年齡?
  • 《論語》開篇交代孔子是什麼人
    先從婦孺皆知的《論語學而》篇開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最常見的翻譯大家也知道,學習了知識要時常複習和練習,這不是件很愉快的事嗎?
  • 讀論語:裡仁第四·孔子「一以貫之」的道到底是什麼?
    【孔子說:曾參,我的道就是一件事貫穿所有。曾參說:明白。曾參出來後,其他弟子問他:是什麼意思呢?曾參說:老師的道,就是忠和恕。】 論語中有爭論的地方很多,而這一段可以說是爭議最大的,眾說紛紜。
  • 孔子為什麼說:「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白話文的意思是孔子認為:善於賣弄口才會缺少實踐,即說得多做得少、喜歡打扮自己卻沒有與外表相符的內涵,這兩種人很少有能符合做人的根本——『仁』!另一種理解是孔子認為:喜歡說輕佻、詭詐、狡猾、誇張的話,明明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卻還裝作和顏悅色,這兩種人很少有能符合做人的根本——『仁』!《論語》中的這一篇很有名,但如果照字面上的解釋卻很難說得通。朱子曾經將『巧言』解釋為『好其言』,翻譯成白話也就是『喜歡說話』。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即使是現在,也需要有極大的自信心和人格定力才能做到,何況孔子是看重祭祀的人、敬天的人。只求做能做的事,做眼前的事,做現世的事,做好人生,即「事人」。死與鬼神一樣,是未知的,「未知生,焉知死?」回答得十分精巧,他不說自己不了解死,也沒研究過死,而是反問難道不應該先活好當下嗎?相反,西方哲學中有「向死而生」的說法,經常思考死亡,就可以切身思考時空、永恆這樣的宏大主題,可以嚴肅地思考如何設置自己的人生。
  • 孔子也不誠信過,有原因,挺可愛
    文∣閒時翻書君(原創文字,抄襲必究)《論語》中有一句是:「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是說如果一個人說話不算數,這種人是不可以信任的。守信,既是君子對自我修養提出的要求,也是人在社會中取信於人和立足所要遵守的道德規範。孔子教導弟子要言而有信,但所有的教誨都不可能是一種在任何條件下都能成立的真理。
  •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讀完之後有這些感悟
    最近這段時間我看了很多古代的經典文章,尤其是重點看了《論語》,給我帶來了很大的觸動,也有一些感悟。論語不愧為經典,蘊含著做人的道理,蘊含著閃光的思想。讀懂了《論語》,能夠讓我們取得更大的收穫。我們在追求智慧,智慧在哪裡呢?就在這些經典著作中,主要我們去品讀就可以發現。
  • 孔子智慧|認清人,才能知道如何共事,跟孔子學如何識人
    一、不要被語言所迷惑認識一個人是怎樣的人,不只是要看他怎麼說,所說的內容是不是正確的,而且還要看他做什麼,怎麼樣做人的,是否言行一致,從而判斷他是君子還是小人。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為政篇》)言為心聲,可以從一個人說話的內容中判斷這個的為人處世的原則,知道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但是,人又不全是赤裸裸把自己裸露在眾人面前,有的人說得好聽,做人不一定就是這樣的人。常言說,聽話聽音。從一個人的說話的形態、語氣、內容中,仔細辨別,判斷這個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 孔子《論語節選》
    論語(選錄)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日:「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論語》是用語錄體寫成的最早一部儒家經典,書中記錄了孔子及其門人的言行,共二十篇。撰者非止一人,成書可能在曾參逝世的公元前436年以後。我們今天研究包括文學思想在內的孔子思想,《論語》此書仍然是主要依據。
  • 孔子的有教無類也不是無條件的,你知道孔子的學費是多少嗎?
    孔子在教學上第一次讓有教無類成為現實。在孔子的時代,是等級森嚴的時代,讀書是貴族階層的專利,平民階層是沒有讀權利的,孔子用自己的行動,讓有教無類成為了現實。這是孔子最偉大之處,也是他能夠成為萬世師祖的重要原因。
  • 品讀論語 —— 看孔子如何因材施教
    大義:子路問孔子: 「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你怎麼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冉有也來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應該聽到後就去實行。」公西華問道: 「子路問是否聞而後行,先生說有父兄在。冉又問是否聞而後行,先生說應該聞而即行。我不明白,想請教先生一下。」孔子說:「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我讓他謙退。」
  •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做人最低的標準!
    北宋著名政治家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普通百姓從《論語》中可以汲取的智慧也是無窮無盡的。今天,我們探討的是普通百姓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名言中可以汲取的做人智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智慧的一個縮影,在論語中有兩處可見。一處見於《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一處則見於《論語——顏淵篇第二章》,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