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說:曾參,我的道就是一件事貫穿所有。曾參說:明白。曾參出來後,其他弟子問他:是什麼意思呢?曾參說:老師的道,就是忠和恕。】
論語中有爭論的地方很多,而這一段可以說是爭議最大的,眾說紛紜。讀第一句,孔子似乎是饒有興致的叫住曾參,準備和他談一談自己的道,我等看客也是被「一以貫之」吸引,把本子打開,筆拿穩,耳朵豎起來,就等著孔夫子劃重點,然而曾參來一句我知道,打斷了談話,也使得孔子口中的「一以貫之」成了啞謎。論語中孔子談問題從來都不是含糊其辭,而且極具針對性,這裡到底孔子說的是什麼,就只能全靠自己領悟了。
眾弟子和我們一樣,很好奇的追問曾參,曾參說是「忠」和「恕」。忠即中心,是做事的態度;恕即如心,是做人的方式,如心也就是將心比心,做人要學會推己及人。後文子貢問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修煉,孔子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孔子對「恕」的解讀,也是眾人皆知的名句。
爭議就因為曾參的解答,很多人的觀點認為孔子說的「一」是一個東西,而曾參說了兩個,意思曾參說錯了。對此有人打圓場,說其他弟子境界不夠,曾參擔心他們理解不了,就簡短截說;還有人認為曾參的境界只能理解到忠恕這個層面,根據是孔子曾經說過「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在我看來,撇開孔子說的「一」,曾參所說的忠恕也值得一輩子修煉,曾參每天三省:「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假使學習曾參的自省,這輩子會少很多錯誤。
孔子的道到底是什麼?一種觀點認為孔子的道和佛陀的「空」,和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一樣的,是一個起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像人的所作所為都是有發心。如此理解太玄妙,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曾子說道是忠恕,孟子說道是反求諸己,堯舜之道是孝悌,我也可以說孔子的道是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體悟,無法統一反而是好事,只要是正面積極的,貫穿在整個人生也是一件樂事。
還有一種觀點將「一以貫之」落腳於「貫」,認為孔子是說思想和行為要貫通統一,這樣理解也有道理,如後世儒家王陽明,他開創的心學就是在講知行合一。而在我看來,即使一輩子只是把一件事、一種習慣堅持下去也值得稱讚。熱衷於健康,帶領小夥伴每天堅持早起、運動就很有意義;喜歡毛筆字,堅持書寫一樣可以改變自身,起到修身養性的作用。無從知曉孔子的道,就找尋自己的道,活出不一樣的人生,抑或如弗蘭克爾所說:活出生命的意義。
喜歡請關注、點讚、轉發,筆者在此拜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