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裡仁第四·孔子「一以貫之」的道到底是什麼?

2021-01-22 騰訊網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說:曾參,我的道就是一件事貫穿所有。曾參說:明白。曾參出來後,其他弟子問他:是什麼意思呢?曾參說:老師的道,就是忠和恕。】

論語中有爭論的地方很多,而這一段可以說是爭議最大的,眾說紛紜。讀第一句,孔子似乎是饒有興致的叫住曾參,準備和他談一談自己的道,我等看客也是被「一以貫之」吸引,把本子打開,筆拿穩,耳朵豎起來,就等著孔夫子劃重點,然而曾參來一句我知道,打斷了談話,也使得孔子口中的「一以貫之」成了啞謎。論語中孔子談問題從來都不是含糊其辭,而且極具針對性,這裡到底孔子說的是什麼,就只能全靠自己領悟了。

眾弟子和我們一樣,很好奇的追問曾參,曾參說是「忠」和「恕」。忠即中心,是做事的態度;恕即如心,是做人的方式,如心也就是將心比心,做人要學會推己及人。後文子貢問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修煉,孔子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孔子對「恕」的解讀,也是眾人皆知的名句。

爭議就因為曾參的解答,很多人的觀點認為孔子說的「一」是一個東西,而曾參說了兩個,意思曾參說錯了。對此有人打圓場,說其他弟子境界不夠,曾參擔心他們理解不了,就簡短截說;還有人認為曾參的境界只能理解到忠恕這個層面,根據是孔子曾經說過「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在我看來,撇開孔子說的「一」,曾參所說的忠恕也值得一輩子修煉,曾參每天三省:「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假使學習曾參的自省,這輩子會少很多錯誤。

孔子的道到底是什麼?一種觀點認為孔子的道和佛陀的「空」,和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一樣的,是一個起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像人的所作所為都是有發心。如此理解太玄妙,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曾子說道是忠恕,孟子說道是反求諸己,堯舜之道是孝悌,我也可以說孔子的道是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體悟,無法統一反而是好事,只要是正面積極的,貫穿在整個人生也是一件樂事。

還有一種觀點將「一以貫之」落腳於「貫」,認為孔子是說思想和行為要貫通統一,這樣理解也有道理,如後世儒家王陽明,他開創的心學就是在講知行合一。而在我看來,即使一輩子只是把一件事、一種習慣堅持下去也值得稱讚。熱衷於健康,帶領小夥伴每天堅持早起、運動就很有意義;喜歡毛筆字,堅持書寫一樣可以改變自身,起到修身養性的作用。無從知曉孔子的道,就找尋自己的道,活出不一樣的人生,抑或如弗蘭克爾所說:活出生命的意義。

喜歡請關注、點讚、轉發,筆者在此拜謝!

相關焦點

  • 「吾道一以貫之」:孔子一輩子堅守的「道」是什麼?
    「吾道一以貫之」出自《論語·裡仁》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告訴自己的學生曾參,自己的主張始終如一。這就是成語「一以貫之」的出處。
  • 《論語》17則,孔子之道一以貫之,仁者能夠安貧樂道,富貴不淫
    處世,處人,尤其是自處,都要有「自處之道」。什麼叫「裡仁」呢?就是我們隨時要把修養、精神放在仁的境界。「學而時習之」,學的是什麼?學的是仁。學問、修養,沒有達到處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用孟子的話來解析「處仁」,就是「居天下之廣居」,居住在天底下最廣大的屋宇裡頭。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五章》 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孔子之道|學而第一,學「道」以致用
    從孔子來看,兩千多年之後的「我」,對孔子而言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從「我」來看,兩千多年之前的孔子,對「我」而言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讀《論語》,會是令人快樂的事情。孔子說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他在描述悟道、得道的過程。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其中仁者愛人和孔子所說的仁者好人是一個意思,而且其根本是「以仁存心」,看重的是內在。仁者和不仁者的區別不在於喜歡什麼人,而在於討厭什麼人。拿影視劇裡的經典橋段來說,黑幫老大給小弟一筆巨款,小弟就願意心甘情願的跟著鋌而走險,因為給了好處,本來為人厭惡的對象像換了面容一樣。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士志於道,不恥惡衣惡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 曾子對「吾道一以貫之"之體悟認知與實踐探究(一)
    "由此文獻看來,曾參之資質雖魯而鈍,但並非愚笨之才,否則孔子豈有授業孝道忠恕之可能,而後者《孝經》一書傳頌至今;加上其孝親甚篤,樂道養親,亦為後人傳頌,《孝經》一書亦是闡述孔門儒學義理之作殆無疑義。在《論語•裡仁》曾言及孔子與曾子之對話,「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論語導讀】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問有無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論語》衛靈公第十五篇第二十四章,原文如下,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本章孔子告訴子貢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就是「恕」,並且給予明確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有寬恕、寬容、原諒、包容、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意思,孔子說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要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問題,自己不想要的,別人也會跟自己一樣不想要。那會不會自己不想要的,別人卻想要呢?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讀《論語》並不難,一個高級中文中學的學生,平直讀其大義,應可通十分之四乃至十分之五。讀《論語》可分章讀,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處暫時跳過,俟讀了一遍再讀第二遍,從前不懂的逐漸可懂。如是反覆讀過十遍八遍以上,一個普通人,應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夠了。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幾分鐘時問,不論枕上、廁上、舟車上,任何處,可拿出《論語》,讀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論語》,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複的。
  • 讀論語:裡仁第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說:君子要言語上遲鈍,行動上敏捷。】學而篇有類似話語,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講學習不是為了耍嘴皮子,而是要用到實處做正道之事。孔子喜歡說話笨笨的人,似不能言,但這些人學問高,做事認真爽快,比如顏回、冉雍。孔子說什麼顏回就做什麼,有疑問也不頂嘴,因為顏回是「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要做到顏回這般並非易事,畢竟顏回是孔子公開表揚最多、從未批評的人,可以說是眾弟子中集大成者。
  • 淺析《論語·裡仁篇》:「孔子之道」有一基本思想,就是「忠恕」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可以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通過這種方式,作者「開始意識到,孔子自己其實是在不斷地反覆問『什麼是學』『什麼是道』『什麼是政』『什麼是禮』這些問題」。這使他恍然,在古代思想文化的很多問題上,孔子一直在叩問——這種「每事問」的精神才是孔學的精髓。
  • 讓住在《論語》中的孔子更鮮活
    何偉俊的作品《〈論語〉裡住著的孔子》,既延續他此前平易、親切的講述風格,又增添了解讀《論語》的嶄新視角。作者由表及裡,從人物形象深入人物內心,聚焦孔子的人心、人性、人情,充分發掘他的意趣、洞見與智慧,讓住在《論語》裡的孔子更加鮮活、生動,也讓孔子於當下人的生活有所啟迪。
  • 莫把《論語》作書讀,這個外國人這樣讀孔子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可謂是國人的經典啟蒙讀物。《論語》同時也在東亞的儒家文化圈中久負盛名,朝鮮、日本乃至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中的高知階層都曾按照孔孟之法治學治國。而在西方社會,人們也讀孔子、讀《論語》。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孔子說:如果志向做仁者,就不會做壞事】簡短的幾個字,卻因為所站的角度不同,就產生了多種不同理解和觀點。論語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流傳至今,我們無法當面請教孔子,其真正本意也就無從得知。
  • 巧言令色到底好不好?|論語孔子說
    《論語》這本書裡面有很多話其實不是孔子說的,是孔子的學生如有子、曾子、子路等人說的。為了搞清楚到底孔子說過什麼?代表什麼意思?開始這一系類的文章,文章題目都包括"論語孔子說"這幾個字。《學而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孔子在《論語》裡如何做老師
    但今天依然猛烈批評孔子的人,有多少真讀過孔子呢?「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告訴你,孔子在《論語》裡是如何做老師的。孔子15歲才志於學。晚嗎?似乎有點。不過,捫心自問一下,我們自己15歲知道這一生的志向是什麼嗎?還在準備高考呢。很多人到了大學畢業,甚至博士畢業,甚至臨到生命盡頭,也不太清楚自己這一生最重要的是做什麼,又做了什麼。孟子說:「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志於學,雖然與孟子說的還不一樣,但也可謂立乎其大了。
  • 品讀論語 —— 看孔子如何因材施教
    大義:子路問孔子: 「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你怎麼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冉有也來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如果冉有能夠聽從孔子的教導,堅持仁義之道,那就不會做出助紂為虐的事來了。 因材施教的基礎——備學生 以上可知,孔子近乎完美地實行「因材施教」,其基礎就是對學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孔子思想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在他的思想體系中,「仁」「禮」「中庸」「道」「義」「和」等都是其有機的組成部分。然而,到底何者為孔子思想的核心,學術界還存在著一定的分歧,具體而言,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觀點:一、多數學者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持這種觀點的學者都強調「仁」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同時認為「仁」與「禮」關係密切,二者互相補充、互相包容,又互相制約。
  • 讀論語:裡仁第四·朋友間也需要距離,否則物極必反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子遊說:侍奉君主太繁瑣,招侮辱;朋友間太密切,會疏遠。】「數」音朔,shuò,密集,屢屢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