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論語》裡如何做老師

2021-02-19 南周知道

孔子是一名偉大的教育家,他首創私學,廣收門徒,號稱弟子三千,達者七十二,為繼承、發展和傳播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教育主張、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治學方法,直至今日仍閃耀著思想的光輝。孔子自然並非不可批評。但今天依然猛烈批評孔子的人,有多少真讀過孔子呢?「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告訴你,孔子在《論語》裡是如何做老師的。


(《孔子》歷史組畫之一《孔子周遊列國途中講學圖》。 新華社記者 陳夢陽/圖)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習應該是一件內心欣喜悅樂的事。至於為什麼悅樂,得自己琢磨。在今天的應試教育體系下,要欣喜悅樂,大概是很難的了。後人提倡「頭懸梁、錐刺股」的苦學精神,孔子不一定很反對,但大概會嘆息:何至於呢?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小孩子的「知」,是從親愛父母兄弟姐妹,建立基礎信任開始的。一個人,言行值得信任,懂得親愛家人,並泛愛眾人,親近有德性的人,再向書本上用心,就可以開闊心胸,深造自得,成就一個自由而美好的人生。


學則不固。

學習,才不會固陋,不會被各種固定的概念、分析框架限制住,使人生總處於一種活潑潑的創造與生發狀態。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矣。

學不僅是向書本學,更要在生活裡學,向一個個具體的「有道」之人學。為什麼要這樣孜孜不倦地學習?因為學習讓人內心欣喜悅樂,讓人活潑潑地生活。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15歲才志於學。晚嗎?似乎有點。不過,捫心自問一下,我們自己15歲知道這一生的志向是什麼嗎?還在準備高考呢。很多人到了大學畢業,甚至博士畢業,甚至臨到生命盡頭,也不太清楚自己這一生最重要的是做什麼,又做了什麼。孟子說:「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志於學,雖然與孟子說的還不一樣,但也可謂立乎其大了。一個人,肯志於學,其生命才可能會通達「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仁境。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如果一個老師無論說什麼,學生也不提問、質疑、反駁你,會不會覺得這學生有點呆萌傻?但孔子會「退而省其私」,認真耐心地觀察學生,再做結論。顏回這樣的學生不多,孔子這樣的老師,也不多。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僅僅懂得一些固定的知識,就可以做老師了嗎?照本宣科,就可以做老師了嗎?僅有記問之學,沒有個人的體驗心得,不能根據當下處境出新,不能有所創造、發揮,哪裡能做好老師?


君子不器。

通識教育、博雅教育、全人教育是如今很受歡迎的主流教育理念。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孔子自己明明多能鄙事,博學而無所成名,但卻說,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為什麼?是他輕視老農和老圃嗎?我想應該不是。

這裡要講明的,從整個美好生活來講,禮更根本;一個,是一切專門職業背後,都應該是一個活生生的整全的人。這個人,理應志於學,求聞道,而不應止步於某種特定的使用。人不是工具,人是目的。每個自食其力的人都需要在某個具體的行業,具體的崗位,但又不應該被其限定住。老農和老圃,栽好莊稼種好花的同時,也可以志於道,身在道中。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話太熟悉,不用多解釋。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到底是對孔子的發揮,還是孔子本身就有的主張?不妨暫時擱置「新文化運動」那些猛批孔子的言論,好好地用心琢磨一下。


(2013年4月3日,社會各界代表在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內孔廟大成門孔子像前行禮祭祀。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圖)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顏回是孔子最器重的學生,但錢鍾書與楊絳都說,勇猛有餘的子路,其實才是孔子最喜愛的學生。我也常有此感。子路多可愛啊。這句話,孔子簡直是提著子路的耳朵在教誨他。一則,在求知的問題上要誠,別自欺欺人,一則,別超越人類的認知能力,去妄斷那些不可知的事。

孔子自然並非不可批評。但今天依然猛烈批評孔子的人,有多少真讀過孔子呢?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教學相長,就是這個意思。老師能不能承認學生可以給自己啟示?能不能承認孩子有值得自己學習的至真至誠的一面?兒童固然有頑劣一面,但更根本的,是成人再也難以抵達的「至誠之在」。大人們能不能說一句:「起予者,兒童也」?


子入大廟,每事問。

先從字面意思反省下,自己什麼場合能「每事問」?

再看看其涵義。有兩種主要解釋,一說孔子明知故問,以示對「禮」的敬慎之心於他人;一說孔子認為種種禮不當在魯之太廟中,故意發問,委婉地希望人有所省悟。不論哪種解釋,都可以看到孔子的深意。
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十五志於學,最終通往哪裡?不是金融、國關、數學、經濟學、政治。是道,是善生善死,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至境。但是,道也從不離開具體的人,具體的事情,具體的學科。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年紀小,質樸,孔子也甚喜愛,這樣來耳提面命地提醒他。曾子認為孔子的道是忠恕。如今,可以對學生說「吾道一以貫之」的老師還有很多嗎?若對自己所教授的內容,沒有通貫性的理解,授業解惑,可能會勉為其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向「人」學習,是最重要的學習途徑。不斷是向賢人學習,不賢的人,也可以從反面給自己啟示。我們常常批評他人,但能從他人的問題身上,反省自己的時刻,可太稀少了!我們幾乎天天跟他人打交道,這些跟人打交道的機緣,全都可以轉化為學習的機緣。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富學生窮學生都有,貴族平民都教,貧如顏淵,卻是孔子最器重的學生。孔子開私學,可謂有教無類。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讀過這段話,還會有人認為孔子贊成灌輸式教學嗎?會贊成純粹的記誦之學嗎?人人皆有潛在的學習能力,不思不想,不學不問,那是很難教的了。但是,是什麼樣的摧殘,才能把一個小孩子天然的好奇心、探索心給摧毀掉呢?

在教育上犯罪,是最大的犯罪。

相關閱讀推薦:


我們遺忘傳統已經太久。把教師節定在孔子誕辰日,必將激發一種新的意義。中國在經歷了上百年制度層面上的儒家解體之後,若要以真正的歷史意識重塑中國人的心靈秩序,則應從制度上重新考慮認同和接納孔子。讓孔子重返日常生活,重返中國人的心靈世界,當自教育始。

點擊閱讀原文,知道為你送上精彩文章《讓孔子重返日常生活》。

未經同意,「知道」所有文章謝絕任何網站、新聞客戶端、微信公號等以任何形式轉載,若想轉載,請先在後臺聯繫小編。

1、點擊標題下的「知道」,看見「關注」之後迅速點上去。
2、複製「知道」或「nz_zhidao」,在」查找公眾號「界面,直接搜索。

相關焦點

  • 品讀論語 —— 看孔子如何因材施教
    冉有曾在權臣季氏的手下做事,季氏為人聚斂暴虐,作為孔子的弟子冉有,明知道這樣做不對,不但不敢去勸上司季氏,反而順從季氏的意願,為他「聚斂而附益之」,氣得孔子大罵冉有「非吾徒也」! 那麼,如何「備學生」呢? 孔子的方法大致有二:一是「聽其言」。這是了解學生的重要途徑,因為「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而「聽其言」,一是被動地聽,二是主動地與學生交談。被動聽,這在孔子教學過程中不勝枚舉,故略而不論。
  • 論語和四書都是孔子撰寫的嗎?孔子是如何看待「男尊女卑」的?
    《論語》以及「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孔子以及儒家的代表作嗎?但是今人認知普遍如此。自南宋朱熹以來,謬種流傳,可謂積非成是。有必要漢代以後人編纂的。成書時代與孔子生活時代相距數百年。《論語》一書的編撰者,並非一人。
  • 論語綜述二:孔子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顏淵篇第十二:本篇講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實行仁德,如何為政和處世;子路篇第十三 :本篇講孔子論述為人和為政的道理;憲問篇第十四 :本篇講孔子和其弟子論為人之道;衛靈公篇第十五:本篇講孔子及其弟子在周遊列國時的言論;季氏篇第十六
  • 教師節送禮是孔子定的規矩?《論語》裡一句話讓老師家長糾結千年
    又到一年教師節,中小學生的家長們則又開始重複老話題:教師節該不該給老師送禮?送的話送什麼好?不送的話老師會不會不滿意...而更多的老師表示從不希望家長讓孩子送老師多貴重的禮物,這對老師而言反而是個負擔。孩子認真學習,尊重老師,就是最好的謝禮。至於節日的驚喜,學生手寫的賀卡或者是祝福的話語就讓老師們很開心了。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這裡,「美」、「善」各何所指,二者關係又如何,就是我們可以施以哲學思考之地。追求概念的明晰性,也是哲學思考之一面。比如我目前有興趣的是《論語》裡各式表示好的人格狀態的概念各自的含義以及彼此之間的差異,像「聖人」、「賢人」、「善人」、「成人」、「仁者」(或「仁人」)、「君子」等。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上面一段話,我是為每一個識字讀書人而說。下面將為有志深讀精讀《論語》的人說,所說則仍有關於如何讀《論語》的方法問題。讀《論語》兼須讀注。《論語》注有三部可讀:一是魏何晏《集解》,一是宋朱熹《集注》,一是清劉寶楠《正義》。普通讀《論語》,都讀朱子《注》。若要深讀精讀,讀了朱《注》,最好能讀何晏所集的古注,然後再讀劉寶楠編撰的清儒注。
  • 於丹講《論語》時,到底有沒有「曲解」?看看孔子第73世孫如何說
    《論語》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儒家典籍,全書共20篇492章,主要是語錄體,記載了儒家先賢孔子與弟子之間的對話。2001年7月9日,《百家講壇》開播,之後於丹開始在這檔節目上講《論語》,很長一段時間裡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 【13論語-解析篇】-學習孔子的經典語錄
    歡迎來到立思辰大語文中小學文言文小課堂,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講有關孔子的一些經典言論。提到孔子,那可是響噹噹的大人物!他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不僅在我國被尊稱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在國際上也是毫不含糊地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弟子之間的言行經過統一整理和編撰收錄在《論語》中。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那《論語》到底有什麼神奇魔力,竟能幫助古代統治者治理得了天下呢?
  • 【論語2·17】子路慘死是因為沒聽孔子的教誨
    《論語》是一本什麼書儒家學問有三個完整的體系,這個答案明確地寫在《論語》中。公冶長篇第十三章有,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一章告訴我們,孔子的學問有「人道學」「性命學」和「天道學」三大完整的體系。《論語》是講君子之道,教給我們如何做人的。
  • 細讀論語——顏回之死與孔子的選擇
    之所以說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因為孔子對顏回的三次評價: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顏回雖然家境貧寒卻能耐得住這種艱苦的環境始終追求學習追隨老師。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
  • 孔子《論語》的真正意義
    兩千五百年以來,翻譯和注釋《論語》的人不計其數,但是至今為止沒有一個人能夠接近孔子的智慧境界。現在中華民族面臨著文化復興這麼一個關鍵的時刻,我們中華國學、優秀的傳統文化怎麼復興?如何走向世界?這是亟待解決的大問題!中國計劃在全世界開一千所「孔子學院」,現在已經開辦幾百所了。孔子學院教什麼?
  • 孔子《論語》中哪些語錄還在影響著我們?
    《論語》,由孔子的學生和再傳弟子編纂,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在戰國初期成書。《論語》是儒家經典作品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宋代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在中國歷史上,無論在官紳士人、還是在平民百姓中間,《論語》都是無可逾越的聖典。中國有一句深入人心的話:「半部《論語》治天下。」足見其內容之豐富、哲理之深刻、價值之實用、道德之規範、應用之廣泛。《論語》博大精深。
  • 每日論語——錯了?三思而後行,其實並不是孔子提倡的
    論語——孔子並不認同?其實說到三思而後行,21世紀的我們的理解一定是做事一定要謹慎,慎而又慎。從而導致,現在的我們在做一些並不至關重要,無法重來的決定的時候猶豫不決。當我翻開論語看到這一句話的時候,整個人都愣了,原來很多言語流傳到現在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斷章取義的情況都有。
  • 如何應對焦慮?職業規劃怎麼做?《論語》裡有答案
    在李山看來,《論語》本身集合了許多富有哲理的人生體驗,如今對人們為人處世的方式,仍有參考價值。至於擇偶觀、職業規劃、如何看待人到中年的焦慮,它早就都說清楚了。學會控制脾氣很多時候,面對誤解或者爭論,暴躁的脾氣常常會成為吵架的導火索。
  • 《論語》16則,孔子的為政觀和禮樂觀,修身處世的法則
    釋義:(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所做過的事,觀察他做事的原因,考察他安的是什麼心,那麼,這個人還能隱藏什麼呢?怎樣能隱藏得了呢?孔子強調「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那如何去知人呢?這裡就是孔子給出的一個識人方法。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論語·述而第七》)就明顯地表明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鬼神的態度——知之不詳,不如敬而遠之。再如「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第十一》),孔子不談鬼神,因為鬼神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鬼神具有不可知性、無法掌握性。
  • 讓住在《論語》中的孔子更鮮活
    何偉俊的作品《〈論語〉裡住著的孔子》,既延續他此前平易、親切的講述風格,又增添了解讀《論語》的嶄新視角。作者由表及裡,從人物形象深入人物內心,聚焦孔子的人心、人性、人情,充分發掘他的意趣、洞見與智慧,讓住在《論語》裡的孔子更加鮮活、生動,也讓孔子於當下人的生活有所啟迪。
  • 《論語》揭秘:孔子注重養生,因此高齡
    文/唐朝孔子,聖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國儒學的開創者。這些,我們都知道。除此之外,孔子還應該是一位養生專家,他的關於養生保健的言行,在《論語》中不難發現。孔子自己說過,是寡母將他撫養大的。「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 何老師品讀經典《論語》的經歷和啟示
    他讀《論語》,想做一點突破,不管那時是什麼時代背景,而是從文字出發、從語言出發,去感受孔子其人。這也正好跟《論語》中孔子的話相符合,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孔子最後一句話說得很清楚,意思是你不能理解語言的話,就不能理解一個人。海德格爾說過,「語言是存在的家」,這個存在,是指人,指人的思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