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揭秘:孔子注重養生,因此高齡

2020-12-27 大唐說史

文/唐朝

孔子,聖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國儒學的開創者。這些,我們都知道。除此之外,孔子還應該是一位養生專家,他的關於養生保健的言行,在《論語》中不難發現。

孔子自己說過,是寡母將他撫養大的。「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從孔子的話來看,他小時候的營養也不怎麼樣,可能對他的身體成長有些影響。但孔子最終活到73歲高齡。73歲放到現在來說,不算什麼高壽,但那個動蕩的時代,人均壽命也就30多歲,相比之下,那時的孔子絕對是個「壽星」了!究其長壽的原因,在於他的養生保健之道,而這「道」,則來源於他的人生觀和生活之間,是實實在在的。孔子的人生觀是積極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是他的真實寫照。

近幾年,系統地讀了一些古典書籍,《論語》和《道德經》是用時最多的。在主要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裡,孔子主張的養生之道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養生先養心。這應該是孔子首推的健康理念。孔子說過,「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要長壽,就要有高尚的道德作為基礎,要加強思想修養,修養好健康的心態。也就是說,養生要先養心。心懷仁術,仁慈寬容,可以節制貪慾,調控喜怒。從而讓平和的心梳理易亂的情緒。心氣暢通了,血脈也就特別暢達,身體和心靈就會和大自然保持一致,陰陽和諧,健康延年。孔子還說,「君子蕩蕩,小人常戚戚」。

坦蕩的人,心胸是開闊的,因此也就不容易淤積憂愁和怨氣。經常怨聲載道,鬱鬱寡歡,是很容易變老的。因此,這種不良情緒一定要全力克服。「父母在,不稱老,言孝不言慈,閨門之內,戲而不嘆」。意思是說,如果父母還健在,不要動不動就說自己老了。哪怕你真的老了也不要說,要談自己是不是孝順,贍養老人做得夠不夠好。不可以對父母是否慈愛品頭論足,說三道四。通俗地理解,就是在家中,要保持快樂的樣子,不要唉聲嘆氣,精神不振。這是一種營造快樂家庭氣氛的方法,對大家都有好處。健康快樂的家庭和人際關係,對身心的健康是很有作用的。這一點,現代人很有感受。

熱愛生活。熱愛生活是一種美德,一種健康的人生態度,一種養生的方法。試想,一個對生活缺乏信心和熱情的人,會快樂嗎?對那些無所事事,無聊俗氣的生活方式,孔子是極為反對的。在他看來,人的一生是寶貴的。活者,就要儘量多做有益的事情,使自己變得充實起來。而「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是他所不能夠原諒的。這句話意思是說,每天吃得飽飽的,但不用一點心思去做事情,這樣的人想有所作用,是很難的啊!的確,光吃不幹,光說不行動,結果只能是幻想,是一場空。要想有充實健康的人生,就要去熱愛,去行動。找到正確的方法去「做」和「落實」,哪怕結果不完美,但過程是積極的,也就可以健康長壽。因為這時候的你是快樂的,發自內心願意的。

那麼,孔子又是如何做的呢?前面說了,「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可見他的追求。

事實上,孔子是個多難的人,3歲喪父,17歲喪母,67歲喪妻,69歲喪子,幾乎遭遇了人生中所有的不幸。雖然勤勉奔波、古道熱腸,卻最終不得志,但他對生活從沒有失去信心,沒有沉寂。就是晚年,還能夠靜下心來,潛心整理文獻,編書立說,不能不說是一種健康的人生。

尊重別人,快樂自己。這是孔子時常注意的一種養生方法。尊重別人,是心態;快樂自己,是目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我們熟悉的名言,是對他人尊重的最好說明。「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意為:以說別人的好處為快樂,以多交賢良的朋友為快樂,這是有益的。孔子以此為標準來告勉自己,也是勸告他人。多說別人的好話,實際上是打開自己的內心,擴大心理容量。心胸擴大,陽光自然就會進來,有利於我們形成健康的人格。人格的健康是身體健康的前提,這些都是長壽的基本保證。

科學的養生方法。以德養生,是健康長壽的前提。孔子用他的理念告訴我們,呵護心靈是多麼的重要。如果做不到位,健康就會打折扣。這是令人人信服的養生之道,就是在今天也很有教益,且得以延用。具體到生活中的養生方法,對孔子而言,是豐富的,值得推崇的。

首先是音樂養生。孔子是個喜歡音樂的人,曾陶醉於《韶》而三個月不知道肉的滋味。孔子精通音律,晚年曾經整理了300多首可以譜曲演唱的詩歌。孔子「無一日不歌(惟喪事除外)」,可見他對音樂的酷好,對「音樂療法」的重視。孔子能詠能唱,撫琴的時候「神情莊重,四體通泰,目光遠大,壯志凌雲」。可見對孔子音樂的運用已深入到內心和精髓。想想那畫面,絕對是一種享受。

「音樂療法」時下很流行,對釋放現代人們緊張的生活壓力和鬱悶、浮躁的欲望心態,很有好處。應該說,在這方面,孔子是個首創者。

其次是運動養生。「動靜以義」是孔子所提倡的。對「動」「靜」的探索,一直是人們的追求。在「仁者靜」的同時,孔子還十分重視「動」的作用。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是他最大的運動。當然,他還用「射」、「御」等多種鍛鍊的方法來傳授給弟子們。

師友彌補養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這是孔子的謙虛,但他謙學的態度卻是易見的,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崇。「樂多賢友」是孔子交友方面的主張。好的朋友,可以使自己的缺點得到彌補,人格得到修繕,心靈的塵埃就可以除去,這無疑是種溫暖內心的健康方式。孔子說朋友有「益」的也有「損」的。「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友和損友,會對健康產生或好或壞的影響,因此特孔子別注意交益友,用以拓寬修心養性的健康途徑,這種養生之道是無形的,影響力卻是巨大的。

飲食養生。這一點,要多說幾句,在《論語》裡,關於這方面提及的不少。吃喝拉撒,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具體生理行為,不可不為之。而「吃」又排在首位,對於怎麼吃、吃什麼,孔子都是很有講究的。孔子特別強調科學地飲食,講究衛生安全,提出過「八不食」原則。孔子平時以素食為主,說「肉雖多,不使勝食之」。勸大家,肉不可以多吃。尤其是冬天,那個時候應該沒有大棚種菜吧,因此蔬菜不會太多。席間的肉品往往佔據主角。冬天人們不常外出,運動量也小,多吃的肉食容易在臟腑內積食聚熱,多吃反而會使體力下降,中老年人在這一點上反應更明顯。因此,孔子說肉不可多食是有依據的。我經常和一些養生保健專家聊天,他們也常提到這一點。

孔子還說到了喝酒。「唯酒無量,不及亂」。就是說飲酒沒一個限量標準,但不要喝醉。少飲是有好處的,活血化瘀嘛。但喝得過了醉了,是要傷身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說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孔子主張食物要精製細做,是要講究的。有沒有道理呢?我曾經查過資料,說是冬天的時候,人們的活動量減少,這時候把飯菜適當做「細」些,有利於腸胃的有效吸收,便於食物營養充分釋放,對身體迅速汲取熱量很有好處。還有,老年人牙齒不好,腸胃消化功能下降,常吃粗糧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病,肉切得細易熟易嚼易消化。

吃的東西要衛生,質量要好,這是孔子的一貫主張。就是「吃相」,也是孔子關注的。「食不言,寢不語」。講的是吃飯的時候,儘量不多說話。為什麼呢?就是怕這時候發生嗆咳、噴嚏、流淚什麼的。因為人們在咽食的時候,呼吸是暫時停止的。如果大嚷大笑,呼吸便又開始了,會和咽食同時進行。在這方面,我們是有經驗的,比如說吃魚的時候要小心,不然魚的小骨頭也就是那魚刺要卡喉的;以前我們經常聽老人們道「小孩吃飯的時候不要講話」,恐怕就是這個意思。只不過,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快了,往往忽略了吃相。

再回頭說說孔子的「八不食」

「 食餿,不食,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即:食品餿而變味不吃,魚肉不新鮮不吃,食物顏色變樣了不吃,食物味道不對勁了不吃,烹調不妥的食物不吃,過了季節不時新的果蔬不吃,不吃從風光鬧市買的酒和熟食,沒有一定調味或佐料調配不妥的食物不吃。

這是孔子對自己四季飲食定下的的標準和原則,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不乏超前意識。雖然對那些不按一定方法割下的肉有點挑剔不吃,但同時說明孔子對生命的負責態度和對身體的愛護程度,是嚴肅和自律的。這對今天大吃大喝的人們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嘲示和警告。看看那麼多肥胖的男人和女人,看看那麼多男人腆起的大肚子,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

一部《論語》,反映了孔子的政治觀和人生觀,也看出了他的養生之道。修身養性,養心健體,也已為我們所共識。這些儒學的經典內容,成為了一種文化精神,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論語》中的飲食觀,孔子注重飲食禮儀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作為一本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論語》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在《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在飲食禮儀風俗方面,有很高的標準和要求。▲圖為孔子畫像基本的飲食禮儀「食不語,寢不言」 ,孔子認為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要說話。
  • 周易《頤》卦,孔子的養生之道
    周易裡有《頤》卦,可以從中體會到古人的養生理念。孔子作《彖》說:頤』,貞吉,養正則吉也。。。(略)孔子意思是說,堅守正道才會獲得吉祥,是因為懂得深養自己的飲食之道。作為禮教專家的孔子對飲食養生也是非常的講究。
  • 品讀論語 —— 看孔子如何因材施教
    (《論語·學而》)他認識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視「知」學生,認真分析學生個性,甚至只用一字即可準確概括,足見其備學生之細緻認真。這樣,充分了解學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這個必備的前提,何談「因材施教」呢?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再把讀不懂的暫時跳過,至少每年可讀《論語》一遍。自二十歲起到六十歲,應可讀《論語》四十遍。若其人生活,和書本文字隔離不太遠,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時工夫,應可讀《論語》一篇。整部《論語》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期計,兩年應可讀《論語》五遍。自二十到六十,應可讀《論語》一百遍。若使中國人,只要有讀中學的程度,每人到六十歲,都讀過《論語》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聖人之徒,那時的社會也會徹底變樣子。
  • 《論語》裡面解釋錯誤的九句話
    《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經典裡面的經典,歷史上有很多人都解釋《論語》,在不同的人眼裡有不同的《論語》。我小時候機緣巧合接觸到了氣功,二十多年的氣功修煉不僅給我帶來了健康,還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喜歡從養生的角度去審視生活。
  • 孔子《論語》的真正意義
    兩千五百年以來,翻譯和注釋《論語》的人不計其數,但是至今為止沒有一個人能夠接近孔子的智慧境界。現在中華民族面臨著文化復興這麼一個關鍵的時刻,我們中華國學、優秀的傳統文化怎麼復興?如何走向世界?這是亟待解決的大問題!中國計劃在全世界開一千所「孔子學院」,現在已經開辦幾百所了。孔子學院教什麼?
  • 看孔子和《論語》漂洋過海
    《論語》等儒家經典最早傳入朝鮮半島,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  大約在西晉時期,王仁從百濟到日本傳授《論語》。朱熹的《四書集注》傳入日本後,日本研讀《論語》的人更多了。德川幕府時代,出現了眾多關於《論語》的著述;明治維新以來,《論語》通俗書增多。為天皇進講有《論語》,學校教材常選《論語》。
  • 從獨特的視角,更完整的讀懂孔子和《論語》
    也就是說,孔子選擇弟子不分貧富,不論門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學習,我便教與你。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教育,充分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培養不同的人才。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篇》)。孔子注重啟發學生先自我思考,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 孔子《論語節選》
    論語(選錄)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日:「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論語》是用語錄體寫成的最早一部儒家經典,書中記錄了孔子及其門人的言行,共二十篇。撰者非止一人,成書可能在曾參逝世的公元前436年以後。我們今天研究包括文學思想在內的孔子思想,《論語》此書仍然是主要依據。
  • 從《論語》看孔子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
    現代 孔子研究的角度五花八門,但專門從《論語》一書的記述中 總結 孔子思想遇挫的角度較為少見,本文著重從這一新的角度去探討孔子思想在當時時代的傳播過程,特別是從當時孔子所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入手,更加具有獨特的學術意義。
  • 從《論語》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論語》主要是孔子弟子對孔子言論的記載,作為春秋時期的傑出著作,其中就有孔子教育的相關方法和理論,比如有教無類、教不能、四教、教之、以教民戰等,並且明確反對不教而誅。這些教育言論,儘管表面上缺乏系統性,但是其內容確實字字珠璣,值得後人深入思考和研究。
  • 從《論語·公冶長》看孔子的「君子」觀
    這一章,尤其是開頭部分孔子的發言,多指向其弟子,為孔子與弟子的對話中,孔子對弟子的評價。從中,可以看出孔子眼中的「君子」應具備的條件。在孔子眼裡,他的弟子宓子賤,應該是魯國的君子。孔子認為,子產也具有君子的品德。這具體體現在「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 讓住在《論語》中的孔子更鮮活
    何偉俊的作品《〈論語〉裡住著的孔子》,既延續他此前平易、親切的講述風格,又增添了解讀《論語》的嶄新視角。作者由表及裡,從人物形象深入人物內心,聚焦孔子的人心、人性、人情,充分發掘他的意趣、洞見與智慧,讓住在《論語》裡的孔子更加鮮活、生動,也讓孔子於當下人的生活有所啟迪。
  • 讀故事,品《論語》,學學孔子的交友智慧
    我們不妨讀讀《論語》,學學其中的交友智慧。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子罕》)孔子說:「要以忠信為主,不要親近不如自己的人。發現自己的錯誤,就要勇於改正。」朱熹在《論語集注》卷一中說:「友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顯然,孔子就是要把忠信當做選擇朋友的主要標準,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從而遠離缺乏仁德的人。如果發現朋友交錯了,就要勇於改正,避免影響自己的德行或者遭受其他的損失。《世說新語.德行十一》記載了管寧割席的故事。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
  • 從《論語》和孔子自身出發,淺述儒學的宗教性及其起源發展
    但從儒家經典《論語》中不難看出,儒學具有一些與西方宗教內涵相似的宗教性質。譬如,孔子毫不避諱地承認了鬼神的存在,並在此基礎上注重遵循一系列的祭祀禮儀,還提出了對民眾的諸多生活規範。追其根本,商周時期宗教觀念、祭祀和禮儀的演進對儒學宗教性的形成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力量,無論是鬼神觀念亦或是祖先祭祀都深深影響了此後的孔子儒學發展。
  • 論語和四書都是孔子撰寫的嗎?孔子是如何看待「男尊女卑」的?
    《論語》以及「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孔子以及儒家的代表作嗎?但是今人認知普遍如此。自南宋朱熹以來,謬種流傳,可謂積非成是。有必要漢代以後人編纂的。成書時代與孔子生活時代相距數百年。《論語》一書的編撰者,並非一人。
  • 從《論語》看孔子的四大教育思想
    《論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學術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在諸經中,《論語》得到的評價極高,對後世影響的時間最長久、地域最廣遠。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至今值得引起我們重視和學習。
  • 從《論語》中看孔子思想
    《論語》這本書很多人都讀過,即使讀的並不完全也大致知道是什麼意思,有些人認為《論語》這本書沒有什麼用,有些人則奉為經典,其實這種爭論大可不必,我認為不同人對於《論語》的評價其實本質上是對於中國近代苦難的忍受程度,有些人認為近代中國落後就是因為孔子的思想讓中國人失去進取之心才會被列強欺辱
  • 論語綜述二:孔子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上篇說的孔子的知識理論有一個中心思想貫穿著,這個一貫之道就是仁,那麼整部《論語》具體講了什麼呢?因此,東漢鄭玄為「束修」所下之注語即是:「謂年十五已上」(《後漢書》卷六十四,《延篤傳》注)我想如果是指學費的話,孔子或其弟子完全沒有把它寫進《論語》裡;其次像顏淵、原憲等貧困子弟,他們家未嘗能拿出肉乾來,他們不也成了孔子的學生嗎?只要年齡符合,他沒有不教的。
  • 莫把《論語》作書讀,這個外國人這樣讀孔子
    因此,如果「truth」概念有任何可適合理解孔子教義的地方,我們或許可以說,孔子就像他的古代希伯來「教友」那樣,相信活於「真」應高於言說「真」,而且此二者總應隨時隨地皆合「宜」得「義」。不止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孔子而言,倫理行為立基於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