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孔子和《論語》漂洋過海

2020-12-27 中國文明網

  在中國對外交往的歷史中,往往離不開孔子和儒學。

  孔子所創立的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它鋪染了中國人的生命底色。2000多年來,儒學不僅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還傳播到東亞、東南亞和歐美國家,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思想文化互相碰撞、融合,對其政治、經濟、文化乃至風俗習慣、社會風貌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國與東亞、東南亞組成了共同的文化圈,正是儒家文化影響的結果。《論語》等儒家經典最早傳入朝鮮半島,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

  大約在西晉時期,王仁從百濟到日本傳授《論語》。朱熹的《四書集注》傳入日本後,日本研讀《論語》的人更多了。德川幕府時代,出現了眾多關於《論語》的著述;明治維新以來,《論語》通俗書增多。為天皇進講有《論語》,學校教材常選《論語》。被稱為「日本企業之父」的澀澤榮一更著有《論語與算盤》,主張將《論語》作為經商和立身處世的準繩,將其作為一種商業智慧與處世哲學,後成為著名的經營模式。

  從15世紀到19世紀,越南的儒學發展進入全盛時期。他們興辦儒學教育,用儒家倫理加強社會教化,完善以儒學為內容的科舉考試制度。近現代,孔子儒家思想在東南亞影響最大的是新加坡。許多華人移民而來,鄰近地區華裔遷入,帶來了中國傳統文化。1849年,新加坡開設了第一所華文學校崇文閣。

  孔子儒家思想傳入歐洲,主要是在16、17世紀,通過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逐漸傳入西方各國。最早來中國的是義大利傳教士,之後是葡萄牙、法國、德國、英國等國的傳教士。他們有意無意地向歐洲介紹中國,介紹各種思想流派,特別是儒家思想。

  1687年,巴黎出版了拉丁文譯本的《大學》《中庸》和《論語》,孔子學說正式傳入西方。歐洲受孔子思想影響最大的是法國,孔子思想對18世紀神學統治下的法國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啟蒙思想家們高舉理性的旗幟,以孔子儒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為他們展示了一個嶄新世界。

  人類不會停止對美好世界的憧憬與嚮往,在經歷了近代以來的曲折之後,面對社會問題,人們希望尋求孔子的智慧。

  西方科學精英看到孔子與人類現代文明息息相關,更多人看到孔子思想在當今世界的重要價值。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認為,應該「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法則銘刻在每個人的心中」。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在《幸福論》中特別提到,中國的聖人孔子要求人們心地誠實地對待他人,如同對待自己一樣。他稱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認為這個樸素而又通俗的道德原理是最好、最真實的,也是最具說服力的。

  1843年,美國思想家愛默生得到了中國的「四書」譯本後細心研讀,從而對孔子產生了仰慕之情。他認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具有入世精神,又能自拔於流俗。

  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的石碑上,用多種語言鐫刻著這樣的話: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在有人認為不同文明之間將衝突不斷時,中國基於自己幾千年來的和諧與和睦,基於自身文化的內在精神與特質,呼籲不同文明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把「天下為公」「和而不同」作為當今的世界精神,倡導平等相待、和平共處。

  法國一位《論語》翻譯者說:「它首先是門智慧而不是哲學,不僅僅適用於中國人,而是每一個人。」 孔子思想對古與今、我與世界、價值觀與方法論的思索,可為當今世界國際交流與合作提供借鑑。

  在世界舞臺上,有德之民族,有德之國度,有德之文明,如北辰燦然居中。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標識,不同的文明有各自的色彩,不同的國家有各自的國情,彼此間人民的互相交流,文化是重要紐帶。國與國間的相識相知、信任合作,離不開對對方文化的理解、了解和尊重,文化往往是互利互信、合作共贏的牢固基礎。歷史上,以孔子儒家思想為紐帶,中國與世界很早且很好地開展了交流與交往,今天中國走向世界,孔子儒學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博大精深的孔子儒學影響了中國文明史,也應該成為中國與世界文明對話的紐帶,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 楊朝明)

相關焦點

  • 從《論語》中看孔子思想
    有些人說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智慧,這句話正確與否我們今天不做評價,但是中國民間思想的傳承確實是通過一句句簡單的話語,言簡意賅地表達了作者的意思,即使現在我們想要明白一些道理,大部分人也是從知乎等網站上搜索一些成功者或失敗者的事例和話語而不是捧著一本哲學書看。
  • 從《論語》看孔子的四大教育思想
    《論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學術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在諸經中,《論語》得到的評價極高,對後世影響的時間最長久、地域最廣遠。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至今值得引起我們重視和學習。
  • 從《論語》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論語》主要是孔子弟子對孔子言論的記載,作為春秋時期的傑出著作,其中就有孔子教育的相關方法和理論,比如有教無類、教不能、四教、教之、以教民戰等,並且明確反對不教而誅。這些教育言論,儘管表面上缺乏系統性,但是其內容確實字字珠璣,值得後人深入思考和研究。
  • 從《論語》看孔子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
    此類內容包括六章:(一)《論語·憲問》篇"微生畝謂孔子"章;(二)《論語·憲問》篇"子路宿於石門"章;(三)《論語·憲問》篇"子擊磬於衛"章;(四)《論語·微子》篇"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章;(五)《論語·微子》篇"長沮、桀溺耦而耕"章;(六)《論語·微子》篇"子路從而後"章。
  • 品讀論語 —— 看孔子如何因材施教
    孔子的方法大致有二:一是「聽其言」。這是了解學生的重要途徑,因為「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而「聽其言」,一是被動地聽,二是主動地與學生交談。被動聽,這在孔子教學過程中不勝枚舉,故略而不論。主動地和學生促膝談心,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們,這在《論語》中也不乏其例: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 從《論語·公冶長》看孔子的「君子」觀
    而在兩條此兩條未含孔子言論的記錄中,第一條,有孔子「說」(悅)弟子雕漆開之自我認知的認同與讚許的態度。而唯子路對自己「未之能行,唯恐有聞」的記錄,與孔子未有直接關聯。故,這一章,是考察孔子觀點與態度的重要部分。
  • 孔子《論語》的真正意義
    兩千五百年以來,翻譯和注釋《論語》的人不計其數,但是至今為止沒有一個人能夠接近孔子的智慧境界。現在中華民族面臨著文化復興這麼一個關鍵的時刻,我們中華國學、優秀的傳統文化怎麼復興?如何走向世界?這是亟待解決的大問題!中國計劃在全世界開一千所「孔子學院」,現在已經開辦幾百所了。孔子學院教什麼?
  • 論語和四書都是孔子撰寫的嗎?孔子是如何看待「男尊女卑」的?
    《論語》以及「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孔子以及儒家的代表作嗎?但是今人認知普遍如此。自南宋朱熹以來,謬種流傳,可謂積非成是。有必要漢代以後人編纂的。成書時代與孔子生活時代相距數百年。《論語》一書的編撰者,並非一人。
  • 論語綜述二:孔子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論語》共有20篇,《論語》的篇名通常取開篇前兩個字作為篇名,篇名與其中的各章沒有意義上的邏輯關係,現分別把篇名和主要內容羅列如下:學而篇第一:本篇內容較雜,有講好學、仁、孝悌、禮、君子作風等;為政篇第二:本篇相對集中了些,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但也講了孝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再把讀不懂的暫時跳過,至少每年可讀《論語》一遍。自二十歲起到六十歲,應可讀《論語》四十遍。若其人生活,和書本文字隔離不太遠,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時工夫,應可讀《論語》一篇。整部《論語》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期計,兩年應可讀《論語》五遍。自二十到六十,應可讀《論語》一百遍。若使中國人,只要有讀中學的程度,每人到六十歲,都讀過《論語》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聖人之徒,那時的社會也會徹底變樣子。
  • 讓住在《論語》中的孔子更鮮活
    何偉俊的作品《〈論語〉裡住著的孔子》,既延續他此前平易、親切的講述風格,又增添了解讀《論語》的嶄新視角。作者由表及裡,從人物形象深入人物內心,聚焦孔子的人心、人性、人情,充分發掘他的意趣、洞見與智慧,讓住在《論語》裡的孔子更加鮮活、生動,也讓孔子於當下人的生活有所啟迪。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距孔子百多年後的孟子和荀子之所以對人性問題詳加探究,正是在孔子的定向上,繼續往生命的裡面看,試圖找出「我欲仁斯仁至」的力量之源。因此在哲學史發展的脈絡下,比較容易看出《論語》的哲學重量。在這種角度下,可以做出一些關於孔子思想的哲學探究。
  • 從獨特的視角,更完整的讀懂孔子和《論語》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這「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思想和學說的堅定追隨者和實踐者,也是儒學的積極傳播者。作為老師的孔子,其一生好學,並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理論與學習方法。
  • 永遠的文化巨人——據《論語》三章看孔子
    批評者認為她是「為統治者作注」,讚揚者說她是「立足於文本解讀《論語》」。我們現在也來談孔子,就只能是冰山之一角了。《論語》三章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下稱「侍坐」章;《季氏將伐顓臾》章,下稱「顓臾」章;《子路從而後》章,下稱「從而後」章。「侍坐」章記述的是孔子聽其弟子子路等四人談論各自志向抱負的事。
  • 孔子《論語節選》
    由於他弟子的活動,在他死後形成了一個儒家學派,對我國的思想文化和學術產生了極重要的影響。論語(選錄)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日:「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論語》是用語錄體寫成的最早一部儒家經典,書中記錄了孔子及其門人的言行,共二十篇。撰者非止一人,成書可能在曾參逝世的公元前436年以後。我們今天研究包括文學思想在內的孔子思想,《論語》此書仍然是主要依據。
  • 看孔子怎麼說|論語孔子說
    這段講什麼叫「好學」,現代人認為經常讀書就是「好學」,孔子可不這麼覺得。孔子的好學有他的標準,我們先來看看論語中提到好學的句子: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論語》16則,孔子的為政觀和禮樂觀,修身處世的法則
    釋義:(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所做過的事,觀察他做事的原因,考察他安的是什麼心,那麼,這個人還能隱藏什麼呢?怎樣能隱藏得了呢?孔子強調「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那如何去知人呢?這裡就是孔子給出的一個識人方法。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用嘴巴聽《論語》孔子卡通形象論語棒棒糖超炫酷
    受到眾多遊客特別是少男少女和孩子們青睞,紛紛在商店櫃檯前左挑右選,慷慨解囊。這款人見人愛的小商品叫「論語棒棒糖」,一種用嘴巴聽《論語》的高科技糖果。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文化體驗是旅遊業的靈魂,而創新則是實現從文化到體驗的橋梁。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總之,孔子的「仁愛」是一種有差等的、推近及遠的愛。二,「克己復禮為仁」。「克己」是一種修養功夫,既包括克制私慾,又包括提高理性思維能力。孔子認為,「為仁由己」,也就是說「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養功夫而實現的。而「禮」則是社會的規範。孔子認為,「克己」的修養功夫和對禮制的恢復可以使「天下歸仁」。三,「仁」是德性的統稱。
  • |論語孔子說
    《論語》這本書裡面有很多話其實不是孔子說的,是孔子的學生如有子、曾子、子路等人說的。為了搞清楚到底孔子說過什麼?代表什麼意思?開始這一系類的文章,文章題目都包括"論語孔子說"這幾個字。《學而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