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瀏覽我的文章。「民以食為天」,在這裡,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書本、影視中的飲食文化。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作為一本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論語》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
在《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在飲食禮儀風俗方面,有很高的標準和要求。
基本的飲食禮儀
「食不語,寢不言」 ,孔子認為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要說話。
祭祀活動中的飲食禮儀
「齊必食,居必遷坐」。在祭祀的日子,一定要改變平時的飲食,不飲酒,不吃蔥、蒜等有刺激味的東西。居處一定要更換房室,從內室遷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以此表示對祭祀的敬意。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吃飯前也要把它們取出一些來祭祖,而且表情要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粗米飯蔬菜湯是一個人的能力問題,嚴肅恭敬就是態度問題。粗米飯蔬菜湯是沒有關係的,關鍵是態度要好,要嚴肅恭敬。這也是超越物質條件,對人禮儀態度的要求。
喪事中的飲食禮儀
在飲食與喪事的關係中,「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因為這是對服喪者應有悲哀惻隱之心。
君子在服喪期間,「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即使吃美味也不覺甜美,聽音樂也不覺得快樂,住在舒適的家中也不得舒適。這是對逝者的尊重。
君臣關係中的飲食禮儀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 國君賜給飲食,孔子一定要擺正座席先嘗一嘗。國君賜給生肉,孔子一定會把它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國君賜給活物,孔子一定要把它飼養起來。同國君一起吃飯,在國君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一定要先嘗一嘗。古時候君主吃飯前,要有人先嘗一嘗,君主才吃。孔子對國君十分尊重。他在與國君吃飯時,都主動嘗一下,表明他對禮的遵從。
孝順父母中的飲食禮儀
在飲食與孝順父母的關係中,孔子認為的孝,是發自內心的孝敬。「今之孝者,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乎?」供養只是最基本的,狗和馬都有供養;不恭恭敬敬,能行嗎?
而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兒女僅僅是幫助父母去做事,拿酒飯給父母吃,還算不上真正的孝。
孔子所提倡的孝,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尊敬老人中的飲食禮儀
在飲食活動中,還體現出孔子對老人的尊重。「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行鄉飲酒的禮儀結束後,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後自己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