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飲食觀,孔子注重飲食禮儀

2020-12-24 書影覓食

大家好,歡迎瀏覽我的文章。「民以食為天」,在這裡,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書本、影視中的飲食文化。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作為一本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論語》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

在《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在飲食禮儀風俗方面,有很高的標準和要求。

▲圖為孔子畫像

基本的飲食禮儀

「食不語,寢不言」 ,孔子認為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要說話。

祭祀活動中的飲食禮儀

「齊必食,居必遷坐」。在祭祀的日子,一定要改變平時的飲食,不飲酒,不吃蔥、蒜等有刺激味的東西。居處一定要更換房室,從內室遷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以此表示對祭祀的敬意。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吃飯前也要把它們取出一些來祭祖,而且表情要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粗米飯蔬菜湯是一個人的能力問題,嚴肅恭敬就是態度問題。粗米飯蔬菜湯是沒有關係的,關鍵是態度要好,要嚴肅恭敬。這也是超越物質條件,對人禮儀態度的要求。

▲圖為孔子與弟子的畫像

喪事中的飲食禮儀

在飲食與喪事的關係中,「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因為這是對服喪者應有悲哀惻隱之心。

君子在服喪期間,「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即使吃美味也不覺甜美,聽音樂也不覺得快樂,住在舒適的家中也不得舒適。這是對逝者的尊重。

君臣關係中的飲食禮儀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 國君賜給飲食,孔子一定要擺正座席先嘗一嘗。國君賜給生肉,孔子一定會把它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國君賜給活物,孔子一定要把它飼養起來。同國君一起吃飯,在國君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一定要先嘗一嘗。古時候君主吃飯前,要有人先嘗一嘗,君主才吃。孔子對國君十分尊重。他在與國君吃飯時,都主動嘗一下,表明他對禮的遵從。

▲圖為儒學聖地孔廟

孝順父母中的飲食禮儀

在飲食與孝順父母的關係中,孔子認為的孝,是發自內心的孝敬。「今之孝者,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乎?」供養只是最基本的,狗和馬都有供養;不恭恭敬敬,能行嗎?

而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兒女僅僅是幫助父母去做事,拿酒飯給父母吃,還算不上真正的孝。

孔子所提倡的孝,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尊敬老人中的飲食禮儀

在飲食活動中,還體現出孔子對老人的尊重。「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行鄉飲酒的禮儀結束後,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後自己才出去。

相關焦點

  • 孔子「食不厭精」的飲食觀
    民以食為天,孔子對於吃的要求對現在也有很深的影響。我們來看看孔子健康優雅的飲食觀「席不正,不坐」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古代那時候的人們家裡設施比較簡單。當時沒有現在這樣的椅子,家裡人都是席地而坐。來了客人也全部都是席地而坐,所以對席是很講究的。
  • 淺析孔子飲食觀中的「十不食」
    在《論語鄉黨篇第十》中就詳盡的記載了孔子的「十不食「原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論語鄉黨篇第十》記載孔子的飲食要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
  • 《論語》揭秘:孔子注重養生,因此高齡
    文/唐朝孔子,聖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國儒學的開創者。這些,我們都知道。除此之外,孔子還應該是一位養生專家,他的關於養生保健的言行,在《論語》中不難發現。孔子自己說過,是寡母將他撫養大的。「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 跟著《論語》學禮儀——健康飲食之禮
    在孔子看來,對飲食越是講究越符合禮的要求。連續的多個「不食」,名列前三者為變質不食,變味不食,表明孔子對飲食安全十分重視。再次,飲食嚴格按禮制要求規範自己行為。「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不是吃飯的正常時間,生肉割得不符合祭禮或者分配的不合尊卑身份,沒有配置應有的醬物。這些不符合禮的要求的事,不做。遇到上述情況都不吃。孔子嚴於律己,身體力行地踐行著禮的要求,規範自己。
  • 孔子不僅是個教育家,還對飲食特別有講究
    吃貨這詞,本是現代人用來調侃愛吃食物人,要是在古代挑個有特點的吃貨,非孔子不可了,他對飲食的熱愛程度你我都不及,某些行為更令人咂舌。孔子作為教育家,有自己的飲食觀。孔子對待飲食的原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解釋起來就是糧食越精緻越好,牛、羊、魚等腥味越細越好。另外,孔子還提出「食經」,著名的「八不食」,具體為「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 從《論語》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論語》主要是孔子弟子對孔子言論的記載,作為春秋時期的傑出著作,其中就有孔子教育的相關方法和理論,比如有教無類、教不能、四教、教之、以教民戰等,並且明確反對不教而誅。這些教育言論,儘管表面上缺乏系統性,但是其內容確實字字珠璣,值得後人深入思考和研究。
  • 從《論語》和孔子自身出發,淺述儒學的宗教性及其起源發展
    但從儒家經典《論語》中不難看出,儒學具有一些與西方宗教內涵相似的宗教性質。譬如,孔子毫不避諱地承認了鬼神的存在,並在此基礎上注重遵循一系列的祭祀禮儀,還提出了對民眾的諸多生活規範。追其根本,商周時期宗教觀念、祭祀和禮儀的演進對儒學宗教性的形成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力量,無論是鬼神觀念亦或是祖先祭祀都深深影響了此後的孔子儒學發展。
  •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二、《詩經》中的春秋時期美食觀《詩經》是先秦時期的重要詩集,同時也是當時社會中的「百科全書」。《詩經》中包含了大量有關飲食文化的詩篇,從客觀角度上來講這些飲食詩歌,不僅真實地反映出了春秋時期,人們的飲食觀念和飲食文化,而且也體現出了飲食中的禮儀。
  • 讓住在《論語》中的孔子更鮮活
    何偉俊的作品《〈論語〉裡住著的孔子》,既延續他此前平易、親切的講述風格,又增添了解讀《論語》的嶄新視角。作者由表及裡,從人物形象深入人物內心,聚焦孔子的人心、人性、人情,充分發掘他的意趣、洞見與智慧,讓住在《論語》裡的孔子更加鮮活、生動,也讓孔子於當下人的生活有所啟迪。
  • 孔子與酒
    ———《論語·雍也》中國歷史上有個有趣的習慣:倘若誰在某方面頗有盛名、傳揚天下,則他的其他行為,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逐漸被附會為「有特別的能力」,越是遠古的,這種附會就越離奇。就拿飲酒一道來說,東漢王充在《論衡·語增》中說:「文王飲酒千鍾,孔子百觚。」據說文王飲酒千杯不醉,孔子可以飲百觚不醉———如此酒量,就算喝的是當時釀造技術簡單而生產出的薄酒,也可以算得上是不小的酒量了。
  • 從孔子的《論語》中,讀懂中國人的國民氣質
    這段話其實在說明孔子的品行,而這其實也是孔子對自身和學生的要求,這是君子的風度,也可以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理想狀態下想要塑造的國民基本氣質。即使到了2000多年後的今天,身上有溫良恭儉讓氣質的人依然能讓我們感受到君子的翩翩風度。
  • 《論語》中的禮(上)
    禮文化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 「禮儀之邦」的稱號也與儒家對禮的提倡密不可分。《論語》是早期的儒家經典之一,分析其中孔子與弟子對禮的探討,可以初步了解以作為儒家奠基者的孔子對禮的認識和態度。
  • 從《論語》中看孔子思想
    《論語》這本書很多人都讀過,即使讀的並不完全也大致知道是什麼意思,有些人認為《論語》這本書沒有什麼用,有些人則奉為經典,其實這種爭論大可不必,我認為不同人對於《論語》的評價其實本質上是對於中國近代苦難的忍受程度,有些人認為近代中國落後就是因為孔子的思想讓中國人失去進取之心才會被列強欺辱
  • 《論語》中的禮(下)
    《論語》中禮的作用可以做如下歸納,下以《論語》中條目舉例:1、 做人方面的禮:《顏淵》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樣的禮儀要求是頑固不化嗎?孔子提倡的禮制
    中華的禮儀始於西周,但是隨著西周王室的衰落,禮儀制度也開始變得可有可無,諸侯之間對禮儀的踐踏和僭越已經成為了彰顯自己實力的象徵,這個依靠禮儀創建的社會體系開始分崩離析,但是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人,他提倡恢復往昔禮制的榮光,通過禮制的恢復來解決當前的社會動蕩局面,這個人就是孔子。
  • 孔子及《論語》中的重要教育思想
    結合近幾年教師資格考試真題情況,分析發現孔子及《論語》的教育思想為中頻考點,整體考試難度不大,通常以客觀題形式進行考查。需要同學們準確識記其中重要內容,並能夠與《學記》中的部分教育思想進行區分。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古代春秋末期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在中國教育史上,孔子第一個創辦大規模私學,相傳培養弟子達3000人,其中身通六藝者72人。
  • 他是孔子人生的重要引路人,可《論語》卻對他隻字未提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被後代人稱作是「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孔子並非是天生的聖人,他的成長之路上一定也是經過了伯樂的引領和教導,那麼對孔子有知遇之恩的伯樂究竟是誰呢?為什麼在整部《論語》之中,都沒有關於這位恩人的隻字片語呢?
  • 論語史鑑:詳解孔子的軍事思想!
    原因如下:1, 由於孔子不見用於靈公,故一時激憤謂「衛靈公之無道」,後人不察其義,妄為註解,遂將衛靈公抹黑。2, 《論語》中記錄孔子曾和衛靈公及其夫人一起出宮,孔子感慨:「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很多人包括古代的先賢們都以為這是孔子針對衛靈公而發。
  • 孔子《論語》中哪些語錄還在影響著我們?
    《論語》是儒家經典作品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宋代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在中國歷史上,無論在官紳士人、還是在平民百姓中間,《論語》都是無可逾越的聖典。中國有一句深入人心的話:「半部《論語》治天下。」足見其內容之豐富、哲理之深刻、價值之實用、道德之規範、應用之廣泛。《論語》博大精深。
  • 大地論語|孔子專門登上泰山,考察這種罕見的典禮
    原標題:大地論語|孔子專門登上泰山,考察這種罕見的典禮封禪祭祀是古代帝王舉行的祭祀天神地祇的儀式。其儀式包括「封」和「禪」兩部分,所謂「封」,就是在高山之頂聚土築圓臺以祭天帝,增高山之高以表功歸於天;所謂「禪」,就是在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積土築方壇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