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子的《論語》中,讀懂中國人的國民氣質

2020-12-08 飛虹一生

1、溫良恭儉讓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於?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簡單翻譯,子禽問於子貢:先生每到一個國家,一定會聽到這個國家政治的許多事情。他是怎麼獲得這些消息的呢?子貢說:先生為人溫和、善良、謙恭、簡樸、禮讓,這樣所有人都願意主動告訴他。

這段話其實在說明孔子的品行,而這其實也是孔子對自身和學生的要求,這是君子的風度,也可以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理想狀態下想要塑造的國民基本氣質。即使到了2000多年後的今天,身上有溫良恭儉讓氣質的人依然能讓我們感受到君子的翩翩風度。

2、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簡單翻譯,父親在的時候,看其志向,父親不在的時候,看其行動,能夠三年不改父親治家之道,可以算得上是孝順。

這裡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其中的道,應該理解為父親的優秀品行,治國治家之道。從孔子生活的時代來理解,就是繼承前輩的優秀傳統。孔子生活在一個諸侯紛爭、禮崩樂壞的時代,春秋戰火連連,滅國五十二,兄弟兇殘比比皆是。孔子正是看到了孝道是處理社會矛盾的一個立足點,才鼓勵以孝為家,以達到文化和禮儀的傳承。

3、禮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簡單翻譯:在禮中,和睦相處最為重要 ,古代賢君以此為貴,不管處理大小事務,都要遵守這個原則。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為求和氣而和氣,是沒有辦法實現的,除非用禮節來克制。

禮,在四書五經中有專門一本書來講解。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禮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社會和諧。這也是我們現在建設和諧社會的目的,二千多年了,孔子的目的還未真正實現。孔子講的是以和為貴,這裡的「和」並不是和稀泥,是要講究原則的,不是沒有原則的追求表面的和諧。

4、信義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簡單翻譯,信守的諾言要合乎義理,才有實現的必要;恭敬要合乎禮節,才能遠離恥辱。有婚姻關係的人應該視為家族的自己人。

這裡的信,孔子有了新的解釋,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簡單理解為「言必信,行必果」。諾言只有遵守道義才有實踐的必要。

以上,解讀了一些孔子《論語》中的東西,其實很多都需要細細品讀,而越深入了解,你就會發現,孔子的很多思想,放在今天,也並不過時。

相關焦點

  • 別說你讀懂了論語,孔子最讓人誤會的幾句名言,不得不服
    說起論語很多人都看過吧!論語這本書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行,基本上我們在上語文課的時候都會學到那麼一兩句。絕大部分的中國人都曾經看過這本書,很多人都認為論文上的道理太簡單了,其實不然,很多人都理解錯了。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別說你讀懂了論語,孔子最讓人誤會的幾句名言,不得不服。第一句以德報怨這一句的流行程度很廣,很多人都認為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別人迫害了你,你要原諒他,其實孔子的本意不是這樣的,有弟子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
  • 《論語》:孔子的趣味與快樂,能讀懂者寥寥無幾
    讀論語手舞足蹈的,愛之深是必然會有的。《論語》常讀常新,朱子說,「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這就是《論語》的魅力,越是深入,越是曲徑通幽。然後句句研習,甚至逐條背誦,恨不能將《論語》章句融進自身血肉,其神養浩然之氣,其血脈養文思敏捷。有人說《論語》是中國人的人文語言。但凡中國人,每個人身上都有《論語》的影子。
  • 從《論語》中看孔子思想
    《論語》這本書很多人都讀過,即使讀的並不完全也大致知道是什麼意思,有些人認為《論語》這本書沒有什麼用,有些人則奉為經典,其實這種爭論大可不必,我認為不同人對於《論語》的評價其實本質上是對於中國近代苦難的忍受程度,有些人認為近代中國落後就是因為孔子的思想讓中國人失去進取之心才會被列強欺辱
  • 孔子《論語》中哪些語錄還在影響著我們?
    《論語》是儒家經典作品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宋代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在中國歷史上,無論在官紳士人、還是在平民百姓中間,《論語》都是無可逾越的聖典。中國有一句深入人心的話:「半部《論語》治天下。」足見其內容之豐富、哲理之深刻、價值之實用、道德之規範、應用之廣泛。《論語》博大精深。
  • 看孔子和《論語》漂洋過海
    在中國對外交往的歷史中,往往離不開孔子和儒學。  孔子所創立的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它鋪染了中國人的生命底色。2000多年來,儒學不僅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還傳播到東亞、東南亞和歐美國家,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思想文化互相碰撞、融合,對其政治、經濟、文化乃至風俗習慣、社會風貌產生了重要影響。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在《論語》中,「仁」的涵義是多元的,但也是相互關聯的。「仁」的涵義主要有以下幾點:一,「仁者愛人」。這種愛,有不同的層次。仁在不同時期,不同人心中有著不同的文化解讀,在幾千年的文化當中,中國人自始至終都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絕對的神祇。「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第七》)就明顯地表明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鬼神的態度——知之不詳,不如敬而遠之。再如「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從獨特的視角,更完整的讀懂孔子和《論語》
    也就是說,孔子選擇弟子不分貧富,不論門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學習,我便教與你。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教育,充分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培養不同的人才。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篇》)。孔子注重啟發學生先自我思考,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 讓住在《論語》中的孔子更鮮活
    何偉俊的作品《〈論語〉裡住著的孔子》,既延續他此前平易、親切的講述風格,又增添了解讀《論語》的嶄新視角。作者由表及裡,從人物形象深入人物內心,聚焦孔子的人心、人性、人情,充分發掘他的意趣、洞見與智慧,讓住在《論語》裡的孔子更加鮮活、生動,也讓孔子於當下人的生活有所啟迪。
  • 《論語》開篇交代孔子是什麼人
    不單是因為儒家是諸子百家中的第一大V,自古以來就爭論不休,話題度高。更是因為,儒家門檻低,和其他諸子學說關係緊密,其他學說和儒家思想有同有異,從儒家入手更能讀懂其他諸子思想學說。圖片來源於網絡開門見山,直接從《論語》開始。自古以來,注釋解讀《論語》的名家輩出,筆者不敢班門弄斧,只是寫出一些自己見解,與朋友們一同交流。
  • 孔子論語全集:英姿煥發的男寶寶名,讀一下都好美!
    《論語》是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晶,其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遊、子夏、子貢,他們首先商量起草以紀念老師,然後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一、《論語》中的經典名言,每句都發人深省,讓我們體會古人的智慧吧!1. 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 黑格爾眼中的孔子和《論語》竟如此不堪,為何沒人站出反駁?
    孔子是中國文化的最主要的標誌人物之一,孔子的學術怎麼樣,直接影響中國人是什麼樣的,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家,也是整個西方哲學的最主要的代表之一,黑格爾對孔子的評價也是舉足輕重的。一方面人們以為黑格爾是不理解孔子的,一方面人們又對黑格爾的評價看得很重,因為黑格爾畢竟是西方重量級的哲學大家,他的看法和評價不得不重視。而且黑格爾的這種評價在中國哲學中至今也沒有人反擊,沒有人對此提出系統的辯駁,大家似乎都是一種默認甚至是贊同、鼓吹的態度。這是為何呢?孔子的學說難道不好嗎?為何有些人作為中國人卻贊同一個德國人呢?
  • 孔子及《論語》中的重要教育思想
    結合近幾年教師資格考試真題情況,分析發現孔子及《論語》的教育思想為中頻考點,整體考試難度不大,通常以客觀題形式進行考查。需要同學們準確識記其中重要內容,並能夠與《學記》中的部分教育思想進行區分。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古代春秋末期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在中國教育史上,孔子第一個創辦大規模私學,相傳培養弟子達3000人,其中身通六藝者72人。
  • 孔子怎麼說?|論語孔子說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裡孔子提到六件事,依次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說話辦事謹慎、愛大眾、親近有仁的人和讀書學習。孔子認為這六件事是弟子們在春秋末期那個時代要特別重視的,這些規則今天是否還適用,要自己去實踐檢驗一下。或者說在當今這個時代,還有沒有其他事情比孔子提的六件事更重要的呢?如果有,那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定義一下這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家都懂的,就不必過多解釋了。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再把讀不懂的暫時跳過,至少每年可讀《論語》一遍。自二十歲起到六十歲,應可讀《論語》四十遍。若其人生活,和書本文字隔離不太遠,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時工夫,應可讀《論語》一篇。整部《論語》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期計,兩年應可讀《論語》五遍。自二十到六十,應可讀《論語》一百遍。若使中國人,只要有讀中學的程度,每人到六十歲,都讀過《論語》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聖人之徒,那時的社會也會徹底變樣子。
  • 《論語》中的飲食觀,孔子注重飲食禮儀
    「民以食為天」,在這裡,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書本、影視中的飲食文化。《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作為一本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論語》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在《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在飲食禮儀風俗方面,有很高的標準和要求。
  • 孔子:《論語》第一章,蘊藏的三條人生法則,讀懂才算有智慧
    一提到孔子,我們就會想到《論語》,很多人誤會《論語》是孔子修訂的,其實不然!《論語》是孔子逝世後,他的學生們將孔子與他們日常的言行語錄和思想進行記錄,整理彙編而成的儒家經典。《論語》蘊含的哲學思想,對古今中外,都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 孔子的後代不讀論語唱HIP HOP
    孔子的後代不讀論語唱  「名人之後進軍演藝圈」的風潮,從日本吹向臺灣,孔子的第76代子孫孔令奇,也要出唱片,他唱的可不是「論語」或「子曰」,而是HIP HOP的歌,跳的是街舞;臺灣商界名人孫道存的侄子孫靖,不賣大哥大,而要組樂團,打算於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
  • 《論語》讀後感:孔子其實是個愛憎分明的性情中人!
    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裡面全是格言,好像孔子不食人間煙火一樣,平常就專門說格言。其實這是誤解,孔子從三十歲教學,一直到七十三歲去世,中間共四十多年,這些年得說多少話,不可能全是格言。《論語》不過是把他這四十多年所講的話,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把這些精華集中起來,我們才產生了這樣的誤解。
  • 莫把《論語》作書讀,這個外國人這樣讀孔子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可謂是國人的經典啟蒙讀物。《論語》同時也在東亞的儒家文化圈中久負盛名,朝鮮、日本乃至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中的高知階層都曾按照孔孟之法治學治國。而在西方社會,人們也讀孔子、讀《論語》。
  • 《知識就是力量》本周挑戰高難度任務:在孔子誕辰日,羅振宇勸每一...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是華夏文化的集大成者與傳承者。9月28日是孔子誕辰日,這一天在江蘇衛視21:15、愛奇藝22:05播出的硬派知識脫口秀《知識就是力量》中,羅振宇將挑戰一個高難度的任務——勸每一位觀眾讀《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