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孔子的趣味與快樂,能讀懂者寥寥無幾

2021-03-01 聖賢教育改變命運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聖賢教育改變命運

如果說家是一座房子,那孝就是地基,勤是房梁,

論語》 是一門百科全書式的學問

北宋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今日考證這句話是以訛傳訛的,與其說論語是一門管理學,不如說論語是一門百科全書式的學問。近乎倫理,又接近哲學,甚至像宗教。

剛日把它當作文學書來看,柔日當作哲學書來看,趣味種種,不暇道盡。忙時翻閱一二,閒暇通讀達旦。

朱子說,「讀《淪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讀論語手舞足蹈的,愛之深是必然會有的。

《論語》常讀常新,朱子說,「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這就是《論語》的魅力,越是深入,越是曲徑通幽。然後句句研習,甚至逐條背誦,恨不能將《論語》章句融進自身血肉,其神養浩然之氣,其血脈養文思敏捷。

有人說《論語》是中國人的人文語言。但凡中國人,每個人身上都有《論語》的影子。我們出行要「遊必要方」,長大會說「而立之年」,交友時要「言而有信」,學習要經常「溫故而知新」。《論語》就是中國人的意識形態,他讓每個人在不同年齡段在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們總是有想表達卻表達不出或者表達不能盡善盡美的時候。而他在兩千多年前就為古往今來的人們準備了「講話稿」,想說的話,總有機會在特定的場合在心裡跳出來,好像他等在那裡,等著你想起他的話,似乎你想說的,他都有最精彩最走心的表達。

 

讀了幾遍《論語》,有時也會「抖書袋」。大仙是我的一位大學同學,作為文友書友的我倆志同道合,有一次我注意到她也在讀論語,而且也似「動情」,我便考她一句「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的意思,她說是「只擔心父母會生病就是盡孝」。我則認為這個解釋不對,說是「如果要盡孝,就要讓父母放心,不去做那些讓父母擔憂的事,只有疾病(因為是難以避免的)才會引起父母的擔憂」。兩個人各有見解,誰也說服不了誰,我也不讓,她也不服,只得作罷,岔開話題,現在想起,這段經歷真是有趣。

《論語》的趣味

如果一本書沒有趣,這本書的生命力必然有周期。很多人認為論語是一本學究書,其實不然

沈從文曾說《水滸》中武松臨出差前,細緻安排武大郎生活的這部分「寫得好,家常,有人情」。這句話觸動共鳴,確實,水滸裡打打殺殺,到處是李逵般「一斧一個,排頭兒砍將」的喋血。沈老這一點撥,《水滸》確實有了一絲溫度。相比之下,《論語》則處處顯示出人情味。

楊絳先生說過:「四書」我最喜歡《論語》,因為最有趣。讀《論語》,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裡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個一個樣兒,各不相同。

縱覽全書,孔子和他的學生們整天在一起嬉笑怒罵,為了學生稀奇古怪的問題做答疑,腦瓜子滴溜溜地轉。他們在一起講學問、發牢騷、鬧矛盾、聊吃穿、碰釘子,在背後誇這個那個,也背後說別人壞話。各色人物各有特點,形象生動、豐富、飽滿,躍然紙上。如子路的勇猛率直,顏回的好學寡言,子貢的聰明靈活,曾參的謹慎遲緩,宰我的尖銳古怪,都能給人留下很深印象,充滿了生活的煙火氣。

整本書中,孔子與子路的有趣故事最多。

有一天孔子感嘆說:「大道如果不能推行於天下,我就乘坐著竹筏子到東海去遊蕩,大概只有仲由能跟隨我吧?(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

子路聽說這件事,很喜悅(子路聞之喜)。子路何人也,子路說到底就是孔夫子的貼身保鏢,他勇猛健碩,保護孔子多次度過生死關口。就這麼樣一個勇夫,得到孔子的一句表揚,他竟然像小孩一樣笑的樂開了花。

但轉眼孔子就打擊他,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子路總想好好表現得到孔子的口頭嘉獎,但是孔子不買帳,最喜歡教育的就是他,甚至耳提面命地說「由,誨汝知之乎」。

有一次,孔子誇他穿著舊絲綿袍子跟穿著狐貉裘的人站在一起卻不覺得慚愧(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子路聽了就嘚瑟,天天念叨這兩句(子路終身誦之),孔子立馬潑他冷水,說那是應該的,沒什麼值得驕傲(是道也,何足以臧)。

最有趣還是孔子。

他會因為聽一首《韶》就三個月不曉得肉味;

他喜歡和朋友開玩笑,原壤有一次踞著腿接待孔子,孔子立馬用拐杖敲打這位好朋友的小腿,還戲謔道「老而不死是為賊」;

他還喜歡擺譜,孺悲拜訪他不想見,便差使門童告知生病不見客,孺悲正欲走,孔子就開始彈奏瑟並唱起歌,故意讓孺悲聽到。

最有趣的一次,孔子見南子,南子是一個「淫亂」的國君妾婦,孔子去拜會了她。子路很不高興,表明看不起他。孔子急了,忙不迭說道「如果我幹了壞事,老天會懲罰我,老天會懲罰我」。這對師徒竟然還慪氣,孔夫子眼見和子路解釋不清楚,一時著急竟然還要對徒弟發誓,真是有趣極了。

論語《述而》裡,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這句話的背景在《史記·孔子世家》為:孔子過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音tuí)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大意是,宋國桓魋追殺孔子,拔掉了孔子講學的大樹。孔子和弟子們在逃跑途中,弟子們催促說,「師傅,能跑快點嗎?」孔子不緊不慢地說,「上天把德賦予我,桓魑這個人又能把我怎麼樣?」

《論語》的歡樂

梁漱溟先生曾經做過「大數據」的分析,他注意儒家經典《論語》多「樂」字,卻沒有一個「苦」字。論語開篇就講快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開門見山,直指快樂。猶初次見面,熱情洋溢,給人一種親和、溫暖的第一印象。

李澤厚在《論語今讀》裡解析「樂感文化」「實用理性」乃華夏傳統的精神核心,與西方「罪感文化」與日本「恥感文化」是截然不同的。《易》裡說「樂天知命」,所以中國人喜歡「人生得意須盡歡」的及時行樂,喜歡「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山水之樂,喜歡「報喜不報憂」的豁達之樂。

《論語》一書在構建、塑造漢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中起到了首要的作用,經過兩千多年的沉澱和固化,每個中國人的基因編碼裡必然有著《論語》的精髓和靈魂。而快樂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章節。

這種快樂偏重於精神上的逍遙快活。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種「不改其樂」是君子之樂,君子的魅力在於不為艱苦而棲棲遑遑,不為世俗而隨波逐流,不為物慾而蠅營狗苟。君子之樂,在心胸坦蕩,在堅守正道,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飯疏食飲水,曲躬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這種樂臺階很高,但非常誘人,是讀書人的理想,後世追隨者前赴後繼不可斷絕,在陶淵明的身上是「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在蘇軾的身上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君子之樂,在歷史的河流中交相呼應,隔空傳唱,超越時代,超越山河,映襯了人性的光輝。君子讓樂提升了品質,樂在君子身上找到了光澤。

這種樂的頂峰則是「朝聞道,夕可死也。」如果能立馬知道人世間的真理,便覺得此生足矣,死也死得開心。追求大道,追求真理,是君子的至樂,是人生意義的終極答覆。

《論語》的魅力,它最直觀的表現則在孔子。

北大李零教授寫了一本論語講義,名曰《喪家狗——我讀論語》。他說的沒錯,孔子就曾經被人叫做喪家犬,他自己也承認過。

《史記》裡寫道: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

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是笑著承認自己是喪家狗的。

我體會到了他的自嘲,他的無奈,體會最本質的,則是他的孤獨。

孔子終其一生,我們看到都是他四處奔走,他周遊列國,大半輩子都在推銷他的「大道」,推行他的救世理想,他渴望恢復周禮,重現三代之治,可春秋末年早已禮崩樂壞,但他政治理念總是無主招領。他並不氣餒,帶領門徒奔走相告,歷經生死考驗,「受厄陳蔡間,七日不火食」「桓魋欲殺孔」「與弟子相失」等等,但他概不放棄。

李零說過,任何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理想家園的,都是喪家狗。是的,他和他的理想「無家可歸」,只能自嘲是「喪家犬」,偌大塵世,他踽踽獨行,孤獨的身影在歷史中拉得很長。有時也會抱怨,「道不行,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轉眼不甘心,便反悔說「無所取材」。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長沮、桀溺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能易之」,晨門說:「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與?」這些反問,更加凸顯孔子熠熠生輝的人格魅力,抱著對世間的大愛,哪怕戰火紛紛,也要竭盡全力推行仁政的理想,不管災難,不管衰老,「天下有道,丘不予易也」;天下無道,「雖千萬人吾往也」。

這種迫切救世而近乎頑固的行動力,這種樂觀積極不畏艱辛的心態,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格魅力,光芒萬丈長,照耀在歷史的天空,讓後世永遠瞻仰。所以司馬遷寫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論語》中有一章,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子路答不上。孔子回過頭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答覆葉公,說我是那種發憤忘食,快樂得忘記憂愁,快樂得忘記一天天老去的人(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這就是《論語》活的靈魂:快樂。

文章與圖片來源: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平臺刪除)



推薦一個結緣法寶的好去處:居士亭微店  點擊閱讀原文瀏覽一下吧

相關焦點

  • 《論語》:讀懂了孔子這6句千古名言,再大的困難都能挺過去!
    《論語子路》【譯文】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辦理政事。孔子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譯文】孔子說:「可以對他說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對他說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說錯話。」
  • 《論語》:我非生而知之者
    逍遙玄出品,《論語》解讀。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七篇「述而篇」。告訴我們如何學習好古人智慧。《論語》: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認為,吃糙米飯喝涼水,躺在自己胳膊上,過簡單的生活,也是可以很快樂所以孔子認為,貧窮時也可以有天然的快樂,不必因此苦惱。孔子一直把詩書禮樂放在修身的第一位,認為學習是同樣君子的必經之路。所以孔子把《周易》抬得很高,周易是一部哲學很深奧的著作。孔子說,如果能讓他五十歲開始學習《周易》,或就能少很多過失。
  • 孔子:《論語》第一章,蘊藏的三條人生法則,讀懂才算有智慧
    一提到孔子,我們就會想到《論語》,很多人誤會《論語》是孔子修訂的,其實不然!《論語》是孔子逝世後,他的學生們將孔子與他們日常的言行語錄和思想進行記錄,整理彙編而成的儒家經典。《論語》蘊含的哲學思想,對古今中外,都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 孔子和論語的智慧:人生的三種快樂要記取!
    其實儒家並不反對快樂,孔子主張人要追求快樂,他的內心深處是一個迎風奔跑的少年,他和幾個弟子在談論志向的時候,有的人自信爆棚說我要做將軍,有的人謙虛謹慎說我要做一個外交官,只有曾點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 從獨特的視角,更完整的讀懂孔子和《論語》
    (《論語.為政篇》)在孔子看來,「學」與「教」是一個長期薰陶的過程。因此孔子的教育內容是包羅萬象,無所不包。如果將孔子的這一教育理念拿到當今來看,即為現在實施的「素質教育」。孔子門下有弟子,以名列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的十大弟子猶為傑出。
  • 別說你讀懂了論語,孔子最讓人誤會的幾句名言,不得不服
    說起論語很多人都看過吧!論語這本書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行,基本上我們在上語文課的時候都會學到那麼一兩句。絕大部分的中國人都曾經看過這本書,很多人都認為論文上的道理太簡單了,其實不然,很多人都理解錯了。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別說你讀懂了論語,孔子最讓人誤會的幾句名言,不得不服。第一句以德報怨這一句的流行程度很廣,很多人都認為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別人迫害了你,你要原諒他,其實孔子的本意不是這樣的,有弟子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
  • 《論語》第一章,記載了孔子的三句話
    多數註解者則傾向於把它解為三層含義:孔子說,對於已經學過的知識能夠時常加以溫習,不是也很愉悅嗎?有朋友從遠方前來求學,不是也很快樂嗎?當政者不知道我,我並不生氣,不是也不失君子風度嗎?這樣作解,不僅割裂了本章的內在聯繫,也不能準確理解其本意。 此章與孔子的教學活動有關,它的主線是快樂學習,「說(悅)」「樂」「不慍」都是快樂,其主旨在於引導弟子潛心於德業兼修。
  • 孔子《論語》中哪些語錄還在影響著我們?
    《論語》是儒家經典作品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宋代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在中國歷史上,無論在官紳士人、還是在平民百姓中間,《論語》都是無可逾越的聖典。中國有一句深入人心的話:「半部《論語》治天下。」足見其內容之豐富、哲理之深刻、價值之實用、道德之規範、應用之廣泛。《論語》博大精深。
  • 孔子《論語》的真正意義
    如果中國多幾個孔子這樣的人物,國家想不強大都難啊!國家級別也意味著是最高級別。因為地球上是以國為單位,所以國家級也就意味著最高級。那麼我給國學下一個簡單的定義——人類最高級別的智慧稱之為國學!什麼能代表國學呢?有佛經、《道德經》、《論語》、《聖經》、《古蘭經》等,這些都是最高級別的智慧。
  • 《論語》揭秘:孔子注重養生,因此高齡
    文/唐朝孔子,聖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國儒學的開創者。這些,我們都知道。除此之外,孔子還應該是一位養生專家,他的關於養生保健的言行,在《論語》中不難發現。孔子自己說過,是寡母將他撫養大的。「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 孔子所不為人知的思想原來在《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再傳弟子根據自己的記憶或耳聞的傳說編纂而成。全書涉及哲學、政治、教育、倫理、文化等各個方面、《論語》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對中國文化、後代思想、文化、學術等各方面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 《論語》開篇交代孔子是什麼人
    更是因為,儒家門檻低,和其他諸子學說關係緊密,其他學說和儒家思想有同有異,從儒家入手更能讀懂其他諸子思想學說。圖片來源於網絡開門見山,直接從《論語》開始。自古以來,注釋解讀《論語》的名家輩出,筆者不敢班門弄斧,只是寫出一些自己見解,與朋友們一同交流。
  • 《論語》中的飲食觀,孔子注重飲食禮儀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作為一本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論語》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在《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在飲食禮儀風俗方面,有很高的標準和要求。▲圖為孔子與弟子的畫像喪事中的飲食禮儀在飲食與喪事的關係中,「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 論語和四書都是孔子撰寫的嗎?孔子是如何看待「男尊女卑」的?
    《論語》以及「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孔子以及儒家的代表作嗎?但是今人認知普遍如此。自南宋朱熹以來,謬種流傳,可謂積非成是。有必要漢代以後人編纂的。成書時代與孔子生活時代相距數百年。《論語》一書的編撰者,並非一人。
  • 唐翼明與《論語》:計日程功是讀書的唯一捷徑
    我覺得很快樂,那快樂同上音樂課的時候跟著漂亮的女老師唱歌所感到的快樂差不多。第二天要背,我照例是第一個背的,背完了再輪到榆枝、伊辛和其他幾個背,看他們結結巴巴背不出來,挨谷滿爹的竹板或者伯父的「慄啄」(用食指拐敲額頭),心裡也很快樂,是優勝者幸災樂禍的快樂。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讀《論語》並不難,一個高級中文中學的學生,平直讀其大義,應可通十分之四乃至十分之五。讀《論語》可分章讀,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處暫時跳過,俟讀了一遍再讀第二遍,從前不懂的逐漸可懂。如是反覆讀過十遍八遍以上,一個普通人,應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夠了。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幾分鐘時問,不論枕上、廁上、舟車上,任何處,可拿出《論語》,讀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論語》,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複的。
  • 萬千父母都稱讚的《論語》教本,這本書讓孩子比你更懂論語!
    但現今,市面的《論語》版本層出不窮,很多家長選書時難免會眼花繚亂,就算一本有著白話翻譯的《論語》,孩子也未必能看的明白。既然如此,那我們應該如何挑選課本,更好地引導孩子們學習《論語》呢?今天就給大家推薦這本——《給孩子講論語》,以親子對話的方式,來詮釋論語的道理,深入淺出,讓孩子在快樂而輕鬆的學習氛圍中,領會論語的奧妙。
  • 孔子《論語》全文及翻譯
  • 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沒有那麼難
    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然貧窮卻很快樂,雖然有錢卻謙虛好禮的人。「子貢說:「《詩經》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做學問和陶冶品行要精益求精,就是這樣的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一件事,你能有所發揮,領會到我還沒有講過的內容,可以舉一反三了。」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 看孔子和《論語》漂洋過海
    《論語》等儒家經典最早傳入朝鮮半島,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  大約在西晉時期,王仁從百濟到日本傳授《論語》。朱熹的《四書集注》傳入日本後,日本研讀《論語》的人更多了。德川幕府時代,出現了眾多關於《論語》的著述;明治維新以來,《論語》通俗書增多。為天皇進講有《論語》,學校教材常選《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