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歡丸媽媽,我是陳霜。
今天我們繼續讀論語的第一篇《學而篇》。
▲子曰:長按圖片,可轉發至朋友圈
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別人,有錢卻不驕傲自大,這樣的人怎麼樣呢?」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然貧窮卻很快樂,雖然有錢卻謙虛好禮的人。「
子貢說:「《詩經》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做學問和陶冶品行要精益求精,就是這樣的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一件事,你能有所發揮,領會到我還沒有講過的內容,可以舉一反三了。」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貧,貧窮。
諂,諂媚,奉承、巴結。
富,富有,有錢。
驕,驕傲自滿、自高自大。
何如,怎麼樣?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未若,不如。
樂,這個樂可以理解為一般的快樂,也可以理解為樂道,有的版本就寫成貧而樂道。有個成語叫安貧樂道,安於貧窮的境遇,樂於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準則。雖然窮但還樂於追求聖賢之道。
這裡我們重點講一下樂字。樂字在大象字卡的金部/紅部,家長和小朋友們可以找出來看一下。
想知道樂字是什麼意思,我們必須來分析一下它的繁體字,樂,上邊左右各是一個糸,表示絲弦,中間像個白,是樂器上使用的撥弦器,比如吉他、古箏這樣的樂器,都要用一個撥片來撥弦。下面是個木字,就像樂器的架子,比如說鼓架。本來的意思是音樂、樂器。
因為音樂使人愉快,快樂。所以又有另外一個讀音是lè,表示快樂的意思。《論語》第一篇就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一句來自《詩經·衛風·淇奧》,我在《孩子也能讀懂的詩經》課程裡講過這首詩,小朋友們可以去聽一下。切磋琢磨,這四個字都是一種製作方法。製作骨器叫做切,製作象牙器具叫做磋,製作玉器叫做琢,製作石器叫做磨。這裡用來比喻那位君子研究學問和陶冶品行的精益求精。詩人用了切磋琢磨四種方法來進行比喻。切磋、琢磨,這兩個詞我們現在也還在用,切磋是比喻相互商量、研討,切磋學問。琢磨比喻加工文章等,使它變得精美,或者也可以說琢磨(zuo mo),是思考考慮的意思。
其斯之謂與,就是這樣的意思吧?斯是代詞,這個。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賜,子貢名叫端木賜,孔子對他的學生都稱呼名。
告諸往而知來者,諸在這裡就是「之」。往,過去的事,已經知道的事情。來,未來的事,還不知道的事。這是孔子在讚美子貢能運用《詩經》裡學過的話,聯想到孔子沒有講過的內容,可以獨立思考、舉一反三,從一件事情上推想知道好多個事情。
這一章是孔子在和弟子子貢討論做學問、做人都要精益求精。不諂媚、不驕傲,這只是一種消極的狀態,不做某些不好的事情。而更積極的方法,則是安貧樂道、富而好禮,這就是主動地有所作為,這也是一種做人的理想境界。
今天我們讀了《論語》學而篇的第十五章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還學了一個音樂的樂字,你對今天的學習內容有什麼心得和想法,都歡迎留言給我。
想要獲取音頻的文字版,請關注我的公眾號歡丸媽媽,還有更多的精彩課程。也歡迎掃描公號圖文末尾的二維碼,加我的個人微信chenshuang02和我交流。
那麼,我們就明天見吧!
▼
歡迎掃描二維碼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進入大象直播間
收聽孩子也能聽懂的詩經課
▼
謝謝你的支持,歡迎來玩兒。
▼點擊「閱讀原文」收聽孩子也能聽懂的詩經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