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沒有那麼難

2021-02-07 歡丸媽媽


你好。歡迎來到歡丸媽媽,我是陳霜。

今天我們繼續讀論語的第一篇《學而篇》。

▲子曰:長按圖片,可轉發至朋友圈

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別人,有錢卻不驕傲自大,這樣的人怎麼樣呢?」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然貧窮卻很快樂,雖然有錢卻謙虛好禮的人。「

子貢說:「《詩經》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做學問和陶冶品行要精益求精,就是這樣的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一件事,你能有所發揮,領會到我還沒有講過的內容,可以舉一反三了。」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貧,貧窮。

諂,諂媚,奉承、巴結。

富,富有,有錢。

驕,驕傲自滿、自高自大。

何如,怎麼樣?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未若,不如。

樂,這個樂可以理解為一般的快樂,也可以理解為樂道,有的版本就寫成貧而樂道。有個成語叫安貧樂道,安於貧窮的境遇,樂於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準則。雖然窮但還樂於追求聖賢之道。

這裡我們重點講一下字。樂字在大象字卡的金部/紅部,家長和小朋友們可以找出來看一下。

想知道樂字是什麼意思,我們必須來分析一下它的繁體字,樂,上邊左右各是一個糸,表示絲弦,中間像個白,是樂器上使用的撥弦器,比如吉他、古箏這樣的樂器,都要用一個撥片來撥弦。下面是個木字,就像樂器的架子,比如說鼓架。本來的意思是音樂、樂器。

因為音樂使人愉快,快樂。所以又有另外一個讀音是lè,表示快樂的意思。《論語》第一篇就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一句來自《詩經·衛風·淇奧》,我在《孩子也能讀懂的詩經》課程裡講過這首詩,小朋友們可以去聽一下。切磋琢磨,這四個字都是一種製作方法。製作骨器叫做切,製作象牙器具叫做磋,製作玉器叫做琢,製作石器叫做磨。這裡用來比喻那位君子研究學問和陶冶品行的精益求精。詩人用了切磋琢磨四種方法來進行比喻。切磋、琢磨,這兩個詞我們現在也還在用,切磋是比喻相互商量、研討,切磋學問。琢磨比喻加工文章等,使它變得精美,或者也可以說琢磨(zuo mo),是思考考慮的意思。

其斯之謂與,就是這樣的意思吧?斯是代詞,這個。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賜,子貢名叫端木賜,孔子對他的學生都稱呼名。

告諸往而知來者,諸在這裡就是「之」。往,過去的事,已經知道的事情。來,未來的事,還不知道的事。這是孔子在讚美子貢能運用《詩經》裡學過的話,聯想到孔子沒有講過的內容,可以獨立思考、舉一反三,從一件事情上推想知道好多個事情。

這一章是孔子在和弟子子貢討論做學問、做人都要精益求精。不諂媚、不驕傲,這只是一種消極的狀態,不做某些不好的事情。而更積極的方法,則是安貧樂道、富而好禮,這就是主動地有所作為,這也是一種做人的理想境界。

今天我們讀了《論語》學而篇的第十五章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還學了一個音樂的字,你對今天的學習內容有什麼心得和想法,都歡迎留言給我。

想要獲取音頻的文字版,請關注我的公眾號歡丸媽媽,還有更多的精彩課程。也歡迎掃描公號圖文末尾的二維碼,加我的個人微信chenshuang02和我交流。

那麼,我們就明天見吧!

歡迎掃描二維碼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進入大象直播間

收聽孩子也能聽懂的詩經課


謝謝你的支持,歡迎來玩兒。

▼點擊「閱讀原文」收聽孩子也能聽懂的詩經課

相關焦點

  • 【論語1·15】孔子對子貢最高的評價是「告諸往而知來者」
    每天聽王宏傑老師講解《復活論語》: 學而篇第15章      【原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注釋】(1)貧,《說文》:「貧,財分少也。」即財物因分散而減少。本義是貧窮。引申為缺少。本章指貧窮。   (2)諂,本義是諂媚,曲意迎合。本章指說討好獻媚的話,表現出一副諂媚之態。
  • 一起學《論語》11.21先進篇——聞斯行諸?
    》11.21先進篇——聞斯行諸?【原文】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 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賜」是子貢的名字。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學而》篇中到此處已經快要告一段落,短短的十幾章,大體上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綱領性的提了出來,使我們學習《論語
  • 論語11.22: 子路問:「聞斯行諸?」
    若冉求之資稟失之弱,不患其不稟命也;患其於所當為者逡巡畏縮,而為之不勇耳。聖人一進之,一退之,所以約之於義理之中,而使之無過不及之患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聞斯行諸:聞斯行,謂聞義即當勇為。或說:此專指賑窮救乏之事。今不從。諸,之乎二字之合,疑問辭。有父兄在:《曲禮》:「父母在,不許友以死,不有私財。」
  • 《論語》中的子路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於庭讀《論語·雍也第六》
    6、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8、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9、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
  • 以簡馭繁,曲盡其妙——《論語》的敘事藝術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過則勿憚改【1·8】【1.9】|《論語》沒有那麼難
    比如有的老師,明明是和和氣氣的,也沒有批評你,但是你就覺得他有一種尊嚴散發出來。這也有個成語叫,不怒自威。固,牢固、紮實、鞏固。學習知識就要學紮實。忠信,忠實、誠信,這是儒家兩條非常重要的道德,我們還會在《論語》的其他條目中看到。這裡我們重點講一下重字。入字在大象字卡的青部,家長和小朋友們可以找出來看一下。
  •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沒有那麼難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說,同「悅」。中道:半途、中途。女:同「汝」。畫:這裡的意思比較特殊,是止,停止。這一章是孔子對冉有的批評。冉有用「力不足也」作為不能踐行老師學說的藉口,但孔子不以為然,說如果是力不足,那是會半途而廢,但你現在卻根本就是停止的,站那兒就沒動,可見冉求是在找藉口。
  • 《論語詞解》第18篇:夫、夫人、夫子
    賊●人之子(見論語11·24) 是故惡●佞者(見論語11·24) ●三子者之言何如(見論語11·25) ●何憂何懼(見論語12·4) ●達也者(見論語12·20) ●聞也者(見論語12·20)
  • 每日論語——舉一反三又源何而來呢?
    舉一反三意思是:如果受教育的人了解了一隅,而不能由此而推知其餘相同的三隅,那麼,不用枉費心機再教他什麼了。《論語》——一隅三反只是說辭?那孔子是如何在教學中踐行一隅反三這句話的呢,有一天孔子弟子子貢問他,《詩》書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孔子說賜啊,你已經學會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者)了,可以跟你討論《詩》了。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沒有那麼難
    總之都是人沒有辦法改變的東西。耳順,也有很多種解釋。可以理解成對那些批評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也可以理解成能夠分辨別人說話的是非真假。這裡我們重點講一下六字。六字在大象字卡的金部/紅部,家長和小朋友們可以找出來看一下。
  • 《論語》晨讀,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我自己比較偏愛張栻「有諸己」的理解視角,工夫的指向更明確。不過在張栻處,「有諸己」亦要具體對待:「所謂有諸已者蓋亦有淺深。故善人謂其不能有諸已則不可,然謂其盡夫有諸已之道則亦未也」,所以此處之「實」嚴格表述,其意當為「盡夫有諸己之道」。其二,那麼又怎樣具體做到「苗而秀,秀而實」呢?
  • 《論語》: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6、言必信、行必果。——《論語》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幹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沒有那麼難
    小人和君子相對,是指沒有道德修養的人。這一章孔子在對比君子和小人,小人結黨營私相互勾結,這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這個關係是很不穩定的,隨時都有可能散夥兒。而君子的團結是建立在道義的基礎上,是很穩固的。所以我們交朋友,也要結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 禮之用——《論語選讀·克己復禮》解讀
    《論語選讀》閱讀練習題1.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 「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 《論語》中的成語
    出處:《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24、言不及義: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淨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25、用行舍藏:任用就出來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隱。這是早時世大夫的處世態度。
  • 品讀經典丨文廟講堂《論語》學習第122期內容回顧
    子服景伯以告——《論語子張篇》: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吾力猶能肆諸市朝——何晏《論語集解》:鄭曰:「有罪既刑,陳其屍曰肆。」劉寶南《論語正義》:《周禮秋官鄉士》云:「協日刑殺,各就其縣,肆之三日。」……是周制殺人有陳屍三日之法。……《鄉士疏》引《論語注》云:「大夫於朝,士於市。公伯寮是士,止應雲肆諸市,連言朝耳。」
  • 朱熹對《論語》「自行束修以上」的詮釋及其意義
    平心而論,朱熹對於《論語》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解讀,從字面上看,並沒有超過皇侃、孔穎達、邢昺。那麼,朱熹的解讀,其新意又何在? 在朱熹看來,之所以要「自行束修以上」,是因為如果沒有「束修」,那麼就「不知來學」,「不知來學,則無往教之禮」,與此相反,「苟以禮來,則無不有以教之也」。按照朱熹這一解讀,孔子之所以要求「自行束修以上」,其目的只是在於表明來學之誠意,並能夠據此而有往教之禮;而之所以「未嘗無誨」,是因為「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聖人之於人,無不欲其入於善」。
  • 一起學《論語》12.22顏淵篇——樊遲問仁
    諸:兼詞,之於、之乎。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直指正直之人,枉指不正直之人。選拔直者放在枉者之上,能影響枉者變為直者。錢穆:「其人而直,則非可正之以是,惡可導之於善。」退:從老師處出來。樊遲生春秋之世,不知有選舉之法,故子夏以此告之。」 【先賢精義】李炳南曰:此章記樊遲問仁問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