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簡馭繁,曲盡其妙——《論語》的敘事藝術

2020-12-19 獨步所到

《論語》是語錄體,不以敘事見長,而以記言為主。但書中有時在記載人物語言的時候,也略及言語的前因後果,交代語境。如:

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為政》)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述而》)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先進》)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微子》)

這些篇章敘事的意味都很濃厚,可以看作是簡短的敘事短文。其實除了獨白式的純粹記言(如「子曰:君子不器。」)以外,人物對話都可以作敘事文來讀,因為它告訴讀者的主要是事情,人物言語也是事件的一部分。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

從形式上看,這一章全是對話,除「某問」「某曰」之外,沒有敘事性語言,但從內容上看,卻也是敘事。子路、冉有同問「聞斯行諸」,孔子所答不同,公西華不明白何以如此,孔子告之。敘事之意,不言自明,非獨記其言語而已。或者說,這一章記載的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事情。

《論語》也有專門記載人物行事的短章。如:

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子罕》)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先進》)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陽貨》)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微子》)

這些短章,全敘人物行事,不涉人物言語,屬於純粹的敘事性短文,雖不宏大,但也完整。記事明理,語短意長。

《論語》中還有一些篇幅略長、情節曲折的敘事性篇章,如「陽貨欲見孔子」 「子路從而後」等,只是這樣的篇章比較少,無法與記言之數相比而已。

《論語》的敘事雖然不多,但極少的敘事卻也頗具藝術價值,甚或可堪典範,為後世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鑑。概括起來,《論語》的敘事藝術主要有三點:一、精審剪裁,繁簡得宜;二、刻畫細節,以小見大;三、曲折情節,引人入勝。

相關焦點

  • 讀《論語》,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和豐富我們的詞彙
    《論語》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的思想性,還在於它的文學性。《論語》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塑造人物的藝術以及敘事、抒情、說理的文學技巧,豐富了我們民族語言的藝術寶庫。讀之,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論語》寫人,不傳其形狀,但現其精神,遺貌傳神,口吻畢肖,所及人物,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聲口。
  • 尚繼武:《〈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
    第一章「緒論」,主要宏觀概括《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的創新所在,對《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歷程進行回顧和總結。 第二章「時空敘事:變幻中的奇正相生」,主要辨析敘事時空與時空敘事,論述《聊齋志異》追敘、預敘、非對稱性錯時的敘事功能和藝術效果,分析《聊齋志異》的敘事空間類型和空間敘事運用,揭示其第三敘事空間的文化意蘊。
  • 書單| 藝術療法/聚焦療法/敘事療法
    本書是一本很具突破性的專著,它整合了著名心理學家簡德林·尤金的聚焦方法和藝術治療。這一全新的基於聚焦方法的藝術治療,能幫助來訪者友好地對待他們的內在體驗,從身體的體會出發,獲得療愈性的意象,然後通過藝術表達出來,並以堅定的步伐邁向改變。
  • 曾慶雨:《金瓶梅》敘事藝術的思維特徵
    [2]p15如果說,藝術地再現現實人生境遇是笑笑生創作的強勁動力的話,怎樣藝術地實現這種再現?就是一個很實際的寫作技巧運作的實踐活動了。本文擬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考察創作主體在文本建構形成中所具有的思維理念,及其產生的藝術效果。透過對笑笑生敘事思維方式的具體分析,更加充分的認識到《金瓶梅》對中國長篇小說創作藝術思維產生的廣泛影響,進一步領會「《金瓶》壺奧」(脂硯齋語)之所在。
  • 展覽敘事的藝術 | 國家級展陳策劃專業培訓招生
    具體如下:本次培訓以「展覽敘事的藝術——博物館展示語境中的文化遺產」為主題,邀請博物館、當代藝術、美學與文化批評、影視、戲劇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踐者,通過敘事藝術的跨界對話,從理論到實踐,深度解構博物館敘事語言、空間敘事藝術、展覽選題與藏品研究等內容,全面講授博物館敘事藝術與方式。現面向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及相關企業等從事展覽策劃、文化傳播與創意的專業人員招生。
  • 敘事形態的中國教育研究——簡介「中國教育敘事研究叢書」
    教師書屋敘事形態的中國教育研究——簡介「中國教育敘事研究叢書」  ● 周勇  正如霍家特等人當年發起「文化研究」時並未過多計較自己的學科屬性,丁鋼教授同樣是將重心放在自己所要研究的對象及問題上現在,丁鋼教授又推出了「中國教育敘事研究叢書」。這是我國第一套以教育敘事研究中國教育與社會歷史實踐的圖文並茂的系列著作。那麼,這套叢書是從什麼樣的角度出發來構思考察視野,它們會產生怎樣的學術結果?尤其是,作者們特意以「敘事」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發現」,這又蘊含了什麼樣的考慮與旨趣呢?
  • 韓國電影發展之路:類型敘事與藝術表達齊頭並進
    韓國電影發展之路:類型敘事與藝術表達齊頭並進 2014-06-16 13:52:56  從第50屆百想藝術大賞頒獎看韓國電影發展之路  類型敘事與藝術表達齊頭並進  近日,第50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頒獎典禮在位於首爾的慶熙大學舉行。
  • 展覽敘事的藝術 | 國家級展陳策劃專業培訓開始招生
    本次培訓以「展覽敘事的藝術——博物館展示語境中的文化遺產」為主題,邀請博物館、當代藝術、美學與文化批評、影視、戲劇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踐者,通過敘事藝術的跨界對話,從理論到實踐,深度解構博物館敘事語言、空間敘事藝術、展覽選題與藏品研究等內容,全面講授博物館敘事藝術與方式。現面向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及相關企業等從事展覽策劃、文化傳播與創意的專業人員招生。
  • 明天會怎樣:未來世界的藝術敘事
    人類世語境中的生態危機與藝術敘事Adeline Kueh, 『Everything but Gold』, 2019. Image courtesy of Marina Bay Sands科學家們認為,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環境——人類世。在這個「人類世」的時代,人類活動在地球的生態系統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改變了土地、社會結構和自然氣候。
  • 電影《決勝時刻》:宏大革命敘事的藝術突破
    編劇何冀平,導演寧海強、黃建新,以及諸如唐國強、劉勁、王伍福、劉之冰等特型演員們不負眾望,不僅按照預期圓滿完成了創作任務,而且作品通過對在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的革命徵程的敘述,用電影這種藝術形式表現了新中國初創史。
  • 古典敘事詩的文體特徵與審美教學
    如杜甫《石壕吏》寫途中所見,全篇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亦無議論語,但作者卻巧妙地通過敘事抒了情,發了議論,寓褒貶於敘事之中。這就是藉助敘事抒情的表現手法。[6]後者採取「敘中夾評」的文學手法,並不將自己的濃烈情感隱藏在字裡行間,而是在敘事情節的敘述中凸顯主體情感及其價值評判,在抒發感想的同時,推進了敘述進程,成為一種獨特的敘事結構模式。
  • 「思無邪」:藝術的目的 | 《論語講析》
    這牽涉到一個人對藝術或文學的態度,藝術(包括文學)的目的不在道德,但好的藝術卻能發揮道德的功能,就像亞里斯多德說過的,當一個人面對盛大的美景如日出時,心靈必定是崇高的,崇高即聖潔,這是「好」的藝術都有積極道德作用的明證,但追求道德的美善,不是藝術的最高目的,道德只是藝術的副產品。
  • 淺析電影敘事對文學敘事的承接
    鮑特拍攝了《火車大劫案》,電影才開始嘗試完整敘事。在電影加速發展的時期,文學作品成為了電影敘事的重要來源。文學作品和電影敘事各有特點,是不同的敘事藝術,相互影響,互惠互利。文學被頻繁改編成電影很大一部分因素也是因為其敘事性強,然而電影如何承接文學的敘事性也是一大難點。我們習慣於將鏡頭看作一句話,一種陳述,這樣就使得文學和電影的敘事可以基本對等,但是文學語言的主要功能在於述說。
  • 以簡馭繁,冷補瀝青讓路面坑槽修補進入「減負時代」
    以簡馭繁,冷補瀝青讓路面坑槽修補進入"減負時代"相較於傳統熱瀝青,冷補瀝青單從材料成本看似乎並沒有優勢,但綜合施工工藝、人員數量、環境要求等,冷補瀝青的綜合成本要遠遠低於熱瀝青。冷補瀝青優勢體現:1.
  • 語象敘事研究
    從語象敘事研究的趨勢和內容來看,被學界集中討論的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情況:文學中對視覺藝術的模仿;現代文學的空間形式和圖像時代的語象合體。總體上看,從古典時期到當代,語象敘事研究經歷了三個重大階段: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新古典主義時期的模仿論的自然符號美學,到浪漫主義時期和現代主義時期的表現論的任意符號美學,再到當今視覺轉向時代的混合媒介研究。
  • 西安美術館的十年:在「城牆之外」 的當代藝術敘事
    對於西安美術館,十年,完成了對於這座城市的藝術啟蒙。「立足傳統,構建當代」的理想沒有成為主義,而是在時代敘事中,給出現實呈現。「十年來,在西安美術館的努力下,西安的當代藝術群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版圖的重要拼圖,假以時日,西安當代藝術必將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一極。」館長楊超在十周年之際說道。
  • 菡洛:生活要有曲盡其妙的儀式感
    學著菡洛的曲盡其妙的生活儀式感,學會善待自己,看似過程「浪費」時間,實際是對生命的滋養和內心質地的柔軟。比如選一個時間,一個人在家裡,一首鋼琴曲或者爵士樂,一杯美式咖啡,安逸的閱讀。或是每周末出去走走,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買份冰淇淋給自己,坐在車裡,看夕陽餘暉,品人生細水長流。人生如此漫長,我們不可能記得過去的每一天發生了什麼。
  • 翻譯家林少華談文學翻譯:如影隨形,曲盡其妙
    第三是藝術世界。這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由此構成關於世界的虛幻鏡像。  在《刺殺騎士團長》裡面,騎士團長是idea(理念、觀念)的化身,以idea自稱;「我」及所有出場人物及未出場人物製造的所有東西自是現實世界。其中免色涉的白色宅邸和「我」發現《刺殺騎士團長》那幅畫的別墅,尤其似井非井的地洞或可視之為對idea原型的模仿。
  • 劉俐俐//從西方敘事學的「多敘法」看唐宋傳奇的藝術機制 ——以沈既濟的《任氏傳》為例
    2、同故事敘事中,人物功能與敘事功能的關係相輔相成,人物在某些時刻,就是作家意欲傳達價值判斷以及傾向的手段,為此讓人物「多敘」符合藝術理想。3、小說是藉助想像虛構而成的世界,小說的敘事有特定目的,為此目的可能採用各種修辭手法,因此,不能完全按照現實世界邏輯來要求小說中人物的敘事。西方敘事學基於結構主義思想方法。
  • 論語-論玉
    於是暫且把題目擱置了幾天,誠如《論語》所云:「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與思無益,不如學也」——乾脆捧著《論語》,老老實實地再讀幾遍吧。一邊讀,一些念頭又開始和我「捉迷藏」了,一會兒冒出來,一會兒又不見了。歸根結底,還是自己「學藝不精"啊!索性就剝絲抽繭一般,先搞清楚兩個命題究竟是什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