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決勝時刻》:宏大革命敘事的藝術突破

2020-12-25 央視網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慶典中,一部名為《決勝時刻》的獻禮影片被認為是極其靚麗的鮮花。作品通過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在中國大地上發生的激蕩人心的故事,把人們的思緒一下子帶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讓人們倍感中國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從而更加真誠地熱愛我們的黨、熱愛我們的國家、熱愛我們的軍隊、熱愛我們的人民,也更加堅定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作為國慶70周年的獻禮作品,怎樣寫出新意,給億萬觀眾奉獻既喜聞樂見又高品位的文藝作品,是擺在編導和演職人員面前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編劇何冀平,導演寧海強、黃建新,以及諸如唐國強、劉勁、王伍福、劉之冰等特型演員們不負眾望,不僅按照預期圓滿完成了創作任務,而且作品通過對在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的革命徵程的敘述,用電影這種藝術形式表現了新中國初創史。可以說,《決勝時刻》不僅給億萬觀眾提供了一部認識中國和中國革命的生動教材,作為一部宏大敘事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還實現了思想藝術的新突破,給當下的同類作品提供了諸多借鑑和示範的經驗。

  領袖人物形象塑造是關鍵

  作為革命歷史題材的宏大敘事作品,怎麼提升作品品質?怎樣在紛繁複雜的市場競爭中佔據主動地位?這是擺在作家、藝術家面前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寫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作品,領袖人物形象塑造是成敗的關鍵。而對領袖人物的形象塑造,歷來都是影視界必須突破的重大課題,其核心是藝術形態的領袖人物怎麼完成由形似到神似的轉變。蘇聯在列寧逝世以後,對列寧的銀幕形象塑造一直摸索了15年,直到1939年電影《列寧在1918》的問世,才真正完成了一個不僅形似而且神似的列寧形象。我國關於毛澤東形象的塑造,從演員古月開始,早期只是形似的探索階段,到了唐國強在《長徵》中對毛澤東形象的塑造,才真正完成了由形似到神似的藝術再現。這經歷了十多年的藝術探索。唐國強在《決勝時刻》中扮演毛澤東之前,已經有了40多次扮演毛澤東的經歷,但是這部作品比之過去還是有了創新。

  其實,在《決勝時刻》中,不論是扮演毛澤東的唐國強,還是扮演周恩來的劉勁,作為重要人物的表現,都有新的跨越。這個跨越的重要標誌,就是藝術家在作品中努力探索人物的內心世界,用心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極力避免人物形象的碎片化。在作品中,毛澤東或慷慨激昂,或娓娓道來,領袖的睿智和膽魄、戰略家特有的氣質,在影片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真實反映歷史本質才震撼

  三大戰役之後的國共和談,是和平解決中國命運和民族前途問題的最後一線希望,和談破裂,歸咎於國民黨反動派希望帝國主義幹涉中國內政。

  在表現國共和談的畫面中,有一段中共領袖人物周恩來與張治中的談判。國民黨的首席談判代表張治中席間忽然冒出了一句話,說:「國共之爭是兄弟之爭嘛!」周恩來當即拍案而起,嚴正怒斥:「這是革命與反革命之爭嘛!你們難道像兄弟一樣對待我們麼?你們國民黨從1927年算起,殺了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這筆帳人民是要清算的!」這就是歷史,這是有據可查的歷史,這也是第一次如此真實地再現於銀幕。周恩來這些擲地有聲的話語,真正反映了國共兩黨鬥爭的實質。像這樣的細節和對話,是這部電影最能引發人們思考與心靈震撼的部分。如果說這部電影有什麼經驗值得總結的話,那就是電影如何真實地反映歷史的本質。

  相當長時間以來,由於方方面面原因,我們的影視作品已經習慣把國共兩黨之爭生硬地說成「兄弟之爭」了,某些影視作品裡國共將軍們的臺詞,甚至常常用「各為其主」來說明兩黨的鬥爭,把複雜而尖銳的階級之爭說成是各為其主的江湖爭霸,在我們的影視創作中已經見怪不怪。這部電影是幾十年來中國電影第一次如此真實地表現國共兩黨鬥爭的本質,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這一點,應該值得中國電影界和整個文藝界認真總結和討論。

  普通人命運有機融入歷史

  除了上邊所述對領袖人物形象深化以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把普通小人物的命運與重大題材敘事有機地融合一體。

  由於電影受眾群體的變化,如何適應當下青年人的審美趣味,已經成為中國電影不得不思考的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這部電影恰恰在這方面進行了非常有意義的探索和實踐。作品不僅讓年長的觀眾喜歡,而且讓年輕的觀眾樂於觀看進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並堅定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政治信念。作品在緊張刺激的諜戰、百萬雄師過大江、與國民黨唇槍舌戰的談判等一系列宏大事件中,非常巧妙地植入了毛澤東的警衛隊長陳有富、16歲的小衛士田二橋,以及新華電臺播音員孟予這三個青年人的故事。他們與毛澤東互動的細節,給整部作品增色不少,是這部作品區別於以往重大題材創作的關鍵情節。其中,毛澤東為警衛隊長陳有富和廣播員孟予的戀愛牽線搭橋的情節,毛澤東批准田二橋回鄉探親的情節,以及田二橋犧牲後毛澤東看著田二橋帶血的遺書潸然淚下的畫面,都使作品產生了非常強烈的震撼力。如何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創作中挖掘領袖人物的豐富情感,如何表現領袖人物與人民之間水乳交融的情感關係,《決勝時刻》提供了一個成功的例證,它使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的創作有了一個全新的視野。

  《決勝時刻》雖然是一部獻禮作品,但對當下的影視劇創作,有著全局的指導意義,是近些年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創作的一個重要收穫,它稱得上是一部具有開拓創新意義的優秀作品。特別是在這類題材如何應對市場的複雜局面的探索中,《決勝時刻》無論在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上,還是在藝術完美呈現上,都給當下的電影及其它領域的文藝創作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它也必將成為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珍貴記憶。(陳先義

相關焦點

  • 《八佰》:個體生命匯聚而成的宏大敘事|名家
    來源:時刻頭條《八佰》不是我們常見的傳統戰爭片:領導層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裡之外,指揮千軍萬馬,浩浩蕩蕩,摧枯拉朽,漫捲紅旗戰如酣,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在這種宏大敘事中,領導層既是戰爭的指揮者,也是影片的敘述者,敘述跟著領導層的指揮鋪敘,跟著被指揮的戰爭進程展開,片中也有個體,但個體整齊劃一,因為他們是堅決服從命令的下級,是宏大敘事的堅實註腳。
  • 宏大歷史敘事的微觀表達和詩意呈現
    淮劇《送你過江》以渡江戰役這樣一個宏大的革命歷史事件為背景,突破了劇作家陳明和鹽城市淮劇團以寫小人物、小事件的農村題材見長的創作風格,具備了史詩般的品格。然而,在宏大的背後,我依然發現陳明一以貫之地從小處著手、聚焦小人物的創作視點,以低視角成就了高立意的優秀作品,並且呈現出豐富的審美色彩。
  • 《決勝時刻》四分鐘高清彩色開國大典看得觀眾熱血沸騰
    「為4K修復版開國大典鼓掌,能在大銀幕看到這樣的畫面很榮幸,感謝《決勝時刻》!」這是一名普通觀眾看完電影《決勝時刻》後寫下的評論。上周五起,由黃建新監製導演,寧海強共同導演的電影《決勝時刻》正式上映,收穫了觀眾的一大波好評。觀眾表示,這是一部不一樣的主旋律電影,更是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送上的最好賀禮。
  • 《決勝時刻》編劇何冀平:兩周時間拿出千字大綱
    而這恰恰遵循的是何冀平一直以來的理念,哪怕是寫真實的歷史、寫大人物,都要從小人物、從生活細節和人物關係入手,「宏大歷史都是由一個個的人組成的,寫人觀眾更能看下去。」(文/本報記者 郭佳)相關新聞《決勝時刻》入選電影黨課被贊「最振奮人心的一課」9月11日,作為「首藝聯·電影黨課——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優秀影片展映」活動的入選影片,電影《決勝時刻》舉行放映活動,導演寧海強、編劇何冀平、演員王健
  • 宏大敘事中的煙火味
    這部劇是粵港澳大灣區有關各方特別是澳門有關各界深度合作的新成果,取得了大灣區題材影視劇的重要突破,也是遵循電視劇創作「找準題材、講好故事、拍出精品」要求的一次成功實踐。選擇什麼樣的題材體現了主創團隊的審美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電視劇的價值。《灣區兒女》在影視劇中首次抒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國家重大戰略,充分顯示出主創團隊的創作理念和創新勇氣。
  • 《決勝時刻》讓人期待的,不只是最後4分鐘彩色開國大典
    單是看預告片,那一幕幕或宏偉或震撼的電影畫面都令人熱淚盈眶! 而《決勝時刻》作為國慶檔的先行者今日如期上映! 這樣一部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點獻禮作品,看起來題材宏大歷史氣氛濃鬱,多了些莊重肅穆,好像對年輕的網友們來說吸引力不足,但《決勝時刻》卻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上映前後網友評價非常一致
  • 深刻領悟新中國成立的初心和使命——華天集團組織600餘名幹部職工觀看電影《決勝時刻》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配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更好地引導華天系統黨員幹部職工深入了解新中國成立的歷史和香山紅色文化基因,重溫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9月26至27日,北京華天飲食集團公司組織600餘名幹部職工在首都電影院分兩批次觀看電影
  • 《決勝時刻》穿越70年 見開國大典「彩色真容」
    這一點,現在甚至我們敵人也不懷疑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範圍內的勝利,現在就是在全世界的輿論界,包絡一些帝國主義的報紙,都完全沒有爭論了……廣播電臺一首毛澤東主席新年獻詞的播報,拉開了正在熱映電影《決勝時刻》的篇章,當然更拉響了毛主席進駐香山的序幕。該片講述了那些開國領袖們,用短短半年時間,以難以想像的真知灼見和高瞻遠矚的魄力,開創出中國歷史新紀元的全過程。
  • 淺析電影敘事對文學敘事的承接
    鮑特拍攝了《火車大劫案》,電影才開始嘗試完整敘事。在電影加速發展的時期,文學作品成為了電影敘事的重要來源。文學作品和電影敘事各有特點,是不同的敘事藝術,相互影響,互惠互利。文學被頻繁改編成電影很大一部分因素也是因為其敘事性強,然而電影如何承接文學的敘事性也是一大難點。我們習慣於將鏡頭看作一句話,一種陳述,這樣就使得文學和電影的敘事可以基本對等,但是文學語言的主要功能在於述說。
  • 韓國電影發展之路:類型敘事與藝術表達齊頭並進
    韓國電影發展之路:類型敘事與藝術表達齊頭並進 2014-06-16 13:52:56  從第50屆百想藝術大賞頒獎看韓國電影發展之路  類型敘事與藝術表達齊頭並進  近日,第50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頒獎典禮在位於首爾的慶熙大學舉行。
  • 國產兒童電影的敘事特色丨調查報告
    近年來,一些優秀的國產兒童電影在敘事上有所突破,體現出了鮮明的兒童本位意識。兒童本位論強調兒童不是縮小化的成人,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志趣、意志和行為習慣。在電影創作範疇內,「兒童本位」意識則要求電影創作以兒童為本源,以兒童作為觀賞的主體進行創作,以服務於兒童為重心。國產兒童電影在兒童本位意識的推動下,在主體敘事視角、影像敘事風格和故事敘事節奏上,都呈現出獨特的敘事藝術特色。
  • 【專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電影《決勝時刻》觀後感系列四
    適逢「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進行時,我鎮黨委組織黨員幹部觀看學習了《決勝時刻》。我置身其中,緊跟影片視角,重溫那段壯烈豪邁的歲月,在歷史的脈搏中尋覓初心的模樣,在思想的洗禮中汲取前進的力量,感慨良多,收穫頗豐。「我們趕考去。」「我們決不當李自成。」離開西柏坡前往北平時,毛澤東樸實的言語,堅定而有深意。
  • 紅色基因的藝術傳承(作品品鑑)
    影片以紀實為主調,雜糅了戲劇化段落、寫意化風格,產生了獨特的藝術效果。從整個敘事框架到幾乎每一個重要的段落、重要的場景都尊重歷史,努力做到有據可查、有史可依。哪怕是出場不多的魯迅和宋慶齡,都既高度尊重歷史,又鮮明樹立了人物形象,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歷史上,斯諾在奔赴延安之前,曾經見過魯迅和宋慶齡,他們之間有過十分重要的談話。
  • 特教學校組織全體教師觀看獻禮影片《決勝時刻》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精神,重溫我們黨激蕩人心的光輝歷史,10月12日下午,昌平區特殊兒童教育學校組織全體教師觀看電影—《決勝時刻》。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之作,電影《決勝時刻》帶領我們重回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在香山度過的那段關乎民族命運的不尋常歲月,藝術再現了黨中央在香山運籌帷幄、共商大計,籌備新中國成立的歷史。
  • 「漢語盤點2019」:大眾話語與宏大敘事並行不悖
    如果要上升一個層次,我們大概可以這樣概括這兩類事物:前者屬於陽春白雪的宏大敘事,嚴謹地關照著宏觀的現實;後者屬於下裡巴人的大眾話語,隨意,毫無章法,且具有不可預知性。長久以來,兩者間的溝壑都一直很明晰的。
  • 《漢密爾頓》旋風來襲 被嘻哈的宏大敘事
    如今轉戰流媒體平臺,既是不得已,同時也彰顯出網絡相對於院線的噴薄而出,在疫情激發新舊平臺矛盾的關鍵時刻,可視為是押寶新勢力的舉措。  玩轉嘻哈能接駁戲劇傳統  突破膚色超越了政治時髦  《漢密爾頓》的影像版能獲得好萊塢各大片商的競標,並由老大迪士尼高價購得,那完全是因為原劇在百老匯取得的驚人成績。
  • 以簡馭繁,曲盡其妙——《論語》的敘事藝術
    《論語》是語錄體,不以敘事見長,而以記言為主。但書中有時在記載人物語言的時候,也略及言語的前因後果,交代語境。如: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 決勝時刻豆瓣6.9分!單日票房榜首!這部電影你如何評價?
    最近要上映的電影還是不少的,今天要說的就是這部決勝時刻了,目前看到決勝時刻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還是不錯的,達到了6.9分!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好我們國家的過去的歷史,所以在這個時間段上映,也是符合目前的大環境的。
  • 中國「新浪潮」:華語電影的美學革命與文化抉擇
    香港「新浪潮」的歷史意義在於,它以一種溫和式的改良式的「電影革命」為海峽兩岸「新電影」提供了一個實踐性的參照。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臺灣「新電影」運動繼香港「新浪潮」崛起,在華語電影的美學探索浪潮中譜寫出另一篇華彩樂章。日據時代的臺灣文化中民族性的一度迷失和「二戰」後臺灣政局的持續動蕩漸漸呈現了一個歷史性的文化斷層。
  • 《中國機長》、《決勝時刻》背後的博納影業是個什麼來頭?
    對於博納影業可能大家比較陌生,對於中國驕傲三部曲,大家可能也比較陌生,但是說起《中國機長》、《決勝時刻》、《烈火英雄》大家可能就會說:「哦,原來是那個啊」。我們都知道一部電影是否成功,製作質量是一個重要指標,但絕不是唯一的指標,影像的敘事結構和作品的根基和厚度匹配的恰到好處,導演和編劇對這種分寸感的拿捏是也是一部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以及是否適應當今物質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