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洛:生活要有曲盡其妙的儀式感

2020-12-16 魚樂大小姐

菡洛,原名:張蒙,著名青年作曲家,畢業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被業界和媒體一致認為是最具潛力的女作曲家之一,今天我們不聊菡洛的音樂創作之路。而是通過一個藝術家的情懷去了解生活中本該有的儀式感。《小王子》中有一句話這樣講:「我們需要儀式感,它使某個日子區別於其他日子,使每一刻不同於其他時刻。」

生活總是帶給菡洛最真實的,沒有故弄玄虛的隔離。真實的情感,意外的靈感,隱約而坦誠。一個完整的人,身上會有四季的感覺秋天的靜美、冬日的藏拙、夏日的茂盛、春光的燦爛,只就是我所看到的菡洛最真實的樣子。

菡洛喜歡美式咖啡,若手中剛好有本書如此這般總相宜,回甘之便慢慢品之;若是有一塊芝士蛋糕那是絕配,只有亦苦亦甜才可相得益彰 ;偏偏此時有一臺黑膠唱片機,閉上眼睛,心門被開啟,終見得真正的自己…熱愛生活的人會有固有的感性組織,比如呈現出來的樣子就是其當下所看到的樣子,假如她的這些東西打動了你,說明你內心的一部分與她是相似的,這可能就是所謂的磁場。在電影《蒂凡尼的早餐》裡,赫本喜歡穿著黑色的禮服,打扮優雅精緻。在蒂凡尼的櫥窗前,溫柔從容地將早餐吃完。菡洛像極了她,她享受每個清晨,每個瞬間,晨跑結束後回到家裡,菡洛會讓手中的可頌麵包與美式咖啡,如同盛宴一般。

對日本文化,菡洛有著格外的小情懷,喜歡關西四個地域,美的那麼大氣有韻味,若是櫻花待放之際,菡洛整個世界,包括心情都被刷成了粉紅色,古色古香的街景和五步一個的廟宇盡收眼底。除了東京、大阪、京都,菡洛最想去奈良「餵小鹿」。

較於京都的優雅尊貴的和風情懷,對於奈良的印象大多被認為較樸實。曾有位日本藝人說過「過了三十歲後,慢慢能發現奈良的魅力。」相較於充滿觀光客的擁擠巷弄,走在奈良顯得悠閒許多,能細細品味擁有千年以上歷史的建築、古蹟,菡洛想置身於此,享受這樣的靜謐: 「 我來到你的城市,走過你來時的路。」

遊歷不同的國家,感受不一的文化,給自己生活的儀式感,這也是激發菡洛在音樂創作上的靈感來源。每一個儀式感需求的背後,都藏著一份愛的表達。在愛裡,思念便最好的儀式。所愛隔山海,山海亦可平。你的思念一定會順著你的儀式到達目的地。儀式感猶如生活的調味劑、文化的倍增器,它讓平庸的生命懂得莊重,讓潦草的生活煥發溫馨。

學著菡洛的曲盡其妙的生活儀式感,學會善待自己,看似過程「浪費」時間,實際是對生命的滋養和內心質地的柔軟。比如選一個時間,一個人在家裡,一首鋼琴曲或者爵士樂,一杯美式咖啡,安逸的閱讀。或是每周末出去走走,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買份冰淇淋給自己,坐在車裡,看夕陽餘暉,品人生細水長流。人生如此漫長,我們不可能記得過去的每一天發生了什麼。但是,因為有了儀式感的存在,人生才有了節點,有了波瀾,才有了往後日子裡的回味,才有了值得紀念的小確幸。

相關焦點

  • 致,精緻生活的儀式感
    但在內心中渴望生活儀式感的我,並不想要再如以往那般驅車前往。我不確定男性是否會比女性在意生活的儀式感,至少我是一位追求精緻生活的人。此時,一首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從耳邊傳來,我有種意外的驚喜感。喜歡巴赫很多年的我,平日會習慣性地在悠閒的下午聽著他的鋼琴曲,並讀一本馬爾克斯的小說。
  • 軍營時光匆匆又短暫,生活要有「儀式感」
    到底什麼樣的場面才能稱之為「儀式」呢?如果說,生活中的儀式感是個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那麼,軍營中的儀式感就是讓自己更加熱愛這身迷彩。  儀式感一入伍時親人的依依不捨記得那一年,我邁著自豪的步伐,踏進了我所嚮往的軍營,這種儀式感,是來自父母的期望,親人的思念,是對軍旅的無限憧憬,種種因素激勵著我們,必定要在軍營紮下根子、建功立業。
  • 淺談生活中的儀式感,你對儀式感的定義是什麼
    對於人生你有怎麼樣的定義?有什麼樣的界限,而對於想要過好一個完美的人生,那你就需要生活的儀式感,給你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你對儀式感的定義是什麼。有的人認為,對於儀式感的定義就是要住非常好的房子,開非常好的車,享受很好的服務,能夠吃各種昂貴的東西,對這一類人來說他們生活的儀式感,是金錢堆砌出來的,當然這是對於那些擁有物質豐厚的人而言的,倘若對於沒有物質豐厚而言的人,他們就不配擁有生活的儀式感了嗎?當然不是,生活的儀式感,不是靠金錢的多少來決定的,而是看自己對生活那種認真的態度而決定的。
  • 生活神聖而充滿儀式感,營造生活的儀式感,打造高幸福感的孩子
    儀式感使人們對生活的更高追求。儀式感是任何人都可以擁有的,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有,不關你是什麼身份,你都可以去追去更加美好的生活,給自己儀式感。儀式感是人們對漫長生活的堅信和嚮往、期待,儀式感使人們是對生活中的快樂和幸福感受更加深刻,讓人們更加幸福和快樂。
  • 我怎麼生活得有意義?生活需要儀式感
    為什麼現在的人都在追求有儀式感,不是說自己有多麼的講究,而是想讓自己在儘可能的條件中獲得最大的滿足感。青年作家李思圓對於這種現象給予了一種命名《生活需要儀式感》,文章第一章就是「讓每一個普通的日子,都變得有趣和值得紀念」。為什麼說生活需要儀式感?
  • 《幸福三重奏》許富翔喊話郎朗,生活要有距離感,親吻要有儀式感
    生活要有距離感,親吻要有儀式感看得出陳意涵和許富翔的感情很好,但也能看出的是,兩人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距離感,無論對方在做什麼,都給到了對方一定的空間,而不是時時刻刻非要幹相同的事情。比如,吉娜做飯時,郎朗喜歡陪在一旁。
  • 生活要有儀式感,孩子才會幸福的成長,爸爸媽媽們注意了
    一個家庭有儀式感是個是孩子精神「富養」的另一種形式。一個有儀式感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會更加的自信,有力量,孩子也更容易獲得快樂和能量。你相信嗎?1生活要有儀式感。前幾天兒子過10周歲生日,我給孩子買了一個12寸的蛋糕,兒子還邀請了自己很多的好朋友來和自己一起過生日。
  • 只因生活要有儀式感
    Chris是某航空公司的機長,他對於工作和生活都力求完美。在飛行中他一絲不苟,所以在航司圈內也小有名氣。而在工作之外的生活中,也對細節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他認為簡單的豪華是上一個時代對精緻生活的理解,而當下的豪華必須來自於方方面面的儀式感。
  • 淺談儀式感,什麼才是真正有品質的生活
    社會在不斷發展,人的思想也在不斷進步,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自身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對儀式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會想要去追求品質的生活。今天我們就來談一下到底什麼樣才是儀式感,什麼樣才是有品質的生活,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 生活的儀式感,從元祖夢蛋糕開始
    人類需要儀式感。有儀式感的生活,才使人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日常生活是無聊且平淡的,儀式感正是人們用來與之對抗的利器。通過某種特別的「儀式」,讓日常呈現出某種與眾不同的重要性,重新喚起對生活的熱愛。蛋糕大概是最貼近儀式感的烘焙食物,幾乎陪伴在人生的每一個重大時刻。
  • 生活需要儀式感,廚房也是
    生活需要儀式感《小王子》裡有一段對話:小王子問:「儀式感是什麼呀」狐狸回答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狐狸對於儀式感的理解,似乎就是我們的心聲。有一句話說的好,生活已經這麼難了,我們為什麼不讓自己開心點呢。生活的儀式感就是讓我們在勞累的工作中找到開心的點,讓我們在疲憊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小樂趣,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色彩。生活的儀式感存在與點點滴滴。
  • 生活中需要的「儀式感」!讓你生活能有小確幸!
    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所以說,生活中還是要儀式感的。儀式感,究竟是什麼?狐狸對「儀式感」的詮釋是,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就像是製作咖啡後的拉花,牛排旁邊放的蔬菜點綴……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感有的時候很簡單,有的時候又很複雜。例如左文臣,右武將的皇家儀式。還有入睡前香薰蠟燭的生活儀式。
  • 生活要有儀式感,孩子才會幸福快樂的成長,家長們應該看看了
    過生日、過紀念日、遇到好事要慶祝,這都是我們生活中的儀式感,很多時候,我們只注重自己的儀式感,而忽略了孩子也需要有儀式感的生活,有的時候,有儀式感的生活能夠幫助孩子回的快樂,能讓他們感覺到幸福。生活要有儀式感,孩子才會幸福快樂的成長,家長們應該看看了生活要有儀式感前幾天,兒子過10歲生日,我給兒子買了一個12英寸的蛋糕,兒子還邀請了很多好朋友和他一起慶祝生日。孩子們我的鄰居是個很實際的人。他說:「孩子過什麼生日?」
  • 作文小課堂:生活需要儀式感,那麼如何寫好「儀式感」呢?
    日常生活中,各種儀式幾乎伴隨每個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儀式,婚喪嫁娶有儀式,畢業典禮有儀式,就連買了一本新的筆記本鄭重地寫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種儀式。為此,我們邀請一線名師,就這一話題做輔導,幫大家打開思路,積累素材。
  • 「生活要有儀式感,結婚20年紀念,休息四天!」
    「生活要有儀式感,結婚20年紀念,休息四天!」「請假條」全文↓↓↓生活要有儀式感,結婚20年紀念,休息四天,星期一正常開業。「平時吃飽大餅,今天吃飽狗糧」「要一直幸福下去」不少網友看後表示「扎心了」「羨慕二字,我已經說倦了」「浪漫不分年齡」
  • 這個六一,必須要有儀式感
    什麼時候,儀式感被我們所重視。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而我認為,儀式感只是在經常提醒我們,通過自己有趣的靈魂可以讓生活更美好,讓我們真誠的情感保持熱情。六一兒童節馬上就要到了,那天你會怎樣跟孩子過呢?
  • BeeFo唱機測評,生活不僅要有儀式感更需藝術範
    在都市化快節奏下,我們不可避免地被各種條條框框束縛住,使得本就枯燥無味的生活猶如一潭死水;於是很多朋友就喊出了「生活要有儀式感」的口號,通過一點儀式感調味無聊的生活。儀式感是注重生活的一些特殊形式,而在儀式感的同時我們也需要一些藝術範去點綴生活。
  • 生活中的儀式感,讓孩子內心富足
    在孩子成長中,在平平淡淡的生活裡,能有一些這樣充滿儀式感的日子,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生命體驗和美好回憶。這是孩子最重要的時刻,要和孩子一同見證。父母有多重視儀式感,孩子就有多麼地幸福。青年作家李思園在《生活需要儀式感》中這樣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當日子清苦而平淡時,儀式感能讓你心懷期望,消除困頓;當日子奢華而濃烈時,儀式感能讓你心有所定,化解沉迷。
  • 如果厭倦了格調,你就厭倦了生活——《生活需要儀式感》
    每日分享 / 生活的確是被瑣事充斥又匆匆忙忙,儀式感被很多人拋之腦後。每天上班下班,遇到同樣的人,做著同樣的事。節奏越來越匆忙,生活越來越缺乏儀式感。「生活需要儀式感,就像平凡的世界需要一束光。」,每周為自己做一桌豐盛的大餐,幫同事慶祝一次生日,陪父母參觀一次升旗儀式,定期給朋友打個問候電話……生活中的儀式感,無處不在,只是我們漸漸忽視、淡忘了。
  • 生活需要儀式感,養孩子也是
    孩子的童年需要「四種營養」: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還有一種「營養」在孩子的成長中必不可少,那就是儀式感。有儀式感的家庭,養出的孩子才會有自信,有力量,更有讓自己快樂和幸福的能量。 養孩子不一定是給他買多少禮物,花多少錢,給他一些生活上的儀式感,他可能比買到變形金剛還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