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洛,原名:張蒙,著名青年作曲家,畢業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被業界和媒體一致認為是最具潛力的女作曲家之一,今天我們不聊菡洛的音樂創作之路。而是通過一個藝術家的情懷去了解生活中本該有的儀式感。《小王子》中有一句話這樣講:「我們需要儀式感,它使某個日子區別於其他日子,使每一刻不同於其他時刻。」
生活總是帶給菡洛最真實的,沒有故弄玄虛的隔離。真實的情感,意外的靈感,隱約而坦誠。一個完整的人,身上會有四季的感覺秋天的靜美、冬日的藏拙、夏日的茂盛、春光的燦爛,只就是我所看到的菡洛最真實的樣子。
菡洛喜歡美式咖啡,若手中剛好有本書如此這般總相宜,回甘之便慢慢品之;若是有一塊芝士蛋糕那是絕配,只有亦苦亦甜才可相得益彰 ;偏偏此時有一臺黑膠唱片機,閉上眼睛,心門被開啟,終見得真正的自己…熱愛生活的人會有固有的感性組織,比如呈現出來的樣子就是其當下所看到的樣子,假如她的這些東西打動了你,說明你內心的一部分與她是相似的,這可能就是所謂的磁場。在電影《蒂凡尼的早餐》裡,赫本喜歡穿著黑色的禮服,打扮優雅精緻。在蒂凡尼的櫥窗前,溫柔從容地將早餐吃完。菡洛像極了她,她享受每個清晨,每個瞬間,晨跑結束後回到家裡,菡洛會讓手中的可頌麵包與美式咖啡,如同盛宴一般。
對日本文化,菡洛有著格外的小情懷,喜歡關西四個地域,美的那麼大氣有韻味,若是櫻花待放之際,菡洛整個世界,包括心情都被刷成了粉紅色,古色古香的街景和五步一個的廟宇盡收眼底。除了東京、大阪、京都,菡洛最想去奈良「餵小鹿」。
較於京都的優雅尊貴的和風情懷,對於奈良的印象大多被認為較樸實。曾有位日本藝人說過「過了三十歲後,慢慢能發現奈良的魅力。」相較於充滿觀光客的擁擠巷弄,走在奈良顯得悠閒許多,能細細品味擁有千年以上歷史的建築、古蹟,菡洛想置身於此,享受這樣的靜謐: 「 我來到你的城市,走過你來時的路。」
遊歷不同的國家,感受不一的文化,給自己生活的儀式感,這也是激發菡洛在音樂創作上的靈感來源。每一個儀式感需求的背後,都藏著一份愛的表達。在愛裡,思念便最好的儀式。所愛隔山海,山海亦可平。你的思念一定會順著你的儀式到達目的地。儀式感猶如生活的調味劑、文化的倍增器,它讓平庸的生命懂得莊重,讓潦草的生活煥發溫馨。
學著菡洛的曲盡其妙的生活儀式感,學會善待自己,看似過程「浪費」時間,實際是對生命的滋養和內心質地的柔軟。比如選一個時間,一個人在家裡,一首鋼琴曲或者爵士樂,一杯美式咖啡,安逸的閱讀。或是每周末出去走走,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買份冰淇淋給自己,坐在車裡,看夕陽餘暉,品人生細水長流。人生如此漫長,我們不可能記得過去的每一天發生了什麼。但是,因為有了儀式感的存在,人生才有了節點,有了波瀾,才有了往後日子裡的回味,才有了值得紀念的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