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儀式感,讓孩子內心富足

2020-10-11 親子第一課堂官號


前天,被網上一則小視頻給暖到了。


一個12歲害羞的小女孩出生於2月29日,每次看到2月28日在學校慶祝生日的同學,想到自己僅隔一天,卻要4年才過一次,她打心眼裡羨慕。



於是,小女孩給「能管事的人」---校長寫了一封萌萌的簡訊,希望願望能夠得到滿足。



信是孩子的一份心意,校長認為值得被認真對待。


暖心的是,校長認真打了草稿給孩子也回一封信:「食堂師傅給你準備了生日小蛋糕,你是全校唯一一個2月29日生日的孩子,你真是太幸運了。祝你生日快樂!」



一來一往,讓人心裡暖洋洋。在全班同學的圍繞下,這個 4年才過一次生日的小女孩,品嘗到了特意為她準備的甜如蜜的生日蛋糕。



網友紛紛表示:孩子好可愛,校長很暖,是位人性化的充滿愛的校長。


孩子看重生日,是他們覺得生日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因為父母在這一天,會給他們一個儀式,比如買一件新的衣服、吃上他們最愛的蛋糕。


在孩子成長中,在平平淡淡的生活裡,能有一些這樣充滿儀式感的日子,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生命體驗和美好回憶。


生活中需要一些小確幸,讓孩子感覺到我們對她的用心和寵愛。


雖然是平凡的小事,但帶著儀式感去做,也會顯得格外有意義。


01

儀式感,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劉德華作為天王級的娛樂人物,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人們的關注。


為了不錯過女兒人生中第一次畢業典禮,一向低調的天王和妻子雙雙出現在公共場合,出席了女兒幼兒園的畢業典禮,完全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父親模樣。



華仔和妻子坐在臺下,望著臺上的女兒,眼神裡滿是幸福和驕傲。當輪到自己的女兒上臺領取畢業證時,劉德華顯得異常興奮,如同女兒的「死忠粉」一樣激動地站起了身。


小姑娘穿著簡單的牛仔褲和T恤,扎著羊角辮,在畢業禮這樣重要的公開場合,看到爸爸媽媽參加自己的畢業典禮,笑容猶為燦爛。


這是孩子最重要的時刻,要和孩子一同見證。


父母有多重視儀式感,孩子就有多麼地幸福。


對於孩子而言,紀念日絕不只是單純的一天,那一天,意味著,她可以獲得父母的陪伴、關注和寵愛。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02

儀式感,是不期而至的小驚喜


成長,需要儀式。儀式,擦亮成長中每一個重要日子。


現在很多學校都開始舉辦「十歲成長禮」,希望所有的家長能來參與,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


清脆的歌聲,美麗的舞蹈,孩子們在舞臺上唱響成長的歡歌,訴說明天的夢想。孩子們通過視頻看到了自己小時候的樣子,看到了爸爸媽媽送來的祝福。


一張張照片,一個個美好的瞬間,讓孩子們歡呼不已,稚嫩的臉上,充滿著驕傲和開,也感受到了自己成長中點點滴滴都是親人的呵護。



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儀式感能夠賦予其特定而持久的紀念意義。


青年作家李思園在《生活需要儀式感》中這樣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當日子清苦而平淡時,儀式感能讓你心懷期望,消除困頓;當日子奢華而濃烈時,儀式感能讓你心有所定,化解沉迷。


03

儀式感,是一份愛的傳遞


電影《奇蹟男孩》收穫了不少好評,更是在豆瓣收穫了8.6的高分。


影片中的男孩子,因為先天性的疾病,走出家門都會因為容貌怪異而遭人側目。


男孩子因長相受到同學們的嘲笑和欺負,但是值得慶幸的是,他有一個溫馨有愛的家庭,父母對他傾注了更多的心血和時間,就像姐姐說的,「他是我們家的小太陽」。


一次姐姐參加學校的戲劇演出,父母得知後,帶著弟弟一起盛裝出席,為姐姐加油。那是一場儀式感滿滿的相聚,讓姐弟倆感受到了父母滿滿的寵愛。


整個家庭匯聚的愛讓他擁有一個快樂成長的環境,也讓這個男孩更加的勇敢、樂觀、自信,並用自己的行動改變了其他人的看法。



心理學大師榮格曾說:正常的身心需要一定的儀式感。


作家林宛央說:儀式感,是讓我們擁有愛的感知力,並用心地去感知這個世界。儀式感,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寵愛,並擁有一份愛的感知力和幸福力,讓父母和子女之間建立起親情的聯結。


因為有了儀式感,原本沒有色彩的文字變得鮮亮而有生氣,那些充斥在生活中的瑣碎塵雜回首一看,原來那走過的一步一個腳印串成了人生的默片。



《心若優雅,自有力量》這樣說: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這跟矯情無關,它只關乎你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幸福的敏感。儀式感的意義就在於,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裡看似無趣的事情。


有人會覺得儀式感是一件太過於形式化的事情,可是,如果我們的生活中沒有這些,那豈不是特別的無趣,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本身就是從形式開始的。


普通平淡的日子因為被賦予了愛,感恩,紀念,才愈發顯得彌足珍貴。


願你我能善待自己,感受平凡生活中的小確幸,用儀式感去放大每一寸情緒,把每件事情都做成值得回味的紀念,拾起對未來的美好嚮往。


相關焦點

  • 孫儷稱女兒小花是閨蜜:養出一個內心富足的孩子,父母有多賺?
    兩個孩子對生活抱有激情,富有愛心、會表達愛、有自己對生活獨特的見解... 當代著名作家馬德曾說:「最盛大的富有,便是內心豐盈。」 內心豐盈和富足的孩子,會樹立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三觀;也會擁有健康積極的心態;懂得熱愛生活,懂得尊重自己、愛自己;也會表達對他人的愛。
  • 生活神聖而充滿儀式感,營造生活的儀式感,打造高幸福感的孩子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只不過是一次表揚,以後還會有機會的,孩子哭鬧得有點過分了。其實不然,家長每一次的陪伴都會在孩子心理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憶。家長忽視和孩子的儀式感,忽視孩子的一些重要時刻,容易讓孩子的內心留下漏洞和空缺影響孩子的成長。一、什麼是儀式感?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儀式感是什麼?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培養儀式感就是用心對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儀式感不是追求形式、華而不實的東西,評判儀式感最重要的標準是,能否讓人感受到內心的富足。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孩子長大後恐怕難有大作為
    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已經能夠在經濟上享受富足,但是卻往往缺乏幸福感,甚至有一些爸爸媽媽和孩子的情感交流非常的少,說到底還是因為生活當中缺乏儀式感。一、充實孩子的內心,並學會更好的愛別人世界上的愛往往都是相互影響的,即便是親子關係也是一樣,當一個有儀式感的家庭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視和被愛的時候,那麼他的內心一定是非常富足而且熱愛生活的,同時也能夠在潛移默化當中把這種愛傳遞給他人,並且回報給自己的父母。
  • 生活中的儀式感,無處不在
    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儀式感無處不在。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一樣。我們中國人向來注重儀式感。舉行這樣的一個儀式感,可以使同學們永生難忘。說到儀式感,使我想起了我孫子過一周歲生日的時候,早上吃完麵條,有個很特別的儀式感,我們準備了一些東西放在一個大圓桌上。準備讓我的孫子抓周。還準備了生日蛋糕。準備抓周的東西有:蔥(聰明),筆(會讀書),計算器(會算帳),大印(升官)等,把這些東西放在桌子上以後就把孫子抱到桌子上讓他抓。
  • 萌娃做這事儀式感滿滿,如何提升孩子儀式感,讓孩子幸福一生
    導語: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經說過:「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沒有這種小確幸,人生只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而已。」孩子的童年生活如果沒有儀式感,就少了許多難忘的時刻,失去很多歡樂。近日,來自廣東省深圳市的一位寶媽發布了一段孩子喝藥時的有趣視頻。孩子喝藥時儀式感滿滿,視頻中孩子先閉眼做出「氣運丹田」的動作,然後慢慢睜眼、端莊地舉起藥杯優雅的喝藥。
  • D.THRONE帝仕倫今天來聊聊生活中的儀式感
    「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德國作家洛蕾利斯不知什麼時候,「儀式感」這三個字成為是否享有品質生活的代名詞,在都市節奏變得越來越快的時代,讓自己慢下來感受生活的歲月靜好,成為當下我們迫切追求的生活美學。
  • 生活需要儀式感,養孩子也是
    孩子的童年需要「四種營養」: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還有一種「營養」在孩子的成長中必不可少,那就是儀式感。有儀式感的家庭,養出的孩子才會有自信,有力量,更有讓自己快樂和幸福的能量。 養孩子不一定是給他買多少禮物,花多少錢,給他一些生活上的儀式感,他可能比買到變形金剛還開心。
  • 家庭要有「儀式感」,養出的孩子才幸福,不然孩子長大難成大器
    這位媽媽把孩子的每個成長細節都營造出儀式感,比如每天問「早安」,睡前說「晚安」,參加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活動,生活在重視儀式感的家庭中,孩子成長不僅是幸福快樂的,更是富足圓滿的。《小王子》中曾對「儀式感」做出這樣的定義:儀式感的存在,是它讓某一天與其它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它時刻不同。
  • 給孩子過聖誕節,是生活必需的儀式感!
    其實,從前的我,真的是個缺乏生活情趣的人,也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但是,在女兒一歲時,我在媽媽幫的推薦下,開始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裡面有「聖誕情結」這個小章節,觸動了我的思考。後來,我還聽了《寶貝幸福密碼》張文敏的課,說父母一定要做個有趣的父母,發現生活中的美並帶給孩子。我覺得說的太對了,自從開始了育兒學習之後,我發生很多改變,開始注意塑造生活中的儀式感,做個有趣的媽媽!
  • 這樣做,不用花錢也可以讓孩子一生過上富足豐盛的生活
    當孩子的欲望滿足後,他們會和外在的物質世界建立正向的關係。當孩子感覺內心富足流動後,他們會和金錢建立起健康的關係,長大後,會憑藉自己的能力獲得財富,過上富足豐盛的生活。很多家庭不富裕,不能夠痛痛快快給孩子買東西,總是說,「家裡沒錢」,「你為什麼要那麼多東西」,或者,「你完成了作業,我再給你買」。
  • 為什麼說孩子需要儀式感?
    生活中,我們能為孩子創造的儀式感太多了。睡前為孩子講一個故事,孩子會一輩子記得依偎在媽媽懷裡的感覺。帶孩子去遊樂園瘋玩一天,孩子會永遠記住有父母陪伴的歡樂和感動。,我們成人要做的,就是積極地建立和維護,不要讓生活的瑣碎和麻木打破了內心的柔軟。
  • 淺談生活中的儀式感,你對儀式感的定義是什麼
    有什麼樣的界限,而對於想要過好一個完美的人生,那你就需要生活的儀式感,給你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你對儀式感的定義是什麼。有的人認為,對於儀式感的定義就是要住非常好的房子,開非常好的車,享受很好的服務,能夠吃各種昂貴的東西,對這一類人來說他們生活的儀式感,是金錢堆砌出來的,當然這是對於那些擁有物質豐厚的人而言的,倘若對於沒有物質豐厚而言的人,他們就不配擁有生活的儀式感了嗎?當然不是,生活的儀式感,不是靠金錢的多少來決定的,而是看自己對生活那種認真的態度而決定的。
  • 李湘花重金為女兒辦生日宴,父母懂「儀式感」,娃的人生才會幸福
    既然如此,我們也應該為我們的孩子建立儀式感,讓孩子也能在人生的旅程中內心感到富足和幸福。「儀式感」對孩子人生的好處。將來在節奏快速、壓力大的社會中,如何能夠過得舒心,都要看自己是否能夠給自己的生活注入一些活力和幸福的元素。那麼,儀式感就起到了這個作用。在我看來,有了幸福的能力,孩子就是自信的,篤定的。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挫折,都能夠調整自己的心態去努力解決。這樣的孩子,才是能讓我們父母真正放心的。
  • 生活中的儀式感是什麼?無非柴米油鹽,平平淡淡
    有句話說得好:不要為了生活而生活,那不叫生活那叫生存。生活需要儀式感,朝生暮死,每一天都是新的重生,尊重每一天遇到的人,體味每一天發生的事,回首才知道自己每一天都很不同。在當今的社會,燈紅酒綠夜夜笙簫充斥著我們年輕人的思想,好像生活就是過一天算一天,每天漫無目的像個行屍走肉一樣。《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 生活需要儀式感——觀孩子成人禮有感
    生活亦需要有儀式感,儘管今年不尋常,但孩子18歲的那天,我和老公都回家了,並選了禮物送給她,遺憾的是因為疫情,我們不能給她舉行一個Parrty,讓她和同學們一起高興高興,再加上當天學校要上課,只能訂了蛋糕讓晚上送到學校,讓孩子們自己慶賀,感恩成長,感知青春的激揚與責任。
  • 儀式感不只是一種形式,更是親子情感的紐帶
    很多的父母對於「儀式感」這個詞語都會感到很陌生,他們也不知道,在生活中,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儀式感到底有多麼的重要。我們經常聽到「儀式感」是在感情生活中,很多人覺得儀式感能夠為愛情保鮮,但是在家庭生活中,「儀式感」同樣很重要。
  • 作文小課堂:生活需要儀式感,那麼如何寫好「儀式感」呢?
    ,儀式感無處不在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的最直接的方式。既然儀式是為了表達一種內心的特別的情感,那麼,「內心」的狀況如何應當是我們第一考慮的。因為不管怎麼說,儀式都只是一種形式,而內心的情感才是起決定作用的。所以,這也是寫作「儀式」這一話題的切入點和要點。
  • 兒童節,一起為鄉村孩子送一份儀式感
    雖然12歲的女兒,完全沒經歷過物質匱乏的時代,與大多數的孩子一樣在物質上可以用富足來形容,但對於禮物,仍是會有著期待和嚮往。這是一份生活的儀式感,與物質無關的內心的喜悅。《小王子》裡,小王子問狐狸:「儀式是什麼? 」小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 儀式感能幫助孩子解壓
    對抗生活中的消極因素對於情緒的處理,孩子比我們要弱的多,有時他們並不能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如果負面的情緒被壓抑,沒有發洩出來的話,它就會積壓在內心,存在於潛意識之中,影響著今後的性格和心理。而儀式以一種外力的形式,提醒孩子有些事情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記得在知乎上看過一個網友分享的自己小時候很有儀式感的兩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