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孩子需要儀式感?

2020-09-15 iEnglish

01

村上春樹說:「儀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現在,我們都在討論給孩子「富養」和「窮養」,但其實任何一種養育方式,都比不上父母的「愛養」。

用愛滋潤孩子的心靈,最好的方式就是創造家庭的儀式感。


什麼是儀式感?

儀式感不是來源於花多少錢,買多少東西,折騰多大的事,而在於我們真心想賦予一段時光特別的意義。

正如《小王子》中所說的那樣:

「儀式感,就是讓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讓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生活中,我們能為孩子創造的儀式感太多了。

睡前為孩子講一個故事,孩子會一輩子記得依偎在媽媽懷裡的感覺。


帶孩子去遊樂園瘋玩一天,孩子會永遠記住有父母陪伴的歡樂和感動。


設定家庭特殊節日,比如讀書日、玩偶日、糖果日;


給孩子親手做生日蛋糕,製作家人專屬水杯......


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儀式感,都會成為孩子心中永遠的光亮,填滿了他們心中對愛的需求,對幸福的追求。

02

有人在知乎上發問「儀式感對於孩子來說到底有多重要」?

有一條回答引來點讚無數:

在一所國際學校,孩子們在學校裡享受到他們獨享的五個節日:冰淇淋日、聯合國日、毛茸茸玩偶日、睡衣日和間諜日,除此之外,學校還會和家長溝通如何營造「家庭儀式感」。

例如:

可以和孩子約定一些秘密暗號,比如有意或無意地創造專屬家人之間的秘密肢體動作,或者秘密溝通方式;

可以準備一頂特殊的生日帽,無論家裡誰過生日,都要帶上這頂生日帽,拉上孩子一起籌備生日會,然後一起吹蠟燭、吃蛋糕,再拍下全家福;

可以給家裡準備特殊的相冊,裡面有孩子和家庭特殊日期的照片,讓孩子悄無聲息的成長被慢慢記錄下來,最關鍵的,讓孩子和父母一起參與準備這個相冊;

可以在每次孩子開學第一天和她合影,孩子的成長速度快得驚人,一轉眼就馬上就要離開家,一個人去上大學,不想忘記她的成長變化,就趕快給她拍照留存;


儀式感的形式可以有很多,我們成人要做的,就是積極地建立和維護,不要讓生活的瑣碎和麻木打破了內心的柔軟。

對於孩子,看到家庭的溫馨,他們就會對美好生活抱有尊重和嚮往;將家庭的儀式感展現在他們面前,他們就會感受到家人的在意和深愛。

我們傳達給孩子怎樣的情感,孩子就會接收到怎樣的價值觀。

03

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說: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其實也是生活的儀式感。

儀式感,從來不是一種矯情,而是一個幸福家庭的標配,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也是感知幸福的能力!


希望大家都能製造出專屬於自己家庭的儀式感,提升家庭的幸福度。

相關焦點

  • 孩子也需要「儀式感」,家長這樣做,孩子更幸福
    而對於如今的孩子來說,相比以前不知道幸福了多少倍,禮物、美食和旅行大多無須爭取或者等待,變得唾手可得。但這也導致現在的孩子已經對節日失去了期待。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由於儀式感的缺乏。「儀式感」是非常重要的,《小王子》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儀式感就是讓此刻與別的時刻不同,讓今天與別的時間不同,儀式感是會讓平凡的日子閃閃發光的魔法」,儀式感能夠讓我們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中看似無趣的事情,不管結果如何,只要我們認認真真去把事情做好,並用心去去感受其中的樂趣
  • 該不該給孩子過聖誕節?其實孩子需要的是儀式感
    儘管如此,還是有一些東正教把1月6日、7日定為聖誕節 西方國家的聖誕節就相當於中國的春節,有的父母會說這是外國的節日,中國人何必要過。但是滿大街的聖誕樹、聖誕歌無一不提醒你聖誕要到了,該買禮物了!
  • 生活需要儀式感,養孩子也是
    孩子的童年需要「四種營養」: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還有一種「營養」在孩子的成長中必不可少,那就是儀式感。有儀式感的家庭,養出的孩子才會有自信,有力量,更有讓自己快樂和幸福的能量。 養孩子不一定是給他買多少禮物,花多少錢,給他一些生活上的儀式感,他可能比買到變形金剛還開心。
  • 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
    孩子的童年時期很珍貴,只有短暫十餘載,生活要有儀式感,孩子的生日需要有儀式感,讓孩子快樂的成長,是父母應盡的責任,給孩子過有儀式感的童年生日,是非常有必要的,將是孩子難忘的美好記憶。做父母就應該留給孩子更多的美好童年回憶,留給孩子一些美好記憶,如若不然,該給的時候不給,待到遺憾想要彌補之時,孩子已經不需要了,若是拼命想給,想要彌補,孩子都嫌父母煩。
  • 向佐郭碧婷慶祝戀愛一周年:生活為什麼需要儀式感?
    文/安陽情感屋 圖/網絡忘了什麼時候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生活有時候真的需要儀式感,因為你不經意留下的遺憾,可能就是你曾經欠缺的儀式感。」有個男生對我說:「一直不能理解為什么女生都很注重儀式感。生日要過,情人節要過,紀念日要過,兩個人在一起怎麼過不是過,為什麼非得送個鮮花禮物,她們才覺得有所表示呢?」生活是生活,生存是生存,每天循規蹈矩地上班下班吃飯休息是生存,但在生存的基礎上去製造一些浪漫和情調來點綴,是生活。
  • 生活需要儀式感——觀孩子成人禮有感
    雖然這個成人禮對我的孩子來說有點晚(她剛好上個月過了生日),但作為父母我還是為學校能夠為全校高三生舉行這個儀式而感動。生活亦需要有儀式感,儘管今年不尋常,但孩子18歲的那天,我和老公都回家了,並選了禮物送給她,遺憾的是因為疫情,我們不能給她舉行一個Parrty,讓她和同學們一起高興高興,再加上當天學校要上課,只能訂了蛋糕讓晚上送到學校,讓孩子們自己慶賀,感恩成長,感知青春的激揚與責任。
  • 儀式感成就孩子
    孩子報警,親爹打人,為什麼?強迫學習……是親爹嗎?是。為什麼孩子被打的鼻青臉腫?不好好學習。其實很簡單的事情。卻因為不當的處理方法,激化問題,產生矛盾。那如何化解呢?有一很重要方法就是增加儀式感。什麼是儀式感?儀式感就是通過一種特定方式增加人們對某件事情深刻認識,或愉悅身心,或記憶不忘,或歷久彌新……中國最傳統的儀式有,結婚,祭祀,時令節氣等。
  • 儀式感,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幸福教育
    睡前故事,也變成了嫦娥奔月,給他講為什麼吃月餅?為什麼這一天大家會聚在一起看月亮?爸爸每次買花都會讓孩子來送給我,娃會屁顛屁顛的跑來跟我說,這是爸爸送媽媽的花。每天我和爸爸上班走的時候,他都會跑來和我親親,說拜拜。
  • 育兒需要儀式感:暖心的孩子都是用心捂出來的
    儘管我白天需要上班,能夠陪伴閨女的時間並不多,但陪伴閨女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特別用心和認真,陪娃的幸福感常常爆棚。平日裡,帶娃的過程我很喜歡創造一些充滿儀式感的小細節,比如睡前要把閨女摟在懷裡講故事,早晨醒來要緊緊把她抱在懷裡逗一會,送去幼兒園時分別之際會在幼兒園門口特意擁抱一下她……久而久之,這些儀式感已成為了母女倆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默契。
  • 孩子也需要儀式感?這不是矯情,而是一種「富養」
    我之所以要給孩子準備禮物,主要是想給孩子一種儀式感。其實我一直都覺得生活需要儀式感,不管是夫妻之間還是親子之間,儀式感的存在會讓彼此間的關係更加融洽、親近。什麼是儀式感?其實儀式感就是說,讓稀疏平常的某一天或某個時刻變得與之前不同。
  • 生活需要儀式感,廚房也是
    生活需要儀式感《小王子》裡有一段對話:小王子問:「儀式感是什麼呀」狐狸回答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狐狸對於儀式感的理解,似乎就是我們的心聲。有一句話說的好,生活已經這麼難了,我們為什麼不讓自己開心點呢。生活的儀式感就是讓我們在勞累的工作中找到開心的點,讓我們在疲憊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小樂趣,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色彩。生活的儀式感存在與點點滴滴。
  • 培養孩子儀式感的方法
    所謂儀式,指「典禮的秩序形式」,是在一定場合舉行,具有專門程序、規範的活動。儀式意味著重大事件的開始或結束,象徵承諾、宣誓、慶祝、改變甚至升華。有一位教育專家說:「教育需要創設儀式感。」比如在兒童節時,教師為每個孩子精心準備一份禮物,並在班級舉行相應的儀式,將禮物和祝福同時送出;重陽節時,帶領孩子們登高祈福;國慶節時,選拔表現優異的孩子升旗,向國旗敬禮……每一次精心設計的活動,都能增強孩子的儀式感。
  • 六一兒童節,孩子需要儀式感和禮物嗎?
    01 節日是否需要儀式感六一兒童節,應該是小朋友們除了自己生日以外,最喜歡過的一個節日吧。因為今天可以光明正大的放假,而且還是因為是兒童才有的假日,另外父母也會準備各種各樣的禮物,因而孩子們都特別喜歡過這個節日。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在孩子們的眼裡,生日和節日是一年僅有一次的難得日子,這一天的儀式感非常重要。1生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幸福為什麼生活需要儀式感?一個很好的答案是: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
  • 養出優秀的孩子,家庭需要儀式感
    家庭儀式感,在很多家庭越來越重視。這些家庭儀式感的小事,可能將會提高你家庭幸福指數,造就孩子高智商、具有獨立探索精神、內心充滿愛的品質和力量。1:準備幾個相冊,把爸爸媽媽戀愛到結婚的照片,孩子成長的照片洗出來,按時間順序保存下來,一段時間後拿出來和家人孩子一起分享照片中的故事;2: 在每個月固定時間那個周末或指定一天作為家庭聚餐日,可以邀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起參加,可以選擇在家、酒店、野外聚餐等多種形式;3: 每周一次家庭會議,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參加並發表對每一位家人的不滿和感謝
  • 張天愛在家吃飯也要穿晚禮服,是儀式感還是作?啥時候需要儀式感
    所謂的儀式感,也就是昨天過的和今天不一樣,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張天愛說自己在家中吃飯也要穿上晚禮服,很多網友就覺得張天愛真的是太作了,沒必要這樣矯揉造作。 其實,儀式感本身沒有錯,儀式感也是讓我們生活增加幸福感的一種方式。但是,凡事都要有個度,過分的儀式感其實會並不是一件好事情,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生活中,到底是不是需要儀式感呢?
  • 萌娃做這事儀式感滿滿,如何提升孩子儀式感,讓孩子幸福一生
    難怪有網友評論:這是修煉的什麼功夫,喝個藥要這麼多儀式感!網絡上對「儀式感」解釋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儀式感無處不在。「儀式感」是父母對孩子表達愛的最好途徑之一。比方說父母為孩子慶生,買蛋糕、吹蠟燭,之後無論在哪裡,孩子見到蛋糕或看到別人在吃蛋糕、吹蠟燭,他自然會聯想起自己的父母,內心油然而生一種甜蜜感。
  • 生活神聖而充滿儀式感,營造生活的儀式感,打造高幸福感的孩子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只不過是一次表揚,以後還會有機會的,孩子哭鬧得有點過分了。其實不然,家長每一次的陪伴都會在孩子心理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憶。家長忽視和孩子的儀式感,忽視孩子的一些重要時刻,容易讓孩子的內心留下漏洞和空缺影響孩子的成長。一、什麼是儀式感?
  • 李玫瑾:孩子生日需要次次過嗎?這三個生日必須過,給孩子儀式感
    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全面奔向小康後,人均生活水平都有了顯著提升,許多家長對於子女也是更加捨得花錢,在節假日給孩子紅包,送禮物等,生日自然就更不例外了,都會滿足孩子的生日願望,給孩子儀式感。
  • 孩子的儀式感——畢業典禮
    孩子需要這樣的儀式感七月、又是一個畢業季,每一個畢業典禮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美好回憶,這個月果逸谷又將充滿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了,各大幼兒園都選擇來果逸谷舉辦畢業典禮。時至今日還有一些觀念認為,幼兒園根本沒有必要舉辦畢業儀式,因為小孩子太小了,不會太深的記憶,一個典禮費神費力還費錢,就是一場作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