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三歲看到老,多麼慌繆的言論,很多人以自己的短見,套上這樣慌繆的言論打擊無數孩子的童真。很多人都覺得孩子不如自己,什麼一代不如一代,如若真是那樣,社會那來的文明。
我非常排斥這樣的言論,每個人都有其劣根性,每個人都有其優勝點,每個人都有其長短處。一句話定人的一生,一些行為定人的優劣,誰的人生不是活到老學到老。
有點欲哭無淚之感,我家孩子有些頑劣,母親擔心我,多次說到以後孩子不會孝順我,用上那些慌繆的言論,被我一陣反擊。我的觀念是孩子更愛父母,孩子愛父母才是天性使然,父母愛孩子含水量更重。
孩子頑劣是天性,我若是不虧不欠孩子多少,我便是能心安。孩子孝順也好,不孝順也罷,都不重要,孩子不聽話都是正常,孩子又不是木頭,是木頭就能聽話了,我不信孩子不孝順我。孩子愛父母才是天性本性,父母愛孩子有太多俗世心態,多少父母說愛孩子,都是不得已而為之,非常慚愧,本人就是略帶一點自私心,帶有不得不愛的心。
孩子的世界很簡單,很單純,很純粹,孩子能吃飽喝足,便是快樂。再有一些空閒時間自娛自樂,便是快樂。再能得到父母的愛,便是知足。孩子的幸福就能爆滿了,孩子就能知足,樂足滿足,沉靜在無憂無慮的小世界裡。愛是心靈感應,愛是見聞覺知。
孩子的童年時期很珍貴,只有短暫十餘載,生活要有儀式感,孩子的生日需要有儀式感,讓孩子快樂的成長,是父母應盡的責任,給孩子過有儀式感的童年生日,是非常有必要的,將是孩子難忘的美好記憶。
做父母就應該留給孩子更多的美好童年回憶,留給孩子一些美好記憶,如若不然,該給的時候不給,待到遺憾想要彌補之時,孩子已經不需要了,若是拼命想給,想要彌補,孩子都嫌父母煩。
試想一下,那個成年人還在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因為人生階段不同,存在感以及需求感不同了,父母若是想給愛,便成了多餘的愛。若是再想給愛,最好的愛便是放手。
所以想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感情,想要愛孩子就得趁早,晚了一步之遙,便是遙不可及,錯過了,再想補過飾非,絕無可能挽回孩子的童真。錯過便是錯過,時光不再倒流,因為孩子依戀父母,只能在童年時期眷戀父母,只能在童年時期培養真情體會。
生活要有儀式感,我非常不贊同,孩子過生日時,父母給孩子灌輸不愉快的思想。
比如說,孩子的生日是母親的受苦日,給孩子灌輸孝順之類的話題。先不說孩子能不能共情,能不能感知母親生產時的苦,孩子過生日,父母就不應該打悲情牌,能讓人好好過生日不,能讓人快樂過生日不,能讓人正常過生日不,能讓人安心過生日不。
或許是我這個人有些另類,我家小朋友過生日時,我讓她怎麼開心怎麼過,小朋友的生日,無非就是吃喝玩樂,生日滿足孩子吃喝玩樂,也不是難事,為什麼要給孩子灌輸是非觀念,讓孩子糾結過生日的尷尬境地。
小朋友過生日,給小朋友灌輸母親生產時的苦,孩子過生日的心情也敗興了不少,絮絮叨叨多了,孩子更是不想過生日了。
因為過生日沒有了樂趣,因為過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孩子多少有點難受,多少有點牴觸心裡,多少有點認為過生日是不道德的行為。父母的意思不是那個意思,可是導致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我家小朋友過生日,被我母親多次善意的灌輸那樣的思想,我每次都非常不愉悅,以前也不好說老人家。或許是因為逆反心理作祟,我認為我想要的,我沒有得到的,我要極力讓孩子得到,我還是忍不住反駁母親的言辭,不應該有那樣的思想行為,希望她以後不再有那樣的想法,讓孩子好好過生日。
我對孩子說,你過生日要快樂,我生你之時是心甘情願的,我沒有受苦,我不覺得生孩子是在受苦,孩子聽了,可把孩子感動的眼眶紅潤,鼻子發酸,就差淚如湧泉了。我說的是真心話,我沒有那麼矯情。
至少我認為,不應該把生孩子神話了。能說生孩子是受苦的人,略帶一點自私。能說生孩子是受苦的人,是不懂愛的人。能以生孩子受苦,博取孩子憐憫心的人,等同於是有索取心。
拋開因果觀念,以器世間觀念來論,孩子能來到這個世間,可以說是父母強行把孩子拖拉拽,使其來到這個這個物質的器世間,人來到物質世間,本質上要承受許多人生苦難,既已到來,受苦受累就是必然。
父母把孩子帶來受苦了,又說生孩子是受苦,養孩子是受累,這樣想的人,能說是愛孩子嗎,能說是有愛嗎!
孩子說,是啊!又不是孩子說要來的,難道孩子出生就不苦了嗎?很多孩子出生了,沒有得到幸福,那些孩子太苦了,出生是受苦,沒人疼愛是受苦。
孩子說,那些人說生孩子苦,養孩子累,為什麼要生,可以不生打掉嘛,生了孩子給不了愛,可以拋棄嘛,讓有愛的人撿回去養,給不了幸福,讓沒有孩子的人養,孩子也能得到幸福。
我非常贊同孩子的說法,她只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說,孩子需要的是愛,需要的是幸福,而不是需要過早體會艱辛,體會成年人苦難的世界。別把自己的苦難轉嫁給孩子,讓孩子過早分擔自己的苦難,讓孩子承擔不必要的壓力。讓孩子快樂成長是體現父母的慈愛,給孩子幸福快樂是父母應盡的本份。
孩子說,你也會說不愛我,我說你不乖呀,都快要把我氣死了,我才說的。孩子說,你還說不要我,我說,我只是不要那個不乖的孩子,乖的孩子我怎麼能不要。
孩子雖然有時候頑劣,我依然能感受到孩子那份純真的愛,我認為孩子愛父母是才是真愛。孩子可以原諒父母所有過錯,包容父母的缺陷。而父母卻能隨意,脫口而出說許多狠話,指責孩子的種種劣根行徑。慚愧至極,本人就是這種無德無能之人,感嗯孩子的包容承讓。
孩子不會說不愛父母,孩子非常依戀父母,非常愛自己的父母。不孝順的孩子少之又少,暴打父母的孩子更是甚之甚少。
孩子打罵父母要有負罪感,要有愧疚心。可是孩子不聽話,貪玩頂嘴時,父母可以口不擇言的謾罵孩子,沒完沒了的數落嘮叨孩子。父母打罵孩子也沒有負罪感,即便是打了,也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
父母打罵孩子,孩子能做到若無其事,很快便能釋懷,孩子打罵父母,父母就要難受,無法接受,一輩子不原諒,絕交都有可能。所以孩子更愛父母。只是父母很難體會孩子的真愛。
很多人或許不認同孩子更愛父母的觀點,那是因為,父母感受不到孩子對自己的依戀。那是因為,孩子對父母早已沒了那份依戀,或許從來沒有那份依戀,原本就缺失,或許內心有一點依戀,但身體本能的排斥,不願意表達,不願跟父母有過多親近感。
愛原本是自然而然的東西,誰都有,誰都渴望被愛,誰都渴望被關注,只是受傷的心靈沒有了那份依戀愛意,回不到原始的愛了,回不到最初的原點了,但愛埋藏在心裡了。
任何一種帶傷痕的愛,恢復了也不能如初。或許愛還在,但心已漸行漸遠,破鏡重圓,修復還是有裂痕,心受過傷能沒有裂痕嗎?
愛是靜態,或許父母愛孩子是默默的愛。動態的愛更有感染力,因為父母不懂愛,不懂表達流動的愛意,孩子將來也不懂愛,不懂與父母交流愛的能量流動。
因為父母不懂愛,沒有能力給孩子澆灌流動的愛,導致孩子也不懂愛。不懂用動態的愛來表達對父母的愛意,孩子也只能用父母的方式,默默的愛父母,所以彼此感受不到濃濃的愛意。
被愛澆灌成長的人,更懂得愛,懂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有共情能力,有真心真情真意,有寬厚心善待他人,有容忍心理解他人,能想到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很多人不懂愛,要麼對孩子溺愛無邊界,要麼對孩子痛恨沒能耐,要麼對孩子冷漠不在乎,要麼對孩子打壓使其自卑,要麼對孩子攻擊使其無價值感,要麼對孩子謾罵使其不自信。所以說,不懂愛的人很多,我自己也需要共勉學習,如何做一個懂愛的人。
對人對事都不能有得失心,何況是對自己的孩子,有得失心,有索取心,有計較心,有抱怨心,怎麼能說得上是真心真愛。負面情緒太多了,愛得再真,也能覆滅愛的美好,看不見愛的原本輪廓面貌。
任何帶有缺陷的愛,都不美好,是傷痛,是遺憾,是愧疚,一切不美好的愛,徒有華麗虛名。愛是美好的,是人都嚮往美好的東西。學會愛,得學會表達愛,學會愛的交流,學會用愛的能量循環流動,想要學會愛,想必要從有儀式感開始吧!
世界真美好!讓我們都學會珍惜身邊人吧!學會好好愛身邊人吧!學會好好愛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