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

2020-10-10 心無所諸

常言道,三歲看到老,多麼慌繆的言論,很多人以自己的短見,套上這樣慌繆的言論打擊無數孩子的童真。很多人都覺得孩子不如自己,什麼一代不如一代,如若真是那樣,社會那來的文明。

我非常排斥這樣的言論,每個人都有其劣根性,每個人都有其優勝點,每個人都有其長短處。一句話定人的一生,一些行為定人的優劣,誰的人生不是活到老學到老。

有點欲哭無淚之感,我家孩子有些頑劣,母親擔心我,多次說到以後孩子不會孝順我,用上那些慌繆的言論,被我一陣反擊。我的觀念是孩子更愛父母,孩子愛父母才是天性使然,父母愛孩子含水量更重。

孩子頑劣是天性,我若是不虧不欠孩子多少,我便是能心安。孩子孝順也好,不孝順也罷,都不重要,孩子不聽話都是正常,孩子又不是木頭,是木頭就能聽話了,我不信孩子不孝順我。孩子愛父母才是天性本性,父母愛孩子有太多俗世心態,多少父母說愛孩子,都是不得已而為之,非常慚愧,本人就是略帶一點自私心,帶有不得不愛的心。

孩子的世界很簡單,很單純,很純粹,孩子能吃飽喝足,便是快樂。再有一些空閒時間自娛自樂,便是快樂。再能得到父母的愛,便是知足。孩子的幸福就能爆滿了,孩子就能知足,樂足滿足,沉靜在無憂無慮的小世界裡。愛是心靈感應,愛是見聞覺知。

孩子的童年時期很珍貴,只有短暫十餘載,生活要有儀式感,孩子的生日需要有儀式感,讓孩子快樂的成長,是父母應盡的責任,給孩子過有儀式感的童年生日,是非常有必要的,將是孩子難忘的美好記憶。

做父母就應該留給孩子更多的美好童年回憶,留給孩子一些美好記憶,如若不然,該給的時候不給,待到遺憾想要彌補之時,孩子已經不需要了,若是拼命想給,想要彌補,孩子都嫌父母煩。

試想一下,那個成年人還在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因為人生階段不同,存在感以及需求感不同了,父母若是想給愛,便成了多餘的愛。若是再想給愛,最好的愛便是放手。

所以想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感情,想要愛孩子就得趁早,晚了一步之遙,便是遙不可及,錯過了,再想補過飾非,絕無可能挽回孩子的童真。錯過便是錯過,時光不再倒流,因為孩子依戀父母,只能在童年時期眷戀父母,只能在童年時期培養真情體會。

生活要有儀式感,我非常不贊同,孩子過生日時,父母給孩子灌輸不愉快的思想。

比如說,孩子的生日是母親的受苦日,給孩子灌輸孝順之類的話題。先不說孩子能不能共情,能不能感知母親生產時的苦,孩子過生日,父母就不應該打悲情牌,能讓人好好過生日不,能讓人快樂過生日不,能讓人正常過生日不,能讓人安心過生日不。

或許是我這個人有些另類,我家小朋友過生日時,我讓她怎麼開心怎麼過,小朋友的生日,無非就是吃喝玩樂,生日滿足孩子吃喝玩樂,也不是難事,為什麼要給孩子灌輸是非觀念,讓孩子糾結過生日的尷尬境地。

小朋友過生日,給小朋友灌輸母親生產時的苦,孩子過生日的心情也敗興了不少,絮絮叨叨多了,孩子更是不想過生日了。

因為過生日沒有了樂趣,因為過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孩子多少有點難受,多少有點牴觸心裡,多少有點認為過生日是不道德的行為。父母的意思不是那個意思,可是導致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我家小朋友過生日,被我母親多次善意的灌輸那樣的思想,我每次都非常不愉悅,以前也不好說老人家。或許是因為逆反心理作祟,我認為我想要的,我沒有得到的,我要極力讓孩子得到,我還是忍不住反駁母親的言辭,不應該有那樣的思想行為,希望她以後不再有那樣的想法,讓孩子好好過生日。

我對孩子說,你過生日要快樂,我生你之時是心甘情願的,我沒有受苦,我不覺得生孩子是在受苦,孩子聽了,可把孩子感動的眼眶紅潤,鼻子發酸,就差淚如湧泉了。我說的是真心話,我沒有那麼矯情。

至少我認為,不應該把生孩子神話了。能說生孩子是受苦的人,略帶一點自私。能說生孩子是受苦的人,是不懂愛的人。能以生孩子受苦,博取孩子憐憫心的人,等同於是有索取心。

拋開因果觀念,以器世間觀念來論,孩子能來到這個世間,可以說是父母強行把孩子拖拉拽,使其來到這個這個物質的器世間,人來到物質世間,本質上要承受許多人生苦難,既已到來,受苦受累就是必然。

父母把孩子帶來受苦了,又說生孩子是受苦,養孩子是受累,這樣想的人,能說是愛孩子嗎,能說是有愛嗎!

孩子說,是啊!又不是孩子說要來的,難道孩子出生就不苦了嗎?很多孩子出生了,沒有得到幸福,那些孩子太苦了,出生是受苦,沒人疼愛是受苦。

孩子說,那些人說生孩子苦,養孩子累,為什麼要生,可以不生打掉嘛,生了孩子給不了愛,可以拋棄嘛,讓有愛的人撿回去養,給不了幸福,讓沒有孩子的人養,孩子也能得到幸福。

我非常贊同孩子的說法,她只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說,孩子需要的是愛,需要的是幸福,而不是需要過早體會艱辛,體會成年人苦難的世界。別把自己的苦難轉嫁給孩子,讓孩子過早分擔自己的苦難,讓孩子承擔不必要的壓力。讓孩子快樂成長是體現父母的慈愛,給孩子幸福快樂是父母應盡的本份。

孩子說,你也會說不愛我,我說你不乖呀,都快要把我氣死了,我才說的。孩子說,你還說不要我,我說,我只是不要那個不乖的孩子,乖的孩子我怎麼能不要。

孩子雖然有時候頑劣,我依然能感受到孩子那份純真的愛,我認為孩子愛父母是才是真愛。孩子可以原諒父母所有過錯,包容父母的缺陷。而父母卻能隨意,脫口而出說許多狠話,指責孩子的種種劣根行徑。慚愧至極,本人就是這種無德無能之人,感嗯孩子的包容承讓。

孩子不會說不愛父母,孩子非常依戀父母,非常愛自己的父母。不孝順的孩子少之又少,暴打父母的孩子更是甚之甚少。

孩子打罵父母要有負罪感,要有愧疚心。可是孩子不聽話,貪玩頂嘴時,父母可以口不擇言的謾罵孩子,沒完沒了的數落嘮叨孩子。父母打罵孩子也沒有負罪感,即便是打了,也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

父母打罵孩子,孩子能做到若無其事,很快便能釋懷,孩子打罵父母,父母就要難受,無法接受,一輩子不原諒,絕交都有可能。所以孩子更愛父母。只是父母很難體會孩子的真愛。

很多人或許不認同孩子更愛父母的觀點,那是因為,父母感受不到孩子對自己的依戀。那是因為,孩子對父母早已沒了那份依戀,或許從來沒有那份依戀,原本就缺失,或許內心有一點依戀,但身體本能的排斥,不願意表達,不願跟父母有過多親近感。

愛原本是自然而然的東西,誰都有,誰都渴望被愛,誰都渴望被關注,只是受傷的心靈沒有了那份依戀愛意,回不到原始的愛了,回不到最初的原點了,但愛埋藏在心裡了。

任何一種帶傷痕的愛,恢復了也不能如初。或許愛還在,但心已漸行漸遠,破鏡重圓,修復還是有裂痕,心受過傷能沒有裂痕嗎?

愛是靜態,或許父母愛孩子是默默的愛。動態的愛更有感染力,因為父母不懂愛,不懂表達流動的愛意,孩子將來也不懂愛,不懂與父母交流愛的能量流動。

因為父母不懂愛,沒有能力給孩子澆灌流動的愛,導致孩子也不懂愛。不懂用動態的愛來表達對父母的愛意,孩子也只能用父母的方式,默默的愛父母,所以彼此感受不到濃濃的愛意。

被愛澆灌成長的人,更懂得愛,懂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有共情能力,有真心真情真意,有寬厚心善待他人,有容忍心理解他人,能想到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很多人不懂愛,要麼對孩子溺愛無邊界,要麼對孩子痛恨沒能耐,要麼對孩子冷漠不在乎,要麼對孩子打壓使其自卑,要麼對孩子攻擊使其無價值感,要麼對孩子謾罵使其不自信。所以說,不懂愛的人很多,我自己也需要共勉學習,如何做一個懂愛的人。

對人對事都不能有得失心,何況是對自己的孩子,有得失心,有索取心,有計較心,有抱怨心,怎麼能說得上是真心真愛。負面情緒太多了,愛得再真,也能覆滅愛的美好,看不見愛的原本輪廓面貌。

任何帶有缺陷的愛,都不美好,是傷痛,是遺憾,是愧疚,一切不美好的愛,徒有華麗虛名。愛是美好的,是人都嚮往美好的東西。學會愛,得學會表達愛,學會愛的交流,學會用愛的能量循環流動,想要學會愛,想必要從有儀式感開始吧!

世界真美好!讓我們都學會珍惜身邊人吧!學會好好愛身邊人吧!學會好好愛自己吧!

相關焦點

  • 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簡單重啟每一天
    人們常說,生活需要點儀式感,那麼儀式感到底是什麼呢?法國人類學家範熱內普在1909年著作的《過渡禮儀》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了「儀式」的概念。「每一個體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開頭與結尾的一系列階段所組成:誕生、社會成熟期、結婚、為人之父、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社會階層、職業專業化,以及死亡。
  • 我怎麼生活得有意義?生活需要儀式感
    為什麼現在的人都在追求有儀式感,不是說自己有多麼的講究,而是想讓自己在儘可能的條件中獲得最大的滿足感。青年作家李思圓對於這種現象給予了一種命名《生活需要儀式感》,文章第一章就是「讓每一個普通的日子,都變得有趣和值得紀念」。為什麼說生活需要儀式感?
  • 生活需要儀式感,養孩子也是
    孩子的童年需要「四種營養」: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還有一種「營養」在孩子的成長中必不可少,那就是儀式感。有儀式感的家庭,養出的孩子才會有自信,有力量,更有讓自己快樂和幸福的能量。 養孩子不一定是給他買多少禮物,花多少錢,給他一些生活上的儀式感,他可能比買到變形金剛還開心。
  • 生活需要儀式感,廚房也是
    生活需要儀式感《小王子》裡有一段對話:小王子問:「儀式感是什麼呀」狐狸回答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狐狸對於儀式感的理解,似乎就是我們的心聲。有一句話說的好,生活已經這麼難了,我們為什麼不讓自己開心點呢。生活的儀式感就是讓我們在勞累的工作中找到開心的點,讓我們在疲憊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小樂趣,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色彩。生活的儀式感存在與點點滴滴。
  • 生活需要浪漫,生活需要儀式感
    人們喜歡追求「浪漫」,浪漫就是平靜而平凡的生活中加點作料,讓生活顯得更有味道,浪漫是在沒有準備和不確定的情況下產生的美感,怎麼製造浪漫呢?也就是如何製造「驚喜」?浪漫為什麼擁有這樣的效果,它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每個人對於「驚」也就是「恐懼」的接受程度不一樣,如果「驚嚇」讓人嚇破了膽,那麼後面的好事也彌補不了這樣產生的憤怒,因為沒法修補恐懼,製造浪漫需要了解對方,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在人們能夠承受的恐懼範圍內就得到了好,如一個人每天回家都知道漆黑一片,屋裡亂糟糟的,突然有一天打開門發現屋子裡點亮了蠟燭還有蛋糕,場景也被布置過,也許人的第一印象是不會有鬼吧
  • 生活需要儀式感——觀孩子成人禮有感
    人,總是需要一點精神和力量的生活亦需要有儀式感,儘管今年不尋常,但孩子18歲的那天,我和老公都回家了,並選了禮物送給她,遺憾的是因為疫情,我們不能給她舉行一個Parrty,讓她和同學們一起高興高興,再加上當天學校要上課,只能訂了蛋糕讓晚上送到學校,讓孩子們自己慶賀,感恩成長,感知青春的激揚與責任。
  • 平淡的生活更需要儀式感
    平淡的生活其實更需要儀式感。許多人終其一生,拼盡全力,也不過是過著普通人的生活。把平淡的生活,稍加調劑,略顯精緻,獲得感觀和心理上的滿足,取悅不了別人,哄自己開心還做不到嗎?畢竟,在中國人的生活裡,吃還是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的。住和行方面,更簡單。量力而行,不差錢買大房子、好房子,錢不充裕買小點或租房子,無論住哪,乾淨整潔舒服就好。至於行,有能買車當然好,買不起車,步行、騎自行車,就當鍛鍊身體也不錯。
  • 如果厭倦了格調,你就厭倦了生活——《生活需要儀式感》
    每日分享 / 生活的確是被瑣事充斥又匆匆忙忙,儀式感被很多人拋之腦後。每天上班下班,遇到同樣的人,做著同樣的事。節奏越來越匆忙,生活越來越缺乏儀式感。「生活需要儀式感,就像平凡的世界需要一束光。」《生活需要儀式感》作者 :李思圓簡介 :出門前給愛人一個親吻
  • 作文小課堂:生活需要儀式感,那麼如何寫好「儀式感」呢?
    03佳 作 共 賞向上滑動閱覽生活需要儀式感很羨慕那些認真生活的人,無論他們的境況如何、地位怎樣,他們都能生活得一絲不苟,讓人生中留存一種真真切切的儀式感。那儀式感,說白了就是一種敬畏感——對天地神靈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其實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也都存有這樣一種敬畏之心,我們的生活就不是一味苟且甚至頹廢。
  • 生活中需要的「儀式感」!讓你生活能有小確幸!
    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所以說,生活中還是要儀式感的。儀式感,究竟是什麼?狐狸對「儀式感」的詮釋是,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就像是製作咖啡後的拉花,牛排旁邊放的蔬菜點綴……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感有的時候很簡單,有的時候又很複雜。例如左文臣,右武將的皇家儀式。還有入睡前香薰蠟燭的生活儀式。
  • 生活中需要一點儀式感,在家也能做高級菜,法式芝士炸雞排看過來
    生活中需要一點儀式感,在家也能做高級菜,法式芝士炸雞排看過來現在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了,很多人在生活當中往往被繁忙的工作和巨大的生活壓力壓得往往直不起腰,把自己的時間擠壓得非常嚴重,然而我們辛苦謀生,不過為了能夠吃飽穿暖,所以在繁忙的工作之餘
  • 我們的生活需要儀式感
    這似乎是每個人起床都要做的事,像一種特殊的儀式,只要這樣做了,就會立馬清醒,並收穫一個好的心情。我們都知道,日本的居民在吃飯前都會說一句,我要開動了!難道是在嚇唬餐具裡躺著的那一塊快壽司嗎?是為了不讓它們害怕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嗎?其實這是他們吃飯前的一種特殊儀式,一來是為了感激食物,已念食物的來之不易。
  • 向佐郭碧婷慶祝戀愛一周年:生活為什麼需要儀式感?
    文/安陽情感屋 圖/網絡忘了什麼時候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生活有時候真的需要儀式感,因為你不經意留下的遺憾,可能就是你曾經欠缺的儀式感。」生活是生活,生存是生存,每天循規蹈矩地上班下班吃飯休息是生存,但在生存的基礎上去製造一些浪漫和情調來點綴,是生活。也有很多女生所找另一半比較木訥,就難免會在生活上缺少儀式感,也許她們明白事理,嘴上都說著不在意,沒有關係,但其實看到別人情人節都在曬花曬禮物的時候,自己心裡或多或少還是會有一些失落。
  • 生活需要有儀式感,2020年需要新禮物
    有人說:生活需要有儀式感,生命才會充滿期待。所以,學會在節日裡給自己送份禮吧,比如,送自己一本惜福閱歷。不論你是追求儀式感,還是想學到一些新知識,相信在早上翻開下一頁的那一刻,都能讓你微微一笑,因為,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 生活太單調?你需要一點儀式感
    很多人常常抱怨生活沒有新鮮感,缺乏情趣?那一定是你沒有學會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其實,想要把生活過的多姿多彩,只需要勇敢的去嘗鮮,比如沏一壺好茶慢慢品嘗,或是點上一支沉香,沉澱思緒、聚氣凝神。茶配香,正在成為新生活方式中的一種,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受。
  • 話題|我們的生活,到底需不需要儀式感?
    原標題:我們的生活,到底需不需要儀式感?   關於特殊日子的「儀式感」,討論的話題似乎從來不會過時——尤其是每逢節假日、生日等重要日子的節點時。上周剛剛翻過新的一年,朋友圈裡除了曬18歲照片,也有不少人發出自己盛裝打扮外出派對,或是邀請好友來家裡歡聚的圖片。
  • 耒陽生日蛋糕:生活需要儀式感,蛋糕需要甜夢
    耒陽生日蛋糕:生活需要儀式感,蛋糕需要甜夢,天氣一冷,就想吃品賞茶小仙生日蛋糕店的蒙布朗肉桂卷蘋果派巴斯克,還有紅薯、南瓜、甜柿……一切帶著美好暖橙色的食物做成的當季甜品!你有沒有一種感覺?每次看到各種精緻外表下散發香甜氣味的蛋糕、冰淇淋,心裡總會有個聲音在吶喊,你需要減肥!生活需要裝扮、儀式感需要打造,人們對美好的事物有著天然的嚮往,把小確幸做成小巧精緻的單層蛋糕,把大喜悅做成輕奢華美的雙層蛋糕,無一不突顯宴會和節日的品質與用心。
  • 生活神聖而充滿儀式感,營造生活的儀式感,打造高幸福感的孩子
    這些生活裡的儀式感給人們最真實的表達和感受。2. 儀式感使人們對生活的更高追求。儀式感是任何人都可以擁有的,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有,不關你是什麼身份,你都可以去追去更加美好的生活,給自己儀式感。儀式感是人們對漫長生活的堅信和嚮往、期待,儀式感使人們是對生活中的快樂和幸福感受更加深刻,讓人們更加幸福和快樂。二、為何生活中需要「儀式感」?1. 儀式感編織孩子獨特的回憶。
  • 520「我愛你」521 我們的生活需要儀式感
    520「我愛你」今天521生活需要儀式感作者:凱麗奧黛麗·這詩意的儀式感,讓蒼白的生活光華熠熠,映照著霍莉心中美好的嚮往。人人都愛蒂凡尼的早餐,可是卻鮮少有人扭頭看看自己在生活裡,儀式感有多麼匱乏。戀愛久了、結婚多年之後,許多人的生活不約而同進入「死水微瀾」的狀態,所謂的七年之癢並非一定要天崩地裂,有時候就是不痛不癢不遠不近,味同嚼蠟,這個時候,生活的儀式感就是最好的調味品,少不了的,你現在這個階段,其實很需要這個內容。
  • 淺談生活中的儀式感,你對儀式感的定義是什麼
    有什麼樣的界限,而對於想要過好一個完美的人生,那你就需要生活的儀式感,給你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你對儀式感的定義是什麼。有的人認為,對於儀式感的定義就是要住非常好的房子,開非常好的車,享受很好的服務,能夠吃各種昂貴的東西,對這一類人來說他們生活的儀式感,是金錢堆砌出來的,當然這是對於那些擁有物質豐厚的人而言的,倘若對於沒有物質豐厚而言的人,他們就不配擁有生活的儀式感了嗎?當然不是,生活的儀式感,不是靠金錢的多少來決定的,而是看自己對生活那種認真的態度而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