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儀式感——觀孩子成人禮有感

2020-08-22 萱草依依

清晨的鳥飛過,見孩子發來信息:我們學校今天舉行成人禮。我來不及思索,飛快打下:等會記得把照片發來讓你媽媽瞧瞧。


成年禮,曾經的我們根本不知道它屬於誰,是什麼情況,如若有也是從詩詞裡面懵懂地知道年少二字吧。那個年代的我們,青春就是「一本太倉促的書」,仿佛走著走著就不見了。18歲,風一樣的年齡,轉眼消失在生活的潮流中。

其實,成人禮就算在當今,也並不是每個學校都有,每個人都經歷或擁有的。今天有幸能看到孩子們的學校舉行,心裡不由地為她們感到高興,同時亦有點小確幸。

時間不疼不癢,夏日的風吹過,歲月悠悠,不知不覺孩子們就這樣長大了。雖然這個成人禮對我的孩子來說有點晚(她剛好上個月過了生日),但作為父母我還是為學校能夠為全校高三生舉行這個儀式而感動。


人,總是需要一點精神和力量的。比如,考前誓師,確實會給人一種激勵。生活亦需要有儀式感,儘管今年不尋常,但孩子18歲的那天,我和老公都回家了,並選了禮物送給她,遺憾的是因為疫情,我們不能給她舉行一個Parrty,讓她和同學們一起高興高興,再加上當天學校要上課,只能訂了蛋糕讓晚上送到學校,讓孩子們自己慶賀,感恩成長,感知青春的激揚與責任。

今天最令我驚訝的是,看到了跪拜這種儀式,剛開始我不懂,後來才知道,是為了讓孩子們懂得感恩。雖說感恩的方式很多,但跪拜這種方式,我覺得會不會讓孩子們心理背負太大的包袱,本來可以輕鬆上陣,今天卻讓他們如此承重地撐著生命成長。但願她們能輕裝上陣,除了知道感恩老師、感恩父母長輩的同時,也懂得感恩自己的成長,感恩青春


很多時候,我覺得,活好自己,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向下流動的,他們的養育,更多的是希望子女幸福,僅此而已。

曾經的我們,錯過(成人禮),只因那個年代不僅僅是父母不懂,生活也不允許他們有多餘的錢與心來為我們的青春譜寫「詩意」,其實,就是當今父母還是弄不懂,成人禮的重要。孩子18歲那天,我們還要請假回家為她過生日,覺得不可思議。在他們眼中,生日年年有,有心把禮物寄給孩子就行了,沒必要公司不放假還非得請假專為了一個生日回一趟……一輩子省吃儉用慣了的他們,哪懂孩子要我們回去,只不過是為了一個儀式感。


人生一世,我們可以在一些地方很簡單,但重要場合,有著人生重大意義的事還是需要有儀式感才好。畢竟人來世上一遭不易,更何況青春只有一次18歲也只有一次,沒有誰的青春可以再來一趟。手錶、皮鞋、禮物、禮帽……雖說這些都是身外之物,看似可有可無,然後果真如此嗎?當你經過歲月的路口,看著別人的路色彩斑斕,而自己只有一種顏色,你會不羨慕、不心傷難過亦或感嘆……

據說共青團中央在1996年、1999年、2000年、2002年相繼就開展中學生18歲成人儀式作了通知要求,並於1996年印發《共青團中央關於規範十八歲成人儀式教育活動的暫行意見》(中青發[1996]9號),首次對18歲成人儀式活動作出規定。當前,普遍開展的18歲成人儀式教育活動主要是依據該文件中「成人宣誓儀式」環節內容。可見國家對成人禮的重視。


學校為同學們舉行成人禮,就是讓大家明白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老師說。希望孩子們通過這種儀式,知道自己長大了,要有所擔當。

「作為一種標誌性儀式,成人禮在促進青少年自我角色認知的轉變,有著強烈的心理暗示作用,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意義。」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舉辦成人禮對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很有成效。「這不是形式,而是通過一場具有儀式感的活動,去喚醒大家的社會責任感。

其實儀式感是為每一個普通的日子和動作,標定它背後的精神內涵。


《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要不世界上也不會有那麼節日和紀念日了,不是嗎?

美劇《絕望的主婦》裡有這樣一段話:很多人的生活之所以平淡無趣,其實正是缺乏了儀式感。

誰說不是呢,比如愛情,很多人結婚後,走著走著就便成了親情。丈夫記不住妻子的生日和結婚紀念日,妻子也忘了丈夫何時誕生,忘了和他的第一次相約等。於是,日子便成了無味的白開水。


我很高興現今看到很多年輕人就算去買個菜,也要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才出門,也許有人會說,買個菜而已,有必要嗎?那我就想問問你了,吃個飯而已,填飽肚子而已,需要費時費力地操勞半天,有意義嗎?

生活是一場修行,不是你匆匆應付,便幸福自來的。不管是穿衣打扮,還是讀書學藝術……不都是為了能成就一個不一樣的「我」,一個完美的「我」嗎?我覺得儀式感就是花心思把日常的事情變成不日常而產生的一種神聖感。狹義上來說,儀式感就是花心思讓自己開心的一種感覺。


青春是跳動的旋律,青春亦是奮鬥的開始。跨入成年人的行列,改變的並不只是年齡的增長,還有角色的轉換、責任的提升、心智的成熟。通過成年禮活動,讓年輕人對生命從稚嫩邁向成熟的過程充滿期待。儀式化的表達,激發青年人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和使命意識。

2020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疫情來臨,開學延遲,高考改期。願孩子們經歷成長的洗禮,更加堅強、勇敢、努力。祝願你們都有一個好前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祝願高考一切順利!這個夏天是屬於你們的,願你們的熱情點燃青春的激情,揚起風帆,勇敢前進!

同時也祝願每一個你,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各自的儀式感,活出自己的精彩。



相關焦點

  • 生活需要儀式感,養孩子也是
    孩子的童年需要「四種營養」: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還有一種「營養」在孩子的成長中必不可少,那就是儀式感。有儀式感的家庭,養出的孩子才會有自信,有力量,更有讓自己快樂和幸福的能量。 養孩子不一定是給他買多少禮物,花多少錢,給他一些生活上的儀式感,他可能比買到變形金剛還開心。
  • 2020年吉林市成人禮儀式在市文廟博物館舉行
    9月15日,「懷抱理想 感恩盡責 青春擔當」2020年吉林市成人禮儀式在市文廟博物館舉行。共青團吉林市委機關幹部、市直學校團委書記代表、毓文中學學生代表等200餘人參加活動。本次成人禮儀式是面向中學生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學生團員先進性。旨在抓住中學生從未成年向成年轉變的關鍵時期,對廣大中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國家觀念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和幫助廣大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公民意識、憲法和法律意識、責任意識、感恩意識。
  • 生活神聖而充滿儀式感,營造生活的儀式感,打造高幸福感的孩子
    儀式感是任何人都可以擁有的,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有,不關你是什麼身份,你都可以去追去更加美好的生活,給自己儀式感。儀式感是人們對漫長生活的堅信和嚮往、期待,儀式感使人們是對生活中的快樂和幸福感受更加深刻,讓人們更加幸福和快樂。二、為何生活中需要「儀式感」?
  • 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
    孩子的童年時期很珍貴,只有短暫十餘載,生活要有儀式感,孩子的生日需要有儀式感,讓孩子快樂的成長,是父母應盡的責任,給孩子過有儀式感的童年生日,是非常有必要的,將是孩子難忘的美好記憶。做父母就應該留給孩子更多的美好童年回憶,留給孩子一些美好記憶,如若不然,該給的時候不給,待到遺憾想要彌補之時,孩子已經不需要了,若是拼命想給,想要彌補,孩子都嫌父母煩。
  • 敦煌中學舉行成人禮儀式
    6月3日上午,敦煌中學舉行了2020屆高三成人禮儀式暨勵志演講報告會,1300多名高三學子和老師參加儀式。成人禮儀式以「邁入成人門 走好人生路」為主題,在莊嚴的升旗儀式後,學子們莊嚴宣誓,表達「以我火紅青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志向。儀式最後,同學們向老師行「謝師禮」,感謝老師教導之恩。
  • 這是什麼神仙成人禮!這三所學校的18歲儀式感爆棚!
    2020年12月4日下午,以「堅定製度自信 強化使命擔當」為主題的2020年廣東省中學生十八歲成人儀式在我校舉行,559名學生在師長的見證下完成了一場「難忘」的儀式。12月4日下午,東莞中學2020年高三級成人宣誓儀式在體育館內舉行。黃燦明校長等校領導,高三全體師生共同參加了此次儀式,一起見證800多名高三學子邁進人生新徵程。在成人禮開始前,全體高三學子在溫馨的樂曲中,帶著激動與喜悅,步伐堅定地走上紅地毯進入會場,從此踏上一段關於青春,夢想,責任,擔當的人生新旅途。
  • 生活中的儀式感,讓孩子內心富足
    在孩子成長中,在平平淡淡的生活裡,能有一些這樣充滿儀式感的日子,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生命體驗和美好回憶。生活中需要一些小確幸,讓孩子感覺到我們對她的用心和寵愛。雖然是平凡的小事,但帶著儀式感去做,也會顯得格外有意義。
  • 為什麼說孩子需要儀式感?
    用愛滋潤孩子的心靈,最好的方式就是創造家庭的儀式感。生活中,我們能為孩子創造的儀式感太多了。睡前為孩子講一個故事,孩子會一輩子記得依偎在媽媽懷裡的感覺。帶孩子去遊樂園瘋玩一天,孩子會永遠記住有父母陪伴的歡樂和感動。
  • 生活需要儀式感,廚房也是
    生活需要儀式感《小王子》裡有一段對話:小王子問:「儀式感是什麼呀」狐狸回答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狐狸對於儀式感的理解,似乎就是我們的心聲。有一句話說的好,生活已經這麼難了,我們為什麼不讓自己開心點呢。生活的儀式感就是讓我們在勞累的工作中找到開心的點,讓我們在疲憊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小樂趣,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色彩。生活的儀式感存在與點點滴滴。
  • 生活需要浪漫,生活需要儀式感
    人們喜歡追求「浪漫」,浪漫就是平靜而平凡的生活中加點作料,讓生活顯得更有味道,浪漫是在沒有準備和不確定的情況下產生的美感,怎麼製造浪漫呢?也就是如何製造「驚喜」?浪漫為什麼擁有這樣的效果,它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每個人對於「驚」也就是「恐懼」的接受程度不一樣,如果「驚嚇」讓人嚇破了膽,那麼後面的好事也彌補不了這樣產生的憤怒,因為沒法修補恐懼,製造浪漫需要了解對方,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在人們能夠承受的恐懼範圍內就得到了好,如一個人每天回家都知道漆黑一片,屋裡亂糟糟的,突然有一天打開門發現屋子裡點亮了蠟燭還有蛋糕,場景也被布置過,也許人的第一印象是不會有鬼吧
  • 李玫瑾教授:孩子一生有「三個生日」,不容錯過,要有儀式感
    也有些父母覺得孩子的生日必須為他慶祝,這樣才能讓他生活富有儀式感,父母究竟該不該為孩子慶祝生日呢?讓孩子這三個生日過得有儀式感,才能讓孩子印象深刻,明白這三個重要的生日背後的意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才會少走些彎路,一個有儀式感的生日,讓孩子擁有界限感,也讓孩子擁有責任感。
  • 「成人禮」用英語怎麼說?
    少男少女年齡滿18歲時舉行的象徵邁向成人階段的儀式,它標誌著告別孩童時代(childhood),進入成年期(adulthood)。在成人禮上,通常都要進行成年宣誓(take an oath to adulthood)。
  • 如果厭倦了格調,你就厭倦了生活——《生活需要儀式感》
    每日分享 / 生活的確是被瑣事充斥又匆匆忙忙,儀式感被很多人拋之腦後。每天上班下班,遇到同樣的人,做著同樣的事。節奏越來越匆忙,生活越來越缺乏儀式感。「生活需要儀式感,就像平凡的世界需要一束光。」《生活需要儀式感》作者 :李思圓簡介 :出門前給愛人一個親吻
  • 給孩子過聖誕節,是生活必需的儀式感!
    其實,從前的我,真的是個缺乏生活情趣的人,也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但是,在女兒一歲時,我在媽媽幫的推薦下,開始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裡面有「聖誕情結」這個小章節,觸動了我的思考。後來,我還聽了《寶貝幸福密碼》張文敏的課,說父母一定要做個有趣的父母,發現生活中的美並帶給孩子。我覺得說的太對了,自從開始了育兒學習之後,我發生很多改變,開始注意塑造生活中的儀式感,做個有趣的媽媽!
  • 作文小課堂:生活需要儀式感,那麼如何寫好「儀式感」呢?
    03佳 作 共 賞向上滑動閱覽生活需要儀式感很羨慕那些認真生活的人,無論他們的境況如何、地位怎樣,他們都能生活得一絲不苟,讓人生中留存一種真真切切的儀式感。那儀式感,說白了就是一種敬畏感——對天地神靈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其實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也都存有這樣一種敬畏之心,我們的生活就不是一味苟且甚至頹廢。
  • 孩子也需要「儀式感」,家長這樣做,孩子更幸福
    而對於如今的孩子來說,相比以前不知道幸福了多少倍,禮物、美食和旅行大多無須爭取或者等待,變得唾手可得。但這也導致現在的孩子已經對節日失去了期待。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由於儀式感的缺乏。「儀式感」是非常重要的,《小王子》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儀式感就是讓此刻與別的時刻不同,讓今天與別的時間不同,儀式感是會讓平凡的日子閃閃發光的魔法」,儀式感能夠讓我們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中看似無趣的事情,不管結果如何,只要我們認認真真去把事情做好,並用心去去感受其中的樂趣
  • 強制親職教育丨這場特殊的成人禮,很暖心...
    對每一個小孩來說,成年意味著責任,意味著擔當,意味著跌倒後有勇氣爬起來依然可以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 成人禮就像是一座橋梁,標誌著成年,一頭連接著過去純真的童年,一頭連接著無限的未來。12月24日,在路橋親職教育工作指導中心,一場儀式感滿滿的成人禮在此舉行。
  • 我怎麼生活得有意義?生活需要儀式感
    為什麼現在的人都在追求有儀式感,不是說自己有多麼的講究,而是想讓自己在儘可能的條件中獲得最大的滿足感。青年作家李思圓對於這種現象給予了一種命名《生活需要儀式感》,文章第一章就是「讓每一個普通的日子,都變得有趣和值得紀念」。為什麼說生活需要儀式感?
  • 父母送孩子成人禮作為18歲禮物
    父母送孩子成人禮作為
  • 520「我愛你」521 我們的生活需要儀式感
    520「我愛你」今天521生活需要儀式感作者:凱麗奧黛麗·這詩意的儀式感,讓蒼白的生活光華熠熠,映照著霍莉心中美好的嚮往。人人都愛蒂凡尼的早餐,可是卻鮮少有人扭頭看看自己在生活裡,儀式感有多麼匱乏。戀愛久了、結婚多年之後,許多人的生活不約而同進入「死水微瀾」的狀態,所謂的七年之癢並非一定要天崩地裂,有時候就是不痛不癢不遠不近,味同嚼蠟,這個時候,生活的儀式感就是最好的調味品,少不了的,你現在這個階段,其實很需要這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