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陪寶寶寫日記」 「陪寶寶讀童書」。
最近,張天愛參加了一檔綜藝節目,這個節目的就是《哎呀,好身材》。在這檔節目裡,張天愛被當做了很多人的榜樣。因為張天愛就非常擅長控制自己,自控力非常強,看到美食還有好吃的東西,可以為了身材控制住自己。
但是,也有很多網友開始吐槽張天愛,因為張天愛說自己在家的時候吃飯也要穿上晚禮服,並且說這是一種儀式感。
儀式感這個詞最近廣泛的被提及,原因就是生活壓力太大,並且人們每天都忙忙碌碌地重複著單一的生活。因此,大家都渴望一些新鮮。所謂的儀式感,也就是昨天過的和今天不一樣,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張天愛說自己在家中吃飯也要穿上晚禮服,很多網友就覺得張天愛真的是太作了,沒必要這樣矯揉造作。
也有網友直接評論:吃飯還要穿晚禮服,你真的把觀眾當成三歲的小孩一樣騙嗎?
其實,儀式感本身沒有錯,儀式感也是讓我們生活增加幸福感的一種方式。但是,凡事都要有個度,過分的儀式感其實會並不是一件好事情,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生活中,到底是不是需要儀式感呢?
01 生活到底需不需要儀式感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如果生活太單調,實際上也是不利於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的。儀式感,就是一種點綴,是增加幸福感的一種生活方式。
同事就是一個非常注重儀式感的人。但是,她之前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因為平時工作忙,原來的同事基本上一回家就倒頭大睡,第二天早早起床,趕地鐵,然後開始新的一天的工作。直到有一天,同事說自己的生活太枯燥了,每天都一樣,不知道生活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後來,同事學會了有儀式感的生活。周末可以和家人一起去看個電影,平時吃飯的時候也非常講究,從菜品到擺盤再到一家三口口吃飯錄一個小視頻。同事說,我現在才覺得生活有了樂趣,不再是上班和下班兩點一線了。
可見,儀式感對於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生活狀態的作用還是非常大的。
02 為何儀式感常被人看成是「作」
我們剛才提到了,儀式感其實有很大的作用。但是,過分的儀式感,或者說是不合體的儀式感,並不能有很好的效果。就像是張天愛一樣,不得體的儀式感,非但不能改善生活,反而還會被別人認為是矯揉造作。
所以,過度的儀式感,是很容易被被人看成「作」的。這也告訴我們,儀式感也要有度,不能為了過分的追求儀式感而忽視了生活中其他很多重要的東西。
那麼,過度的儀式感,到底對孩子有哪些不良的影響呢?
(1)流於表面
第一點,就是讓孩子過分的重視形式,流於表面而不注重實際和內在。前段時間,一位家長在家長會的時候和老師說,每次上學之前,都要帶孩子去買很多開學的物品,而且每個學期都要給孩子換一個新書包,讓孩子覺得這樣上學才有儀式感。
但是,老師卻和家長反映,孩子上課不集中注意力,總是關注別人的衣服或者是使用的文具等等。
其實,這就是過分注重儀式感的弊端。上學是去學習的,而不是去攀比的。我們應該抓住事情的本質,不能因小失大,為了追求儀式感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
帶孩子在新的學期去買玩具這件事情本來沒有錯,可以緩解孩子的焦慮, 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但是,每次開學都這樣做,孩子的注意力很可能就不集中在學習上了。
(2)達不到要求容易玻璃心
第二點,就是當自己的要求達不到的時候,會讓孩子玻璃心。因為如果生活中過分的注重儀式感,孩子久而久之就會習慣。但是,等到孩子長大了,還沒有能力獲得想要的儀式感,這時候他們就很容易玻璃心,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於那種過分的儀式感。
(3)不容易合群
另外一個過分注重儀式感的危害就是孩子不容易合群。因為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非常重要,但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行有餘力的時候再追求儀式感,這是大家都公認的。
但是,像張天愛一樣,過分的儀式感,會讓大家覺得完全沒有必要。試問,一個溫飽都解決不了的人,怎麼追求儀式感。
因此,很多人也會覺得追求過分的儀式感的人,他們是在炫耀自己。因此,過分的儀式感也會讓孩子和其他同齡人格格不入。
03 父母應該如何讓孩子有得體的「儀式感」
那麼,得體的儀式感是怎樣的呢?爸爸媽媽又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有得體的儀式感呢?
(1)心裡有認識就行,不需要依託在物質上
很多人都誤解了儀式感,認為物質上的儀式感就是儀式感的全部。但是,精神上的儀式感同樣的重要。因此,我們應該拒絕過分的給孩子物質上的儀式感,要讓孩子避免過分的拜金和看重物質。
精神上的儀式感其實有很多,比如說每周抽空讀一本書,每天抽出一些時間寫日記,過一段時間和孩子一起回顧成長的經歷等等。這些都是精神上的儀式感。
(2)傳統節目,和家人朋友相聚,偶爾有幾項固定儀式感就行,不能太多太雜
另外,我們應該控制好孩子追求儀式感的度。剛才我們也提到了,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孩子生活中的儀式感不必太多,偶爾在周末的時候和家人聚餐,有時間的時候可以和親朋好友去郊遊等等,有幾項固定的就已經足夠了。
(3)讓孩子體會到快樂為重點,而不是被繁文縟節所累。
最後,體驗到生活的樂趣才是追求儀式感的重點。我們很多孩子在追求儀式感的時候走了樣,甚至拍照發視頻去炫耀。這時候,儀式感也就失去了真正的作用。我們要告訴孩子,只要自己覺得生活充滿樂趣,那儀式感就已經發揮了作用。不用刻意的讓大家都知道。
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如何引導孩子有得體的儀式感了。那麼,大家還有什麼好的觀點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和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