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愛在家吃飯也要穿晚禮服,是儀式感還是作?啥時候需要儀式感

2020-12-22 騰訊網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陪寶寶寫日記」 「陪寶寶讀童書」。

最近,張天愛參加了一檔綜藝節目,這個節目的就是《哎呀,好身材》。在這檔節目裡,張天愛被當做了很多人的榜樣。因為張天愛就非常擅長控制自己,自控力非常強,看到美食還有好吃的東西,可以為了身材控制住自己。

但是,也有很多網友開始吐槽張天愛,因為張天愛說自己在家的時候吃飯也要穿上晚禮服,並且說這是一種儀式感。

儀式感這個詞最近廣泛的被提及,原因就是生活壓力太大,並且人們每天都忙忙碌碌地重複著單一的生活。因此,大家都渴望一些新鮮。所謂的儀式感,也就是昨天過的和今天不一樣,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張天愛說自己在家中吃飯也要穿上晚禮服,很多網友就覺得張天愛真的是太作了,沒必要這樣矯揉造作。

也有網友直接評論:吃飯還要穿晚禮服,你真的把觀眾當成三歲的小孩一樣騙嗎?

其實,儀式感本身沒有錯,儀式感也是讓我們生活增加幸福感的一種方式。但是,凡事都要有個度,過分的儀式感其實會並不是一件好事情,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生活中,到底是不是需要儀式感呢?

01 生活到底需不需要儀式感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如果生活太單調,實際上也是不利於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的。儀式感,就是一種點綴,是增加幸福感的一種生活方式。

同事就是一個非常注重儀式感的人。但是,她之前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因為平時工作忙,原來的同事基本上一回家就倒頭大睡,第二天早早起床,趕地鐵,然後開始新的一天的工作。直到有一天,同事說自己的生活太枯燥了,每天都一樣,不知道生活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後來,同事學會了有儀式感的生活。周末可以和家人一起去看個電影,平時吃飯的時候也非常講究,從菜品到擺盤再到一家三口口吃飯錄一個小視頻。同事說,我現在才覺得生活有了樂趣,不再是上班和下班兩點一線了。

可見,儀式感對於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生活狀態的作用還是非常大的。

02 為何儀式感常被人看成是「作」

我們剛才提到了,儀式感其實有很大的作用。但是,過分的儀式感,或者說是不合體的儀式感,並不能有很好的效果。就像是張天愛一樣,不得體的儀式感,非但不能改善生活,反而還會被別人認為是矯揉造作。

所以,過度的儀式感,是很容易被被人看成「作」的。這也告訴我們,儀式感也要有度,不能為了過分的追求儀式感而忽視了生活中其他很多重要的東西。

那麼,過度的儀式感,到底對孩子有哪些不良的影響呢?

(1)流於表面

第一點,就是讓孩子過分的重視形式,流於表面而不注重實際和內在。前段時間,一位家長在家長會的時候和老師說,每次上學之前,都要帶孩子去買很多開學的物品,而且每個學期都要給孩子換一個新書包,讓孩子覺得這樣上學才有儀式感。

但是,老師卻和家長反映,孩子上課不集中注意力,總是關注別人的衣服或者是使用的文具等等。

其實,這就是過分注重儀式感的弊端。上學是去學習的,而不是去攀比的。我們應該抓住事情的本質,不能因小失大,為了追求儀式感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

帶孩子在新的學期去買玩具這件事情本來沒有錯,可以緩解孩子的焦慮, 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但是,每次開學都這樣做,孩子的注意力很可能就不集中在學習上了。

(2)達不到要求容易玻璃心

第二點,就是當自己的要求達不到的時候,會讓孩子玻璃心。因為如果生活中過分的注重儀式感,孩子久而久之就會習慣。但是,等到孩子長大了,還沒有能力獲得想要的儀式感,這時候他們就很容易玻璃心,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於那種過分的儀式感。

(3)不容易合群

另外一個過分注重儀式感的危害就是孩子不容易合群。因為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非常重要,但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行有餘力的時候再追求儀式感,這是大家都公認的。

但是,像張天愛一樣,過分的儀式感,會讓大家覺得完全沒有必要。試問,一個溫飽都解決不了的人,怎麼追求儀式感。

因此,很多人也會覺得追求過分的儀式感的人,他們是在炫耀自己。因此,過分的儀式感也會讓孩子和其他同齡人格格不入。

03 父母應該如何讓孩子有得體的「儀式感」

那麼,得體的儀式感是怎樣的呢?爸爸媽媽又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有得體的儀式感呢?

(1)心裡有認識就行,不需要依託在物質上

很多人都誤解了儀式感,認為物質上的儀式感就是儀式感的全部。但是,精神上的儀式感同樣的重要。因此,我們應該拒絕過分的給孩子物質上的儀式感,要讓孩子避免過分的拜金和看重物質。

精神上的儀式感其實有很多,比如說每周抽空讀一本書,每天抽出一些時間寫日記,過一段時間和孩子一起回顧成長的經歷等等。這些都是精神上的儀式感。

(2)傳統節目,和家人朋友相聚,偶爾有幾項固定儀式感就行,不能太多太雜

另外,我們應該控制好孩子追求儀式感的度。剛才我們也提到了,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孩子生活中的儀式感不必太多,偶爾在周末的時候和家人聚餐,有時間的時候可以和親朋好友去郊遊等等,有幾項固定的就已經足夠了。

(3)讓孩子體會到快樂為重點,而不是被繁文縟節所累。

最後,體驗到生活的樂趣才是追求儀式感的重點。我們很多孩子在追求儀式感的時候走了樣,甚至拍照發視頻去炫耀。這時候,儀式感也就失去了真正的作用。我們要告訴孩子,只要自己覺得生活充滿樂趣,那儀式感就已經發揮了作用。不用刻意的讓大家都知道。

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如何引導孩子有得體的儀式感了。那麼,大家還有什麼好的觀點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和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宅在家裡的你都在幹啥?在家也需要一些儀式感!
    其實家中安逸的環境確實能夠讓我們緊張忙碌的身心得到很好的恢復,但時間一長就會產生出一些負面的影響,比如懶惰滋生、家庭矛盾加劇、身體素質下降等,因此需要我們自律一些,讓不工作或者在家工作的時候也要有儀式感。在家閒著都能做些什麼?1.心理建設。
  • 寶寶吃飯也需要「儀式感」,提升儀式感的神器,寶媽都在用這些
    但如果你有一個「飯渣」寶寶,那真的是每次吃飯就像是一場耗時持久的戰爭,難得很!不過,也有一些媽媽們,不僅能讓寶寶乖乖吃飯,而且還能讓寶寶吃飯吃出儀式感。實名羨慕的同時,快來get一下她們的同款神器吧:1、嬰兒餐墊讓寶寶乖乖吃飯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寶寶意識到「吃」是一件有趣的事兒!畢竟,如果將「吃」變得更有趣的話,那好好吃飯就根本不是啥難題了。
  • 寶寶吃飯也需要「儀式感」?營養師為你支招讓寶寶愛上吃飯
    家庭教育中,孩子的學習生活有著這般那般的問題,歸結原因就是孩子的成長缺乏儀式感。因此,想要寶寶好好吃飯,餐前準備很重要,寶寶吃飯也需要「儀式感」!對於剛剛添加輔食的小寶寶來說,什麼是餐前「儀式感」?具體來說就是餵食前要做好餐前準備,吃的時候保持愉快的氣氛,讓寶寶體驗「吃」的樂趣。儀式感,讓寶寶從此愛上吃飯!
  • 儀式感,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生活不只需要吃喝拉撒與忙碌奔波,更需要對生命表示敬重的儀式感。我們一直追尋的「詩和遠方」並不一定在遠方,或許就在擁有儀式感的心中!我所能希望的,是在他完全依賴我們的時候,給他更多的幸福和感動,讓他因為擁有這些,充滿儀式感的時刻,變成一個更好、更有信心、更有力量的人。
  • 520「我愛你」521 我們的生活需要儀式感
    這詩意的儀式感,讓蒼白的生活光華熠熠,映照著霍莉心中美好的嚮往。人人都愛蒂凡尼的早餐,可是卻鮮少有人扭頭看看自己在生活裡,儀式感有多麼匱乏。戀愛久了、結婚多年之後,許多人的生活不約而同進入「死水微瀾」的狀態,所謂的七年之癢並非一定要天崩地裂,有時候就是不痛不癢不遠不近,味同嚼蠟,這個時候,生活的儀式感就是最好的調味品,少不了的,你現在這個階段,其實很需要這個內容。
  • 求婚儀式感的重要性
    結婚前求婚儀式感的重要性?在求婚這件事情上,男生和女生的想法是不同的。女孩們矜持地保留著自己的想法,當然,偶爾也會有一些小提示。男孩們用力過度就會顯得很俗套。女生不管在什麼年齡段、什麼樣的日子,都會想要有一個儀式感的存在。
  • 一個人吃飯,到底是一鍋亂燉好,還是講究儀式感好?終於有答案了
    導語:一個人吃飯,到底是一鍋亂燉好,還是講究儀式感好?悅悅發現身邊的朋友有很多一個人吃飯的時候,有的人會選擇點外賣,有的人會端鍋吃泡麵,有的人注重搭配給自己做好吃的,有的人會注重營養給自己來個水煮輕斷食,後來在網上看到還專門有這麼一個話題,網友的評論精彩紛呈,一個人吃飯,到底是簡單快手的亂燉好,還是精緻講究有儀式感好?
  • 生活神聖而充滿儀式感,營造生活的儀式感,打造高幸福感的孩子
    儀式感是任何人都可以擁有的,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有,不關你是什麼身份,你都可以去追去更加美好的生活,給自己儀式感。儀式感是人們對漫長生活的堅信和嚮往、期待,儀式感使人們是對生活中的快樂和幸福感受更加深刻,讓人們更加幸福和快樂。二、為何生活中需要「儀式感」?
  • 為什麼過年要有儀式感?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本文作者從儀式感的角度給出了真切的答案。作 者:三皮皮來 源:三皮皮家(ID:sanpipijia)那時候我們小孩子過年一定要早早買好新衣,端端正正疊好放在床頭,等著初一一早再穿。有一年商場快停止營業了還是沒有備好新衣服,真是急得快哭出來。
  • 時光裡的儀式感
    只有儀式感,才能讓你放大積極的情緒,化解掉消極的情緒。讓繾綣在歲月中的日常瑣碎,變成愉悅身心、豐盈靈魂的細水長流。儀式感可以讓平凡的生活變得優雅。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感?記得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寫過一本書,叫《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書裡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 兩億人結束居家學習:你需要的是儀式感,而不是完美主義
    知乎上有人提問:「在家學習不下去怎麼辦?」樓主說自己是個大學霸,平時在圖書館自習,八小時以上都不在話下,可是在家卻怎麼都學不進去。翻看答案下面的高贊回答,很多人在介紹學習方法時提到了「儀式感」這個詞。疫情期間,學生們在家上網課,一則「學生穿校服,老師著正裝上網課」的新聞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河北石家莊一所中學要求學生在家上網課的時候也要穿校服,同時老師也要著正裝。該校高三年紀主任說,這樣能讓學生提高上課的專注度,同時增強榮譽感。
  • 我們的生活需要儀式感
    這似乎是每個人起床都要做的事,像一種特殊的儀式,只要這樣做了,就會立馬清醒,並收穫一個好的心情。我們都知道,日本的居民在吃飯前都會說一句,我要開動了!難道是在嚇唬餐具裡躺著的那一塊快壽司嗎?是為了不讓它們害怕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嗎?其實這是他們吃飯前的一種特殊儀式,一來是為了感激食物,已念食物的來之不易。
  • 想增進彼此的感情,你需要了解什麼是儀式感
    總會在網上看到生活需要儀式感,兩個相愛的人一直保持著穩定友愛的長期關係,有助於滋潤感情。但是,但要問到什麼是儀式感,可能不少人會對這詞感到一頭霧水。這個詞在感情世界裡很流行,確實很多人的感情因為有了儀式感之後,彼此之間變得更加親近了,那現在就來帶大家認識一下什麼是儀式感。
  • 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簡單重啟每一天
    人們常說,生活需要點儀式感,那麼儀式感到底是什麼呢?法國人類學家範熱內普在1909年著作的《過渡禮儀》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了「儀式」的概念。「每一個體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開頭與結尾的一系列階段所組成:誕生、社會成熟期、結婚、為人之父、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社會階層、職業專業化,以及死亡。
  • 菡洛:生活要有曲盡其妙的儀式感
    而是通過一個藝術家的情懷去了解生活中本該有的儀式感。《小王子》中有一句話這樣講:「我們需要儀式感,它使某個日子區別於其他日子,使每一刻不同於其他時刻。」生活總是帶給菡洛最真實的,沒有故弄玄虛的隔離。真實的情感,意外的靈感,隱約而坦誠。
  • 高三需要儀式感
    人生路漫漫,不僅需要平淡的陪伴,也需要或浪漫或莊重的儀式感。高三也不例外。我校高三自2月14日正式開展「釘釘」直播以來,通過各級領導的指導、老師的精心安排,家長學生通力配合,效果雖差強人意,但老師在這頭,學生在那頭,總感有些力不從心。無疑,這次疫情,所有高三同學將面臨重新「洗牌」!對我們這所學生大多來自偏遠農村的縣城中學來說,情況尤為嚴峻。
  • 穿校服上網課,對著電視做早操,孩子「雲上課」是否需要儀式感?
    尤其是在孩子學習的過程當中,儀式感能夠對孩子的學習生活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小學生「雲上課」引發熱議,穿著校服上網課,電視機前做早操有網友在網上發起了這麼一個話題:孩子「雲上課」是否需要儀式感?很多家長在網絡上分享了自家孩子在家「雲上課」的照片。雖然是在家裡開學,但學校裡的老師還是讓學生穿上了校服,戴上了紅領巾,並邀請家長一同參加學校的「雲開學典禮」。
  • 真美簡斯圍裙,廚房裡的儀式感
    對於祖祖輩輩而言,生活的儀式在於廚房,生活的味道是炊煙嫋嫋,是鍋碗瓢盆交響曲,但效率是王道的城市中,餐廚從生活的儀式漸漸蛻化成為生存的必需。時間是戰場似乎已經是逃不開的宿命,而我們又該如何重新找尋生活的儀式感。在餐廚分享會的現場,有很多年輕人表示,根本不會動下廚的心。畢竟,手機不好玩麼,為什麼要下廚玩?畢竟,外賣橫行,愛吃啥吃啥,無米之炊的巧婦也能為所欲為。
  • 穿禮服、戴頭紗、請攝影師跟拍……南京新人領結婚證儀式感十足
    陳華說,在她看來,婚禮更多是給家人儀式感,但領證是給自己儀式感。「來領證的路上,一些路人看到我戴著頭紗,也向我們表達了祝福,我感覺這比婚禮儀式更溫馨,更難忘。」領完證,陳華和陶宇欣沒急著走,他們來到頒證大廳,拿著手機自拍,記錄這幸福的一天。
  • 生活需要儀式感——觀孩子成人禮有感
    雖然這個成人禮對我的孩子來說有點晚(她剛好上個月過了生日),但作為父母我還是為學校能夠為全校高三生舉行這個儀式而感動。生活亦需要有儀式感,儘管今年不尋常,但孩子18歲的那天,我和老公都回家了,並選了禮物送給她,遺憾的是因為疫情,我們不能給她舉行一個Parrty,讓她和同學們一起高興高興,再加上當天學校要上課,只能訂了蛋糕讓晚上送到學校,讓孩子們自己慶賀,感恩成長,感知青春的激揚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