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億人結束居家學習:你需要的是儀式感,而不是完美主義

2020-08-27 芊和



各地中小學正在逐漸複課,全國兩億多大中小學生即將結束為期四個月的居家學習。


一場疫情,改變了我們曾經熟悉的學習習慣。


沒有熟悉的課堂,沒有老師的督促,完全自由的學習模式讓大家極不適應。


知乎上有人提問:「在家學習不下去怎麼辦?」


樓主說自己是個大學霸,平時在圖書館自習,八小時以上都不在話下,可是在家卻怎麼都學不進去。


翻看答案下面的高贊回答,很多人在介紹學習方法時提到了「儀式感」這個詞。



01

學習需要「儀式感」。


《小王子》中,狐狸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讓我們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裡平淡無奇的事物,讓我們善於發現生活的美好。


而對於學習,儀式感更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學習者充滿期盼和重視。


疫情期間,學生們在家上網課,一則「學生穿校服,老師著正裝上網課」的新聞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河北石家莊一所中學要求學生在家上網課的時候也要穿校服,同時老師也要著正裝。該校高三年紀主任說,這樣能讓學生提高上課的專注度,同時增強榮譽感。


因為學校和家裡的學習氛圍不同,在家上網課,生活場景和學習場景很難分開,對於一些不夠自律的人來說,學習效率會很低。


而穿上校服,增加了上課的儀式感,讓學生在心理起到暗示的作用,重視學習,有利於進入更加專注的學習狀態。


新聞曾經報導過一位在北京知名985高校讀研的女生,她介紹自己考取名校研究生的備考秘籍就是,每天在圖書館學習前化上淡妝,讓自己「儀式感」滿滿的進入學習狀態,由此提升學習效率。



02

「儀式感」幫助了一些人,卻也在毀掉一些人。


正在備考職業資格證的小曼向我抱怨:


「為了讓學習有點兒儀式感,我特意收拾了一間書房,我給自己買了最新的全套參考書,還置辦了好多學習工具,可是一開始學習,就發現不是缺這個就是少那個,沒有辦法達到最好的學習狀態。」


小曼一直是個追求完美的人,她的苦惱我很能理解,想想自己也曾陷入這種困境。


想學畫畫,但是發現自己的工具不夠專業,花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準備了最好的紙張、顏料和畫筆,卻遲遲畫不出第一幅畫。


準備考試,總想找到一個完整的時間段,把課件一次聽完,卻發現離上班只有十分鐘了,離吃飯只有半小時了,零碎的時間最後都貢獻給了手機。


終於有一天,下定決心坐下來好好學習,擺好水杯,帶上耳機,攤開一本嶄新的筆記本,選好一隻書寫最流暢的筆,浪費了好多時間才開始學習。


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完美主義作祟,學習之前繁雜的準備,學習過程中完美的要求,讓學習的「儀式感」變成了拖延症。


其實,真正需要「儀式感」的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之前的準備程序。



03


曾經有段時間在網上很紅的日本女醫生吉田惠波是這樣學習的。


吉田惠波是一名全職醫生,在照顧兩個上幼兒園的女兒時,她一邊懷著老三,一邊通過了哈佛大學的留學考試。在哈佛大學讀書期間懷上了第四胎,畢業之後,她一邊上班一邊寫書,在新書出版之時,她已經成為了五個孩子的母親。


她在自己的書《就是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辦得到》中介紹了自己學習的經驗,就是「善用零碎時間」,「放棄完美主義」。


作為幾個孩子的母親,吉田全職的醫生工作也並不輕鬆,但是她特別善用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學習。


不像那些總在嘆息「沒有時間」的人,吉田看到的是,一兩分鐘的時間一天裡到處都是。


「有點空就取出資料,只填寫一行,甚至一處也行。」吉田的學習時間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由少變多。


很多人都在追求完美的學習環境,最好的學習工具和專注的學習狀態。


殊不知,放棄完美主義,才是學習的最佳姿勢。


吉田惠波就清醒的認識到了這點,因為下班要趕著去託兒所接孩子,吉田惠波往往不能參加單位下班後的業務研討會,但當她不再苛求完整時,就會儘量抽空去參與,聽10分鐘也有10分鐘的收穫。


就像我們聽一節一個小時的視頻課,如果總想完整的去聽,可能會因為無法找到足夠的時間耽誤很久,而利用碎片時間,雖然斷斷續續的效果不一定最好,但積少成多的收穫也不小。



04

古人說,「焚香沐浴為讀書」,是一種對知識的尊重,是一種讀書的態度。


在學習開始之前,藉助「儀式感」給自己一種強烈暗示,提升自己的專注力,保證時間高效利用。


「儀式感」讓我們更好的學習。


然而,我們更應該修煉的是「讀書隨處淨土,閉門即是深山」。


其實,學習之前那些紛繁複雜的準備只會增加我們的拖延症,真正的厲害的人可以隨時隨地抄起書、拿起筆,一秒進入學習狀態。


前段時間在網上刷屏的這張照片,七歲的小女孩兒在案板下上網課感動了眾多網友,「案板上是生活,案板下是未來」。



小姑娘在嘈雜不堪的環境下認真學習的樣子像在閃閃發光。


要知道,生活中不可能處處完美,更多的時候,我們的學習只能在不盡如意的條件中進行。


不要讓完美主義能成為阻擋你學習的藉口。


學習需要儀式感,但不需要拖延症。


05結語


在生活中,因為過分追求完美,有多少人的學習夢想死在「準備好了再出發」。


真正厲害的人不會過分追求完美主義,因為他們懂得只有拋棄完美主義,才能更好的去努力,純粹的去努力。


沒有完美的學習狀態,只有堅定學習信心。


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芊和,一個喜歡讀書,樂於分享的女生。和你一起,讀懂生活,讀懂自己。

相關焦點

  • 學習只能去咖啡廳?真正的讀書人不需要「儀式感」
    原標題:真正的讀書人不需要「儀式感」  最近,不少高校陸續開學,對於休息了一個寒假的大學生們來說,如何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成了他們的首要問題。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發現,如今有些大學生在準備學習的時候,還要有一些「儀式感」。比如有的學生每天出門上課、自習前都要化妝,有的人「只能」在咖啡廳學習。
  • 睡眠需要儀式感
    日常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物質越來越豐富,信息通道堵塞越來越嚴重,我們思緒紛亂難以平息,於是生活中需要越來越多的儀式感,來讓我們享受片刻的深刻與沉澱。如果一件事做不下去,那就給它些儀式感。如果難以入眠,那就給睡眠一個儀式感吧。1 關閉電子產品關閉之前,記得把今天要處理的事情處理完,需要聯繫的人聯繫到,以免酣眠被擾;今天處理不完需要往後放的事情,記得做個備忘。下載你的一天,把一切歸類,記錄你在想什麼,解除負擔。這一步叫做——讓一切各得其所。
  • 課堂學習中的儀式感
    中學課堂包含有上下課儀式、提答問儀式、講授儀式等。這些儀式中的情境可以表述事理、表達情感、表徵寓意,給予學生成長的時空。起立,正視,鞠躬,問候,對話等環節和語言,形成了一道可視可感的課堂風景,滲透了師生情誼,構成了德育情境,潤物無聲,育人無痕。
  • 宅在家裡的你都在幹啥?在家也需要一些儀式感!
    最近看到網上很多的明星帶頭在家做運動,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等等都可以做起來,為廣大宅在家中的人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其實家中安逸的環境確實能夠讓我們緊張忙碌的身心得到很好的恢復,但時間一長就會產生出一些負面的影響,比如懶惰滋生、家庭矛盾加劇、身體素質下降等,因此需要我們自律一些,讓不工作或者在家工作的時候也要有儀式感。
  • 孩子也需要儀式感?這不是矯情,而是一種「富養」
    其實我一直都覺得生活需要儀式感,不管是夫妻之間還是親子之間,儀式感的存在會讓彼此間的關係更加融洽、親近。什麼是儀式感?其實儀式感就是說,讓稀疏平常的某一天或某個時刻變得與之前不同。而在《小王子》中,也對儀式感做了很具象的解釋。
  • 高三需要儀式感
    人生路漫漫,不僅需要平淡的陪伴,也需要或浪漫或莊重的儀式感。高三也不例外。我校高三自2月14日正式開展「釘釘」直播以來,通過各級領導的指導、老師的精心安排,家長學生通力配合,效果雖差強人意,但老師在這頭,學生在那頭,總感有些力不從心。無疑,這次疫情,所有高三同學將面臨重新「洗牌」!對我們這所學生大多來自偏遠農村的縣城中學來說,情況尤為嚴峻。
  • 教育需要儀式感,難怪學校管理者如此重視開學典禮!
    因為這是孩子們一段學習的開端。開學典禮是學校非常重要的活動,我們為什麼要重視開學典禮,因為教育需要儀式感。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心錨:它是指人的某種情緒和行為與外界的某個事物產生連接,從而產生條件反射。比如看到全體領導正裝出席會議我們會想到這次會議的重要性,看到升國旗我們會產生崇敬和驕傲,看到同學上臺領獎我們會羨慕。
  • 給結束一個儀式感,讓重新開始更美好
    倘若你在場,人生的每一時刻都很美好,不論結束的是哪一個階段,都是為了下一個裡程更好的出發和開始。寒冷奪去我們的溫暖,春天會還給我們;年少輕狂錯過的,歲月會幫我們洗禮;昨天逝去的光陰,今天會讓我們警醒。給結束一個儀式感,讓重新開始更美好。
  • 張天愛在家吃飯也要穿晚禮服,是儀式感還是作?啥時候需要儀式感
    其實,儀式感本身沒有錯,儀式感也是讓我們生活增加幸福感的一種方式。但是,凡事都要有個度,過分的儀式感其實會並不是一件好事情,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生活中,到底是不是需要儀式感呢?
  • 警惕完美主義給你帶來的不開心
    「社會期許型」完美主義者認為環境和他人對自己有較高的要求, 他們獲得值感的方式來源於對社會評和期許的滿足。巴斯大學的託馬斯·柯倫和約克聖約翰大學的安德魯·希爾分析了4.1萬名美國、加拿大和英國學生在1989—2016年完成的多維完美主義量表的數據後發現,三種類型的完美主義都在上升, 其中「社會期許型」增長幅度最大。
  • 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
    孩子的童年時期很珍貴,只有短暫十餘載,生活要有儀式感,孩子的生日需要有儀式感,讓孩子快樂的成長,是父母應盡的責任,給孩子過有儀式感的童年生日,是非常有必要的,將是孩子難忘的美好記憶。做父母就應該留給孩子更多的美好童年回憶,留給孩子一些美好記憶,如若不然,該給的時候不給,待到遺憾想要彌補之時,孩子已經不需要了,若是拼命想給,想要彌補,孩子都嫌父母煩。
  • 備考困惑時,或許你需要一種催化劑:儀式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試想一下,你有多久沒在清晨為自己做一份可口美味的早餐?出門前為自己畫一個精緻的妝容滿帶自信奔向單位?晚上睡覺前來場親子互動,體驗與孩子在繪本角色扮演中的快樂?每逢紀念日為心中的他送上一份禮物或鮮花?村上春樹說:如果沒有這種小確幸,人生只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而已。在特別的日子與特別的時刻如果沒有儀式感,生活就像久旱無雨的地面,乾裂且蒼白。
  • 「儀式感」學習,這樣的課堂最具吸引力!
    生活需要有「儀式感」,課堂也是如此。 一、「儀式感」是什麼? 這給我們以啟示:「儀式感」是可以達到某種平時不容易達成的目標。 1.「儀式感」可以給單調的學習生活注入新鮮活水。學習生活畢竟單調,日復一日,即使最受歡迎的老師也不可避免會讓孩子們產生審美疲勞。 「儀式感」可以營造一種氛圍,讓這一天、這一次活動變的不一般,就如天天喝飲料,猛然有一天你喝了一杯白開水,頓時感覺到異常甜美,實際上白開水才是生活的常態。
  • 普通人的真「完美主義」和強迫症人的假「完美主義」
    其實大家並不了解真正的強迫症,雖然表面上看強迫症人的確也非常愛較真,甚至也有「完美主義」傾向,但是這種完美主義是一種假「完美主義」。曾經在諮詢中,有一位朋友這樣問我道:「看到很多優秀的人性格中都有完美主義的影子,可為什麼說強迫症的完美主義是假的呢?
  • ​普通人的真「完美主義」和強迫症人的假「完美主義」
    其實大家並不了解真正的強迫症,雖然表面上看強迫症人的確也非常愛較真,甚至也有「完美主義」傾向,但是這種完美主義是一種假「完美主義」。曾經在諮詢中,有一位朋友這樣問我道:「看到很多優秀的人性格中都有完美主義的影子,可為什麼說強迫症的完美主義是假的呢?
  • 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簡單重啟每一天
    人們常說,生活需要點儀式感,那麼儀式感到底是什麼呢?法國人類學家範熱內普在1909年著作的《過渡禮儀》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了「儀式」的概念。「每一個體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開頭與結尾的一系列階段所組成:誕生、社會成熟期、結婚、為人之父、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社會階層、職業專業化,以及死亡。
  • 想增進彼此的感情,你需要了解什麼是儀式感
    總會在網上看到生活需要儀式感,兩個相愛的人一直保持著穩定友愛的長期關係,有助於滋潤感情。但是,但要問到什麼是儀式感,可能不少人會對這詞感到一頭霧水。這個詞在感情世界裡很流行,確實很多人的感情因為有了儀式感之後,彼此之間變得更加親近了,那現在就來帶大家認識一下什麼是儀式感。
  • 作文小課堂:生活需要儀式感,那麼如何寫好「儀式感」呢?
    有人認為,儀式有著穩定的流程,確定的意義,不容輕易改變;也有人認為,儀式是順應生活而產生的,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就理應改變;還有人認為,生活節奏這麼快,時間這麼緊張,儀式應該除去,要把精力投入更有意義的事情。對此,你怎麼認為?請根據這一話題寫一篇作文。
  • 淺談生活中的儀式感,你對儀式感的定義是什麼
    對於人生你有怎麼樣的定義?有什麼樣的界限,而對於想要過好一個完美的人生,那你就需要生活的儀式感,給你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你對儀式感的定義是什麼。有的人認為,對於儀式感的定義就是要住非常好的房子,開非常好的車,享受很好的服務,能夠吃各種昂貴的東西,對這一類人來說他們生活的儀式感,是金錢堆砌出來的,當然這是對於那些擁有物質豐厚的人而言的,倘若對於沒有物質豐厚而言的人,他們就不配擁有生活的儀式感了嗎?當然不是,生活的儀式感,不是靠金錢的多少來決定的,而是看自己對生活那種認真的態度而決定的。
  • 在家辦公自律成就高效率 增加儀式感營造工作氛圍
    疫情期間,居家辦公也正是一個考驗和培養我們自律能力的絕好機會,不妨抓住時機練就保持專注、高度自律的良好習慣,儘快提升自我管理水平,提升自己的「抗變」能力。居家辦公:儀式感+勞逸結合最關鍵 「2億人在家開工」的詞條最近衝上了熱搜,很多人感慨:終於能體驗一把躺著賺錢的感覺了。然而,不久就開始有人哭訴:「在家辦公效率實在太低了!公司辦公是996,在家辦公是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