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作者(▼)
嶽陽樓區梅溪中學教師 柳政偉
有時我們在校園裡會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鈴響過一陣後,還有少數學生才從球場上、商店裡優哉遊哉地走向教室;個別學生借師生問好的機會做怪相,拖桌椅,搞惡作劇;部分學生在課堂上雙手撐頭,蹺二郎腿,坐得東倒西歪;一下課就爭先恐後湧出教室,把老師甩在身後……課堂如此散亂,就是因為學生缺乏儀式感。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它是一種心靈敬畏、思想集束、靈魂蕩滌的外在表現形式。中學課堂包含有上下課儀式、提答問儀式、講授儀式等。這些儀式中的情境可以表述事理、表達情感、表徵寓意,給予學生成長的時空。起立,正視,鞠躬,問候,對話等環節和語言,形成了一道可視可感的課堂風景,滲透了師生情誼,構成了德育情境,潤物無聲,育人無痕。
令人遺憾的是,由於對開放、自由、平等、個性、多元等理念的片面理解,不少老師對課堂儀式採取可有可無的態度,甚至將每堂課開始和結束的「上下課儀式」也省略了,使學習環境大受影響,讓教學效率大打折扣。課堂是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是學生「求知、問道、明理」的地方,是神聖得不能再神聖的知識殿堂。老師懷著敬畏之心講課,有使命感、緊迫感,嚴謹認真,對學生應給予充分的尊重,並嚴格要求,及時糾正他們的錯誤。哪怕是規範和強化學生的站姿與坐姿,對他們也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能激發他們對課堂的崇敬感,形成對老師的敬畏感,促使他們自身做好接受教育的心理準備,迅速提升其專注力、反應能力和思辨能力。學習有儀式感,
課堂才有嚴謹的氛圍,莊嚴的模樣,動人的瞬間才會記憶猶新,諄諄的教誨才會刻骨銘心。
儀式感的力量,在於「塑造」而不是「灌輸」。老師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日常固定的小舉動,引導學生共同營造課堂學習的儀式感。
一、〈課前禮儀〉
寧靜的課堂,往往始於講課之前的寧靜。上課鈴聲結束前,老師一般不進入教室,而是靜靜地肅立門口,目光溫和,面呈微笑,示意學生做好上課的相關準備。等全體學生安靜下來,上課用品準備完畢,學生的注意力朝向老師時,再款款登場,愉快地開始授課。在這之前,可花一分鐘的時間,由班長組織同學們調身、調心、調表情。調身,要求學生調整坐姿,正坐式端坐,頭往上頂,眼睛平視前方,挺胸,雙手重疊,平放桌上;調心,引導同學把注意力都放在當堂課上,未處理的事暫且放下,正念聽課;調表情,使之平和且略帶微笑,用這樣的表情告訴老師:請講課吧,我們已經準備好了。
二、〈問好禮儀〉
上課前的師生問好表達了師生間的關愛和感恩之情,為即將開始的上課做好準備。不少老師課堂的問好,匆匆走一下過場,儀式變成了形式。學生心不在焉的狀態下,本節課已然開始。為有效地增強教育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從第一堂課起,老師就要高度重視課前問好這一細小環節,給學生留下「老師每一件小事都認真對待」的印象。以後,學生做與這門課相關的其他事情,也會非常重視。老師站上講臺,發出「上課」指令,班長喊「起立」,全體同學起立,真誠地喊「老
師好」,老師熱情地回應「同學們好」。若組織井然有序,學生態度端正,老師給予肯定「請坐下」。若組織不力,學生自由散漫,老師要及時叫停,對學生進行引導,引起學生重視。引導時,注意措辭得當,既不引起學生反感,又能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如果學生坐下的動作幅度大,下次請學生坐下來,示意「請輕輕地坐下」。下課時,老師可以肯定學生的積極參與和配合,並下達「下課」指令,班長喊「起立」,同學們主動並齊聲喊「老師再見」,老師回應「同學們再見」。儀式到位了,課堂也圓滿了。
三、〈 傾聽禮儀〉
同在一間教室裡學習,由同樣的老師授課,大家的學習成績也不盡相同,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和傾聽直接有關。首次上課時,老師就與同學們約定,課堂上要安靜聆聽、積極參與。認真傾聽,首先眼睛要注視老師,讓老師感受到同學們的認真和尊重。光眼睛注視就可以了嗎?當然不夠,還要面帶微笑,這表達的是對學習的渴望和熱愛。面帶微笑的同時,身體還要略前傾,並且點頭回應,表達學習的主動性。老師問問題時,學生要積極回應,聲音響亮、儀態大方地進行交流。耳朵、眼睛、嘴巴、身體、表情相結合,才能最好地接收老師講課的信息,調動學生們的專注能力,更好地消化吸收課堂內容。
課堂學習中的儀式感,是一種慢養育的力量。它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自覺性,使其在莊重、認真和緊張的活動中獲得學習的成功感,老師們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會油然而生。歷苦寒梅花飄香,為善小涓流成溪。讓我們師生攜手,將儀式感心領神會地重視起來,和風細雨地培養出來,莊重優雅地堅持下來,共同營造梅溪中學馨香溫潤的美好課堂。
責任編輯:北京時間雲記者 盧蘭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