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學習中的儀式感

2020-08-28 榮魅星聞觀察

本文原創作者(▼)


嶽陽樓區梅溪中學教師 柳政偉


有時我們在校園裡會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鈴響過一陣後,還有少數學生才從球場上、商店裡優哉遊哉地走向教室;個別學生借師生問好的機會做怪相,拖桌椅,搞惡作劇;部分學生在課堂上雙手撐頭,蹺二郎腿,坐得東倒西歪;一下課就爭先恐後湧出教室,把老師甩在身後……課堂如此散亂,就是因為學生缺乏儀式感。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它是一種心靈敬畏、思想集束、靈魂蕩滌的外在表現形式。中學課堂包含有上下課儀式、提答問儀式、講授儀式等。這些儀式中的情境可以表述事理、表達情感、表徵寓意,給予學生成長的時空。起立,正視,鞠躬,問候,對話等環節和語言,形成了一道可視可感的課堂風景,滲透了師生情誼,構成了德育情境,潤物無聲,育人無痕。


令人遺憾的是,由於對開放、自由、平等、個性、多元等理念的片面理解,不少老師對課堂儀式採取可有可無的態度,甚至將每堂課開始和結束的「上下課儀式」也省略了,使學習環境大受影響,讓教學效率大打折扣。課堂是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是學生「求知、問道、明理」的地方,是神聖得不能再神聖的知識殿堂。老師懷著敬畏之心講課,有使命感、緊迫感,嚴謹認真,對學生應給予充分的尊重,並嚴格要求,及時糾正他們的錯誤。哪怕是規範和強化學生的站姿與坐姿,對他們也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能激發他們對課堂的崇敬感,形成對老師的敬畏感,促使他們自身做好接受教育的心理準備,迅速提升其專注力、反應能力和思辨能力。學習有儀式感,

課堂才有嚴謹的氛圍,莊嚴的模樣,動人的瞬間才會記憶猶新,諄諄的教誨才會刻骨銘心。

儀式感的力量,在於「塑造」而不是「灌輸」。老師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日常固定的小舉動,引導學生共同營造課堂學習的儀式感。


一、〈課前禮儀〉

寧靜的課堂,往往始於講課之前的寧靜。上課鈴聲結束前,老師一般不進入教室,而是靜靜地肅立門口,目光溫和,面呈微笑,示意學生做好上課的相關準備。等全體學生安靜下來,上課用品準備完畢,學生的注意力朝向老師時,再款款登場,愉快地開始授課。在這之前,可花一分鐘的時間,由班長組織同學們調身、調心、調表情。調身,要求學生調整坐姿,正坐式端坐,頭往上頂,眼睛平視前方,挺胸,雙手重疊,平放桌上;調心,引導同學把注意力都放在當堂課上,未處理的事暫且放下,正念聽課;調表情,使之平和且略帶微笑,用這樣的表情告訴老師:請講課吧,我們已經準備好了。


二、〈問好禮儀〉

上課前的師生問好表達了師生間的關愛和感恩之情,為即將開始的上課做好準備。不少老師課堂的問好,匆匆走一下過場,儀式變成了形式。學生心不在焉的狀態下,本節課已然開始。為有效地增強教育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從第一堂課起,老師就要高度重視課前問好這一細小環節,給學生留下「老師每一件小事都認真對待」的印象。以後,學生做與這門課相關的其他事情,也會非常重視。老師站上講臺,發出「上課」指令,班長喊「起立」,全體同學起立,真誠地喊「老

師好」,老師熱情地回應「同學們好」。若組織井然有序,學生態度端正,老師給予肯定「請坐下」。若組織不力,學生自由散漫,老師要及時叫停,對學生進行引導,引起學生重視。引導時,注意措辭得當,既不引起學生反感,又能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如果學生坐下的動作幅度大,下次請學生坐下來,示意「請輕輕地坐下」。下課時,老師可以肯定學生的積極參與和配合,並下達「下課」指令,班長喊「起立」,同學們主動並齊聲喊「老師再見」,老師回應「同學們再見」。儀式到位了,課堂也圓滿了。


三、〈 傾聽禮儀〉

同在一間教室裡學習,由同樣的老師授課,大家的學習成績也不盡相同,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和傾聽直接有關。首次上課時,老師就與同學們約定,課堂上要安靜聆聽、積極參與。認真傾聽,首先眼睛要注視老師,讓老師感受到同學們的認真和尊重。光眼睛注視就可以了嗎?當然不夠,還要面帶微笑,這表達的是對學習的渴望和熱愛。面帶微笑的同時,身體還要略前傾,並且點頭回應,表達學習的主動性。老師問問題時,學生要積極回應,聲音響亮、儀態大方地進行交流。耳朵、眼睛、嘴巴、身體、表情相結合,才能最好地接收老師講課的信息,調動學生們的專注能力,更好地消化吸收課堂內容。


課堂學習中的儀式感,是一種慢養育的力量。它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自覺性,使其在莊重、認真和緊張的活動中獲得學習的成功感,老師們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會油然而生。歷苦寒梅花飄香,為善小涓流成溪。讓我們師生攜手,將儀式感心領神會地重視起來,和風細雨地培養出來,莊重優雅地堅持下來,共同營造梅溪中學馨香溫潤的美好課堂。

責任編輯:北京時間雲記者 盧蘭容

相關焦點

  • 「儀式感」學習,這樣的課堂最具吸引力!
    生活需要有「儀式感」,課堂也是如此。 一、「儀式感」是什麼? 《小王子》一書中,小狐狸說,「(儀式)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簡單理解,「儀式感」就是人們賦予某一天或者某一時刻以一種特殊的體驗,它是人們對心中美好的一種期盼。
  • 新東方在線好老師:「有儀式感的課堂才能給孩子帶來小確幸」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儀式感,能讓一件簡單平凡的事情變得與眾不同,它使生活成為一種儀式,而不僅僅是簡單的存在。
  • 兩億人結束居家學習:你需要的是儀式感,而不是完美主義
    翻看答案下面的高贊回答,很多人在介紹學習方法時提到了「儀式感」這個詞。《小王子》中,狐狸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儀式感讓我們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裡平淡無奇的事物,讓我們善於發現生活的美好。而對於學習,儀式感更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學習者充滿期盼和重視。
  • 生活神聖而充滿儀式感,營造生活的儀式感,打造高幸福感的孩子
    儀式感是人們對漫長生活的堅信和嚮往、期待,儀式感使人們是對生活中的快樂和幸福感受更加深刻,讓人們更加幸福和快樂。二、為何生活中需要「儀式感」?1. 儀式感編織孩子獨特的回憶。儀式感為家庭生活注入高幸福感。儀式感能讓家庭中的每個成員感受到尊重和彼此之間的關愛,能讓家庭更加和諧,營造出和諧美滿的家庭氛圍,增加家庭成為的幸福感。儀式感是人們對生活的更高追求和嚮往,儀式感讓人們的生活不再單調無味。
  • 深圳一老師營造詩意的語文課堂,生活教學中都滿滿「儀式感」
    本期我們走近獲獎的深圳教師,聽他們講述跟學生在一起學習和生活背後故事。深圳市光明區高級中學教師李鳳姣獲評廣東省」最美教師」。疫情突然,不少學生的教學資料都在學校,李老師多次返校將學生資料寄回;為解決學生線上學習,教學學案難準備的問題,她把一周的學案精心編印並一次性打包發給家長列印。實體開學後,高考延期,疫情持續。
  • 作文小課堂:生活需要儀式感,那麼如何寫好「儀式感」呢?
    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中國人向來注重「儀式感」,從個人、家庭方面說,有婚禮、喪禮、生日、祭典等;從國家、民族層面說,有國慶、新年以及各種慶祝日與紀念日。
  • 淺談生活中的儀式感,你對儀式感的定義是什麼
    有什麼樣的界限,而對於想要過好一個完美的人生,那你就需要生活的儀式感,給你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你對儀式感的定義是什麼。有的人認為,對於儀式感的定義就是要住非常好的房子,開非常好的車,享受很好的服務,能夠吃各種昂貴的東西,對這一類人來說他們生活的儀式感,是金錢堆砌出來的,當然這是對於那些擁有物質豐厚的人而言的,倘若對於沒有物質豐厚而言的人,他們就不配擁有生活的儀式感了嗎?當然不是,生活的儀式感,不是靠金錢的多少來決定的,而是看自己對生活那種認真的態度而決定的。
  • 學習只能去咖啡廳?真正的讀書人不需要「儀式感」
    原標題:真正的讀書人不需要「儀式感」  最近,不少高校陸續開學,對於休息了一個寒假的大學生們來說,如何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成了他們的首要問題。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發現,如今有些大學生在準備學習的時候,還要有一些「儀式感」。比如有的學生每天出門上課、自習前都要化妝,有的人「只能」在咖啡廳學習。
  • 生活中的儀式感,無處不在
    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儀式感無處不在。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一樣。我們中國人向來注重儀式感。舉行這樣的一個儀式感,可以使同學們永生難忘。說到儀式感,使我想起了我孫子過一周歲生日的時候,早上吃完麵條,有個很特別的儀式感,我們準備了一些東西放在一個大圓桌上。準備讓我的孫子抓周。還準備了生日蛋糕。準備抓周的東西有:蔥(聰明),筆(會讀書),計算器(會算帳),大印(升官)等,把這些東西放在桌子上以後就把孫子抱到桌子上讓他抓。
  • 什麼是工作中的儀式感?
    儀式定義:一個人或一個集體遵照某種類似的模式或程式重複進行的動作。在進行儀式的過程中會使用一些象徵符號,並為這個儀式賦予某種含義。含義:儀式的意義與眾不同,這就把平凡變成了特別。儀式具有目的性。與日常習慣不同,儀式不是無意識進行的。在進行儀式的過程中,人們能夠意識到正在發生的一切具有特殊的含義,並且能意識到自己正在融入儀式。儀式要求人們做出特定的舉動。通常,人們需要根據固定的節奏做出動作,這會促使人們感覺到有什麼特殊的事情正在發生。
  • 學習也可以有儀式感  淺談"掛圖作戰"在高三複習中的運用
    以前在普中教高三時,一個校長在高三衝刺時,推崇一種學習方法,叫&34;,就像行軍打仗一樣,在家裡掛一張學習流程圖。當然你也可以起一個響亮的名字,如&34;&34;&34;,流程圖制好之後,嚴格的對照執行。為了激勵自己,流程圖上方可以寫勵志的話,比如&34;,&34;。
  • 生活中的儀式感,讓孩子內心富足
    在孩子成長中,在平平淡淡的生活裡,能有一些這樣充滿儀式感的日子,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生命體驗和美好回憶。,儀式感能夠賦予其特定而持久的紀念意義。青年作家李思園在《生活需要儀式感》中這樣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當日子清苦而平淡時,儀式感能讓你心懷期望,消除困頓;當日子奢華而濃烈時,儀式感能讓你心有所定,化解沉迷。
  • 備考困惑時,或許你需要一種催化劑:儀式感!
    在特別的日子與特別的時刻如果沒有儀式感,生活就像久旱無雨的地面,乾裂且蒼白。 一個朋友是書畫老師,他對生活的熱愛會詮釋到作品中,每當夜深人靜,老婆孩子睡著時,接下來是屬於他對生活和愛好致敬的時光。柔和的聚光燈下,嫻熟且詩意般的筆墨間,一幅幅作品滿帶蘊意而出,上十年如一日,正是這個習慣讓他用特別的儀式感填充了精神生活的角落,表達出對美的追求熱愛,成為生活的主宰。
  • 探索學習不要儀式感,只要簡單粗暴,隨時隨地
    學習需要儀式感嗎?這,比儀式感重要太多,也許比獲取知識或掌握獲取知識技能都更重要。02.探究式學習不要儀式感解開疑惑的小樂,歡歡喜喜。我發現,自己又有一個地方要向孩子學習,那就是隨時隨地探索式學習的習慣。
  • 儀式感成就孩子
    強迫學習……是親爹嗎?是。為什麼孩子被打的鼻青臉腫?不好好學習。其實很簡單的事情。卻因為不當的處理方法,激化問題,產生矛盾。那如何化解呢?有一很重要方法就是增加儀式感。什麼是儀式感?儀式感就是通過一種特定方式增加人們對某件事情深刻認識,或愉悅身心,或記憶不忘,或歷久彌新……中國最傳統的儀式有,結婚,祭祀,時令節氣等。特定的儀式感能夠給人們不同的感受,在思想上產生很大影響。
  • 儀式感是什麼,生活和感情中到底需不需要儀式感呢
    當然對大部分人來說,卻沒有購買整個奶茶店的實力,那我們是否就不應該有儀式感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儀式感」是對生活,對心愛的人的一種態度。這態度來源於真心,表現於儀式。換句話說,真誠的心最重要,儀式其次。
  • 儀式感是小,幸福感是大,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難養出幸福的娃
    所以就沒有在生活中給孩子這種儀式感。有些父母則是認為儀式感是沒有必要的,只會浪費使一些不需要過多虛假的東西,但是其實父母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生活是需要儀式感的,家庭更是需要儀式感的,儀式感的存在能對孩子的內心安全感進行增強,能夠使得孩子的幸福感增強,讓孩子能夠感受到幸福。
  • 生活中的儀式感是什麼?無非柴米油鹽,平平淡淡
    生活需要儀式感,朝生暮死,每一天都是新的重生,尊重每一天遇到的人,體味每一天發生的事,回首才知道自己每一天都很不同。在當今的社會,燈紅酒綠夜夜笙簫充斥著我們年輕人的思想,好像生活就是過一天算一天,每天漫無目的像個行屍走肉一樣。
  • 高三需要儀式感
    人生路漫漫,不僅需要平淡的陪伴,也需要或浪漫或莊重的儀式感。高三也不例外。我校高三自2月14日正式開展「釘釘」直播以來,通過各級領導的指導、老師的精心安排,家長學生通力配合,效果雖差強人意,但老師在這頭,學生在那頭,總感有些力不從心。無疑,這次疫情,所有高三同學將面臨重新「洗牌」!對我們這所學生大多來自偏遠農村的縣城中學來說,情況尤為嚴峻。
  • 張天愛在家吃飯也要穿晚禮服,是儀式感還是作?啥時候需要儀式感
    其實,儀式感本身沒有錯,儀式感也是讓我們生活增加幸福感的一種方式。但是,凡事都要有個度,過分的儀式感其實會並不是一件好事情,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生活中,到底是不是需要儀式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