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有「儀式感」,課堂也是如此。
一、「儀式感」是什麼?
《小王子》一書中,小狐狸說,「(儀式)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簡單理解,「儀式感」就是人們賦予某一天或者某一時刻以一種特殊的體驗,它是人們對心中美好的一種期盼。就如情人節,可能你的愛人在前一周就會幻想,在這特殊的節日中,你會送她什麼樣的禮物,帶給她什麼樣的驚喜?玫瑰一定會有的,還會有什麼呢?是名貴的LV包包,還是你渴望已久的iPad Pro 11,會不會還發一個214或者520的紅包等等。總之,是各種美好的幻想,在這種幻想中,日子變得美麗而愉悅。
二、 為什麼需要「儀式感」?
蔣軍晶老師在他的《讓孩子學會寫作》一書中提到自己偶爾會策劃一些「和名人面對面」儀式感活動,是為了「告訴孩子們要敢想,沒有什麼是不可能實現的,不要被要不遙不可及嚇到了,只要足夠真誠、執著,我們是可以和這個世界交流的。」
這給我們以啟示:「儀式感」是可以達到某種平時不容易達成的目標。
1.「儀式感」可以給單調的學習生活注入新鮮活水。學習生活畢竟單調,日復一日,即使最受歡迎的老師也不可避免會讓孩子們產生審美疲勞。 「儀式感」可以營造一種氛圍,讓這一天、這一次活動變的不一般,就如天天喝飲料,猛然有一天你喝了一杯白開水,頓時感覺到異常甜美,實際上白開水才是生活的常態。
2. 「儀式感」可以提振學生的士氣。有前方的「望梅林」才會有「止渴」的堅持與毅力,讓孩子們昂頭追求前方的美好才不會只關注眼前的「苟且」。仰望未來,讓孩子們充滿嚮往,讓孩子們自我加勁,為下一個即將超越的目標努力,何嘗不是在提振士氣。
3. 「儀式感」可以活躍氣氛,增強學生的比拼力,讓平凡日子變成節日氣氛。對教師而言,儀式感的目的在於讓簡單變成不簡單。可以通過多項活動增強學生的自我學習力、小組凝聚力、學習比拼力,這是一種積極的引導,同樣也是激發孩子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理想秩序的追求,自我實現的認可等等。
三、 怎樣使課堂更具 「儀式感」。
1. 賦予勝利孩子們一些 「特殊權力」。
為滿足孩子們的一點小虛榮心,我會按月設計一些參與感很強的活動,激發孩子們的競爭力、團體協作能力等等。比如講故事活動,只要你贏得勝利,老師會賦予你一些特殊權利。比如,免除下次的值日、體驗輪值一周的學科代表或體驗一周當班長的權利,還可以自動進入「班級評選委會員」參與下月的評選活動等等。小小的承諾微不足道,對孩子而言卻是莫大的榮譽。
2.「儀式感」活動要交叉進行,類別要有所不同,以月周期最為合適。
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心理認可需求,要設計不同類型的活動,交叉進行。每一個活動都應該設計一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內容,既可以消除孩子們同類活動的審美疲勞,又可以轉移注意力,讓他們很快參與到新的準備活動中去。他們可以自由組建自己的團隊,充分調動每一個孩子的積極性,爭取每個孩子都參與其中獲得參與感。第一個月故事大賽之後,第二個月你可以設計「創意金點子」比拼賽,創意班徽、班旗設計賽。這種活動你也許都不需要獎勵,因為作品的被認可本身就是一種激勵,它倒逼孩子們建立團隊,不斷認真思考,積極參與到班級建設中來,讓班級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