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儀式感?
《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和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有時候,你會覺得生活太過粗糙,那是因為你沒有想辦法讓它變得精緻。
只有儀式感,才能讓你放大積極的情緒,化解掉消極的情緒。
讓繾綣在歲月中的日常瑣碎,變成愉悅身心、豐盈靈魂的細水長流。
儀式感可以讓平凡的生活變得優雅。
在電影《蒂凡尼的早餐》中,赫本飾演的Holly Golightly,是紐約上流社會的交際花,每天靠著每小時五十、一百的費用來維持生活。
可就是這樣一個「茶花女」,每一天的每一個清晨,都會穿著黑色的禮服,將自己打扮得優雅精緻,在蒂凡尼櫥窗前那個可以被陽光照到的角落,優雅地吃著自己的早餐。
沒有歲月靜好的安謐, 沒有從天而降的驚喜, 每一天都是前一天的復刻。
而真正的生活是你自己的,在於你怎樣看待。
儘管眼前的高級珠寶她永遠無法擁有,但在空無一人的第五大街,櫥窗玻璃倒影出的不再是身份低微的鄉下女孩,而是熠熠生輝的紐約女郎。
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感?
記得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寫過一本書,叫《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
書裡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想到這兒,記得實習時遇到過一個充滿儀式感的女孩小雯。
實習結束的時候,因為家中緣由我選擇了最早的一班飛機離開。
或許是受到了小雯的影響,那天我們從公司一路走到了宿舍,一路上我們聊了聊實習期發生的種種,而小雯從沒停下來的拍著街邊的風景。
送我上車時小雯塞給了我一個厚厚的信封,她說這是記錄了實習期間我們一起走過的回憶。
可能成年後我們變得很難表達我們時刻變化的情感,在我有些淚目時,
小雯輕輕地抱住了我:
「或許未來我們可能不會再見面,
所以一定要有儀式感的說次再見。」
日常生活中我不是一個注重儀式感的人,甚至可以說活的粗枝大葉,而受到小雯的影響,現在我開始在意每個分別,因為我們都無法預知這次再見會不會有下一次再見。
儀式感帶來的改變
不得不承認,儀式感慢慢改變著我的生活,讓我感覺到日子雖然一天天流逝,卻不會再感到過去緊張和慌亂。
至少在你翻開相冊時你會發現那些回憶歷歷在目,你和當事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你們都在「再見」後期待著下次的相見。
「去期待一路上的意外之喜,溫柔總會不期而遇。」
這些都是儀式感所賦予我的。
林清玄先生在他的散文《品質的生活,從來不是金錢決定的》中,對生活品質和金錢的關係的闡述一針見血。
「生活品質是一種求好的精神,是在一個有限的條件下尋求該條件最好的風格與方式」。
生活中讓人反感的不是「儀式」這件事,是千篇一律的「霸屏儀式感」,不帶真心的「盲從儀式感」以及重在裝逼的「LOGO儀式感」。
願你無需刻意的追求,
不必虛假的營造;
願你於平凡中,
體會生活的美妙;
願你的每一天都充滿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