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繼武:《〈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

2020-12-25 騰訊網

《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商繼武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8月版。

內容簡介

該書作注重本土觀念繼承與西方理論借鑑相結合、理性思辨與文本分析相結合、嚴謹論述與形象表達相結合;內容詳盡,結構嚴密,行文流暢;對欣賞、研究《聊齋志異》的敘事藝術有一定參考價值。

全書近40萬字,共六章。第一章「緒論」,主要宏觀概括《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的創新所在,對《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歷程進行回顧和總結。

第二章「時空敘事:變幻中的奇正相生」,主要辨析敘事時空與時空敘事,論述《聊齋志異》追敘、預敘、非對稱性錯時的敘事功能和藝術效果,分析《聊齋志異》的敘事空間類型和空間敘事運用,揭示其第三敘事空間的文化意蘊。

第三章「敘事序列:與文體形態的肌理共存」,主要在修正西方敘事理論有關敘事序列類型觀點的基礎上,分析《聊齋志異》的基本敘事序列和複合敘事序列(包括接續式、鑲嵌式、並列式和串珠式),進而將敘事序列分析與《聊齋志異》文體類型研究相關聯,為釐清《聊齋志異》文體類型探尋一條新路徑。

第四章「敘事修辭:體豐意腴的獨特生成」,主要探討《聊齋志異》隱喻、懸念、反諷、反覆等敘事修辭格的構成機制、表現形態和敘事效果。

第五章「人物中心移位與群體特徵」在對中國古代小說人物形象塑造歷程做整體梳理的基礎上,描述《聊齋志異》人物中心的移位情況,分析女子、文士的群體性格及移位表現,剖析導致人物群體性格變化的社會文化、文學傳統和作家思想情感等因素。

第六章「敘事情境:多重視角與敘事介入」,在全面分析《聊齋志異》敘事情境基礎上,重點論述敘事視角、敘述聲音的轉換及其敘事功能,分析《聊齋志異》敘事介入的方式和時機,提煉「異史氏曰」的敘事介入功能。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聊齋志異》敘事藝術新創

第二節 《聊齋志異》敘事研究回溯

第二章 時空敘事:變幻中的奇正相生

第一節 敘事時空與時空敘事

第二節 回溯顯意的追敘藝術

第三節 先期言說的預敘藝術

第四節 虛實交織的空間敘事

第五節 《聊齋志異》的第三敘事空間

第三章 敘事序列:與文體形態的肌理並存

第一節 《聊齋志異》文體的歷史關注

第二節 敘事序列:審視文體形態新視角

第三節 複合序列:《聊齋》敘事藝術拓展

第四章 敘事修辭:體豐意腴的獨特生成

第一節 言約意幽的隱喻辭格

第二節 疑波迭起的懸念辭格

第三節 寓莊於諧的反諷辭格

第四節 復現強化的反覆辭格

第五章 人物中心移位與群體特徵

第一節《聊齋志異》人物考察取向

第二節《聊齋志異》的人物中心轉移

第三節《聊齋志異》文士人格的移位

第四節《聊齋志異》女性形象的新變

第五節《聊齋志異》《鏡花緣》文士形象比較

第六節《聊齋志異》《鏡花緣》女性形象異同

第六章 敘事情境:多重視角與敘事轉換

第一節《聊齋志異》敘事情境簡析

第二節《聊齋志異》的敘述轉換

第三節《聊齋志異》的敘事介入

山東大學文學院 王平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和特徵,因此必須對每一種文體的本質特點有所把握。小說這種文體最本質的特點便是講述一個故事,於是,敘事便成為其主要的表現方式。

《嶗山道士》郵票

《聊齋志異》是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的集大成之作,無論是思想內容抑或藝術表現都取得了最高成就,其在敘事方面的藝術特徵也就理所當然地進入人們的研究視野之中。

蒲松齡曾說:「文章之法,開合、流水、順逆、虛實、淺深、橫豎、離合而己。……文貴反,反得要透;文貴轉,轉得要圓;文貴宕,宕得要靈;文貴起,起得要警策;文貴煞,煞得要穩合。」

看來,這位卓越的小說家對敘事謀略確實有著獨到的見解,因此他才那麼會講故事。同樣的事情,到了他的筆下,便那麼一波三折,曲盡其妙,感人至深。清代學者高珩、唐夢賚、餘集、馮鎮巒、何守奇、但明倫等都曾對《聊齋志異》的文本體例、章法句法、寫法技巧展開過評論,有些見解已經涉及到敘事模式等問題。

自上世紀以來,人們更加關注《聊齋志異》的敘事技巧,尤其是魯迅先生對《聊齋志異》的創作藝術作了多方面的概括與評價:「用傳奇法,而以志怪。」「描寫詳細而委曲,用筆變幻而熟達。」「獨於詳盡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

《聊齋圖說》

此後,對《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的研究,基本上延續了魯迅的思路,並加以拓展、延伸。上世紀50年代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學界對《聊齋志異》的思想內容更為偏愛,但對包括敘事在內的藝術成就方面的研究則顯得比較薄弱。

上世紀80年代以後,《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激發了學者們的研究興趣,出現了一批水平較高的論著。這些論著對《聊齋志異》的人物形象、情節結構、文體分類、語言風格和美學特徵作了系統的探討。其中不乏對《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的深入剖析,表明對《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的研究正向縱深發展。

自20世紀末至今,《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有一個顯著變化,即隨著西方敘事理論的介紹傳入,學界的研究視野得以拓展,研究者開始借鑑和嘗試運用西方敘事理論,以嶄新的理論視角和方法對《聊齋志異》的敘事藝術作更加深入而細緻的分析探討。

敘事學以小說文本作為研究對象,提出了一系列關於小說文本分析的批評視角和批評維度,包括敘事模式、敘事視角、角色功能、時序空間、敘事修辭等。

這些批評視角和批評維度採取形而下的批評取向,指向小說文體的本質——敘事,有助於科學地概括小說的文體特徵與結構規律。

《聊齋志異》年畫

西方敘事學是建立在西方敘事作品基礎之上的,能否拿來研究中國古代小說的敘事特徵呢?認真想來,這種擔心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只要是敘事作品,就存在如何講述的問題,敘事學理論恰恰就是研究如何講述的一種理論。

就像運用西方的語言學理論來研究古代漢語,運用西方的美學理論來研究中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一樣,並不存在生搬硬套的問題,學者們的研究實績也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如李永祥先生借鑑俄國普羅普的有關民間文學研究的理論分析《聊齋志異》情愛故事結構模式,不僅視角新穎,且對愛情故事類型的劃分極為細緻,前所未有。

安國梁先生指出《聊齋志異》的「難題求婚型」敘事模式,廣泛採用和改造了民間故事的敘事模式以構建自己的文學天地,實際是一種把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結合起來的成功嘗試,表現出蒲松齡超越自身局限的藝術追求。

許振東先生以「契約」的語義關係,依據文本內容將《聊齋志異》的結構模式分為追求型、考驗型、隱忍型、反抗型、夢報型、諷惡型、贊善型,比較切合《聊齋志異》作品的實際情況。劉紹信將《聊齋志異》的敘事模式分為孤憤諷喻類、遇合邂逅類、勸善因果類、瑣語雜記類等四類。

劉旦宅繪聊齋故事

至於《聊致誌異》敘事修辭、敘事時間、敘事空間、敘事序列等等,都有學者作出了很好的分析論述。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這些研究者能夠牢牢把握住中國古代小說自身的特點,而不是生搬硬套西方敘事學理論。

正是基於上述研究歷史和現狀,尚繼武教授花費數年心血,完成了他的這部力作《敘事藝術研究》。

尚繼武教授的研究思路十分清晰:一是植根於我國古代小說藝術的民族特質和《聊齋志異》本土研究傳統。二是借鑑西方敘事學有關批評理論和分析方法。三是嘗試對《聊齋志異》的敘事藝術進行相對全面的、深入的分析與總結,以深化對《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的認識。讀者可以看出,尚繼武教授的這部大作完全符合他的既定思路。

本書除緒論之外,分別探討了《聊齋志異》的時空敘事、敘事序列、敘事修辭、人物角色和敘事情境等五個方面的問題,基本上涵蓋了敘事學理論所涉及的範疇,並且與《聊齋志異》的實際內容相吻合。

首先,《聊齋志異》大量使用了倒敘、追敘、補敘、不對稱錯時等敘事策略。將現實世界的自然時間、虛構人物的心理時間和仙界鬼域的變異時間等性質不同的時間形態交織在一起,把事件敘述得撲朔迷離。突破了史學的敘事情境模式,將全知全能敘事與限知敘事等多種敘事視角結合起來。利用限知敘事視角、人物視角等敘事策略,收放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敘述行為。

連環畫《促織》封面

《聊齋志異》具有多層次、交互性的敘事空間結構,夢境、仙境、妖境、畫境、鬼境等虛幻空間都是作者著意描繪的空間,與擬實空間有著複雜的續接關係和互動關係,不再簡單地作為後者的附庸、陪襯、點綴而存在。

其次,眾體兼備,新在「傳奇」。所謂「新在傳奇」,一是《聊齋志異》中的傳奇體作品蘊含著更豐富的敘事藝術、更強烈的感染力。二是《聊齋志異》中傳奇體作品有了新的超越,進一步延展了敘事時間,故事情節更加起伏多變,敘事線條更加錯綜複雜。

將故事中擬實空間的時間和仙界鬼域等虛幻空間的時間置於不對等的狀態中,即擬實空間的一定的時間長度,短於或遠過仙界、鬼域或夢境等虛幻空間的時間長度,形成一種時間上的疏離與錯位,不僅令小說中的人物驚訝不已,也使讀者產生難以言說的況味。

再次,《聊齋志異》對隱喻、懸念、反諷、反覆等敘事修辭運用得十分成功,構成《聊齋志異》的作品主體是寫意小說,不是寫實小說。《聊齋志異》藉助於喻體系統,調動讀者已有的社會、人生經驗,引領讀者由表入理地理解接受虛幻世界。

《聊齋志異》使用的隱喻敘事辭格主要有語句隱喻、意象隱喻、行動隱喻和整體隱喻四種。《聊齋志異》的懸念不僅類型豐富,解懸的手法亦趨於多樣化,而且設置懸念的機制更加完備,形成了獨特的修辭藝術。《聊齋志異》構成反諷及反覆修辭格的方式也多種多樣。

李燕繪《聊齋之中常見君》

第四,人物中心轉移,敘事切近民間。《聊齋志異》實現了唐傳奇以來文言小說人物中心的第三次整體轉移,人物中心進一步向社會底層趨近,絕大多數人物的身份是貧寒書生、商人、農民、鄉醫、僧人、市井無賴以至於無業可操、無地可種、無家可歸的人。尤其是眾多的女子形象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隨著人物中心的轉移,人物生存活動的內容與方式也發生了重要轉變,從而實現了敘事的民俗化。

第五,融情志入敘事,提升小說品格。《聊齋志異》蘊含的思想情感具有鮮明的自我特性,字裡行間激蕩著一腔熱情,流溢出一脈憤慨。《聊齋志異》不僅以敘事的波折起伏、情節的奇異醒目來吸引讀者,更以開闊的視野、深邃的目光、理想的魅力、批判的力量去震撼讀者。

因為有作者的主觀情志在場,故時而激越憤慨,時而悽涼滿懷,時而熱烈爛漫,時而幽靜閒淡,時而幽默睿智,不一而足。加上作者雅淨峻潔、典重繁富的文筆,成就了《聊齋志異》作品的多樣化形態:有些作品貼近現實,注重常態,是為寫實小說;有的作品兼具意境美、情感美和節奏美,成為詩意小說;有的作品意味雋永,發人深思,成為寫意小說乃至寓意小說。

尚繼武教授現供職於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其教學與科研任務肯定十分繁重。但自2006年開始,短短十年便先後在《明清小說研究》《江漢論壇》《文藝評論》《廣西社會科學》《蒲松齡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現在又完成了這部力作,可見其勤奮與執著。

蒲松齡畫像

我雖與繼武教授尚未謀面,但都對蒲松齡及《聊齋志異》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研究興趣。在這部大作即將付梓之際,繼武教授希望我能夠談談自己的讀後感受,我便參考繼武教授的大作,寫下了以上數語,聊為之序。

後 記

夏夜、流水、鳴蟬;鄉親、笑語、旱菸。打麥場上說鬼狐,興奮驚懼聯翩。

世人皆有夢想,這夢想走向未來。我似乎沒有什麼夢想,有的只是驀然回首。文首戲擬的半闕《西江月》所描繪的,就是我童年生活景象之一,其中「興奮驚懼聯翩」,就是我初次接觸「鬼狐故事」真切的體驗。

村裡有兩位老人擅長講「鬼狐故事」:一位是我的莊鄰,早年走南闖北討生活,見多識廣,頗具民間藝人的天賦;一位是我的外祖,喜歡讀點閒書,聽點小曲,有點鄉村知識分子的模樣。

老莊鄰講故事,全然一派說書人的範兒:要打開一片場子,架起一張小桌,抓一把油煎的「知了猴」(「知了猴」即「蟬蛹」,由我等痴迷聽書的三五村童前一天夜間捉來奉上),粗瓷小碗註上濁酒,咂一口酒拈一隻「知了猴」,然後如受眾星擁簇一般開講。

馮遠繪《蒲松齡採風圖》

外祖講故事,只要一張藤躺椅,一壺清茶,找個僻靜的地方,點燃艾草、薄荷草擰成的驅蚊香,對著我一個人慢條斯理地講。

老莊鄰眉飛色舞,說唱兼具,聲情並茂,聽得我們時而捧腹不止,時而毛骨悚然;外祖則冷靜得多,從開講至吩咐我回家睡覺,一直躺在藤椅上,偶爾半起身抿口茶水。

外祖經常冒出一句「一時時月」,接著就是一陣稀奇古怪的話,聽得我茫茫然然,他不得不停下來,用我能聽得懂的話再講一遍。如今,老莊鄰已然仙去,外祖也已作古。當年的打麥場熱鬧不再,我也鮮有機會在夏夜重遊舊地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聊齋志異》,我才明白兩位老人的故事均源自該書(外祖說的「一時時月」,其實是「異史氏曰」)。

蒲松齡是山東人,我的祖輩也生活在山東,我便以魯人自居,加之童年對聊齋故事的記憶,自然對《聊齋志異》油然生出一股親切感。到江南求學,在陳桂聲先生主講的文學史課上對《聊齋志異》及蒲松齡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

王明明繪《蒲松齡先生講書圖》

告別大學校園之際,塗師小馬先生題詞贈別,詞曰:「常憶東吳時節,楓葉顛狂頏頡。荏苒三春飄,春再櫻花空烈。空烈、空烈,留待尚君攀折。」一片殷切情意囑我以再次負笈東吳。因種種緣故,終未能如塗師所望。

自此,再無夢想,只在工作、生活、閒暇之餘,研讀《聊齋志異》以自娛,零零星星地積累了一些文字,聊以留住往昔的片段時光。

轉瞬已屆知天命之年,閒坐靜思,無端有「日暮鄉關何處是,長安不見使人愁」的悲感。祖輩因動蕩饑荒,遂遠離鄉土;父輩為生活所累,常攜妻小輾轉於蘇魯兩地;自己因求學、工作,更是數次卜居遷移。如此一來,故鄉遙不可及,家鄉也變動不居。

遠離大陸多年的余光中回想起故鄉,在《聽聽那冷雨》傾訴說:「不能撲進她懷裡,被她的裾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我將零星的文字集聚一處,將回憶定格在書卷中,也算是被遠逝的童年、慈祥的外祖和夢中的故鄉的「裾邊掃一掃」吧!

在以《聊齋志異》為秉燭之友的日子裡,承蒙南京大學張宏生教授、蘇州大學陳桂聲教授、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陳留生教授給予殷切教誨與悉心指點(此讓我倍感「三生有幸」),得到了山東蒲松齡紀念館王清平女士的熱忱相助以及《明清小說研究》《江漢論壇》《文藝評論》《蒲松齡研究》等期刊提供刊發相關成果的機會,承受著朋友的熱情激勵和家人付出的辛勞。

豐子愷繪蒲松齡

付梓前,承連雲港社科規劃辦將研究立項為社科規劃項目,同事王林教授、張伶女士精心校閱書稿並提出了許多切中肯綮的修改意見,南京大學出版社金鑫榮社長、李亭編輯、郭豔娟編輯鼎力相助,拙作才得以順利問世。

而我欽慕已久的山東大學王平教授,不責我以相請之唐突,慨然為拙作撰寫序言,提攜之情,令我感動。師長、同事、朋友、家人的深情厚誼,當銘記不忘!

書中引用、借鑑了先賢時達的研究成果、學術觀點,因篇幅所限,無法一一道謝,請允許一併致以誠摯的謝意!

歲值丁酉,序屬荷月。尚繼武志。

作者簡介

尚繼武(1970— ),山東臨沂人,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授,主要從事古代文學、教師教育研究。

相關焦點

  • 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研究論著一覽
    一、汪玢玲:《蒲松齡與聊齋志異研究》內容簡介該書探討了《聊齋志異》中的民間典故、鬼狐文化,以及蒲松齡的思想特徵、創作取向等重要話題,同時還將聊齋俚曲納入研究視野,以《琴瑟樂》為標本,進行美學諸要素的研究,具有開拓性意義;對蒲松齡的一些民俗性雜著
  • 中國古代故事,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大家好,我是曾利嫻,今天帶大家來探討《聊齋志異》的創作方法是什麼?《聊齋志異》的思想內容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聊齋志異》是一部搜抉奇怪、「事涉荒幻」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同時也是蒲松齡「觸時感事」的「孤憤之書」。其創作方法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神話的現實化和現實的神話化。馳想幻域,映照人間,立足於現實並以表現現實為終極目的。
  • 探訪蒲松齡博物館,才知道原來《聊齋志異》在國外竟然這麼火?
    1880年英文版《聊齋志異》。山東淄博蒲松齡紀念館藏。 《聊齋志異》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堪稱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1916年英文版《聊齋志異》。山東淄博蒲松齡紀念館藏。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
  • 《聊齋志異》是擁有外文翻譯語種最多的一部中國古典小說
    新華網濟南4月21日電 在蒲松齡故裡山東省淄博市參加第二屆國際聊齋學術討論會的學者今天說,《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擁有外文翻譯語種最多的一部小說。  山東大學教授馬瑞芳說,《聊齋志異》開始外傳東方國家的時間是十八世紀下半葉,開始外傳西方國家的時間為十九世紀中期,而以傳入日本的時間為最早。
  • 《聊齋志異》被譯成29國文字,有60餘種外文版本,主要譯本有哪些
    《聊齋志異》被譯成29國文字,有60餘種外文版本,主要譯本有哪些《聊齋志異》主要的外語譯本有哪些?《聊齋志異》早在一百多年前,已經出現過單篇譯文,隨後不斷有各種譯本問世。據學者研究,目前《聊齋志異》有二十多種各國外語譯本。
  • 聊齋志異: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悽美、悲催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全書共有490餘篇,都寫的狐仙、鬼妖、人獸等事務。蒲松齡出身沒落地主家庭,幼時聰明,然而一生科甲不利、生活清貧。這些看似荒誕的故事及藝術形象,其實都有紮根於社會的思想內容基礎,並由此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及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和愛憎等思想感情,其中,也熔鑄了作者自己的感受,寄託了作者自己的孤憤心情。《聊齋異志》中所描繪的,都透露出作者對科舉制度的鄙夷,對封建社會的厭惡和對當朝官員腐敗的仇視。
  • 揚州為蒲松齡唯一遠遊地 多篇《聊齋志異》故事源於寶應
    」,在揚州八怪紀念館開展,蒲松齡紀念館向揚州八怪紀念館贈送《聊齋志異》手稿影印本一套。《聊齋志異》的故事,有揭露當時社會黑暗、政治腐敗,鞭撻貪官酷吏,同情窮苦善良民眾的;有抨擊科舉制度的罪惡和弊端的;還有寫男女之間真摯愛情的。這些故事的主題思想自然和蒲松齡在寶應一年的幕賓生活有關,而直接源於寶應傳說的至少有30多篇。在昨天的開展儀式上,蒲松齡紀念館向揚州八怪紀念館贈送《聊齋志異》手稿影印本一套。
  • 聊齋志異:鬼怪、動物和人的互動,反映的卻是真實的人間萬象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中國古典文學精品,魯迅先生稱之為 「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所說的 「傳奇法」,是指作品借幽冥鬼怪狐妖之說諷喻世情,名為寫冥界事和人,實則筆筆寫現實中習見者,此之為 「影射」。在《聊齋志異》描寫人狐婚戀的故事中,狐女多被作者賦予了世間佳麗的美好品質,她們多以自薦枕席的方式與男子結合。
  • 《聊齋志異》:鬼神故事中蘊含的深刻思想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蒲松齡在書齋中設了一個茶棚,專門詢問一些奇聞異事,然後把聽來的這些事情加工潤色之後記錄下來,《聊齋志異》便由此而生。
  • 聊齋志異:妖狐鬼魅更具人性之美!
    讀完《聊齋志異》,深深震撼於其中的妖狐鬼魅。《聊齋志異》中,每一個妖、狐、鬼、魅都比人更具有人性美。人們常:「人有情,鬼無情。」其實不然,有情的往往是人們所懼怕的鬼魅,冷酷無情的往往的有文化、有文明的人類。
  • 聚焦中國敘事學研究與發展
    綜觀40餘年來的發展歷程,中國敘事學研究大致可分為介紹運用結構主義理論的成果、關注中國文學敘事特色、對話交鋒西方敘事學理論、努力建構中國敘事學派等四個階段。在講學中,他介紹了普羅普的《民間故事形態學》,並運用格雷瑪斯的語義方陣理論來分析《聊齋志異》中的《鴝鵒》和《畫馬》,引起學界的持續關注。  對西方敘事學的介紹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末。王泰來等人編譯的《敘事美學》和張寅德編選的《敘述學研究》,從整體上呈現了西方結構主義敘事學的面貌。
  • ——論汪曾祺從《聊齋志異》翻出的「新義」
    (吳敬梓著,張慧劍校註:《儒林外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112—113頁)[22] 蒲松齡:《考城隍》,《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第1—2頁。[23] 但明倫評《考城隍》,《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第3頁。[24] 唐夢賚:《唐序》,《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序言第5頁。
  • 名著閱讀:《聊齋志異》知識點匯總
    蒲松齡曾寫過《日用俗字》《農桑經》《藥崇書》《婚嫁全書》《歷字文》等通俗讀物,這些著作體現了蒲松齡面向大眾的文化關懷,而這種關懷也構成了他與其他小說家不同的精神品格他創作的著名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郭沫若曾這樣評價他:「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 印度挑起中印邊境矛盾,《聊齋志異》中的車夫給出了答案
    予謂不信,請看《聊齋志異》中的《車夫》一文:有車夫載重登坡,方極力時,一狼來齧其臀。欲釋手,則貨敝身壓,忍痛推之。既上,則狼已齕片肉而去。乘其不能為力之際,竊嘗一臠,亦黠而可笑也。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文學名著,現在的教育,在焦慮心態主導下,拼命拔高几乎成為主流,就有小學語文老師要求學生看《聊齋志異》,而且還規定要看原著。這,簡直是喪心病狂之舉。
  • 幻書啟世錄聊齋志異嬰寧攻略 嬰寧契印搭配&陣容推薦
    角色圖鑑&技能介紹幻書啟世錄聊齋志異嬰寧是遊戲中非常強力的一個幻書角色了,嬰寧的爆發能力非常強,可以輕鬆適配各種陣容搭配,也是完全值得3保1的陣容頭牌角色。聊齋志異嬰寧契印搭配和陣容該怎麼選擇呢?這就來了解下吧。
  • 《聊齋志異》:不僅是狐妖鬼怪的故事,更是人生的哲學
    蒲松齡一生窮困潦倒,將自己的一腔孤憤都傾注在了《聊齋志異》中。很容易就能發現,在蒲松齡筆下的狐妖鬼怪與民間傳說中殘忍的形象不同。聊齋中的鬼怪狐妖,大多容貌姣好、平易近人、美麗多情,是世人心目中最理想的伴侶形象。除此之外,她們都還有一個共同點。
  • 《聊齋志異》中,蒲松齡遇見「神仙顯靈」的現象,如今卻也很常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也稱聊齋先生,是清朝一位著名短篇小說家。而他所撰寫的《聊齋志異》很多都不是憑空想像捏造的故事,而是真實存在的事情。比如半夜江上鬧鬼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一種罕見發光的水藻鬧出的大烏龍。
  • 《聊齋志異》描繪的官場:「官貪吏虐」令人髮指
    先生走得非常突然,去年他心臟病加重以後,有一段時間一度不能寫作。6月4日,李文海先生最終為清史研究校訂完成了《〈聊齋志異〉描繪的官場百態》一文。誰知3天之後傳來噩耗,先生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斯人雖逝,壯文猶在。本刊決定刊發先生的絕筆,作為對先生最好的紀念。  蒲松齡自己稱《聊齋志異》是一部「孤憤之書」。他通過談狐說鬼,講神論怪,宣洩和傾吐著自己對種種社會現實的滿腔悲憤。
  • 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其後盛華不再
    今天我們來講一下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目的是為了加深大家對這本書的認識,增強這本書的文化影響力。一、來看作者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濟南府淄川人,也就是個山東大漢。清代傑出文學家、小說家。
  • 名著導讀《聊齋志異》世界上最美的寓言
    蒲松齡曾寫過《日用俗字》《農桑經》《藥崇書》《婚嫁全書》《歷字文》等通俗讀物,這些著作體現了蒲松齡面向大眾的文化關懷,而這種關懷也構成了他與其他小說家不同的精神品格他創作的著名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郭沫若曾這樣評價他:「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