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鬼怪、動物和人的互動,反映的卻是真實的人間萬象

2021-01-18 微雨憑瀾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中國古典文學精品,魯迅先生稱之為 「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所說的 「傳奇法」,是指作品借幽冥鬼怪狐妖之說諷喻世情,名為寫冥界事和人,實則筆筆寫現實中習見者,此之為 「影射」。

在《聊齋志異》描寫人狐婚戀的故事中,狐女多被作者賦予了世間佳麗的美好品質,她們多以自薦枕席的方式與男子結合。而在與人的交往中她們往往被人與社會同化,回歸到禮教規範框架中。這些故事體現了作者對知己情結的渴望,以及對自身婚戀的詩化設計等創作心態。

此外,蒲松齡偶爾也會用短小的文字,給我們展現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動物世界,這些大小功物,也是蠻拼的。講文氣、重友誼、有策略、不苟且,有的充滿這「義」,也有的充滿這「俠」,在動物本施行為的背後,卻也有值得人類學習的地方。

蒲松齡還在《聊齋志異》中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和渲染民俗文化,其中著墨最多的便是遊娛、競技民俗。遊娛、競技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與社會風貌、人的生活、人的性情關係密切。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遊娛、競技民俗的興盛,與統治階級的喜好相隨,很多成為百姓艱難痛苦生活道路上的荊棘。

揮之不去的人狐情未了

《聊齋志異》又名《鬼狐傳》,其中涉狐作品 82 篇,以狐女為主角,演繹「人狐戀」者逾30 篇。《聊齋志異》中的狐女被賦予了諸多美的品質:美麗、多情、善良、機智,她們為男人帶去了風流豔遇,子孫盈堂,榮華富貴,成為男子視角下的賢妻良母。

作品中的人狐戀為我們構建了一個「人狐情未了」的愛情童話世界。上古時代狐崇拜最初表現為瑞獸崇拜。《太平廣記·瑞應篇》載:「周文王拘羑裡,散宜生詣塗山得青狐,以獻紂,免西伯之難。」這裡狐是被視為瑞物的。

漢代以後狐多被視作妖獸。《說文解字·犬部》:「狐,妖獸也,鬼所乘之。」東晉以後,狐開始成為女性的象徵。明清時期狐小說大量出現,《聊齋志異》中美豔的狐女紛至沓來,與男子極盡繾綣,演繹了一幕幕精誠感人的愛情故事。

《聊齋志異》中的狐女多是「美狐」,如仗義助人的嬌娜,清純內斂的青鳳,天真爛漫的嬰寧,秀婉寬宏的蓮香,智勇率真的小翠等。《聊齋志異》中的狐女與男子的婚戀方式一般有兩種。

一種是「情盡而散」型,即狐與男子結合,當男子身亡或感覺塵緣已盡,便飄然離去。《汾州狐》《狐夢》《狐妾》即是此類。另一種則是「白頭偕老」型。她們與自己的男人朝夕相守,情真意切,即使自身的狐狸身份為人所知,也不離不棄,《蓮香》《青鳳》《嬌娜》為其代表。

蒲松齡筆下的狐女與男人的相期相守甚至展示了人類情感的最高境界。《嬰寧》中的嬰寧可謂是作家心目中至善至美女性的樣板,寄託了作家對女性的審美理想。天真爛漫的嬰寧,活潑開朗而又憨態可掬,她的居所雅靜溫馨,一如其性情之高潔,她愛花成痴,笑聲怡人。

作者在篇末「異史氏曰」中盛讚:「我嬰寧……」一個「我」字,即表達了作家由衷的珍愛之情。對於狐女們的人情味兒,魯迅給予了中肯的評價:「花妖狐媚,多具人情,和藹可親,忘為異類。」但是作者也沒有忘記對其動物屬性的刻畫。

比如她們的皮膚光滑柔細:「肌膚溫和」(《蓮香》),「髀肉如脂」(《董生》);同時她們身材矮小、體態輕盈:「入懷香軟,輕若無人」(《狐夢》),「忽有美人入,身長不滿三尺」(《秦生》)。因而這些狐女具有人的屬性同時,也具有狐的本質特性。

《聊齋志異》是一部「孤憤」之書。蒲松齡也坦言書中是有寄託的,正所謂「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這個寄託就是借紅顏佳麗的溫情,實現失意文人的自我設計,是一種窮而後幻的自我療救。

「人生大半不如意,放言豈必皆遊戲,緣來緣去信亦疑,道是西池青鳥使,一群姊妹雜痴嗔,翠繞珠圍索解人!」這段夫子自道,點明了他醉心構建人狐情戀故事的內在動因,即讓痴嗔的紅顏佳麗來撫慰自己內心的創傷。

蒲松齡一生迷戀科考,但屢戰屢敗,他渴望自身的價值被人了解認可,但現實的白眼又讓他深諳人生況味,於是便在「青林黑塞間」用幻化的手法尋求紅顏知己,這樣,諸多美豔的狐女便紛至沓來,甚至「揮之不去」。

蒲松齡筆下的人狐戀情,無疑是在倡導人的個性解放並為男女婚姻自由張目,這是對晚明個性解放思潮的繼承和發展,但作者卻身處文網森嚴、理學昌熾的清代,他的這種個性解放的吶喊聲,終究會被強大的社會意志和強權力量所吞噬,狐女的野性與自由被社會所同化的過程,正傳達出作家內心的痛苦與無奈。

展現生活場景的娛樂民俗

文學是反映生活的,蒲松齡在 《聊齋志異》裡,對社會現實中的娛樂民俗進行了真實的描繪和反映,以揭示當時的社會風氣,展現社會的陰暗面。

《促織》中作者圍繞一頭促織,寫了一篇奇文。各級官府奉天子進貢促織之命,民間養蟋蟀鬥蟋蟀,貪官乘機敲詐勒索,老百姓深受迫害,是必有之事,不奇。老實的成名交不出促織,屁股被打得膿血流離,是必有之事,也不奇。

說它是奇文,主要奇在由促織引發的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故事。「促織之戲」是鬥蟋蟀的遊戲,是「遊俠兒」的娛樂。在此作者藉助娛樂民俗,生動地展現天子的娛樂和封建官僚的升遷發跡,是建立在百姓苦難之上的,抒發了憤懣不平之感。

《口技》中述寫: 幕布拉上,並沒有交代要說什麼口技,只聽九姑、六姑、四姑,還有婢女、貓兒,見面寒暄,絮絮不休,恰如農村婦女走家串門,婆婆媽媽,說個沒完。此外還有摺紙磨墨、投筆擲冒、撮藥包裹,各種聲音聽之了了可辨。直到後來才點明是在說口技。

《偷桃》是一篇描述魔術師表演上天偷桃的節目。早在三百年前,我國的民俗娛樂節目魔術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作者不僅記敘了偷桃節目的精彩表演和變幻神奇的藝術效果,而且從側面表現出舊時代魔術師艱難的處境和內心的悲苦。

《鴝鵒》中「其鄉有養八哥者,教以語言」,表明爾虞我詐、欺騙成風的社會,才有這樣善騙的八哥。《王成》一文中寫王成賣鵪鶉,反映了當時社會上鬥鵪鶉的民間娛樂活動。

《聊齋志異》中很多關於民俗娛樂的描寫,這些民俗娛樂,同樣也給人民生活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作者大膽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並予以嚴厲的批判和辛辣的嘲諷,憤世嫉俗之情,充溢於字裡行間。

不得不說的動物「俠義」之舉

蒲松齡一向有侯客情結。在書中他點讚一隻路見不平的猛禽,稱其為「禽俠」。因為這隻鳥作為武俠式的鳥類出現,來為弱者打抱不平。

天津某處寺廟的屋德上,有鸛做的窩,有一天窩裡的小鸛鳥剛剛長毛。卻被廟裡的一條巨蛇給吞了。鸛爸爸和鸛媽媽為此哀鳴歌日。

過了三年。鸛鳥以為大蛇應該走了。又來屋槽下搭窩生子,沒想到,又把那條可惡的蛇給招來了。鸛爸爸和鸛媽媽大驚飛走了。

過了一會兒,天空中來了一隻大鳥。展開翅膀,把太陽都遮蓋住了,這位禽類大俠果然武功非凡,輕功和出擊速度都報了得。「乃一大鳥,真蔽天目,從空疾下,以爪擊蛇,蛇首立墜。」鳥大快出手迅捷,打擊力度大,一下子就把蛇腦袋始打斷了。

原來鶴爸和鸛媽是搬救兵去了。懲罰了巨蛇之後,鳥大俠也不求報酬,拍拍扭膀,不帶走一片雲彩,高飛而去。鸛鳥爸媽感激地送了好遠。

在《義鼠行》中有這樣一段故事。兩隻老鼠外出,其中一隻被蛇吞掉了。另一隻則憤怒地盯著吞掉其夥伴的蛇,但又懾於蛇威不敢上前。蛇吃得飽飽的想去睡覺,進入蛇洞一半的時候,小老鼠就上來咬蛇尾巴。蛇轉身出來,老鼠又跑掉。

等蛇再進入洞口一半,勇敢的小老鼠又跑上來咬蛇尾。此時的蛇,因為腹中有食,行動不夠敏捷,因此怎麼也追不到老鼠。如此三十五次,蛇實在不堪其擾,於是「吐死鼠於地上」小老鼠上前,嗅著同件的遺體,好像是在哀悼,然后街著它走了。

結語:人與鬼怪和動物的互動,是《聊齋志異》特有的藝術魅力

《聊青誌異》裡講得最多的,就是鬼怪和動物,不過表面上講的是這些,其實講的還是人。鬼怪和動物只是一層精奇的偽裝,裡面全都是充調了人的本質,算不得是真正的動物,蒲老師的興趣主要還在人類社會。

《聊齋志異》巧設冥界幻境,真幻結合,寓真於誕,假中求真,避實擊虛,虛實相生,用一篇篇神奇的鬼怪故事,把人類社會的醜陋和黑暗,以及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就是《聊齋志異》獨特的藝術魅力。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不僅是狐妖鬼怪的故事,更是人生的哲學
    在蒲松齡的筆下,刻畫了這樣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狐仙、鬼怪、花妖,都與人類發生了各式各樣的情感糾葛,怪力亂神,讓人嘆為觀止。蒲松齡一生窮困潦倒,將自己的一腔孤憤都傾注在了《聊齋志異》中。很容易就能發現,在蒲松齡筆下的狐妖鬼怪與民間傳說中殘忍的形象不同。聊齋中的鬼怪狐妖,大多容貌姣好、平易近人、美麗多情,是世人心目中最理想的伴侶形象。除此之外,她們都還有一個共同點。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為什麼裡面總是離不開狐狸、書生、妖魔鬼怪
    《聊齋志異》是我兒童時代就很愛看的書本,那書中的情節全是人與鬼,和狐狸精的愛情故事,很感人,也很真摯。但那時候還小,不懂世事,不知道是作者在借題發揮,傻傻的還以為世上真的有那麼多情的鬼怪,和那麼專一的,又懂得感恩的狐狸精呢!
  •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前言眾所周知,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塑造了一大批與人發生情感糾葛的妖狐鬼怪,例如《聶小倩》中的善良女鬼聶小倩,《小翠》中的率真狐女小翠,《翩翩》中的體貼仙女翩翩。《聊齋志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和傳統意識中的鬼形象大相逕庭的女鬼。據統計,《聊齋志異》中有80多篇中的主角為女鬼。
  • 名著閱讀:《聊齋志異》知識點匯總
    蒲松齡曾寫過《日用俗字》《農桑經》《藥崇書》《婚嫁全書》《歷字文》等通俗讀物,這些著作體現了蒲松齡面向大眾的文化關懷,而這種關懷也構成了他與其他小說家不同的精神品格他創作的著名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郭沫若曾這樣評價他:「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 名著導讀《聊齋志異》世界上最美的寓言
    這類故事在《聊齋志異》裡為數最多,也是最能引起讀者的興趣的,如《嬰寧》《青鳳》《連瑣》《連城》《魯公女》等。此類故事情節大多為富有才情的書生或公子在打發孤獨寂寞的讀書生活過程中,偶遇由鬼怪狐妖幻化成的美貌女子。兩人一見鍾情後,由於各種原因又暫時分別,此後歷經磨難,有情人終成眷屬。有學者指出,聯繫蒲松齡的個人生活情況,有理由認為這正是由他自身孤獨寂寞的際遇而生發的幻想。
  • 中國古代故事,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大家好,我是曾利嫻,今天帶大家來探討《聊齋志異》的創作方法是什麼?《聊齋志異》的思想內容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聊齋志異》是一部搜抉奇怪、「事涉荒幻」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同時也是蒲松齡「觸時感事」的「孤憤之書」。其創作方法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神話的現實化和現實的神話化。馳想幻域,映照人間,立足於現實並以表現現實為終極目的。
  • 聊齋志異: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悽美、悲催
    據說,蒲松齡在他居住的附近設一茶棚,凡是進來的人只要講一些奇聞異事,就可以免費喝茶。然後,蒲松齡就把聽來的這些事情加工潤色後記錄下來。這些看似荒誕的故事及藝術形象,其實都有紮根於社會的思想內容基礎,並由此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及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和愛憎等思想感情,其中,也熔鑄了作者自己的感受,寄託了作者自己的孤憤心情。
  • 《聊齋志異》故事之十三——偷桃
    這或許是《聊齋志異》中為數不多的幾篇作者以自己第一人稱來寫的故事,或許這個故事的內容是蒲松齡先生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事吧。故事梗概是這樣的:圖片源自網際網路《聊齋志異》之十三——偷桃在我還做童生的時候,有一次在濟南,快要過春節了,有個習俗,過春節前一天,各行各業都要吹吹打打
  • 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研究論著一覽
    》本事考證《聊齋志異·姊妹易嫁》本事考證《聊齋志異·金和尚》本事考《聊齋志異·金和尚》的史學及民俗學價值奚林和尚事跡考略《聊齋志異·李象先》中的李象先其人內容簡介《聊齋志異》收錄志怪小說近500篇,內容或譏刺官貪吏虐,抨擊科場積弊、考官暗昧,嘲諷惡劣世風,或歌贊青年男女愛情,頌揚英烈豪傑、巾幗奇人以及清慎廉明的良吏,雖在藝術手法上談狐說鬼,時涉荒誕,然其鋒芒所向和為文之旨唯在諷世與救世,全書廣泛、深刻地反映了那一時代的真實風貌與世態,堪稱我國古體小說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 尚繼武:《〈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
    第一章「緒論」,主要宏觀概括《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的創新所在,對《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歷程進行回顧和總結。 第二章「時空敘事:變幻中的奇正相生」,主要辨析敘事時空與時空敘事,論述《聊齋志異》追敘、預敘、非對稱性錯時的敘事功能和藝術效果,分析《聊齋志異》的敘事空間類型和空間敘事運用,揭示其第三敘事空間的文化意蘊。
  • 蒲松齡:聊齋志異,所有偉大背後都有一份愛情
    明末清初,蒲松齡出生在一戶落魄地主家,誰也沒想到真的一生執著於科舉卻屢次落榜的落魄文人最終卻憑藉一本志怪小說聊齋名傳至今,更少有人知道,他之所以寫鬼怪狐妖,起因卻是他的老婆。眼看兄弟幾人就差反目,柏松玲的父親便決定將兄弟幾人分家。蒲松齡生性淡薄,妻子劉氏又賢惠重情自然是爭不過生性潑辣的兩位嫂嫂分到的家產,僅有些許薄田和三間四壁透風的屋子。
  • 蒲松齡《聊齋志異》其實是一部「孤憤」之書,而非志怪小說
    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於斷髮之鄉;睫在眼前,怪有過於飛頭之國。遄飛逸興,狂固難辭;永託曠懷,痴且不諱。展如之人,得勿向我胡盧耶?然五父衢頭,或涉濫聽;而三生石上,頗悟前因。放縱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廢者。松懸弧時,先大人夢一病瘠瞿曇,偏袒入室,藥膏如錢,圓粘乳際。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長命不猶。門庭之悽寂,則冷淡如僧;筆墨之耕耘,則蕭條似缽。
  • 聊聊《聊齋志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聊齋志異》大家都不陌生,它既是中國文學耀眼的瑰寶,更是世界文學的一顆璀璨明珠。前人稱為「空前絕後之作」。郭沫若先生說過「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齡一生落魄孤獨。蒲松齡在他的《聊齋自志》中,說他自己是一個病瘦和尚投胎。
  • 《聊齋志異》中,蒲松齡遇見「神仙顯靈」的現象,如今卻也很常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也稱聊齋先生,是清朝一位著名短篇小說家。而他所撰寫的《聊齋志異》很多都不是憑空想像捏造的故事,而是真實存在的事情。比如半夜江上鬧鬼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一種罕見發光的水藻鬧出的大烏龍。
  • 《聊齋志異》中最詭異的一個女子,不知為何這個姑娘總是面帶笑意
    在清代前期,以才子佳人和市井家庭生活為題材的小說空前盛行,小說家的審美趣味從歷史故事和神魔世界更多地轉向了現實社會。蒲松齡生在明清易代的亂世 ,從青年時期便熱衷於記述神仙鬼怪等奇聞異事,他把黑暗的社會現實與個人遭遇的坎坷造成的「孤憤」、「狂痴」的人生態度融入了作品中,收集民間傳說、以野史佚聞為創作憑藉,融入自己的個性創造加工,於康熙十八年將已有篇章結集為《聊齋志異》。《聊齋志異》中,筆者最喜歡的故事便是嬰寧。
  • 《聊齋志異》黑獸和鴝鵒
    孫某,瀋陽人,一次和朋友相約爬山,在山頂聚會。站在山頂往下眺望,發現一隻老虎嘴裡銜著東西走來,到了一棵樹下,用爪子在地上挖個坑,將嘴裡銜著的東西放進去埋好,而後離開。孫某派僕人過去查看埋的什麼東西?結果,僕人挖出來一隻死鹿,於是把鹿抬走,把坑重新填土埋上。
  • 聊齋志異:妖狐鬼魅更具人性之美!
    讀完《聊齋志異》,深深震撼於其中的妖狐鬼魅。《聊齋志異》中,每一個妖、狐、鬼、魅都比人更具有人性美。人們常:「人有情,鬼無情。」其實不然,有情的往往是人們所懼怕的鬼魅,冷酷無情的往往的有文化、有文明的人類。
  • 《聊齋志異》:鬼神故事中蘊含的深刻思想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蒲松齡在書齋中設了一個茶棚,專門詢問一些奇聞異事,然後把聽來的這些事情加工潤色之後記錄下來,《聊齋志異》便由此而生。
  • 讀《聊齋志異》篇目《澂俗》:人變成老鼠,是習俗還是兇殺案?
    風俗習慣是一個地方的人在長期的生活中養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生活方式。 比如說過春節貼春聯、吃餃子就是我們漢族特有的風俗習慣。那麼有一些風俗習慣是非常奇怪的,甚至說是非常怪異的,也是讓人不能理解。但是有一些風俗習慣還是能夠在人們的接受範圍之內,但是有一些卻是讓人感到匪夷所思了。在《聊齋志異》的一書中曾經描寫了這樣一個風俗,300年後揭開它的真相,竟是如此的血腥。
  • 《聊齋志異》是擁有外文翻譯語種最多的一部中國古典小說
    新華網濟南4月21日電 在蒲松齡故裡山東省淄博市參加第二屆國際聊齋學術討論會的學者今天說,《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擁有外文翻譯語種最多的一部小說。  山東大學教授馬瑞芳說,《聊齋志異》開始外傳東方國家的時間是十八世紀下半葉,開始外傳西方國家的時間為十九世紀中期,而以傳入日本的時間為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