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中最詭異的一個女子,不知為何這個姑娘總是面帶笑意

2020-12-12 指點江山

在清代前期,以才子佳人和市井家庭生活為題材的小說空前盛行,小說家的審美趣味從歷史故事和神魔世界更多地轉向了現實社會。

蒲松齡生在明清易代的亂世 ,從青年時期便熱衷於記述神仙鬼怪等奇聞異事,他把黑暗的社會現實與個人遭遇的坎坷造成的「孤憤」、「狂痴」的人生態度融入了作品中,收集民間傳說、以野史佚聞為創作憑藉,融入自己的個性創造加工,於康熙十八年將已有篇章結集為《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中,筆者最喜歡的故事便是嬰寧。

這則故事短小精悍,卻耐人尋味,令人讀來愛不釋手。主人公名叫王子服,在他年齡很小的時候父親便病故了。母親一人將他拉扯大,含辛茹苦。

這年上元節,王子服的表弟吳生來找王子服玩。誰知兩人剛剛出村,舅舅家的老僕便將子服的表弟叫走了。子服不想回家,於是便孤身一人來到郊外散步。走著走著,子服遇見一妙齡女子,女子手裡捧著一支梅花,正在與婢女說笑。

子服無心賞景,他的魂都被眼前的女子勾去了。只見這女子面若桃花,就像書裡的妲己褒姒一樣,有一種攝人心魄的魔力。正當子服想要上前搭訕時,女子對身邊的婢女說道:「你看那邊的年輕公子,他的眼睛不斷向這邊瞄著,就像個小賊一樣。」說罷,便把梅花丟在地上,帶著婢女離開了。

王子服將那朵梅花揣進懷中,時時想起那個讓他沉醉的女子,當晚睡覺時他便將梅花塞到枕頭下,沉沉睡去。第二天,子服便患上了心病,不吃不喝。王母請來大夫問診,也沒瞧出個所以然來。這時正趕上表弟吳生來訪,王子服在表弟面前敞開心扉,對他說了自己遇見梅花姑娘的來龍去脈。

表弟吳生十分仗義地表示,自己一定幫表哥達成心願,替他問那名女子是否婚配。誰知,吳生雖然去了,但在回來後不論王子服問什麼他都矢口不答。王子服急的吐血,吳生這才告訴他,原來這名女子是吳生姑姑的女兒,從輩分上來算也是王子服的表妹,家住在西南方三十裡外的山裡。

王子服求吳生帶他去山中尋找女子,誰知吳生連連擺手,饒是王子服如何懇求仍不肯同意。吳生走後,思念成疾的王子服拖著病體走出家門,一個人來到三十裡外的山上。王子服在山上繞了半天,也沒發現人家。就在他懷疑表弟騙自己時,突然見到遠處有一妙齡女郎正在呼喚自己的女婢。

王子服定睛一看,這不就是當時的梅花姑娘嘛!

王子服跑過去的時候,姑娘已經進屋了。子服敲門後,一個老婦人帶他進了屋。王子服與老婦人聊了一會,原來,這名老婦就是吳生的舅媽。

子服說明來意,老婦人也不怪他失禮,朝著內堂呼喚了一聲「嬰寧」。那名讓子服心心念念的梅花姑娘走了出來,見到子服就掩嘴偷笑。

王子服向嬰寧表示了愛慕之意,嬰寧也不答話,仍在輕笑。這時婢女對嬰寧說:「小姐你看,這小子仍在偷瞄你,看來他真是小賊。」聽完這話後,嬰寧更是合不攏嘴。

因為王子服與這家人沾親,所以他便受邀留在這裡吃晚飯。在飯桌上,子服對老婦提出自己想迎娶嬰寧。老婦見子服彬彬有禮,又英俊帥氣,於是,便說這樁婚事很般配,竟是首肯了。

嬰寧依舊面帶微笑地看著王子服,朝著他點了點頭。吃罷了飯,王子服家中的僕人牽著兩頭毛驢進山尋找子服,老婦囑咐嬰寧讓她跟著王子服一塊回家,也好拜見一下王家阿姨。

王子服興衝衝地牽著嬰寧的手,兩人騎著毛驢回到王家。到家之後,王母見嬰寧長得美若天仙,直誇自己的兒子眼光不錯。王母詢問子服女孩是誰家的姑娘,王子服便將嬰寧的家世一一道來。

在當時,子服與嬰寧的關係屬遠親,所以兩人的婚姻倒不成問題。王母十分滿意嬰寧,只是不知為何這姑娘總是面帶笑意。

就在這時,子服的表弟吳生前來拜訪。誰知吳生剛一看到嬰寧,便拉著子服走出屋子,悄悄地對他說道:「這嬰寧雖然是姑姑家的女兒,但卻並不是姑姑親生的。姑姑病逝後,姑父一人鰥居,後來被狐妖所迷惑,患上了虛症,沒過多久便死了。這嬰寧正是姑父與狐妖的女兒!之所以不想替你引薦,正是因為不想讓你像我姑父一樣被狐妖所害。」

沒想到,子服卻不以為然。他喜歡嬰寧,天真的嬰寧亦對他十分滿意,既然兩人情投意合,是人是妖有何分別?就這樣,王子服迎娶了嬰寧,兩人過上了神仙眷侶一般的日子。只不過,婚後的嬰寧還是愛笑,不論如何都止不住。嬰寧的笑容感染了王家的每一個人,所以王家的院子裡每天都會傳來歡聲笑語。而嬰寧與子服的孩子,也是帶著笑容出生的。

這篇《嬰寧》則是以清初的山東地區為創作背景,蒲松齡在民間崇信靈異動物的基礎上,以文學的手法對民俗加工改造,增加了狐仙的人性魅力。

蒲松齡通過對神仙鬼怪常態性的民情風習作原生態的描寫,對中國舊的封建制度、封建文化中的落後、迂腐、畸形以至病態的一面,進行了批判性的展示和抨擊。

參考資料:

【《聊齋志異》、《聊齋志異創作背景》】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中詭異可愛的一個女子,不知為何這個姑娘總面帶笑意
    古往今來,蒲松齡生平亂世,年輕時就熱衷於描寫神仙鬼怪等奇聞異事,他把黑暗的社會現實和個人遭遇的坎坷所造成的「孤憤」、「痴迷」等人生態度融入到作品中,收集民間傳說,以野史佚聞作為創作依據,結合自身個性創作加工,於康熙十八年將已有篇章結集成《聊齋志異》。在《聊齋志異》中,作者最喜愛的故事就是嬰寧。
  • 名著閱讀:《聊齋志異》知識點匯總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也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這類故事在《聊齋志異》裡為數最多,也是最能引起讀者的興趣的,如《嬰寧》《青鳳》《連瑣》《連城》《魯公女》等。此類故事情節大多為富有才情的書生或公子在打發孤獨寂寞的讀書生活過程中,偶遇由鬼怪狐妖幻化成的美貌女子。兩人一見鍾情後,由於各種原因又暫時分別,此後歷經磨難,有情人終成眷屬。
  • 尚繼武:《〈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
    第五章「人物中心移位與群體特徵」在對中國古代小說人物形象塑造歷程做整體梳理的基礎上,描述《聊齋志異》人物中心的移位情況,分析女子、文士的群體性格及移位表現,剖析導致人物群體性格變化的社會文化、文學傳統和作家思想情感等因素。
  • 《聊齋志異》:鬼神故事中蘊含的深刻思想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蒲松齡在書齋中設了一個茶棚,專門詢問一些奇聞異事,然後把聽來的這些事情加工潤色之後記錄下來,《聊齋志異》便由此而生。
  • 印度挑起中印邊境矛盾,《聊齋志異》中的車夫給出了答案
    中印邊境出現矛盾,甚至發生衝突,印度為何要在現在這個時候挑起事端?太陽底下無新事,目光如炬的智者,早就給出了答案。予謂不信,請看《聊齋志異》中的《車夫》一文:有車夫載重登坡,方極力時,一狼來齧其臀。欲釋手,則貨敝身壓,忍痛推之。既上,則狼已齕片肉而去。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為什麼裡面總是離不開狐狸、書生、妖魔鬼怪
    《聊齋志異》是我兒童時代就很愛看的書本,那書中的情節全是人與鬼,和狐狸精的愛情故事,很感人,也很真摯。但那時候還小,不懂世事,不知道是作者在借題發揮,傻傻的還以為世上真的有那麼多情的鬼怪,和那麼專一的,又懂得感恩的狐狸精呢!
  •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一生未中舉的蒲松齡坎坷且潦倒,孵化出《聊齋志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歷代士人的人生追求。要達到這個目標,唯一的途徑就是中舉。所以他們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無非就是「學而優則仕」,把讀書作為晉升官階的一種手段。
  • 《聊齋志異》明明寫鬼,為何說其有人情味?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在我國汗牛充棟的文言短篇小說中獨擅勝場,以其獨有的光輝和巨大的魅力廣得美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它看重寫人,而其他諸作除少數於看重寫事的同時也注意寫人外,大多數是看重寫事的。
  • 《聊齋志異》中閱人無數的聶小倩,為何見到寧採臣後就改邪歸正了
    《聊齋志異》中雖然描寫了不少為惡及復仇的女鬼,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些有情有義的女鬼。如卷二《聶小倩》篇中的聶小倩,卷二《林四娘》篇中的林四娘,卷三《連城》篇中的連城,卷四《公孫九娘》篇章的公孫九娘,卷六《小謝》篇中的小謝,卷七《宦娘》篇中的宦娘。
  • 《聊齋志異》:不僅是狐妖鬼怪的故事,更是人生的哲學
    在蒲松齡的筆下,刻畫了這樣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狐仙、鬼怪、花妖,都與人類發生了各式各樣的情感糾葛,怪力亂神,讓人嘆為觀止。蒲松齡一生窮困潦倒,將自己的一腔孤憤都傾注在了《聊齋志異》中。很容易就能發現,在蒲松齡筆下的狐妖鬼怪與民間傳說中殘忍的形象不同。聊齋中的鬼怪狐妖,大多容貌姣好、平易近人、美麗多情,是世人心目中最理想的伴侶形象。除此之外,她們都還有一個共同點。
  • 【第1992期】九上名著複習|《聊齋志異》期末複習急救包!點開收藏,助你複習一臂之力!!
    《聊齋志異》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描寫狐鬼花妖的故事,尤其是寫狐妖的。在古今文學作品中,狐狸形象往往是反面形象。但在蒲松齡筆下,狐卻成了一種富有靈性的動物,幻化成人,與痴情的書生演繹出一段段纏綿的戀情。蒲松齡借用傳奇的特長,來寫花妖狐魅,使小說內容精彩且充實,情節離奇而生動,展現出極其迷幻曲折的色彩。
  • 《聊齋志異》之《綠衣女》丨你讀過這個故事嗎?是不是喜歡綠裙子
    他看了說,可是總是想起來那個「綠衣女」,覺得怪彆扭的。我說你這書袋掉的,不怕人家說你「凡」嗎?小萌樂了,看著老羅一頭霧水,估計也不明白我說的「凡」是什麼意思。小萌說姐姐,綠衣女那個你給我講講唄,我不知道姐夫說的啥。我說行吧,咱們喝茶說。
  • 連飲三杯:《聊齋志異》裡的酒文化!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變遷,如此繁瑣的酒禮逐漸不合時宜了,取而代之的是簡化後的酒禮,尤其是在民間的宴飲中,酒禮已經變得非常簡單明了,《聊齋志異》中描寫的酒禮即是如此。之所以以三杯為度,是因為「三」在古代哲學中具有圓滿之意,《史記·律書》曰:「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聊齋志異》中,也描寫了很多敬三杯酒的情形:卷二《陸判》:「俄負判入,置几上,奉觴酹之三。」卷十《劉夫人》:「生惶惑,屢審閥閱。笑曰:『再盡三爵告君知。」卷十一《陳雲棲》:「酒數行,生辭已醉。白曰:『飲三觥,則雲棲出矣。」
  • 《聊齋志異》中的五位經典女妖角色,誰最驚豔?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想必大家看到的最早的人妖相愛的故事都是從這本書中起源的吧。似乎小編是這樣的,在這部小說改編而成的電視劇中,第一次知道了什麼叫妖精,知道了人妖是不能相愛的。
  • 《聊齋》嬰寧:從「愛笑」到「不笑」,嬰寧的人生經歷了什麼?
    忽然傳來一把清脆的呼喚「小榮」的聲音,伴隨銀鈴般的笑音,有個女子走出門口,正往鬢邊戴花,抬頭看到王子服,羞赧地退回了院子。王子服大喜過望,這不正是元宵節手執梅花的姑娘!他也不敢貿然進門,躊躇了好半天,過了中午有個老婦人拄著拐杖出來,問道:「哪裡的小夥子?為何一直在門前徘徊?」王子服回說來看望親戚迷了路。
  • 《聊齋志異》是擁有外文翻譯語種最多的一部中國古典小說
    新華網濟南4月21日電 在蒲松齡故裡山東省淄博市參加第二屆國際聊齋學術討論會的學者今天說,《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擁有外文翻譯語種最多的一部小說。  山東大學教授馬瑞芳說,《聊齋志異》開始外傳東方國家的時間是十八世紀下半葉,開始外傳西方國家的時間為十九世紀中期,而以傳入日本的時間為最早。
  • 《倩女幽魂》為何會成為《聊齋志異》的經典?
    在影視作品中,聶小倩或是最經典的女鬼,也是最美豔動人而又善良可親的女鬼,在各部作品中,其人物形象定位都與《聊齋志異》原著基本一致。一、小說原型:《聊齋志異》之《聶小倩》篇幅並不長,原文不足三千字,只能算是短篇小說,但故事結構完整,情節曲折,人物形象豐滿,細節描寫生動傳神,讓人讀一文而知一世。聶小倩本是孤魂野鬼,十八歲早夭,葬於浙江金華城北的蘭若寺邊上,受夜叉脅迫,前往色誘謀害寧採臣,但卻被寧採臣的浩然正氣所打動,不忍傷害,後來在寧採臣的幫助下逃脫魔爪,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並生下一子。
  • 《聊齋》女子評點錄(九):阿霞的經歷,給當代女性三點啟示
    全新視角評論《聊齋》女子,本篇解讀卷三之《阿霞》:《聊齋志異》裡的女子,在兩性關係上都比較隨便,傅庚生曾說《聊齋志異》裡的男女,「不雲留共寢處,即雲願薦枕席」,確是如此。但其中有一篇《阿霞》,女主角阿霞在處理男女關係上卻非常理智,這在《聊齋志異》中比較罕見。蒲松齡沒有說阿霞是狐是鬼,只在結尾處揭示她「非人也」。但全篇所敘,阿霞都沒有神異表現,與普通女子沒什麼區別。一開篇,她就差點遭受到陳生強姦,這個陳生是阿霞的救命恩人,但阿霞誓死不從,理由是陳生「德薄福淺,不可終託」。
  • 《聊齋志異》中,蒲松齡遇見「神仙顯靈」的現象,如今卻也很常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也稱聊齋先生,是清朝一位著名短篇小說家。而他所撰寫的《聊齋志異》很多都不是憑空想像捏造的故事,而是真實存在的事情。比如半夜江上鬧鬼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一種罕見發光的水藻鬧出的大烏龍。
  • 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研究論著一覽
    該書將蒲松齡研究與民俗學研究巧妙融合,既闡析了蒲松齡,又顯豁了一個歷史時期的民俗現象,展示了「聊齋學」研究的新方向、新體系。《聊齋志異·丁前溪》中的丁前溪其人《聊齋志異·遵化署狐》與丘志充其人「鏡聽」考源《聊齋志異》中的甘肅故事下 《聊齋》文化探微援《易》理而入《聊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