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飲三杯:《聊齋志異》裡的酒文化!

2020-12-18 讀史品生活

中國是禮儀之邦。在遙遠的古代,先民們就非常重視禮。《禮記·曲禮上》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蹲節退讓以明禮。」

幾乎在所有關乎禮節的場合中,我們都能看到酒的出現,就像古人所說的「非酒無以成禮,非酒無以成歡」、「有禮之會,無酒不行」。酒本身就是為禮服務的,因此飲酒理所當然更要有一定的禮節,這就是所謂的「酒禮」。

最初的時候,酒禮相當之繁瑣。《儀禮·鄉飲酒禮》詳細地規定了鄉飲酒中的禮節,此錄其一段:

「賓降洗,主人降。賓坐莫爵,興辭。主人對,賓坐取爵,適洗南,北面。主人阼階東,南面辭洗。賓坐莫爵於篚,興對。主人復阼階東,西面。賓東北面盥,坐取爵,卒洗,揖讓如初,升。主人拜洗。賓答拜,興,降盥,如主人禮。賓實爵主人之席前,東南面醉主人。主人阼階上拜,賓少退。主人進受爵,復位,賓西階上拜送爵,薦脯釀。主人升席自北方,設折俎,祭如賓禮。不告旨。自席前適阼階上,北面坐卒爵,興,坐莫爵,遂拜,執爵興。賓西階上答拜。主人坐莫爵於序端,阼階上北面再拜崇酒,賓西階上答拜。」

這段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字,描寫了一個完整的賓主間相互敬酒的過程,其繁瑣程度令人咋舌。但即使繁瑣,飲酒者也必須遵守;如果不遵守,就不符合禮節,而失禮的後果是相當嚴重的。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變遷,如此繁瑣的酒禮逐漸不合時宜了,取而代之的是簡化後的酒禮,尤其是在民間的宴飲中,酒禮已經變得非常簡單明了,《聊齋志異》中描寫的酒禮即是如此。但酒禮即使再簡化,也有其固定的程式,並且會在漫長的時期裡一直延續下去。這一方面是區分尊卑長幼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與中國人講究禮讓的傳統有關。酒禮主要分敬酒的禮節和飲酒的規範。

1、敬酒

在酒宴上,斟酒而飲謂之「行酒」,遍飲一輪謂之「一行」,也叫「一巡」;主人向客人敬酒謂之「酬」,客人回敬主人謂之「酢」,客人之間相互敬酒叫做「旅酬」。

《聊齋志異》中有很多關於「行酒」與「酬酢」的描寫,例如卷一《嬌娜》:「又命以巨觴行酒,三更始罷。」卷三《黃九郎》:「酒數行,欲辭去;生捉臂遮留,下管鑰。」卷五《蓮花公主》:「酒數行,笙歌作於下,鉦鼓不鳴,音聲幽細。」卷三《胡氏》:「於是酬酢甚歡,前隙盡忘,命羅酒漿,遍犒從者,上下歡慰。」卷三《庚娘》:「王喜,具酒對酌。庚娘執爵,勸酬殷懇。王漸醉,辭不飲,庚娘引巨碗,強媚勸之,王不忍拒,又飲之,於是酣醉。」卷四《胡相公》:「於是酬酢議論,意氣頗洽。鱉羞鹿脯,雜以薌蓼。」

普通敬酒常以三杯為度。之所以以三杯為度,是因為「三」在古代哲學中具有圓滿之意,《史記·律書》曰:「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聊齋志異》中,也描寫了很多敬三杯酒的情形:卷二《陸判》:「俄負判入,置几上,奉觴酹之三。」卷十《劉夫人》:「生惶惑,屢審閥閱。笑曰:『再盡三爵告君知。」卷十一《陳雲棲》:「酒數行,生辭已醉。白曰:『飲三觥,則雲棲出矣。」另外,敬酒時為了表示客氣或尊重,一般還要說上幾句敬酒詞,例如卷二《鳳陽士人》:「俄頃,設酒果,麗人酌曰:『鶯鳳久乖,圓在今夕,濁醪一筋,敬以為賀。』士人亦執盞酬報。」

在酬酢之間,還有許多更具體的禮節。比如: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主人飲盡,客人也應當乾杯等等。《聊齋志異》卷十《神女》中,米生入壽宴的遭遇就描寫了這些禮節:

無何,兩少年出逆客,華裳炫目,丰采都雅,揖生人。見一叟南向坐,東西列數筵,客六七人,皆似貴胄;見生至,盡起為禮,叟亦杖而起。生久立,待與周旋,而叟殊不離席。兩少年致詞曰:「家君衰邁,起拜良艱,予兄弟代謝高賢之見枉也。」生遜謝而罷。遂增一筵於上,與叟接席。未幾,女樂作於下。座後設琉璃屏,以幛內眷。鼓吹大作,座客不復可以傾談。筵將終,兩少年起,各以巨杯勸客,杯可容三鬥;生有難色,然見客受,亦受。頃刻四顧,主客盡釂,生不得已,亦強盡之。

在這裡,米生參與長者的壽宴,按照禮節,米生應當先向長者跪拜,而長者也應當離席遜謝,因此,米生才「久立,待與周旋」,但是老翁卻「殊不離席」。老人的兒子代其解釋了原因:「家君衰邁,起拜良艱,予兄弟代謝高賢之見枉也。」省卻了跪拜的禮節,於是「遂增一筵於上,與叟接席」,也就是讓米生坐了次席。在飲酒過程中,「主客盡釂」,米生雖然苦於酒杯太大,但是既然主人和其他客人都滿飲了,自己要是不乾杯,那就極不禮貌,因此「生不得已,亦強盡之」。

筵席制下,若主人或尊者離席敬酒,飲者需要用「膝席」、「避席」、「避席伏」的禮節來表示謙讓和對敬酒者的尊重。「膝席」是指跪在席上,直起身子,亦名「長跪」;「避席」是指離席起立,以示敬意;「避席伏」不但要離席,還要伏在地上。「膝席」、「避席」、「避席伏」是三種程度不同的席間禮節,什麼時候使用哪一種,要看飲者和敬酒者之間的關係以及身份差異,如果使用了不合適的禮節,往往會鬧出亂子。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的「灌夫罵座」就是因此而起:「(眾人)飲酒酣,武安起為壽,坐皆避席伏。已,魏其侯為壽,獨故人避席耳,徐半膝席。灌夫不悅,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滿觴。』夫怒」。武安侯和魏其侯在爵位上是平級的,按照禮節來說,二人敬酒時,飲者的回禮也應當一樣。但是當時武安侯正炙手可熱,賓客對其阿談奉承,紛紛採用了最隆重的回禮一一「避席伏」;而當魏其侯敬酒時,因為他已經失勢,只有故人還「避席」,其他賓客只是冷淡地敷衍一下,「半膝席」而已。灌夫正是看不慣他們這種勢利小人的醜惡嘴臉,再加上自己敬酒時武安侯傲慢無禮,才借著酒勁罵座的。

對「膝席」、「避席」、「避席伏」的禮節,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也多有描述一一

卷五《蓮花公主》:生悵然若痴,即又不聞。近坐者躡之曰:「王揖君未見,王言君未聞耶?」生茫乎若失,忪儸自慚,離席曰:「臣蒙優渥,不覺過醉,儀節失次,幸能垂宥。然日旴君勤,即告出也。」

卷七《仙人島》:「(桓)因而殷勤置酒。又從容而言曰:『僕有二女,長者芳雲,年十六矣,只今未遭良匹。欲以奉侍高人,如何?』王意必採蓮人,離席稱謝。」

卷十《仇大娘》:「(大娘)乃執爵而言曰:『我苦爭者,非自利也,今弟悔過,貞婦復還,請以簿籍交納;我以一身來,仍以一身去耳。』夫婦皆興席改容,羅拜哀泣,大娘乃止。」

卷十《五通》:「聞萬生名,堅請過諸其家。恐萬有難詞,隱不以告。盛筵既罷,妝女出拜客,年十六七,是好女子。萬錯愕不解其故,離席傴僂,某捺坐而實告之。」

卷十二《桓侯》:「桓侯曰:『當報以良馬,且將賜以萬金。』彭離席伏謝。」

文中的「離席」、「興席」,即是「避席」之意;而「離席傴僂」、「離席伏謝」,則相當於「避席伏」。

2、飲酒

古代飲酒大致有四個步驟:拜、祭、啐、卒爵。拜,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祭,就是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的生養之德;啐就是嘗嘗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卒爵,即「浮白」,也就是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聊齋志異》中常用「酹地」、「奉觴酹之」、「把酒灌地」等祭奠的動作指代飲酒規範中的「祭」。比如卷一《王六郎》:「許姓,家淄之北郭,業漁。每夜,攜酒何上,飲且漁。飲則酹地,祝雲:『河中溺鬼得飲。」卷二《陸判》「朱笑起,徑去。居無何,問外大呼曰:『我請髯宗師至矣!』眾皆起。俄負判入,置几上,奉觴,酹之三。眾睹之,瑟縮不安於座,仍請負去。朱又把酒灌地,祝曰:『門生狂率不文,大宗師諒不為怪。荒舍匪遙,合乘興來覓飲,幸勿為畛畦。』乃負之去。」

而飲酒規範中的「卒爵」,在《聊齋志異》中常稱為「釂」或「促釂」:

卷一《嶗山道士》:「乃於案上取壺酒,分賚諸徒,且囑盡醉。王自思:七八人,壺酒何能遍給?遂各覓盎盂,競飲先釂,惟恐樽盡;而往復挹注,竟不少減。」卷三《汪士秀》:「但聞黃衣人曰:『今夜月色大佳,足供快飲。』白衣者曰:『此夕風景,大似廣利王宴梨花島時。』三人互勸,引釂浮白。」卷三《小二》:「然後握丁登榻,煮藏酒,檢《周禮》為觴政:任言是某冊第幾葉,第幾人,即共翻閱。其人得食旁、水旁、酉旁者飲,得酒部者倍之。既而女適得『酒人』,丁以巨獻引滿促釂。」

這幾則故事中的「釂」、「引釂浮白」、「促釂」,都是飲盡杯中酒的意思,亦即「卒爵」。

運營/默默

相關焦點

  • 尚繼武:《〈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
    第一章「緒論」,主要宏觀概括《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的創新所在,對《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歷程進行回顧和總結。 第二章「時空敘事:變幻中的奇正相生」,主要辨析敘事時空與時空敘事,論述《聊齋志異》追敘、預敘、非對稱性錯時的敘事功能和藝術效果,分析《聊齋志異》的敘事空間類型和空間敘事運用,揭示其第三敘事空間的文化意蘊。
  • 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其後盛華不再
    今天我們來講一下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目的是為了加深大家對這本書的認識,增強這本書的文化影響力。一、來看作者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濟南府淄川人,也就是個山東大漢。清代傑出文學家、小說家。
  • 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研究論著一覽
    《求邑令支發貢金》 中的 「良友貴官」 析…楊海儒 楊曉林蒲松齡與黃叔琳——從蒲松齡的青州組詩說起…鄒宗良讀 《張歷友、李希梅為鄉飲賓介,僕以老生參與末座, 歸作口號》…孫樹木談蒲松齡的 《聊齋詞》—》本事考證《聊齋志異·姊妹易嫁》本事考證《聊齋志異·金和尚》本事考《聊齋志異·金和尚》的史學及民俗學價值奚林和尚事跡考略《聊齋志異·李象先》中的李象先其人
  • 名著閱讀:《聊齋志異》知識點匯總
    蒲松齡曾寫過《日用俗字》《農桑經》《藥崇書》《婚嫁全書》《歷字文》等通俗讀物,這些著作體現了蒲松齡面向大眾的文化關懷,而這種關懷也構成了他與其他小說家不同的精神品格他創作的著名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郭沫若曾這樣評價他:「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 關於喝酒的那些事|為什麼「敬」也三杯,「罰」也三杯?
    酒文化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個重要組成部分。酒是人類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歷史幾乎是與人類文化史一道開始的。自從酒出現之後,作為一種物質文化,酒的形態多種多樣,其發展歷程與經濟發展史同步,而酒又不僅僅是一種食物,它還具有精神文化價值。
  • 《聊齋志異》描繪的官場:「官貪吏虐」令人髮指
    6月4日,李文海先生最終為清史研究校訂完成了《〈聊齋志異〉描繪的官場百態》一文。誰知3天之後傳來噩耗,先生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斯人雖逝,壯文猶在。本刊決定刊發先生的絕筆,作為對先生最好的紀念。  蒲松齡自己稱《聊齋志異》是一部「孤憤之書」。他通過談狐說鬼,講神論怪,宣洩和傾吐著自己對種種社會現實的滿腔悲憤。
  • 《聊齋志異》:不僅是狐妖鬼怪的故事,更是人生的哲學
    蒲松齡一生窮困潦倒,將自己的一腔孤憤都傾注在了《聊齋志異》中。很容易就能發現,在蒲松齡筆下的狐妖鬼怪與民間傳說中殘忍的形象不同。聊齋中的鬼怪狐妖,大多容貌姣好、平易近人、美麗多情,是世人心目中最理想的伴侶形象。除此之外,她們都還有一個共同點。
  • 中國古代故事,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大家好,我是曾利嫻,今天帶大家來探討《聊齋志異》的創作方法是什麼?《聊齋志異》的思想內容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聊齋志異》是一部搜抉奇怪、「事涉荒幻」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同時也是蒲松齡「觸時感事」的「孤憤之書」。其創作方法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神話的現實化和現實的神話化。馳想幻域,映照人間,立足於現實並以表現現實為終極目的。
  • 《聊齋志異》:鬼神故事中蘊含的深刻思想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蒲松齡在書齋中設了一個茶棚,專門詢問一些奇聞異事,然後把聽來的這些事情加工潤色之後記錄下來,《聊齋志異》便由此而生。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為什麼裡面總是離不開狐狸、書生、妖魔鬼怪
    《聊齋志異》是我兒童時代就很愛看的書本,那書中的情節全是人與鬼,和狐狸精的愛情故事,很感人,也很真摯。但那時候還小,不懂世事,不知道是作者在借題發揮,傻傻的還以為世上真的有那麼多情的鬼怪,和那麼專一的,又懂得感恩的狐狸精呢!
  • 《聊齋志異》中,蒲松齡遇見「神仙顯靈」的現象,如今卻也很常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也稱聊齋先生,是清朝一位著名短篇小說家。而他所撰寫的《聊齋志異》很多都不是憑空想像捏造的故事,而是真實存在的事情。比如半夜江上鬧鬼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一種罕見發光的水藻鬧出的大烏龍。
  • 探訪蒲松齡博物館,才知道原來《聊齋志異》在國外竟然這麼火?
    1880年英文版《聊齋志異》。山東淄博蒲松齡紀念館藏。 《聊齋志異》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堪稱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1916年英文版《聊齋志異》。山東淄博蒲松齡紀念館藏。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
  • 聊齋志異:妖狐鬼魅更具人性之美!
    讀完《聊齋志異》,深深震撼於其中的妖狐鬼魅。《聊齋志異》中,每一個妖、狐、鬼、魅都比人更具有人性美。人們常:「人有情,鬼無情。」其實不然,有情的往往是人們所懼怕的鬼魅,冷酷無情的往往的有文化、有文明的人類。
  • 《聊齋志異》是擁有外文翻譯語種最多的一部中國古典小說
    新華網濟南4月21日電 在蒲松齡故裡山東省淄博市參加第二屆國際聊齋學術討論會的學者今天說,《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擁有外文翻譯語種最多的一部小說。  山東大學教授馬瑞芳說,《聊齋志異》開始外傳東方國家的時間是十八世紀下半葉,開始外傳西方國家的時間為十九世紀中期,而以傳入日本的時間為最早。
  • 揚州為蒲松齡唯一遠遊地 多篇《聊齋志異》故事源於寶應
    《聊齋志異》手稿影印本一套。《聊齋志異》的故事,有揭露當時社會黑暗、政治腐敗,鞭撻貪官酷吏,同情窮苦善良民眾的;有抨擊科舉制度的罪惡和弊端的;還有寫男女之間真摯愛情的。這些故事的主題思想自然和蒲松齡在寶應一年的幕賓生活有關,而直接源於寶應傳說的至少有30多篇。在昨天的開展儀式上,蒲松齡紀念館向揚州八怪紀念館贈送《聊齋志異》手稿影印本一套。
  • 印度挑起中印邊境矛盾,《聊齋志異》中的車夫給出了答案
    予謂不信,請看《聊齋志異》中的《車夫》一文:有車夫載重登坡,方極力時,一狼來齧其臀。欲釋手,則貨敝身壓,忍痛推之。既上,則狼已齕片肉而去。乘其不能為力之際,竊嘗一臠,亦黠而可笑也。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文學名著,現在的教育,在焦慮心態主導下,拼命拔高几乎成為主流,就有小學語文老師要求學生看《聊齋志異》,而且還規定要看原著。這,簡直是喪心病狂之舉。
  • 聊齋志異: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悽美、悲催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全書共有490餘篇,都寫的狐仙、鬼妖、人獸等事務。蒲松齡出身沒落地主家庭,幼時聰明,然而一生科甲不利、生活清貧。《聊齋》的作品可以分成三個類別:第一類是人間男子與異類的女性之間的愛情故事,如《小翠》《綠衣女》《嬌娜》《聶小倩》《嬰寧》。在《聊齋志異》正面歌頌的那些超越人鬼界限的愛情故事中,男方無一例外的是人,屬於異類身份的,一定是女方。
  • 名著導讀《聊齋志異》世界上最美的寓言
    這類故事在《聊齋志異》裡為數最多,也是最能引起讀者的興趣的,如《嬰寧》《青鳳》《連瑣》《連城》《魯公女》等。此類故事情節大多為富有才情的書生或公子在打發孤獨寂寞的讀書生活過程中,偶遇由鬼怪狐妖幻化成的美貌女子。兩人一見鍾情後,由於各種原因又暫時分別,此後歷經磨難,有情人終成眷屬。有學者指出,聯繫蒲松齡的個人生活情況,有理由認為這正是由他自身孤獨寂寞的際遇而生發的幻想。
  • 幻書啟世錄聊齋志異嬰寧攻略 嬰寧契印搭配&陣容推薦
    角色圖鑑&技能介紹幻書啟世錄聊齋志異嬰寧是遊戲中非常強力的一個幻書角色了,嬰寧的爆發能力非常強,可以輕鬆適配各種陣容搭配,也是完全值得3保1的陣容頭牌角色。聊齋志異嬰寧契印搭配和陣容該怎麼選擇呢?這就來了解下吧。
  • 聊齋志異:鬼怪、動物和人的互動,反映的卻是真實的人間萬象
    《太平廣記·瑞應篇》載:「周文王拘羑裡,散宜生詣塗山得青狐,以獻紂,免西伯之難。」這裡狐是被視為瑞物的。漢代以後狐多被視作妖獸。《說文解字·犬部》:「狐,妖獸也,鬼所乘之。」東晉以後,狐開始成為女性的象徵。明清時期狐小說大量出現,《聊齋志異》中美豔的狐女紛至沓來,與男子極盡繾綣,演繹了一幕幕精誠感人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