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明明寫鬼,為何說其有人情味?

2020-12-23 一往文學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在我國汗牛充棟的文言短篇小說中獨擅勝場,以其獨有的光輝和巨大的魅力廣得美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它看重寫人,而其他諸作除少數於看重寫事的同時也注意寫人外,大多數是看重寫事的。

旨在寫事而又被人以「事事各異」、「文奇事奇」譽之者,是自魏晉唐宋以來絕大多數文言短篇小說的特點,因為僅在寫事上下功夫,所以未能普遍喚起讀者的文學興趣而形成巨大反響,只有少數在寫人上傾注精力而嶄露頭角者如《李娃傳》、《任氏傳》等,才出現過小說成熟階段所具有的藝術魅力。而《聊齋志異》書中所有篇幅較長堪稱為小說者,幾乎全都看重寫人,作者也十分致力於經營故事,但他是以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內心世界,來把他的故事寫活的,所以我們讀《聊齋志異》時,不僅看到故事,而且更清楚地看到故事中的活人;而讀其他多數文言短篇小說,則主要在感受故事,雖然故事中也有人,但被淹沒在故事情節中並不鮮活。    

01

人情與矯情

寫人和表現人情的最生動感人、耐人深思和發人慨嘆的藝術效果,就是人情味。  

與人情味相反的是矯情。因為出於這樣那樣的目的,文學作品中不乏矯情的描寫。矯情與人情味是水火不容的,人情味排斥矯情,矯情也排斥人情味。最常見到的矯情描寫,是以理代情。「理」是一個哲學概念。不同時代「理」的含義也不相同。在古代封建社會裡,「理」通常是指封建倫理準則。以理代情,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行為納入理的準則中,而取消生動活潑萬眾共鳴的人情。如元稹的《鶯鶯傳》,在生動有致地描寫了崔、張二人的戀愛故事而且達到了「亂」的極致之後,卻來了一個背離人情之常的結尾:張生「贈書於崔,以廣其意(讓她想開點)」,然後就「志亦絕矣」。其理由乃是:「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云為雨,則為蛟為螭,吾不知其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終又借「時人」之口, 總結此一「忍情」為「善補過者」。  

如果說以理代情是一種有意識的矯情描寫,那末,不熟悉人情因而寫不出生動的人情則是一種無意識的矯情描寫。小說家熟悉生活即了解社會人情的程度不同,表現能力的高下不同,因而並非個個都善於寫人情。平庸的作品大率寫不出生動感人的人情;才華絕世的傑出作家才能在作品中處處顯示人情並以此打動讀者。王國維說:「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所謂「沁人心脾」,就是那種引起人內心共鳴的人情味使人迴腸盪氣,低回俯仰,不能自持。而要在文學作品中達到這一境界,就得要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就是說要在深切體味真正的人生和人情之後才能進入此境。  

在我國古典小說中,不論長篇短篇,凡是第一流的作品,無不在人物情節中時時溢出人情味的清芬,這是文學技巧高度圓熟時的表現;反之,在用拙陋的文學手段寫出的東西中很難聞到人情味的氣息。《三國演義》第五十回,寫關羽在華容道上放走曹操,這是極難寫好的一章。因為明明寫關羽「豈敢以私廢公」,如何會把曹操放走?然而作者畢竟是大家,具有「沁人心脾」之才,他巧妙地讓曹操說出「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的一段話,這就使「義重如山」的關羽為之動容,並甘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作出放走的決斷。原來庾公之斯的箭法學自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又學自子濯孺子,當子濯孺子處於無抵抗之力的危急時刻,庾公之斯不忍用從他學來的箭法去傷害他。這正像關羽當年過關斬將而曹操未曾加害,他不忍用曹操為他保全下來的生命去傷害曹操。這是合於古仁人之心也即合於人道主義的一段精彩的人情描寫,洋溢著沁人心脾的人情味,使關羽放曹的舉措變得順理成章,也使讀者為之油然興嘆。  

與傑出古典長篇小說的作者相比,蒲松齡也許更具有「沁人心脾」的大家之才。所以當人們翻開《聊齋志異》的書頁時,其飽含著人情味的馨香是無處不在浮動的。《神女》中的米生與華容道中的關羽所表現出來的人情味頗有相似之處,稍作比較,便會驚嘆他們的異曲同工。米生曾蒙神女相知之恩,又深深愛慕著她,當她提出對他來說是一個難題的懇求時,他違背自己的宿志為她屈節求人而又未諧,於是慨然表示:「如事不諧,我以身命殉之。」雖然幸而事成,但若無成時,他真要以生命明其心跡。這種看重道義,誓死以報知己的人情,有著撼動人心的力量。

02

藝術技巧的產物

人們常把某些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叫做「臉譜化」或「概念化」,從藝術效果方面來說,就是在寫人物時沒有賦予他以生活中應有的人情,因此也就沒有人情味。生活中的人絕不像臉譜那樣簡單,也不是一個概念可以代表的,他們複雜得多,各人有各人的特點,人與人之間千差萬別,即使在同一個人身上,也常常是充滿著矛盾,充滿著反覆變化,善與惡,剛與懦,真與偽,不斷糾纏取代著。這是人情的本來面貌。

在描寫人物時若能寫出這本來面貌,人物就會活起來,人情味就會洋溢在他們身上。《申氏》的情節並不複雜,但由於蒲松齡使用了圓熟的文學技巧,把人物寫得十分符合自然而然的人生,因此充滿了可信可感的人情。士人申氏因窮得「無以為計」,夫婦慪氣鬥嘴,妻曰:「無已,子其盜乎?」申以為辱。妻乃忿曰:「汝既不能盜,我無寧娼耳!」及申持梃欲出時,妻察其意似真,曳而止之。申絕裾而去。申以另外的幸遇負金而返,妻駭絕,曰:「子真為盜耶!」繼而泣曰:「前特以相戲耳。今犯斷頭之罪,我不能受賊人累也,請先死。」申氏的鋌而走險,源於其妻的相戲與相激。其妻說的「子其盜乎」,不能純作戲言看待,實是「無以為計」時的一種設想,而且一見丈夫不贊成,她就說「無寧娼耳」,似乎必定要激其夫為盜不可。這是絕路中的人情。貧賤夫妻百事哀,在餓肚時哪句話解忿說哪句,甚至不惜以為盜為娼來自我作踐,這在黑暗困苦的古代社會中也屬於人情之常,出現在文學裡,便富有人情味。但丈夫真地要去為盜時,她又「曳而止之」。

這讓人想到漢樂府中的《東門行》。詩中的女人也是曳住丈夫不讓他鋌而走險:「他家但願富貴,賤妾與君共餔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這也是一種人情之常,是古時婦女為保全丈夫和家庭而甘守貧賤的一種美善的人情。——等到丈夫負金回家,她確信為盜已成事實,則陷於即將大禍臨頭家破人亡的痛苦絕望之中,這又是一種慘不忍睹的人間悲情。甘心為盜者畢竟是極個別的人,不能代表常人之情。當然,小說中也可以寫那種個別人,他們另有他們的人情,但蒲松齡在《申氏》中不是寫的那一種。正如同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東門行》是一首表現人情的傑作一樣,在古典小說中《申氏》也是一篇表現人情的傑作,它們都是高度圓熟的藝術技巧的產物。

03

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精神

對於小說,技巧固然重要,但技巧是人駕馭的,在使用技巧進行小說創作時,要表現什麼,怎樣表現,及達到怎樣的藝術效果,則取決於作家的思想與構思。能用高度圓熟的文學技巧表現出人情味者,必須是具有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家。  

人道主義精神,要求用一種尊重人同情人的態度去對待人和描寫人。而悲苦的人生又總是給予人種種的坎坷與不幸,乃至死亡,這帶給人們以無盡的悲憫,同樣也帶給以表現人為中心的文學作者以無盡的悲嘆與感思。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學中的人情味往往是閱世已深的作家對於人生的慨嘆。因此,在古典文學裡,這種慨嘆越深的作者,越能寫出人情味濃鬱的作品。古代的許多散文名篇,如《項脊軒志》,就是這一看法的有力證據。《項脊軒志》寫一座普通的老屋,但在這裡留下了作者美好的記憶,幽雅的景色,夫妻的歡聚,都使人不能忘懷。然而「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這就是誰也無力逆轉的殘酷的人生,在不勝今昔之感中,含蘊著引人悲慨的人情,從讀者的感受方面來說,這就是人情味。

雖是生活中所固有的東西,但不同氣質不同旨趣的作家對它的感受卻有敏鈍之分。一般來說,處於困苦潦倒或曾經遭受侮辱與損害的作家,感受起來往往相當敏銳,也可以說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性格。蒲松齡一生中留下了許多可以證明他具有這種性格的事跡。譬如在他的《薄有所蓄,將以償所負,又為口腹耗去,深愧故人也,慨然有作,情見乎辭矣,寄王如水》一詩中,記敘了他對借錢給他葬母的朋友王觀正(字如水),是如何地感激,如何地想要還他的錢,然而又如何地為沒有及時歸還而愧感交加,表現了在窮困潦倒中的無限悲思。十幾年後王觀正去世,他又做了《夢王如水》一詩,在小序中表露的悲思又深了一層:「如水病瘳,半年不復見之。八月十九日,自濟門歸,聞其復病,因迂道擬一握手,及門,則已成今古。入哭而行,將挽以詩,久之未就。重陽後三日,忽夢如水至,相見如平生。笑曰:『君欲貽何遲也?』頓憶其亡,持哭而寤。嗚呼!悲何如矣!」並非每一個人對於朋友都會如此戀念情深,對於生死存歿的感思都會如此強烈縈懷,也許只有較少的人才能如此,所以這確是一種悲天憫人富有人情味的性格。以這種性格去寫小說,所賦予人物的必然是人生的真情和至情,這比如一株樹,人情味就是這樹所投下的影子。  

在我國古代,人道主義之心,也就是仁人之心,包括著許多方面,如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每一方面都與西方哲人的人道主義思想相通。譬如「恕」,這在階級鬥爭學說的字典中所不收的一個字,雨果卻曾說:「『恕』字在我看來是人類語言中最美的一個字。」(《九三年》第三部第二卷第七章)因為在許多場合中,這個字最能體現人道主義精神,也就是我們東方常說的仁人之心。蒲松齡非常推崇仁人之心。《王六郎》中寫了一對朋友,一為漁人,一為不幸溺死之鬼即王六郎,二人因為同有仁人之心,所以交逾常倫。有一次王六郎得到一個「相代」的機會,但因「憐其抱中兒」,不忍「代弟一人遂殘二命」而放棄了。漁人嘆曰:「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後來這「一念惻隱,果達帝天」,王六郎被授為鄔鎮土地神祇,漁人賀他曰:「君正直為神,甚慰人心。」可見在蒲松齡心目中,仁人之心即正直之心。當漁人踐約遠道探望六郎將別時,又曰:「君心仁愛,自能造福一方,無庸故人囑也。」又一次強調仁人之心於世於民之益,表明了蒲松齡以「仁」為核心的人道主義思想。  

在《聊齋志異》中表現人情的地方,常常從人道主義出發,以打動人心的細節或對話,營造出悲天憫人的人情味。在《酒友》中,那個愛酒如命的窮書生中夜酒醒,發現身邊睡著一隻喝醉酒的狐狸,他沒有為它偷酒喝而懲罰它,卻採取了恕道。恕源於仁,還是蒲松齡的仁人之心。書生笑說:「此我酒友也。」並覆衣加臂,與之共寢。王士禛評論說「車君灑脫可喜」,可謂知言。也許有人會以為車生迂闊可笑,那是另具一種心腸的人。並非人人都是人道主義者。人情不管有多麼美好,必須是同調才能欣賞,反之則無動於衷。必須這樣看待文學中的人情味,不然會以為原來並沒有人情味。沒有一種人情味適合併打動所有的人,能打動多數人並被贊為有人情味的,就稱得起人情味的描寫。  

對於仁人之心的反面,蒲松齡則在作品中予以沉重而嚴酷的誅伐,而對於非仁人之心的受害者則寄予同情並賦予其言行以人情味。《九山王》中的李生,僅僅因為租住他荒園的某叟一家是狐,便不念其禮尚往來的結好之心,而趁叟外出,一把火燒死其一家多口。叟自外來,顏色慘動,責之曰:「夙無嫌怨,荒園歲報百金非少,何忍遂相族滅?此奇慘之仇無不報者!」李生與車生相反,不知「仁」、「恕」為何物,雖然殺的是狐,但屬誅殺無辜,而手段殘酷,作者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上予他以否定;而寫狐叟的話,悲憤悽厲,句句在理,無懈可擊,恰恰具有人情味。後文李生之慘報,便是作者對他殘忍不仁行為的誅伐。「異史氏曰」中指出:「……而壤無其種者,雖溉不生;彼其殺狐之殘,方寸已有盜根,故狐得長其萌而施之報。」蒲松齡將其殺狐之心歸結為「盜根」,指出其本質即是罪惡的,只有這種人才做出這種事,作者是大張人道主義之幟向為惡者伐罪。  

《聊齋志異》中寫了許多人狐相戀或人鬼相戀的故事,狐鬼有害人的,也有不害人的,而多數是不害人的。如在《胡四姐》中,胡四姐自敘其姊三姐「業殺三人矣」,而她「得仙人正法」從不害人。但既然是狐,即使不害人也不能為人所容,所以尚生之父延客作法,將胡四姐全家吸入瓶中。此時,「生心惻然,近瓶竅聽」,聞四姐在瓶中言曰:「坐視不救,君何負心!」生意感動,於是刺破封口放四姐而去。戀念舊好,不忍負心,即使於狐,也不例外,這就更為難得,也就更具有人情味。《董生》中的狐與胡三姐相同,先殺董生,後惑王生。她將與董生去冥曹對質時,託付王生:「君如不忘夙好,勿壞我皮囊。」但王生「呼家人剝其革而懸焉」。其後狐來,曰:「法曹謂董君見色而動,死當其罪,但咎我不當惑人,追金丹去,復令還生,皮囊何在?」王實告後,她慘然曰:「餘殺人多矣,今死已晚,然忍哉君乎!」末一句表示了沉沉的感嘆。王生與董生一樣,也是見色而動,罪不僅在狐一方,然而他忍心毀其皮囊,絕其生路。狐不嘆自己之死,而嘆王生之忍。夙好在前,脫皮在後,其心何忍!作者感嘆的也正在此。單就王生與狐的關係而言,責任平分,不應獨罪一方,因此狐的哀嘆便帶上了人情味的影子。  

由此觀之,《聊齋志異》的人情味乃來自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

蒲松齡一生處在貧賤潦倒之中,飽覽並感受了各種各樣的世態人情,正如他的朋友張篤慶所詠:「白石悲長夜,青燈痛古人」,他為古人也為今人寫出了多少洞達人情表現人情的作品,使我們得以體味和認識社會人生的微妙。人情味實乃天才作家得自對社會人生的微妙感受。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妖狐鬼魅更具人性之美!
    讀完《聊齋志異》,深深震撼於其中的妖狐鬼魅。《聊齋志異》中,每一個妖、狐、鬼、魅都比人更具有人性美。人們常:「人有情,鬼無情。」其實不然,有情的往往是人們所懼怕的鬼魅,冷酷無情的往往的有文化、有文明的人類。
  •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聊齋志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和傳統意識中的鬼形象大相逕庭的女鬼。據統計,《聊齋志異》中有80多篇中的主角為女鬼。不知道大家有無發現,蒲松齡筆下的鬼大都與民間傳說中的鬼不同,她們不僅沒有一絲兇殘恐怖,而且楚楚可憐,容貌姣好,平易近人,美麗多情,似乎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例如香港經典電影《倩女幽魂》中的聶小倩,她的原型便是《聊齋志異》篇章中的女鬼。
  • 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研究論著一覽
    ——說《畫皮》仙凡相通的一個美麗的精靈——說《嬰寧》附:《山花子》與嬰寧形象人之聖者與鬼之仙者的美滿結合——說《聶小倩》明晰·精練·逼真——說《地震》人鬼之間的恩怨情仇和人倫道德——說《水莽草》>神龍見首不見尾——說《俠女》人鬼狐三角戀中的真情摯愛——說《蓮香》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說《阿寶》至性至情難兄難弟——說《張誠》聲與情的逼真描摹——說《口技》諷刺辛辣意味雋永—
  • 《聊齋志異》:不僅是狐妖鬼怪的故事,更是人生的哲學
    有人說,蒲松齡筆下的書生就是他自己的寫照,而那些與書生真心相愛的狐妖也不過是他心中孤苦寂寞無法排遣所產生的想像罷了。這樣就要從蒲松齡的生平說起了。蒲松齡幼時便展現出了極高的才氣,19歲更是連中三元,然而之後的他科舉屢試不第,生活潦倒落魄。
  • 尚繼武:《〈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
    第一章「緒論」,主要宏觀概括《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的創新所在,對《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歷程進行回顧和總結。 第二章「時空敘事:變幻中的奇正相生」,主要辨析敘事時空與時空敘事,論述《聊齋志異》追敘、預敘、非對稱性錯時的敘事功能和藝術效果,分析《聊齋志異》的敘事空間類型和空間敘事運用,揭示其第三敘事空間的文化意蘊。
  • 名著閱讀:《聊齋志異》知識點匯總
    蒲松齡曾寫過《日用俗字》《農桑經》《藥崇書》《婚嫁全書》《歷字文》等通俗讀物,這些著作體現了蒲松齡面向大眾的文化關懷,而這種關懷也構成了他與其他小說家不同的精神品格他創作的著名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郭沫若曾這樣評價他:「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 聊齋志異:鬼怪、動物和人的互動,反映的卻是真實的人間萬象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中國古典文學精品,魯迅先生稱之為 「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所說的 「傳奇法」,是指作品借幽冥鬼怪狐妖之說諷喻世情,名為寫冥界事和人,實則筆筆寫現實中習見者,此之為 「影射」。在《聊齋志異》描寫人狐婚戀的故事中,狐女多被作者賦予了世間佳麗的美好品質,她們多以自薦枕席的方式與男子結合。
  • 《倩女幽魂》為何會成為《聊齋志異》的經典?
    在影視作品中,聶小倩或是最經典的女鬼,也是最美豔動人而又善良可親的女鬼,在各部作品中,其人物形象定位都與《聊齋志異》原著基本一致。一、小說原型:《聊齋志異》之《聶小倩》篇幅並不長,原文不足三千字,只能算是短篇小說,但故事結構完整,情節曲折,人物形象豐滿,細節描寫生動傳神,讓人讀一文而知一世。聶小倩本是孤魂野鬼,十八歲早夭,葬於浙江金華城北的蘭若寺邊上,受夜叉脅迫,前往色誘謀害寧採臣,但卻被寧採臣的浩然正氣所打動,不忍傷害,後來在寧採臣的幫助下逃脫魔爪,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並生下一子。
  • 《聊齋志異》中閱人無數的聶小倩,為何見到寧採臣後就改邪歸正了
    《聊齋志異》中雖然描寫了不少為惡及復仇的女鬼,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些有情有義的女鬼。如卷二《聶小倩》篇中的聶小倩,卷二《林四娘》篇中的林四娘,卷三《連城》篇中的連城,卷四《公孫九娘》篇章的公孫九娘,卷六《小謝》篇中的小謝,卷七《宦娘》篇中的宦娘。
  • 國學經典集錦:中國古典短篇小說巔峰之作——《聊齋志異》
    中國古典短篇小說峰之作——《聊齋志異》《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稱《鬼狐傳》,為蒲松齡的代表作,該書是一部充滿鬼狐故事的短篇小說集,有近五百個短篇故事。書中內容包羅萬象,涉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如《連城》、《阿寶》、《青梅》等,寫得十分感人。特別是花妖狐魅和人的愛情故事,尤為膾炙人口。第四類是反映司法弊端的,如《席方平》、《胭脂》等。《聊奇誌異》的故事大都是借神話的形式寫出來的。故事全是短篇,用文言文寫成。最長的不過三四千字,短的オ二十多個字。
  • 蒲松齡為什麼要寫聊齋?
    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郭沫若曾這樣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那麼,蒲松齡,為什麼要寫《聊齋志異》呢?
  • 中國古代故事,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大家好,我是曾利嫻,今天帶大家來探討《聊齋志異》的創作方法是什麼?《聊齋志異》的思想內容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聊齋志異》是一部搜抉奇怪、「事涉荒幻」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同時也是蒲松齡「觸時感事」的「孤憤之書」。其創作方法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神話的現實化和現實的神話化。馳想幻域,映照人間,立足於現實並以表現現實為終極目的。
  • 名著導讀《聊齋志異》世界上最美的寓言
    蒲松齡曾寫過《日用俗字》《農桑經》《藥崇書》《婚嫁全書》《歷字文》等通俗讀物,這些著作體現了蒲松齡面向大眾的文化關懷,而這種關懷也構成了他與其他小說家不同的精神品格他創作的著名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郭沫若曾這樣評價他:「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 《聊齋志異》:鬼神故事中蘊含的深刻思想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蒲松齡在書齋中設了一個茶棚,專門詢問一些奇聞異事,然後把聽來的這些事情加工潤色之後記錄下來,《聊齋志異》便由此而生。
  • 印度挑起中印邊境矛盾,《聊齋志異》中的車夫給出了答案
    中印邊境出現矛盾,甚至發生衝突,印度為何要在現在這個時候挑起事端?太陽底下無新事,目光如炬的智者,早就給出了答案。予謂不信,請看《聊齋志異》中的《車夫》一文:有車夫載重登坡,方極力時,一狼來齧其臀。欲釋手,則貨敝身壓,忍痛推之。既上,則狼已齕片肉而去。
  • 蒲松齡:聊齋志異,所有偉大背後都有一份愛情
    明末清初,蒲松齡出生在一戶落魄地主家,誰也沒想到真的一生執著於科舉卻屢次落榜的落魄文人最終卻憑藉一本志怪小說聊齋名傳至今,更少有人知道,他之所以寫鬼怪狐妖,起因卻是他的老婆。然而在當時作詩填詞才算是正統風雅小說被看做不正經的旁門左道,可他偏偏寫的又全是狐鬼花妖的故事連同學都忍不住勸他,你要再寫這些不入流的東西,你這輩子就白活了,但是他卻不予理會。而且以六十多歲眼看科舉無望,索性把才華和一腔憤慨全都寄托在聊齋志異的創作中。
  • 湖北女作家胡成瑤以另類的方式打開「聊齋」~
    情類黃州,喜人談鬼——童年最大的享受就是圍爐聽老人講故事。青年時,《聊齋志異》成為最愛的枕邊書。中年,忍不住撬開鬼故事的外殼,剖析聊齋裡的男女情愛。作者曾出版《愛那麼短,遺忘那麼長——33位文學藝術家的才與情》,再版後更名為《最美最感傷的相遇》。多篇散文發表於《三聯生活周刊》。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為什麼裡面總是離不開狐狸、書生、妖魔鬼怪
    《聊齋志異》是我兒童時代就很愛看的書本,那書中的情節全是人與鬼,和狐狸精的愛情故事,很感人,也很真摯。但那時候還小,不懂世事,不知道是作者在借題發揮,傻傻的還以為世上真的有那麼多情的鬼怪,和那麼專一的,又懂得感恩的狐狸精呢!
  • 鬼故事與憨人——書評|《聊齋·嬰寧》
    有人就說今日之《鬼故事》,所承也是《聊齋》一脈。其實歷史上對這種類型文學也有專門的提法,魯迅先生在他的《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清蒲松齡作《聊齋志異》,亦頗學唐人傳奇文字,而立意則近於六朝之志怪,其時鮮見古書,故讀者詫為新穎,盛行於時,至今不絕。」
  • 聊齋志異: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悽美、悲催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全書共有490餘篇,都寫的狐仙、鬼妖、人獸等事務。蒲松齡出身沒落地主家庭,幼時聰明,然而一生科甲不利、生活清貧。《聊齋異志》中所描繪的,都透露出作者對科舉制度的鄙夷,對封建社會的厭惡和對當朝官員腐敗的仇視。在對不同人物的描繪中,顯現了人性中潛在的怯懦與自私。然而,對於鬼與狐來說,也是存在兩面性的,有好鬼與善狐,也有惡鬼與狡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