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短篇小說峰之作——《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稱《鬼狐傳》,為蒲松齡的代表作,該書是一部充滿鬼狐故事的短篇小說集,有近五百個短篇故事。書中內容包羅萬象,涉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書中對當時的種種弊端作了尖銳的諷刺,大致包括如下幾類:
第一類是揭露腐朽、弊端從生的科舉制度,如《司文郎》描寫盲僧用鼻子辦別文章的好壞,辛辣地諷刺了試官好壞不分、顏倒黑白的醜態。另有《考弊司》、《於去惡)、《王子安》等都是反映科舉制度之弊的。
第二類是揭露貪官汙吏和土豪劣紳的罪惡。《促織》是這類題材的代表作。小說寫一個皇帝愛鬥蟋蟀,就不斷地讓百姓進貢蟋蟀,一個孩子不小心弄死了父親千辛萬苦找來的蟋,害怕得跳了井。後來這個孩子變成了一隻蟋蟀,他不僅鬥敗了所有的蟋蟀,就連大公雞都不是他的對手。統治者的小小愛好,竟害得百姓家破人亡。另有《夢狼》、《突氏)等,也是反映這一類主題的。
第三類是批判殘人性的封建禮教,描寫愛情與婚姻。如《連城》、《阿寶》、《青梅》等,寫得十分感人。特別是花妖狐魅和人的愛情故事,尤為膾炙人口。
第四類是反映司法弊端的,如《席方平》、《胭脂》等。
《聊奇誌異》的故事大都是借神話的形式寫出來的。故事全是短篇,用文言文寫成。最長的不過三四千字,短的オ二十多個字。小說描寫簡潔生動,人物個性刻畫鮮明,單是青年女子,就有很多具有典型性格的形象。讀《聊齋志異》,就像走進一座五彩繽紛的人物畫廊,曲折有味。它繼承和發揚了六朝志怪小說和唐傳奇小說的藝術傳統,既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又給人以現實主義的真實感。它標誌著中國文言短篇小說創作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清代一部傑出的長篇諷剩小說一一《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吳敬梓用近十年時間完成的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全書共56回,約40萬字,描寫了近200個人物。其主要內容是:
60多歲的周進屢試不第,在山東兗州府汶上縣薛家集一所蒙館教課餬口。新中的年輕秀才梅玖當面嘲弄他,舉人王惠輕慢他,村人也嫌他呆頭呆腦,因而連教館之職也失去了,只得給商人記帳。一次,偶去省城「貢院」觀光,那是專門舉行鄉試的場所,他觸景生情,只覺無限辛酸,委屈得「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眾人不忍,湊錢幫他捐了個監生入場應考,不想居然中了,旁人阿諛拍馬且不說,他居燃自此官運享通,3年內升了御史,鐵點廣東學道。他吃足科舉之苦,當了權後覺得要細細看卷,不致屈了真才才好。
範進也是個連考二十餘次不取的老童生,發榜那天,家裡沒有早飯米,只得抱了正在下蛋的母雞到集上去賣。聽到中舉的消息後,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著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歡喜得發了瘋。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戶的耳光之後才清醒過來。從此他就「平步登天」,有許多人來奉承他,不到兩三個月,田產房屋、奴僕丫環都有了。
馬二先生把畢生精力奉獻給時文選政,嚴格按照官定的舉業讀本和朱熹的言論下批語,凡是有礙於聖賢口氣的東西都絕對排斥,連自己的視聽、言、動都不敢越禮;他遊西胡,對大自然的湖光山色,全無會心,敬重的是御書,關切的是功名,眼像的是吃食,嚮往的是發財,結果遇上騙子還以為遇上了神仙。
除了周進、範進這樣的腐儒,《儒林外史》中也有寄託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杜少卿是個貴公子,在他身上表現了一定程度的叛逆性格。他慷慨好施,有人向他求助,他就捧出大量的銀子來幫助他,錢花完了,就變賣產業。他輕視功名富貴和科舉制度,他罵那些學裡的秀才做奴才,罵那熱衷功名的臧蓼齋做匪類。他反對多妻,崇敬具有反抗性格的沈瓊枝並不顧他人的嘲笑,與妻子攜手同遊清涼山,體現了一定程度的個性解放要求。
《儒林外史》對科舉制度進行了大力押抨擊,在中國小說史上產生了很大影響,奠定了中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基礎,形成了一股批判封建社會的潮流,這股潮流一直影響到五四運動以後的新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