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大家都不陌生,它既是中國文學耀眼的瑰寶,更是世界文學的一顆璀璨明珠。前人稱為「空前絕後之作」。郭沫若先生說過「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齡一生落魄孤獨。蒲松齡在他的《聊齋自志》中,說他自己是一個病瘦和尚投胎。他說是因果相報,不能成佛升天。而隨風一飄蕩,轉生人間,身為貧賤。
《聊齋自志》中寫道:「獨是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蕭齋瑟瑟,案冷疑冰」「嗟乎!驚霜寒雀,抱樹無溫;吊月秋蟲,偎闌自熱。」語言多麼悽美,如親眼目睹了他的落魄,親自感受了他的孤獨。
明未清初的歷史災難、時代思潮,加上蒲松齡個人遭遇,這些就是他思想和創作的書齋。他在書齋裡逸興飛動,狂放不羈,志託久遠,如痴如醉地孤憤著書。正是這樣一個特別的書齋,成就了蒲松齡,成就了《聊齋志異》。
今天重溫古籍,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蒲松齡是怎樣做到的,在那樣落魄的境遇下,完成了那麼偉大的著作,寫書在當時又不能當飯吃,是什麼力量在支持他堅持下去?
讀古典,洗心靈,享受精神盛宴,檢驗我們的道德底線。期待大家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