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國敘事學研究與發展

2020-12-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聚焦中國敘事學研究與發展

2019年01月07日 10:0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江守義

字號

內容摘要:新時期以來,中國的敘事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限於篇幅,本文只討論以小說為核心的文學敘事學)。綜觀40餘年來的發展歷程,中國敘事學研究大致可分為介紹運用結構主義理論的成果、關注中國文學敘事特色、對話交鋒西方敘事學理論、努力建構中國敘事學派等四個階段。

關鍵詞:敘事學;結構主義;中國文學

作者簡介:

  新時期以來,中國的敘事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限於篇幅,本文只討論以小說為核心的文學敘事學)。綜觀40餘年來的發展歷程,中國敘事學研究大致可分為介紹運用結構主義理論的成果、關注中國文學敘事特色、對話交鋒西方敘事學理論、努力建構中國敘事學派等四個階段。

  介紹運用結構主義理論的成果

  敘事學是結構主義的標誌性成果。改革開放以後,結構主義和新批評、接受美學一道,成為學界關注的對象。

  1980年,袁可嘉翻譯了羅蘭·巴特的《結構主義——一種活動》,結構主義與技巧的聯繫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1984—1985年,《外國文學報導》對法國敘事學研究的成果進行了集中報導,羅蘭·巴特的《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格雷瑪斯的《敘述信息》、託多洛夫的《敘事作為話語》、熱奈特的《敘事的界限》等敘事學研究經典文章都被翻譯過來。

  對中國學術界影響更大的是詹姆遜1985年9—12月在北京大學的講學。在講學中,他介紹了普羅普的《民間故事形態學》,並運用格雷瑪斯的語義方陣理論來分析《聊齋志異》中的《鴝鵒》和《畫馬》,引起學界的持續關注。

  對西方敘事學的介紹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末。王泰來等人編譯的《敘事美學》和張寅德編選的《敘述學研究》,從整體上呈現了西方結構主義敘事學的面貌。在了解西方敘事學的面貌之後,孟繁華《敘事的藝術》一書系統地介紹了結構主義敘事學,對敘事的視角、時間、語言等方面均設專題進行論述,並以中國作品為例證加以分析。

  在對國外最新研究成果集中譯介的同時,中國理論界也逐漸嘗試運用結構主義敘事學的理論和方法展開具體研究,最常見的是聚焦某個作家作品的個案研究。其中,分析西方作家作品的如邵旭東《開拓:挑戰面前的抉擇——論高爾斯華綏的敘事藝術》,分析中國古代作品的如孟昭連《〈紅樓夢〉的人物敘事觀點》,分析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的如吳曉東《魯迅小說的第一人稱敘事視角》等。同時,也出現了用敘事學方法來分析某一時期或某一類型小說的情況,如袁健《宋元話本與明清擬話本敘事體制之比較》、孟悅《視角問題與「五四」小說的現代化》等,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數陳平原的《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該書借鑑託多洛夫的敘事理論,依託中國文學傳統和晚清、「五四」的小說創作狀況,從敘事時間、敘事角度、敘事結構三個方面「把純形式的敘事學研究與注意文化背景的小說社會學研究結合起來」。

  關注中國文學敘事特色

  1993年以後,隨著浦安迪的《明代小說四大奇書》《中國敘事學》以及趙毅衡的《苦惱的敘述者》出版,中國小說的敘事獨特性開始受到關注。林崗的《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和王彬的《紅樓夢敘事》,雖然還有些搬用西方敘事學的痕跡,但已明確指出中國的敘事學研究要重點關注古代小說。

  楊義在借鑑西方敘事學方法完成《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之後,又從「道與技的雙構性思維」出發,沿著「還原—參照—貫通—融合」的思路,完成了特色鮮明的《中國敘事學》一書,試圖在和西方結構主義敘事學對比的基礎上,建立富有中國特色的敘事學理論。但由於當時很多學者對西方敘事學仍持有不同程度的盲從態度,楊義的學術努力雖然獲得了比較廣泛的認可,不過總體上看,並沒有從根本上扭轉學界信從西方敘事學的趨勢,但他的嘗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動了中國敘事學理論的建構和發展。

  1999年,傅修延的《先秦敘事研究》出版。該書從中國敘事源頭出發,認為敘事背景的差異決定了敘事規律和敘事特點的差異。作者雖然討論的是先秦敘事,但其作用力卻是指向現在,將中國敘事學的建構落實到中國文學的源頭,進一步推動了中國敘事學的研究與發展。

作者簡介

姓名:江守義 工作單位: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相關焦點

  • 敘事形態的中國教育研究——簡介「中國教育敘事研究叢書」
    教師書屋敘事形態的中國教育研究——簡介「中國教育敘事研究叢書」  ● 周勇  正如霍家特等人當年發起「文化研究」時並未過多計較自己的學科屬性,丁鋼教授同樣是將重心放在自己所要研究的對象及問題上  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丁鋼教授曾熱衷於從「文化」的角度透視中國教育,推出了「中國文化與教育研究叢書」,其中代表性的學術成果是考察「儒」、「佛」、「道」這三大「傳統文化」對於中國教育的種種影響,以及中國教育在這三大「傳統文化」的薰陶下所產生的獨特品質。現在,丁鋼教授又推出了「中國教育敘事研究叢書」。這是我國第一套以教育敘事研究中國教育與社會歷史實踐的圖文並茂的系列著作。
  • 語象敘事研究
    然而,關於什麼是語象敘事、其包括哪些研究對象、歷史與發展現狀如何、主要內容是哪些等問題,學界至今依然爭議不休,難有定論。《語象敘事研究》即從以上問題入手,對語象敘事展開了全面、系統的研究,並得出如下結論:語象敘事是指「視覺再現的文字再現」,其概念內核涉及詞語(word)和意象(image)之間的關係。
  • 兒童敘事能力發展的促進與幹預研究 (綜述 )
    敘事能力的發展是對表徵發展、知識基礎建構、問題解決策略的形成起著支撐作用的重要組織過程[9,10],因此許多研究者都針對兒童敘事能力發展進程和特點做了大量研究[11,12],而且一些研究者還對如何促進和幹預兒童敘事能力的發展進行了研究[6,13-16]。促進與幹預研究對兒童敘事能力的發展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本文將對國外的促進與幹預研究進行綜述,以期對漢語兒童敘事能力的發展提供參考。
  • 寧稼雨:學術史視域下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的得與失
    而令人尷尬的事實是,中國小說戲曲乃至中國文學的研究恰恰是在西方文學理論傳入的背景下按照西方的學術話語體系建立起來的,可以說是存在著先天不足。這樣在走過一個多世紀的坎坷經歷之後,如何尊重中國文學自身的發展實際,建立民族本位的中國文學研究就成為新世紀學科發展的內在需求,中國小說戲曲的敘事研究同樣存在這一問題。
  • 書單| 藝術療法/聚焦療法/敘事療法
    敘事療法和藝術治療的有機融合,簡單易用又行之有效的中國本土心理治療方法,於世界各地廣泛應用。書中包含極具實用性的分析步驟、操作流程和案例解析!繪畫心理治療對困難來訪者的藝術治療(美)Lisa B.兒童繪畫是兒童心理發展中一個既充滿魅力又富有挑戰性的研究領域,書中充滿智慧的觀點不但對心理醫生,而且對研究兒童心理發展和教育和專業人士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人民網抖音短視頻新聞敘事方式研究
    截至2019年6月,其粉絲數量超過496萬,視頻播放量在媒體類排名第3,視頻總點讚數已超過4億……其已發展成為抖音平臺中發布信息、連接網民、引導輿論的重要媒介,是研究短視頻新聞敘事方式的理想樣本。 目前較少有研究從敘事學角度探討短視頻新聞敘事的方法及特徵,但實際上短視頻與新聞敘事有著密切的聯繫。
  • 敘事,語言發展中的重要能力——特殊兒童敘事能力的發展研究綜述
    它對兒童認知和行為的發展、社交能力、閱讀能力和學業水平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特殊兒童的敘事能力較低,使得他們在這些方面的發展受到了限制。培養特殊兒童的敘事能力,其各方面發展都會受益。有研究證實專門的敘事幹預,並為兒童提供更多的敘事機會,有助於兒童敘事能力的提高。
  • 講好記者故事的敘事學意義
    原標題:講好記者故事的敘事學意義 一般來說,記者是隱身在新聞作品背後的人,他們的傾向性通過事實的傳遞而呈現。但是,記者作為一種社會職業,又有機地與整個社會密切關聯,他們的工作場景和情感經歷也是人民生活的組成部分,因此揭示這些內容的故事同樣具有意義。
  • 談史學理論視域下的「歷史敘事」研究
    令人遺憾的是,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中國史學發展至今,在歷史敘事研究方面卻出現了諸多問題。就筆者所見,當前有關歷史敘事研究的成果有兩個突出的缺陷:一是作者基本套用西方敘事學的概念、範疇、術語和理論體系,來解析中國的敘事文本,缺乏對中國傳統歷史敘事成就和理論的全面把握;二是研究者大都來自文學或哲學研究領域,而非史學理論專業。
  • 社會語言學帶動敘事研究
    社會語言學帶動敘事研究 2016年06月07日 16: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蘭良平 字號 內容摘要:社會語言學帶動敘事研究?
  • 2019年9月21日┃敘事研究┃教育敘事研究是什麼
    克萊丁寧和康納利的研究工作, 以及強調教師的反思價值、強調教師知識的重要性、賦予教師言說其經歷的權力等三種教育發展趨勢, 促進了教育敘事研究作為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的生成。作為一種質的研究形式, 它有自己獨特的基本操作程序, 有自己的優勢, 但也有自身之不足。
  • 敘事學是個什麼學?
    敘事學其實並不算什麼新的文學理論,但絕對算比較時髦的研究領域,所以這期的文章會介紹一些「西方敘事學」的概念,用這些理論去理解一些新興的文學作品的敘事方式和結構,很多混沌的、模糊不清的感覺或許可以清晰起來。這篇文章會著重介紹一些基本概念,如果有興趣做研究的考生還可以根據後面的參考文獻做進一步閱讀。敘事學是個什麼學?
  • 王齊洲:「中國敘事文化學」的破土與茁長
    (《天中學刊》2012年第4期),《中國敘事文化學與中國學術體系重建》(《天中學刊》2013年第4期),《文本研究類型與中國敘事文化學的關聯作用》(《天中學刊》2013年第6期),《重建「中體西用」中國體系學術研究範式——從木齋的古詩研究和我的敘事文化學研究說起》(《學習與探索》2013年第6期),《敘事·敘事文學·敘事文化——中國敘事文化學與敘事學的關聯與特質》(《天中學刊》2014年第3期),《
  • 拾遺補闕:中國古典敘事對熱奈特敘事時間理論的補充和完善
    雖然西方時間理論在解讀中國文學理論時常力所不逮,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人針對這一問題展開研討。本文以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敘事時間為切入點,從時序、時長、頻率三個方面探討西方敘事學未能覆蓋的理論盲區,在突出發展中國敘事學的同時,提議建構一種「把西方的敘述學理論與中國文學敘述特點相融合,既有西方敘述學的縝密結構,又能恰如其分地把中國文學,特別是古典文學恢宏意蘊表達出來的系統體系」(喬國強,30)。
  • 尚繼武:《〈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
    其中不乏對《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的深入剖析,表明對《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的研究正向縱深發展。 自20世紀末至今,《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有一個顯著變化,即隨著西方敘事理論的介紹傳入,學界的研究視野得以拓展,研究者開始借鑑和嘗試運用西方敘事理論,以嶄新的理論視角和方法對《聊齋志異》的敘事藝術作更加深入而細緻的分析探討。
  • 短視頻新聞的新型敘事
    【內容提要】近兩年來短視頻新聞的發展引人側目,本文從新聞敘事學的角度出發從短視頻新聞的興起驅動力看其敘事變化。並且分析短視頻新型敘事對新聞事件傳播的影響,認為短視頻新聞讓社會事件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得到聚焦,同時碎片化事實的呈現和傳播容易導致輿論反轉,情緒化傳播裹挾下輿論容易失焦。
  • 楊志平:明清小說功能性敘事研究
    內容簡介從「敘事」的一般意義上言,明清小說因其人物塑造與情節敘寫等環節最具虛構意味,從中歸納與抽繹出相應的固有敘事現象及其規律,這才符合中國本土敘事學構建的真正要義。明清小說功能性敘事研究,是明清小說自身敘事特徵探究的論題之一。
  • 深化空間敘事設計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報上海12月18日電(記者段丹潔 通訊員陳月瑩)由上海交通大學主辦的第六屆城鎮空間文化與科學論壇近日在線舉行。與會學者圍繞會議主題「跨視野下的空間敘事設計」,從工業設計、建築學、語言學等不同學科視角出發,探討空間敘事設計的「中國方案」。
  • 敘事學(考研筆記165)
    敘事學(考研筆記165)學生李清文 編輯敘事學在20世紀中期名噪一時,表現了在所有文學形式中對敘事的一般理論和實踐的關注。二、參考答題要點:名詞解釋:敘事學1、文:敘事學主要研究敘述者類型、結構成分的辨別以及它們的不同組成模式,反覆出現的敘事手段、對各種敘事活動的分析,以及敘事對象。
  • 謝龍新//羅蘭·巴特的符號學體系與敘事轉向
    關鍵詞:敘事轉向;羅蘭·巴特;符號學;元語言;含蓄意指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的轉變,敘事研究的方法、模式,以及核心範疇都發生了改變。與經典敘事學相比,後經典敘事學並沒有發生所謂的斷裂,也不是前者的繼續,而是研究方法和思維模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如馬克·柯裡所說,是敘事研究的一次「積極轉折」。那麼,敘事轉向的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