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7日 10:0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江守義
字號內容摘要:新時期以來,中國的敘事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限於篇幅,本文只討論以小說為核心的文學敘事學)。綜觀40餘年來的發展歷程,中國敘事學研究大致可分為介紹運用結構主義理論的成果、關注中國文學敘事特色、對話交鋒西方敘事學理論、努力建構中國敘事學派等四個階段。
關鍵詞:敘事學;結構主義;中國文學
作者簡介:
新時期以來,中國的敘事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限於篇幅,本文只討論以小說為核心的文學敘事學)。綜觀40餘年來的發展歷程,中國敘事學研究大致可分為介紹運用結構主義理論的成果、關注中國文學敘事特色、對話交鋒西方敘事學理論、努力建構中國敘事學派等四個階段。
介紹運用結構主義理論的成果
敘事學是結構主義的標誌性成果。改革開放以後,結構主義和新批評、接受美學一道,成為學界關注的對象。
1980年,袁可嘉翻譯了羅蘭·巴特的《結構主義——一種活動》,結構主義與技巧的聯繫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1984—1985年,《外國文學報導》對法國敘事學研究的成果進行了集中報導,羅蘭·巴特的《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格雷瑪斯的《敘述信息》、託多洛夫的《敘事作為話語》、熱奈特的《敘事的界限》等敘事學研究經典文章都被翻譯過來。
對中國學術界影響更大的是詹姆遜1985年9—12月在北京大學的講學。在講學中,他介紹了普羅普的《民間故事形態學》,並運用格雷瑪斯的語義方陣理論來分析《聊齋志異》中的《鴝鵒》和《畫馬》,引起學界的持續關注。
對西方敘事學的介紹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末。王泰來等人編譯的《敘事美學》和張寅德編選的《敘述學研究》,從整體上呈現了西方結構主義敘事學的面貌。在了解西方敘事學的面貌之後,孟繁華《敘事的藝術》一書系統地介紹了結構主義敘事學,對敘事的視角、時間、語言等方面均設專題進行論述,並以中國作品為例證加以分析。
在對國外最新研究成果集中譯介的同時,中國理論界也逐漸嘗試運用結構主義敘事學的理論和方法展開具體研究,最常見的是聚焦某個作家作品的個案研究。其中,分析西方作家作品的如邵旭東《開拓:挑戰面前的抉擇——論高爾斯華綏的敘事藝術》,分析中國古代作品的如孟昭連《〈紅樓夢〉的人物敘事觀點》,分析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的如吳曉東《魯迅小說的第一人稱敘事視角》等。同時,也出現了用敘事學方法來分析某一時期或某一類型小說的情況,如袁健《宋元話本與明清擬話本敘事體制之比較》、孟悅《視角問題與「五四」小說的現代化》等,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數陳平原的《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該書借鑑託多洛夫的敘事理論,依託中國文學傳統和晚清、「五四」的小說創作狀況,從敘事時間、敘事角度、敘事結構三個方面「把純形式的敘事學研究與注意文化背景的小說社會學研究結合起來」。
關注中國文學敘事特色
1993年以後,隨著浦安迪的《明代小說四大奇書》《中國敘事學》以及趙毅衡的《苦惱的敘述者》出版,中國小說的敘事獨特性開始受到關注。林崗的《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和王彬的《紅樓夢敘事》,雖然還有些搬用西方敘事學的痕跡,但已明確指出中國的敘事學研究要重點關注古代小說。
楊義在借鑑西方敘事學方法完成《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之後,又從「道與技的雙構性思維」出發,沿著「還原—參照—貫通—融合」的思路,完成了特色鮮明的《中國敘事學》一書,試圖在和西方結構主義敘事學對比的基礎上,建立富有中國特色的敘事學理論。但由於當時很多學者對西方敘事學仍持有不同程度的盲從態度,楊義的學術努力雖然獲得了比較廣泛的認可,不過總體上看,並沒有從根本上扭轉學界信從西方敘事學的趨勢,但他的嘗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動了中國敘事學理論的建構和發展。
1999年,傅修延的《先秦敘事研究》出版。該書從中國敘事源頭出發,認為敘事背景的差異決定了敘事規律和敘事特點的差異。作者雖然討論的是先秦敘事,但其作用力卻是指向現在,將中國敘事學的建構落實到中國文學的源頭,進一步推動了中國敘事學的研究與發展。
姓名:江守義 工作單位: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