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學是個什麼學?

2021-02-13 紅寶書之DP中文文學考試

為什麼「我」需要了解一些敘事學的內容?


        IB的課程非常鼓勵考生們進行創新,然而新的研究不是頭腦一熱,拍拍腦瓜子就蹦得出來的。經常有考生惆悵地向我訴說:「老師,這些文學作品都被前人分析「爛」了,「我」區區一個高中生如何析得出「新意」來?文學的鑑賞離不開文學理論的支撐,IB文學的鑑賞核心是對文學技巧的鑑賞,如果你對文學技巧的概念還僅僅停留在「比喻」、「擬人」、「誇張」、「對偶」等傳統文學理論甚至只是修辭概念上,那麼不得不說你已經OUT了。當下的文學作品種類繁多,作家們不斷地嘗試使用新的文學手段去進行創作,僅用傳統的文學理論來賞析,勢必很多新的創作手段是很難分析透徹的。

        翻看下近幾年Paper1考題,無論是《都市的滿月》,還是今年SL鐵舞的《開門走出》,如此具有先鋒色彩、象徵意味濃重的作品,對考生來講都是不小的考驗;Paper2也不例外,今年考題中有一題是「說明作品的結構其實就是情節發展演進的邏輯。」這是「長篇小說」下的一個題目,1.5-2個小時內要將幾部長篇小說的結構與情節發展的邏輯之間的關係說清道明著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做EE也是同樣,即便你文通字順,邏輯清楚,而觀點、研究方法老套,那在Holistic Judgement一項上也難獲高分。因此,作為考生,不僅需要熟練掌握各種文體的特徵、各種文學手法的作用和效果,更應該不斷更新我們對文學理論的學習,了解前沿的文學研究方法。

        敘事學其實並不算什麼新的文學理論,但絕對算比較時髦的研究領域,所以這期的文章會介紹一些「西方敘事學」的概念,用這些理論去理解一些新興的文學作品的敘事方式和結構,很多混沌的、模糊不清的感覺或許可以清晰起來。這篇文章會著重介紹一些基本概念,如果有興趣做研究的考生還可以根據後面的參考文獻做進一步閱讀。

敘事學是個什麼學?


       文本的敘述是線性的,然而事件發生是立體的,是不同空間、時間的交錯,那麼如何將立體的故事在線性的文本中得以生動、形象的體現呢?隨著各種新興文學作品的誕生,可以看到作家在作品中不斷嘗試新的文學敘事技巧,情節不單單是以時間順序的推移來結構故事。其表現方式更為複雜,敘事更具有跳躍性、片段性,拉大了故事發生與情節安排的距離,這樣的敘事方式更能夠造成懸念、延宕、蒙太奇等效果,來滿足讀者不斷期待的審美體驗。

        傳統的文學鑑賞更加關注於文本的內容、主題意義等,然而西方敘事學更為關注的是文本的形式意義,也就是敘述者和故事內容之間的相對關係。漢語又是缺乏時態標記的,所以,敘述的邏輯往往是隱藏在文字背後的,那麼敘述學會幫助我們更加清楚作者的寫作意圖、敘述者的角色、不同的敘述方式所帶來的效果等。

「故事」(Story)與「話語」(Discourse)


        「故事」(Story)與「話語」(Discourse)是西方敘事學中最基本的概念,熱奈特在《敘述話語》中解釋道:「故事時間」是指故事中事件連續發生過程顯現的時間順序,而「話語時間」是指故事事件在敘事中的偽時序。看完這兩句表述或許還是有些困惑,但看到下圖應該能夠馬上明白,這是一位考生對《紅高粱家族》展開的敘事研究,右邊的「故事時間」是根據情節重新整理出來的事件本身發生的順序,而左邊的「話語時間」則是莫言在《紅高粱家族》中的敘述順序,顯而易見,左右兩邊的敘述是不完全對稱的。那麼,為什麼莫言不按照右邊的「故事時間」展開呢?線性的發展不是更為清楚嗎?那不按時間的線性順序敘述,讀者又是如何獲得事件發展的全過程呢?

        這一點用探案懸疑小說解釋起來似乎更容易理解,自然時序一定是「罪犯殺人過程——屍體被發現——破案——兇手被抓獲」,然而我們經常看到的文本卻是「案發現場屍體被發現——破案過程——罪犯殺人過程被還原——兇手被抓」。無論情節怎樣被安排,殺人過程一定不會在開頭處交待,否則該如何吸引讀者?

       因此,為了吊足讀者的胃口,或是為了表達作者的創作意圖,亦或是迎合市場需求,當代作品(尤其是長篇小說)愈來愈少簡單地按自然時序進行描述,熱奈特將打亂自然時序的方式歸總為兩種,一是倒敘,是指事件時間早於敘述時間,敘述從 「現在 」開始回憶過去 。一是預敘,如果事件還沒有發生,敘述者就預先敘述事件極其發生過程。相較於倒敘,預敘使用並不多見,試舉一例,《百年孤獨》的一開篇便寫道:「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樣句話會帶給讀者多重疑問:「奧雷連諾上校是誰?為什麼會在行刑隊?為什麼會想起父親要帶他去參觀冰塊?」在我們還並不知道這位上校之前,就開始對他展開各種想像與猜測。因此,無論是預敘還是倒敘,都很好地形成了懸念,只是預敘將懸念指向未來,而倒敘將懸念指向過去!兩種手法交替使用,或某種手法重複使用,便使得文本敘述時間得以交錯進行,場景、情節如電影蒙太奇般得以切換,敘事視角(時而全知,時而受限)依據情節需求得以轉變。由此,線性敘述的局限被打破,在讀者的腦海中上演著多個緯度、多個空間、多個場域的「大戲」,而同時整個故事的發展便可由讀者自己進行整合拼接。在這樣的狀況下,由於讀者知識背景生活經驗不盡相同,不確定性便加劇,想像空間被擴大,作品獲得更大張力,不同的讀者所獲得審美體驗亦是不同。

概述(Summary)、場景(Scene)、省略(Elipsis)、停頓(Pause)

    那麼,敘述學中不僅關注敘述「時序」,還對敘述「時距」進行了描述,對時距的了解更有助於我們掌握作品的敘述節奏。在《西方敘事學》1一書中,對「時敘」的概念有很好的解釋,這裡摘錄部分如下:熱奈特提出了四個概念——

1.  敘述時間短於故事時間,即概述(Summary)。這種方法通常對背景進行交代,利於讀者了解更多相關信息。例如,《包法利夫人》第一章以夏爾上學為故事起點,但其間插入了一段敘述,概述了夏爾此前如何偷懶、逃學 ,以及他父母親如何把他拉扯大等等 。此後 ,敘述重新回到故事主線 ,細述夏爾成為醫生以後的平庸生活 。從時間結構上講 ,概述既可以出現在故事開端 ,作為引出故事人物和事件的一個起點,也可以插入敘述過程中 ,作為補充信息 。當作為插敘成分時 ,概述顯現為倒敘 。

2. 敘述時間基本等於故事時間,即場景(Scene)。依照熱奈特的觀點,最常見的場景是文本中的人物對話 。請看奧斯丁 《傲慢與偏見 》第一章班內特夫婦之間的一段對話 :

「他叫什麼名兒 ? 」

「賓利 。」

「已婚還是單身 ? 」

「哦 !單身 ,我親愛的 ,當然啦 !極富有的單身漢 ;每年四五千英鎊 。這對我們家的姑娘們來說是多好的事啊! 」

「這麼會呢 ?這與她們有什麼關係 ? 」

     在這一場景中 ,我們只聽到人物對話 ,敘述者未加任何評論 ,甚至連 「他說 」之類的附加語都被省略。這一手法使讀者感到閱讀這些文字的過程基本上等同於人物說話的過程 ,猶如舞臺上的人物表演 。也正因為如此 ,盧伯克將它視為具有戲劇化的 「展示法 」 ( Showing) 。

3. 敘述時間為零,故事時間無窮大,即省略(Ellipsis)。這種表現方法更像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讀者可以依據故事情節推斷出故事時間的省略,或是用「十年後」「一年過去了」等表示時間流逝的語言加快敘事節奏。

4. 敘述時間無窮大,故事時間為零,即停頓(Pause)。通常出於對細節的刻畫的需求,這種手法減緩了敘事的節奏,當需要對人物、環境等進行細膩刻畫時,故事時間便停頓下來。

       四種方法在小說敘事中穿插進行,時而加快節奏,時而放慢節奏,猶如一曲流動的樂曲,或使得多年的故事濃縮於幾百頁的書中,讓讀者能在較短時間內去感受到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個動人故事,或使得某一事件在讀者眼前被無限放大,獲得深邃的思考。

   

       總而言之,敘事學不僅讓我們能從文本內部的敘事時間、敘述角度、敘述順序等方面把握作品的結構、節奏、作者表達的意圖,同時還推進了文本創作的步伐,尤其是中國80年代後先鋒派作家有意識地改變傳統的全知視角的敘事方式,開啟了當代小說創作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 申丹,王麗亞.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2. 魯迅小說的第一人稱敘事視角. 吳曉東. 魯迅研究月刊. 1989;

3. 試論白先勇小說敘事——以《遊園驚夢》為例. 黃海濤. 文學教育. 2014;

相關焦點

  • 《敘事學》讀書思考
    敘事學的研究對象是敘事作品的內在形式,它在為科學分析敘事作品提供理論框架的同時,也在為新的敘事作品創作提供指引。因此記敘文寫作教學呈現出一種直覺化的傾向,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所以,將敘事理論引入記敘文寫作的教學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寫作打開了新的思路,同時也有助於學生建立起記敘文寫作的知識框架,將生活素材合理運用,使形式有效地為內容服務。那麼該如何將敘事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記敘文寫作的教學過程中,有效地促進學生記敘文寫作水平的提升呢?
  • 聚焦中國敘事學研究與發展
    綜觀40餘年來的發展歷程,中國敘事學研究大致可分為介紹運用結構主義理論的成果、關注中國文學敘事特色、對話交鋒西方敘事學理論、努力建構中國敘事學派等四個階段。綜觀40餘年來的發展歷程,中國敘事學研究大致可分為介紹運用結構主義理論的成果、關注中國文學敘事特色、對話交鋒西方敘事學理論、努力建構中國敘事學派等四個階段。  介紹運用結構主義理論的成果  敘事學是結構主義的標誌性成果。
  • 敘事學(考研筆記165)
    敘事學(考研筆記165)學生李清文 編輯敘事學在20世紀中期名噪一時,表現了在所有文學形式中對敘事的一般理論和實踐的關注。二、參考答題要點:名詞解釋:敘事學1、文:敘事學主要研究敘述者類型、結構成分的辨別以及它們的不同組成模式,反覆出現的敘事手段、對各種敘事活動的分析,以及敘事對象。
  • 敘事學理論(上)【音頻和講義】
    第十章 敘事學理論(上)授課人:裴亞莉老師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們大概花一次課的時間介紹一下敘事學的理論及其應用。應該說,這麼些年來,在大學的文學的課堂上,「敘事學」這三個字或者說「敘事學理論」這幾個字,它是被提及的次數非常多的幾個字。那麼它的根基到底是什麼呢?
  • 謝龍新//羅蘭·巴特的符號學體系與敘事轉向
    馬克·柯裡在《後現代敘事理論》一書中對敘事轉向進行了出色的診斷,堪稱後經典敘事研究的代表作。馬克·柯裡歸納了敘事轉向的三大特點:「多樣化、解構主義、政治化——這三者便是當代敘事學轉折的特點。顯然,這三個詞相互關聯,形成一個三角體。它們所描述的是後結構敘事學的一般性假定和過程的轉折。」[2]p8並且在「引論」中對這三大特點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 敘事學理論(下)【音頻和講義】
    接下來我們介紹《敘事學導論》的第4章,敘事時間。可以說,除了前面我們講的「功能」,「事件和情節」之間的區分,「敘事的時間」也是敘事學理論經常被提到、被關注到的一個問題。而跟敘事的時間有關係的內容,第一個就是關於敘事的「順序」的問題:順敘或者倒序是敘事的順序的兩個典型問題,還有一個是預敘,就是把事情的結果先說出來,讓讀者對事情的結局和人物命運的結局並沒有一個好奇。
  • 講好記者故事的敘事學意義
    原標題:講好記者故事的敘事學意義 一般來說,記者是隱身在新聞作品背後的人,他們的傾向性通過事實的傳遞而呈現。但是,記者作為一種社會職業,又有機地與整個社會密切關聯,他們的工作場景和情感經歷也是人民生活的組成部分,因此揭示這些內容的故事同樣具有意義。
  • 《清兵衛與葫蘆》的敘事學解讀
    但是,如果不停留於作者所講述故事的表面,而是從敘事學的角度來解碼其講故事的策略及意圖,就會發現作品更為深刻的內蘊。     一、遵循還是打破自然時序?     敘述者在交代清兵衛熱衷於葫蘆之後,從第21段開始講述他買葫蘆,時刻不離葫蘆,以致被教員沒收和家訪,遭父親責打並砸碎葫蘆,然後將興趣轉移到繪畫上,繼續忍受父親的嘀咕。
  • 校長敘事學:當代校長必修課
    校長「敘什麼」不僅意味著要關注他對「日常管理事件」的呈現、回顧和反思,更要關注使「日常事件」成為「故事」的「故事性特徵」,選擇故事的基本元素,包括人物、時間、情節、空間等,這一行為需要有一種教育學敏感。教育敘事都是對真實教育事件的記錄和反思,絕對不能虛構,更不能為了體現事件的跌宕起伏,將幾個人的故事集中到一個人身上。
  • 敘事學視野中的普利茲新聞獎特稿
    【內容摘要】本文以1979年至2011年32篇獲獎特稿作品為研究對象,運用內容分析、個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從敘事主體、敘事客體、敘事視角和敘事結構四個敘事要素入手,試圖發掘並歸納普利茲新聞獎特稿的若干敘事策略及敘事技巧,以期對國內特稿寫作提供啟示及借鑑。
  • 敘事:中西不同的理解視角
    敘事學理論介紹到中國後,在接受過程中因中國特殊歷史語境而發生變化,出現不同的理解視角。與西方純形式的敘事學研究不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的敘事學傾向於把敘事時間、敘事體態和敘述語式轉變成中國化的「敘事結構」,將敘事研究與小說社會學研究結合;或者藉助西方敘事學功能結構來分析中國小說敘事中天人合一的矛盾,建構以人為中心的敘事學。
  • 劉俐俐//從西方敘事學的「多敘法」看唐宋傳奇的藝術機制 ——以沈既濟的《任氏傳》為例
    「多敘法」概念與唐傳奇「多敘」現象的提出西方敘事學(Narratology)也叫做「敘述學」,是受結構主義影響而產生的研究敘事現象的理論。2、同故事敘事中,人物功能與敘事功能的關係相輔相成,人物在某些時刻,就是作家意欲傳達價值判斷以及傾向的手段,為此讓人物「多敘」符合藝術理想。3、小說是藉助想像虛構而成的世界,小說的敘事有特定目的,為此目的可能採用各種修辭手法,因此,不能完全按照現實世界邏輯來要求小說中人物的敘事。西方敘事學基於結構主義思想方法。
  • 敘事,從「今天很累但很高興」到「祥林嫂」的學問
    從學校畢業還要寫簡歷,工作了要寫報告,做個自媒體要寫文章等等。寫東西講故事,是每一個人一生中都繞不過去的一道坎,本期的《瞎看一氣》就來了解一下關於「故事」的故事——敘事學,以及「敘事學」延展出來的「敘事心理學」。根據公認的定義,敘事就是——對於一個時間序列中的真實或虛構的事件與狀態的講述。
  • 新書搶先讀|在實踐中感受語文的魅力——統編一上《我愛學語文》教學敘事|彭峰
    一《我愛學語文》這一課,主要是讓小朋友真切地感受「讀書」「寫字」「講故事聽故事」的有趣。「小朋友們,今天我們學習《我愛學語文》。」我又給他們播放自己錄製的《溫酒斬華雄》的故事,請他們聽完猜猜大概講了什麼故事。【好課的細節】在聽的過程中感受故事的魅力,還遠遠不夠。我得讓他們在聽中有所理解,有所思考。聽完猜一猜,可以把握到他們的理解。聽完,我問:「小朋友們喜歡聽故事嗎?」他們都說喜歡。「知道怎麼聽故事嗎?」他們很萌地看著你,搖搖頭。
  • 敘事的玩法:遊戲敘事研究梳理 #1:研究背景
    這種系統視角即被定義為「遊戲學(lodology)」,這一詞語是通過結合拉丁詞語"ludus"(玩)與希臘詞語"lugos"(理性與科學)。而與這種基於系統的研究相對的即是基於內容的研究,這種研究則被稱為「敘事學(narratology)」。這兩種視角從誕生以來就形成了互相爭鋒的兩個派別,並且引發了遊戲學研究的重要爭論。
  • 優秀年度敘事的四個朝向
    新網師優秀年度敘事的四個朝向作者 | 馮美娣隨著新網師課程作業的發布,年度敘事的撰寫任務也提上日程。由於一些老師過分追求作業字數,作業質量不高,給評選增加了工作量,有人提議將字數列入評選硬性指標。治標先治本。要解決作業質量問題,我們首先要追問的是:年度敘事是什麼?新網師為何要求寫年度敘事?優秀年度敘事有何特徵?
  • 「沙」中宇宙 「微」中敘事
    縱觀微電影書籍,多以微電影的創作為主,對微電影進行具有針對性的、系統性、全面化的學理性研究卻是鮮見。而《沙粒中的宇宙——微電影敘事學研究》的出版,將微電影敘事學的發展、現狀及未來進行了嚴謹的梳理、歸納與總結,且其學理的觀察論證之中又呈現出「須彌藏芥子,芥子哪須彌」之蘊意。
  • 林承宇:新媒體敘事(二)
    我們今天要通過媒體來講故事,當然就是要了解媒體跟我們一般的溝通方式有什麼不一樣。就口語傳播來講,它比較偏重人際間的交流,而媒體是一種表達,有著一套自己的意義和呈現方式。也就是說,媒體語言和我們平時溝通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而我們下面要談到的,就是在用媒體語言敘事時,結構主義對敘事原理的益處。
  • 最近火爆的敘事護理,我們先了解什麼是敘事研究
    最近很火爆的敘事護理,到底什麼是敘事護理,我們從教育質性研究開始談起,會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和理解敘事護理。
  • 學本課堂教育敘事
    學本課堂,是指以學習者學習為本的課堂。學本課堂帶來的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和成長。教育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創造,是以「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為核心的一種教育模式。          教學不是要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而是依靠學生的學。我們經常會發現在教學我們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時候我們一廂情願承擔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發展,但最終發現自己方向是失敗的學生還不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