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承宇:新媒體敘事(二)

2020-12-17 騰訊網

林承宇教授(左)和媒體學院副院長杜智濤教授(右)

掌握媒體的語言

首先,因為敘事力在傳播的各個領域有互動,有相互的加成效果,所以在傳播領域,敘事力是很重要的一個核心能力,它能夠讓傳播的內容有一個比較好的再現方式。

我們今天要通過媒體來講故事,當然就是要了解媒體跟我們一般的溝通方式有什麼不一樣。就口語傳播來講,它比較偏重人際間的交流,而媒體是一種表達,有著一套自己的意義和呈現方式。也就是說,媒體語言和我們平時溝通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而我們下面要談到的,就是在用媒體語言敘事時,結構主義對敘事原理的益處。結構主義的意義建構,主要是對立(opposition)、關聯(association)和排除(exclusion)。

各位可能會發現,在排除、對立跟關聯中,對立,是被應用的最廣泛的。李維史陀說過:「萬物皆可被二元對立。」二元對立雖然是最簡單的,但是在講任何一個故事時,只要用到對立,通常就可以讓敘事變得十分精彩。在一個故事中,有好人就一定有壞人,讓壞人壞到徹底,然後就能彰顯出好人的好。二元對立為了凸顯A,可以把B放在它的對立面,然後去凸顯A的位置。

那麼,排除是什麼呢?排除就是:非A非B非C,它是D。否證,其實就是排除。然後我們再說關聯,關聯的意思就是除了A之外的很多元素,雖然不是A,但是都和A有關。簡單來說:比如說「善」,那小善、中善、大善就是它的關聯。對立、排除和關聯這三種方式對敘事的內容的產生有非常大的影響,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詮釋。

可以說,一個好的作品,裡面基本上都會有二元對立的成分,但不會只有二元對立,它會消解,然後把關聯和排除融進來。這三者相比較而言,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關聯更難。因為關聯需要再創造出新的東西來,作為關聯的物質基礎,而排除只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二次篩選。既然我們已經提到了,在整個意義的建構中關聯是最困難的。因為它要建構很多新的元素,然後使它們產生聯繫、相互呼應。由此引出了下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互文性。互文有兩種,一種是水平互文,一種是垂直互文。所謂水平互文,就是指那些對敘事有直接幫助的,透過角色、內容等因素運作,在情節中加入互相呼應的點,使敘事變得順暢的一種敘事方式。而垂直互文,像是電影的海報、宣傳、雜誌/影像、音樂、文字所共構的動態影像敘事,讓讀者和聽眾能夠跨越正式文本而產生共鳴。電影《悲慘世界》的宣傳片,就是一個很好地應用了垂直互文的例子。

「不可能靠單一的成功敘事,讓品牌得到最好的效果」

敘事不是萬靈丹

我們今天講的內容,是新媒體敘事原理。不管是一個商業行為,還是一部電影,或者是任何一個媒體的產出、製作,內容當然是關鍵。不管新媒體怎麼發明、怎麼轉換,內容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各位千萬不要誤會,認為一個好的敘事就是一個萬靈丹。其實在一個所謂的媒體現象或是一個傳播的行為中,絕對不可能靠單一的成功的敘事,就讓一個品牌取得最好的效果。

一個成功的傳播的內容可能有很多的策略,而敘事只是其中的一環。

大部分的品牌或是產品,在做廣告的時候,一定會兼顧媒體屬性。所以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受制於電視媒體這些傳統媒體的局限性,需要用很短的廣告去做內容宣傳。可是如果我們真的只用一個很簡單的、已經沒有退路的方式去做,基本上你後面的敘事是帶出不來的。

臺灣過去有些品牌就是這樣,用非常簡單粗暴的方式做廣告。然後過了30年,一直到現在,你會發現他就一直在原地踏步,沒有辦法再做出突破。如果你今天設定你的產品只做內銷市場就夠了,那麼當然這樣就可以了。但如果你想為你的品牌、產品打開更大的市場,比如國際市場,你就要有更深的思考。比如說,為什麼像Nike這樣的外國品牌它可以進到中國大陸的市場?他投的廣告經費、傳媒經費可能跟你相當,為什麼花同樣的成本他能做到比你高的銷量?敘事就在這裡發生作用。我們很難靠單一的敘事就讓這個品牌取得成功,可是當競爭品牌所處的位置是一樣的時候,敘事就可以決定誰更勝一籌。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講敘事。很多人會說,老師你好像把敘事講得非常重要,那是不是基本上我只要敘事好,我的品牌就會成功,這個當然不是。你的基礎建設、你的產品還是要好。不然你千辛萬苦講了一個好故事,結果你產品常常出錯,那會造成欺騙。所以我們再強調一次,敘事不是一個萬靈丹,它是一個配套的整體措施。

敘事是如何構成的——從符號學切入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講一下敘事是怎麼樣去構成的。在這裡,符號學就變得非常重要。而提到符號學,我就必須要介紹這三位符號學的大師—皮爾斯、索緒爾、和羅蘭巴特。

皮爾斯是一個哲學家。哲學家在看事情的時候,觀點就比較具有全面性。他不會拘泥或局限在某一個小的點上,而會從一個全面的角度去看這個符號是如何構成的。皮爾斯研究的是,原來符號可以這樣子形成,符號的意義是這樣被建構的。相比之下,索緒爾是個語言學家,所以他在看符號的意義的時候,他就從符號本身去看。皮爾斯基本上把符號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icon(圖像),第二個層次是index(標示),第三個層次就是symbol(象徵)。符號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它可以翻轉,可以有一個意義上的不同的詮釋,而且當我的icon越多元、越開放,詮釋的意義就會越好。皮爾斯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符號的意義可被詮釋成我們所要詮釋的意義,而且這個意義會給敘事帶來很不一樣的效果。

我要講的第二個人叫索緒爾,他是一個瑞士人。他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概念,叫做「能指」和「所指」。我們剛才說了,皮爾斯和索緒爾的不同在於,皮爾斯所說的符號的意義,它其實是可以在情境當中被建構出來的。可是索緒爾不是這樣,他把符號每一個符號的意義當作是一個主體,然後去看出它的意義如何被建構。索緒爾認為符號所形成的意義是符號跟符號之間互動的結果,由此他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系譜軸」和「毗鄰軸」。系譜軸和毗鄰軸給我們一個很深的啟示:只要我善用符號之間的互動,善用符號之間的排列組合,就可以建構出很多我所要建構的意義。這也是符號學給敘事上的一個幫助。

但是索緒爾只是提出了系譜軸和毗鄰軸的概念,深入詮釋這一概念的,是羅蘭·巴特——也就是我們要講的第三個符號學家。羅蘭·巴特也是一個語言學家,所以他的研究路徑跟索緒爾比較類似。他認為符號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明示義,第二個層次是隱含義。在隱含義之下還可以再分出隱含義、迷思、象徵三個層次。雖然皮爾斯、索緒爾、羅蘭·巴特都認為符號有層次,可是他們對符號層次的運用的理解不同。羅蘭·巴特則進一步的去詮釋索緒爾,他認為,符號的互動所帶出的意涵必須要在整個社會的脈絡之下、在整個文化的情境之下才能夠彰顯很有深度的意涵。在詮釋索緒爾的系譜軸和毗鄰軸的時候,羅蘭巴特提出了「隱喻」和「轉喻」的概念。隱喻利用事物的相似、相異之處進行,基本是屬於想像的。轉喻則是以部分代表全部。在羅蘭巴特的解釋下,系譜軸是似隱喻的,毗鄰軸是似轉喻的。一個好的敘述,會同時運用好的隱喻和轉喻。最後,這三個學者其實都在告訴你,不要忽略了符號本身的意涵,不要忽略了符號在社會架構之下如何被看待,不要忽略了符號的文化意涵是什麼。

敘事的利他性與利己性

敘事還是需要確定其定位,對對的人做對的宣傳。就是所謂的品牌整合行銷傳播。我們做一個小結論,21世紀的品牌轉向的概念,尤其是大品牌,它一定建立在altruism(利他主義)和responsibility(責任感)的問題上,這兩種概念對於新媒體敘事非常重要。

何闡釋新媒體敘事?

符號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敘事,它是在結構主義下的一種思維。符碼就是隱喻和轉換,敘事引到符號,符號引到符碼化,目的是隱喻。隱喻,是一種比喻、一種圖案式的想像,可以超越理性,進入一種靈魂層次。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從文學上談,它可以帶出豐富的、深刻的情感記憶,是一種高層次的情感表達。隱喻,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符碼化的概念。給予受眾深刻的自我覺知。以前受眾使用媒體,是接收者;但是新媒體的出現,讓受眾在某種程度也是闡釋者,實現身份的轉換。新媒體敘事,讓受眾在接受訊息的時候,感受到自我的覺知。比如,受眾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也在喚醒他某一個部分的記憶、情感。宮崎駿的《千與千尋》就是對現實環境深刻的反思,每一個情節都在反映現實。人類的自私、無知、貪婪,在其中彰顯無疑。比如每天都想要黃金的無臉男把所有人推下去的情節中,其貪婪自私行為表露無疑。這部電影所有的敘事元素都用到了,表達了一種對現代人無知、貪婪、自私、空虛的反思和深刻的指控。隱喻的使用越好,敘事價值、鋪陳效果越高。隱喻的使用,正是呼應、伏筆的應用。隱喻,是自我覺知的喚醒,也是自我情感的投射。找到對應點,一個文本就具有許多領域的開放性,讓你找到自我的投射,感覺到撫慰與情感依託。成功的敘事手法,可以找到更好的呼應和對應。隱喻使用得越多,情節的豐富性和被接受的可能性就越高。

「隱喻的使用越好,敘事價值、鋪陳效果越高」

建構好一個敘事,理論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

普拉波提出功能論讓每一個角色都有功能。功能是不變項、是常數,而角色是變項。每一個敘事都有確定的功能,但是角色是可以發揮的,是多元的、可創造的。如果角色的功能過多,會讓受眾產生懷疑。但是擁有一些功能,能讓受眾更好地融入角色,產生共鳴。陶德洛夫提出均衡的概念。先創造伏筆,打破均衡,然後再從失衡回歸到均衡,這是一種翻轉利益的建構。

接下來談一下文類。每一種文類都有一套期望體系,這套體系包括重複和差異,促使我們理解敘事,處於一種更合理的狀態。比如武俠片講述武俠劇情,符合我們的概念。文類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敘事的走向,可以幫助觀眾更好地做出分類,但是文類也存在局限性。敘事的闡述過程中,電影是一個比較長的文類的表現。長的文類,敘事的強度要強化程度上的差異。平鋪直敘,沒有程度上的差異,就會索然無味。因此最關鍵的、升華的東西要放在最後。

相關焦點

  • 林承宇:新媒體敘事(一)
    11月3日與11月9日,臺灣世新大學教授林承宇做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分享了自己關於新媒體發展的研究成果。 人物名片 林承宇,臺灣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現任臺灣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教授,曾在臺灣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和傳播學院、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臺灣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等校兼任教師。
  • 校園紀實丨林承宇:傳播如何說故事
    臺灣世新大學傳播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合聘教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客座教授(科目:新媒體敘事營銷/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學客座教授(科目:新媒體敘事營銷/研究生)山東大學客座教授(科目:傳播敘事/本科生)陝西師範大學客座教授(科目:新媒體敘事營銷/研究生)
  • 新媒體事件的話語生產類型及敘事模式 (2)
    類型學社會話語分析法開闢了一個新的視角,即將「語內研究」和「語外研究」以邏輯敘事的方式聯繫起來,有效地溝通了新聞生產的微觀文本與宏觀場域的聯繫。將「類型學社會話語」分析方法置於新媒體場域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基於歷史經驗和動態關係的「類型——權力」分析視角。
  • 「沙」中宇宙 「微」中敘事
    在上篇的「話語」中,作者通過敘事視角、敘述者、敘述接受者與敘事時間將微電影的敘述方式一一釐清;在下篇「故事」中,通過微電影敘事學人物理論、敘事情節、空間敘事及敘事語法的研究將微電影的敘事結構進行透析。從微電影歷史發展脈絡之經上而言,作者在開篇即指出,本書將對微電影誕生、發展、產業化變革等階段性過程中產生的敘事學現象進行梳理和總結,即微電影敘事學研究的基礎是微電影歷史發展脈絡。首先,作者明確指出微電影的誕生離不開網際網路技術與影像技術的發展,是微電影是新媒體的產物。在此,作者指出了微電影誕生的條件及其傳播的主要渠道。這也是微電影的與傳統影像的區別住處,或者說是其特徵之一。
  • 短視頻新聞的新型敘事
    傳統視頻新聞形式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其敘事也發生了改變,本文從敘事學的角度出發,對這種新型的新聞生產形式進行剖析,並結合具體例子闡述短視頻新聞的新型敘事特點及影響。 二、文獻回顧 新聞是一種敘事文[ 穆青. 新聞散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
  • 中國故事短視頻對外傳播敘事策略
    (二)敘事主體敘事主體指在敘事過程中的「聲音或講話者」、「陳述行為體」,主要是作為當事者敘述事件[5]。短視頻集畫面、聲音、文字於一體,其敘事主體既包括出現在畫面中的人物,也包括畫外音以及不出聲的字幕等。本文的敘事主體包括主持人、出鏡記者、被採訪者、教授學者、領導人以及視頻畫外音等。
  • 評論:思想理論文章如何適應新媒體?
    在這個戰場上,新媒體開始利用得天獨厚的後發優勢,在輿論戰場的新領域發出自己的強大聲音,近段時間以來的一系列網絡媒體爭奪話語權事件表明,新媒體在輿論場上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控制力與影響力。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不斷改變著社會輿論的生成、存在與傳播方式,不斷對傳統媒體話語模式提出新的挑戰,信息的碎片化也開始成為當前輿論的新業態。
  • 2020年新媒體稿酬標準更新
    2020年,「中國國家歷史」新媒體徵稿活動持續中!如果投稿質量高,還將直接推薦發表在《中國國家歷史》圖書連續出版物上哦!請投遞前一定認真閱讀下列要求,不按照要求投遞者,一律作退稿處理。提高通過率的技巧是:選題抓住國內外主流媒體頭條新聞或社會熱點中的歷史淵源;在確鑿實證的基礎上,拓展、挑戰已有歷史敘事的視野、論斷,文章有新觀點,但不偏離主流;對中國大眾尚不熟知、卻是國內外歷史上的重要地區
  • 淺析電影敘事對文學敘事的承接
    電影是一種視聽藝術,有其獨特的敘事表達。電影因為時間帶來的局限性,所以要求敘事元素更豐富,表現形式更多樣。敘事場景和敘事段落的形成和鏡頭的組接息息相關,導演對於鏡頭的把控,也形成了不同於文學的藝術審美。敘事構成要素一般包括故事情節、矛盾衝突和人物形象,電影和文學作品的敘事相似性真是體現在這些方面。從文學作品到電影的改編,敘事視角的選擇、敘事結構的把握、情節的刪減都至關重要。
  • 二年級敘事作文:快樂中秋節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園百科>節日習俗>正文二年級敘事作文:快樂中秋節 2012-08-24 10:37 來源:51Test.NET
  • 廓清歷史虛無主義敘事新手法
    在這一態勢下,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也在不斷變化,在敘事上體現出間接性和隱蔽性的特點。特別是在消費主義、後現代文化藝術以及非理性思潮的影響下,歷史虛無主義者藉助所謂「常識」的語言轉換和心理暗示,使其思想觀點潛移默化地進入人們的頭腦,以達到其虛無歷史的敘事效果。
  • 敘事治療介紹
    (二)後結構主義和敘事治療後結構主義認為,事件的意義並非是「刺激-反應」式的由元素決定真理的映像,事件的意義因闡述方式的不同而不同[3]。結構主義認為,存在著一個固有的自我,後結構主義則認為,自我是受到個體的生存背景影響的,所處的文化環境給個體輸入的思維、價值、行為規範等都會納入「自我認同」。
  • 網絡新媒體滋長起來的新散文
    新世紀前後,從網絡接入到行動網路普及,如果不把網絡文學局限地理解為大型網文平臺發布的長篇敘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網絡新媒體使得散文蓬勃地滋長起來。而且,和此前散文生產和消費完全不同,更多的普通讀者同時也是散文的寫作者,全民寫作成為可能。
  • 因材施教,提高敘事能力——特殊兒童敘事能力的幹預研究綜述
    敘事即「講故事」,是用語言描述故事內容間聯繫的活動,是說話者把一系列現實的或虛構的事件以發生的順序關聯起來的話語。從語言表現形式來看,可分為書面語言敘事和口語敘事。敘事能力是兒童語言發展中的一項重要能力。
  • 楊志平:明清小說功能性敘事研究
    二、功能性敘事與俗套化敘事 三、功能性敘事與小說敘事模式四、功能性敘事的主要形態第二章 明清小說中的「王婆」及其敘事功能一、「王婆」溯源二、明清小說中的「王婆」 三、明清小說中「王婆」的敘事功能 四、「王婆」人物設置的小說史意義第三章 明清小說中的包公身邊公人及其敘事意味
  • 新媒體時代 動漫產業的機遇與挑戰並存
    導語:伴隨著網絡的普及,新媒體這個概念詞被越來越多的人提起,新媒體切實的融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什麼是新媒體?在新媒體的定義中,凡是以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誌、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位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如被稱之為新媒體,也叫「第五媒體」。
  • 紀錄片的敘事方式
    敘事學認為,敘事是對事件序列進行記敘之意。在這種記敘中,敘事和表現敘事是敘事結構的兩個層面。所謂敘事,就是講述的故事(被稱作「想像世界」),這是作品的內容層面;所謂表現敘事,就是畫面系列的物質性表達(被稱作敘事本文),這是作品的表達層面。內容面的故事是通過表達面的形式技巧來「敘述」的。
  • 新媒體生態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軍事記者?
    二是要有立體式內容生產。在新媒體環境中,信息內容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文本、圖片、音頻、視頻、數據新聞等形式都成為現代軍事宣傳中的利器,多種形式的內容可以通過超連結的方式相互關聯,構成立體的新媒體內容生態。新媒體環境中的敘事結構有了明顯的變化,軍事記者在進行新聞生產的過程中需要具備操控立體式內容生產的能力。
  • 2019年9月21日┃敘事研究┃教育敘事研究是什麼
    關鍵詞:教育敘事研究; 故事敘說; 個體經歷; 經驗What is Education Narrative Research一、教育敘事研究的涵義所謂教育敘事研究, 是指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類型敘事素材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