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生態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軍事記者?

2020-12-19 中國軍網

努力培養適應新媒體生態的軍事記者

■顏士強

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不斷推進媒介環境的變革,新媒體時代的傳播主體、內容、渠道以及傳播效果都已發生變化,軍事記者所處的傳播環境儼然不同於以往。因此,努力培養適應新媒體生態的軍事記者,已成為資訊時代軍隊媒體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媒介環境變革對軍事記者的新要求

在新媒體環境中,軍事新聞工作面臨新局面,傳統教育背景下培養的記者人才在知識結構上與現實需求存在一定的差異與矛盾,軍事記者需要掌握更加全面立體的知識與技能,適應新媒體傳播規律,採寫出無愧於時代的、讓受眾真正歡迎的新聞作品。

一是要有正確的新聞觀。在新的媒介背景中,媒介本身的形態、媒介傳達的意識形態以及媒介背後的資本形態都更加複雜。在這樣的背景下,軍事記者要有正確的新聞觀,才能在紛雜的信息中,製作出符合國家利益和人民需求的新聞產品。

二是要有立體式內容生產。在新媒體環境中,信息內容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文本、圖片、音頻、視頻、數據新聞等形式都成為現代軍事宣傳中的利器,多種形式的內容可以通過超連結的方式相互關聯,構成立體的新媒體內容生態。新媒體環境中的敘事結構有了明顯的變化,軍事記者在進行新聞生產的過程中需要具備操控立體式內容生產的能力。

三是要有軍事專業素養。軍事記者與其他專業記者明顯不同的地方,就在於要具備一定的軍事專業素養。記者並不僅僅是信息的搬運工,還應具有能通過專業背景知識對現象進行深度分析的能力。而大數據的支持,能夠使得軍事記者可以通過技術支持獲得更加精準的分析。在新媒體背景中,軍事記者需要更加深厚的軍事專業知識,才能採寫出兼具思想與深度的優質報導。

二、新媒體生態下軍事記者培養的途徑

培養適應新媒體生態的軍事記者人才,是建設新型軍事媒體宣傳系統的基礎環節。隨著媒介環境的變化,軍事記者人才的培養也要通過多種途徑加快培養步伐,儘早使軍事記者能夠在新媒體生態中遊刃有餘。

(一)更新軍事記者培養理念。培養適應新媒體傳播特點的軍事記者,首先要從理念上升級更新。新媒體環境中信息傳播速度加快且路徑錯綜複雜,多元化的價值觀使得傳播效果更加難以掌控,軍事記者要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及非戰爭軍事行動中進行新聞報導,應具備更加全面的素質,不僅要具備專業的媒介素養,還要培養其在新媒體生態中的信息知識、傳播知識、現代網絡知識等。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內容回歸了信息的本質,在軍事報導尤其是具有突發性質的軍事報導中,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媒體同時利用文字、圖像、聲音、影像等多種手段服務於軍事報導,甚至應用大數據製作軍事新聞產品。在這樣的環境下,必須要更新軍事記者的培養理念。同時,軍事記者的培養還應促使其掌握新媒體生態中的傳播特點,能夠熟練使用社會化網絡傳播進行信息的傳遞,實現信息的增值,幫助國家在信息化戰爭中獲得優勢。

(二)培養軍事記者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一名軍事記者,要比普通新聞記者具有更堅定的信念,擁護黨和國家的新聞事業。新媒體生態中的用戶更加龐雜,軍事記者所生產的內容要接受更多人的審視,應對不同的價值觀,更需要保持堅定的信念。從事軍事新聞報導,記者一定要在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對黨和人民保持絕對忠誠。在培養軍事記者的過程中,要注重理論學習,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變成一種信仰,最終使培養出的軍事記者能夠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軍事新聞報導中涉及的問題,增強其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新媒體時代的意識形態表現更為複雜,鬥爭更加隱蔽,形勢更加嚴峻。小到一條微博,大到新聞專題策劃,軍事記者都要考慮其社會影響,始終堅持內容的政治標準;要從大局觀和細枝末節洞察軍事新聞事件,為未來的信息化戰爭贏得先機、佔據優勢。

(三)多點著力培養基礎媒介素養。一名稱職的軍事新聞記者,必須具備信息化時代的多種媒介素養。

一是培養信息處理能力。這方面應突出3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培養快速收集信息能力。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由傳統的線性傳播向網狀分布式傳播變化,信息的擴散速度也較之前呈幾何式增長。在新媒體環境中,軍事記者要充分利用網絡工具,搜集軍事新聞信息。社交媒體在現代戰爭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在以色列「防務支柱」軍事行動、敘利亞內戰、烏克蘭衝突中,社交媒體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民眾通過社交媒體表達思想和意願,作戰雙方通過社交媒體收集情報、進行宣傳,通過社交媒體實時更新一線情況,網絡輿論等都成為製作軍事新聞的素材。作為一名軍事記者,要能快速對這些網絡信息進行收集。其次是培養信息分析能力。在新媒體環境中,海量信息使受眾獲取有效信息的時間成本增大,因此軍事記者需要在海量信息中進行快速處理,幫助受眾篩選出有用信息並能夠對其進行科學有效的分析。同時利用移動端軟體及編發系統進行新聞報導,或者利用網絡進行直播,使新聞效果更加震撼。在培養軍事記者信息分析技能的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其考證信息真實性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建立起科學的知識系統與利用網絡工具進行信息分析處理的能力。再次是培養信息呈現能力。新媒體化的軍事報導不僅包含圖片、視頻等多種信息形式,同時還包括利用大數據製作的數據新聞。數據新聞是基於數據的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技術,是一種新型的新聞報導方式。數據新聞和傳統的圖表新聞不同,它不僅僅是數據、信息用圖形、符號等進行展現,更重要的是在可視化新聞中,用戶和新聞產品能夠進行互動,升級軍事新聞的傳播效果。

二是培養全媒體報導能力。首先要打破職能分工,培養技能複合型軍事記者。在傳統媒體環境中的記者專業分工明確,文字記者、圖片記者、出鏡記者、攝像記者等,技能較為單一。而在新媒體環境中,軍事記者的培養應打破職能分工,著眼於培養集採、編、拍、錄、寫、播等技能於一體的軍事記者。同時,要著重培養軍事記者使用行動裝置的能力,能夠從現場找到有價值的信息,以便快速將信息傳達給受眾。其次要培養超文本寫作能力。新媒體時代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內容的超文本結構,受眾可以由文本中的某一個詞彙或某一段文字,通過即時連結進入與之相關的另一個文本、聲音、影像中。目前,國內的各大新聞網站都開設了軍事頻道,鳳凰網、新浪網、騰訊網、環球網等網站中的新媒體內容已經呈現出立體發展的初步結構,像中國軍網這樣的專業軍事網站也在新媒體環境中不斷升級。軍事記者的人才培養也必須跟上環境的發展速度,強化記者對新媒體軍事內容的超文本結構的認知,在進行內容生產時考慮到其結構的動態特徵,提供更多符合受眾需求的軍事新聞產品。

三是培養新媒體傳播能力。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態勢呈現出新的特徵。在培養軍事記者的過程中,要將新媒體傳播的特點灌輸到被培養者的意識中。要依據新媒體傳播特點製作內容,使新聞傳播的效果最大化。首先是培養製作個性化內容能力。從受眾層面來說,新媒體傳播的受眾細分更加明顯,他們對信息內容的主動選擇和主動分享導致內容的優勝劣汰更加明顯。移動網際網路又使手機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工具,不僅滿足人際傳播的需求,還成為又一種新興媒體,個性化得以充分展現。軍事記者要能根據用戶的興趣與特點製作新聞內容,這也是軍事記者培養的一個重點。其次是培養社交媒體的使用能力。新媒體時代的用戶個性鮮明,但個體之間又通過網絡相互連結,信息的傳播和擴散顯示出網狀結構,社交媒體在新聞傳播中展現出驚人的力量。新媒體環境中的軍事記者,也應具備使用社交媒體進行新聞生產的能力。

四是聯合教學鍛造軍事專業能力。不管是重大突發性事件、日常工作報導還是深度報導、典型報導,記者都要事先做功課。在軍事行動中,情況通常緊急而複雜,如果軍事記者沒有充足的軍事知識作為儲備,即使已經具備專業的媒介素養,也無法在軍事新聞現場有良好的表現。培養軍事記者的軍事專業知識,是將這一職業提升到專業高度的必行策略。但現實情況是在現行的高校教育中,新聞傳媒專業與軍事理論專業沒有交叉部分,培養的人才在知識結構上都有一定的缺失,顯然通過正常的高校培養高度專業化的軍事記者人才並不可行。而通過聯合培養的方式可以實現這樣的目標。如果軍隊職能部門與傳媒行業、高校開展合作,就可為軍事記者的人才培養打造一個平臺,使培養出來的軍事記者在知識和技能上得到全面提升。

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軍事記者,是我軍「能打勝仗」的前提之一。在新媒體時代,多管齊下培養合格的「現代型」軍事記者,既是出於現實需要,也是為了長遠考量。

(作者單位:陸軍某部)

相關焦點

  • 新媒體生態下的傳媒業
    正如作者們所言,這份報告並不是一個行動策略,"我們所在的時代,什麼失效了遠比什麼將起作用更加清晰"。與其將它定位為關於"媒體和記者如何轉型"的思考,不如理解為"新媒體環境下社會需要什麼樣的新聞業"可能更恰當。  當下中國傳媒也面臨轉型危機,儘管中美兩國媒介生態環境差異很大,但相信這份報告會給思索中國新聞業前景的學者、新聞從業者和管理者帶來啟示。
  • 中國內地調查記者生存現狀 |《新媒體環境下調查記者行業生態變化...
    近年來,在技術、政治、市場等多重壓力下,中國新聞業的生態環境正在發生重構和變革,調查報導行業比過去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困境。比如,2014年7月,澎湃新聞一上線就推出系列深度調查報導;2017年2月,《成都商報》旗下的「紅星新聞」發布年薪20萬招聘調查記者的廣告;2017年4月,《新京報》宣布「將至少增加2000萬元投入,尋找最優秀的新聞人」。 立足新媒體環境和新新聞生態中,調查記者行業的總體特徵、職業意識和生存狀態發生哪些變化?
  • 關於表彰雲南生態環境新媒體小記者站優秀指導教師、優秀小記者的通知
    昆明市五華區豐園小學、香格裡拉市獨克宗小學:雲南生態環境新媒體豐園小學小記者站、獨克宗小學小記者站自2019年7月成立以來,積極普及生態環境知識、傳播校園生態文化、展示生態環境教育成果,開展環境新聞報導和文學創作,為雲南生態環境新媒體平臺撰寫了大量有思想、有溫度、有情懷、有質量的稿件,用手中的筆記錄下了保護生態環境的生動實踐,描繪了環境育人的美麗畫卷
  • 新媒體 新生態
    而今天,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事件親歷者能當場發出信息,瞬間傳遍世界每個角落,信息消費已經越來越即時化。」  與此同時,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瀋陽用一組數據作出印證:「據國外研究者的發現,我們每天平均摸手機大約150次,手機距離我們的最大距離一般不超過1.5米。每天我們打開微信38次,微博手機訪問者比例超過70%。」  網際網路改變百姓生活,也進一步催生媒體革命。
  • 我校大學生記者團新媒體成員參加中原高校新媒體聯盟成立大會
    2016年5月27日,我校大學生記者團新媒體成員孫宇光、翟豔博、閆文慧、李忠霞、耿世晴參加了由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指導下成立的中原高校聯盟大會      中原高校新媒體聯盟是在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指導下,由大河報發起並聯合全省各個高校新媒體平臺共同成立,是河南省內優秀高校新媒體,自媒體平臺的聯合體,大河報為中原高校新媒體聯盟的號集合管理機構。
  • 當我們在討論新媒體時,我們在討論什麼?——《中國新媒體研究報告...
    (記者 黃旻)11月19日,在長沙舉行的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上,由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組織編寫的《中國新媒體研究報告2020》正式發布,報告顯示,中國新媒體的發展正呈現「工業化生產」、「生態圈發展」、「『破圈』傳播」、「泛娛樂化語態」等特點。
  • 軍團薦讀|淺析軍事記者應具備的工匠精神
    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和傳播方式等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作為軍事記者,在有效利用「網際網路+」提高採訪報導能力的同時,更需要弘揚工匠精神,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用戶至上的精神落實到新聞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理論上的清醒者和把關上的「清道夫」,當好時代船頭的「瞭望者」。
  • 淺談「四全」媒體概念下的軍事新聞傳播策略
    關鍵詞:「四全媒體」;軍事新聞;傳播策略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帶來信息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的革命性變化,也顛覆了原有的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面對新挑戰,如何把握全媒體時代新的信息傳播規律,順勢而為、堅定不移推動媒體深度融合成為軍事新聞傳播面臨的重大課題。
  • 對提高新時代軍事記者能力素質的幾點思考
    我軍從戰爭年代開始,就有戰地記者「一手拿槍,一手拿筆」,冒著槍林彈雨深入戰場一線,憑著過硬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為我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戰爭記憶,喚起人們對和平的珍視。從反映百團大戰等戰鬥場景的攝影記者徐肖冰,到採寫記錄百萬雄師過大江的隨軍記者閻吾,再到拍攝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壯觀場面的軍事記者孟昭瑞……無不是新時代軍事記者的光輝榜樣。
  • 2014年的新媒體生態
    2014年的新媒體生態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 瀋陽2014年新媒體的演化大勢掩映於網絡變幻中,傳統媒體的崩解和堅守,在融合發展中重塑再生。傳統媒體在與新媒體的碰撞和嘗試中,超級編輯部初露端倪,以新媒體為本位,形成兩微一端、視頻、戶外屏等多態化發展模式,若以新融舊,則必定大成。今日頭條的個性推薦,澎湃新聞的內容微創新,可以管窺出定製化、可視化、數據化、移動化已成為媒體發展的大方向。三、政務媒體的風雲再起由下而上、由上而下雙向推動的政務微博浪潮之後,政務媒體迎來了智能自助服務的新勢頭。
  • 全媒體時代軍事記者的新聞視野
    摘 要: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等正發生著深刻變化,對軍事記者的新聞視野要求更高了。軍事記者要適應全媒體時代要求,察識「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拓視野的寬度,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看家本領」增強視野的深度,深入「最基層」「第一線」磨礪視野的銳度。
  • 組圖:兩岸新媒體記者參訪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兩岸新媒體採訪團參觀三峽工程展覽館,了解三峽工程建設模型和運行情況。(中國臺灣網 段雯婷 攝)中國臺灣網9月29日宜昌消息 9月28日下午,「中氣十足看湖北 兩岸新媒體荊楚行」採訪團一行來到湖北宜昌,在聽取了三峽工程相關領導及工作人員的介紹後,參觀了三峽工程展覽館,並實地考察了三峽大壩。湖北省臺辦宣傳處處長伍洋陪同參訪。
  • 軍事記者的燃情歲月
    它,就是著名軍事記者魏巍的名篇《誰是最可愛的人》。魏老說,在朝鮮的每一天裡,他都「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而我,在職業生涯的每一天裡,在每一次採訪、每一篇稿件裡,同樣無數次地、也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誰是最可愛的人——「我們的部隊、我們的戰士,我感到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我的新聞座右銘就是——最可愛的人讓我充滿力量。
  • 第四屆(邯鄲)園林博覽會,新媒體助力生態復興
    河青新聞網訊 11月26日17時,河北省新媒體影響力評價和扶持工作現場交流活動第三站在邯鄲市復興區舉行,來自全省的新媒體「十強縣」、新媒體「十佳帳號」、優秀組織單位有關負責同志和優秀組織者代表一起到邯鄲市復興區調研觀摩河北省第四屆(邯鄲)園林博覽會。
  • 怎麼轉行新媒體運營?新媒體運營需要哪些技能?
    怎麼轉行新媒體運營?新媒體運營需要哪些技能?(一)文案撰寫做新媒體運營,文案能力很重要。好的標題也有技巧,我整理了11個爆款標題的寫作技巧,有需要可以學習。(二)營銷推廣營銷推廣就是需要你了解不同渠道的玩法,比如百家號、公眾號、抖音等,都是不同的新媒體渠道。
  • 論新媒體傳播生態對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挑戰
    四、新媒體環境下傳統主持人的應對措施 現如今,雖然新媒體在我國的發展一直處於蓬勃發展的趨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傳統媒體仍然佔據非常大的比例,所以,在現如今新媒體發展的前提之下,應該進一步地加大新媒體的推廣力度,而作為佔據新媒體發展中最主要因素的主持人來說,應該在以傳統媒體為基礎的前提條件下,更好地發揮出其適應時代發展潮流的主持風格,因為
  • 全國主流新媒體走進遂寧 揭秘綠色生態產業如何帶動村民致富
    全國主流新媒體走進遂寧 揭秘綠色生態產業如何帶動村民致富2017-05-07 21:12:23 來源:四川在線 編輯:鄧強 記者:王玥 鄧童童 向宇高清圖集:走進遂寧東山村 綠色生態產業帶動村民致富四川在線消息(四川在線記者 王玥 鄧童童 攝影 向宇)
  • 第四屆中國企業新媒體年會打造共融共通新生態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 謝東櫻)12月15日,一年一度的中國企業新媒體年會在京舉行。由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中央企業媒體聯盟主辦的此項年度盛會已成功舉辦三屆,旨在搭建意見對話、資源對接的平臺,主題先後聚焦「新媒體時代的轉型與融合」、「互聯互通新常態:融合與創新」、「共建共享新格局:創新與引領」等,引發廣泛關注。第四屆年會主題聚焦「共融共通新生態:引領與突破」,探討新媒介生態環境下,中國企業如何通過新媒體平臺提供「網際網路+」服務,推動媒介融合,實現創新發展。
  • 新媒體時代受眾賦權與記者去權如何改變了社會結構?
    新媒體時代下,數位技術、網際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新聞活動的主體不再只是專職的新聞工作者和傳媒,普通人都可能是新聞的提供者和製作者,這樣的變化帶來的更是整個信息傳播生態的變遷,它作為社會結構中的一個子系統對同樣所處其中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階層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老師!
    教育搞好了,受益最大的都是我們普通老百姓!因為我們的很多官員和富有者,他們有得是辦法把孩子送到名校、送到國外接受教育。然而,讓人搞不明白地是,我們表面上重視教育,但卻不能給教師應有的尊重!曾經人們賦予了教師太多光榮的稱號,但是卻不給他們吃飽穿暖的薪資,使得教育行業越來越缺乏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