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等正發生著深刻變化,對軍事記者的新聞視野要求更高了。軍事記者要適應全媒體時代要求,察識「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拓視野的寬度,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看家本領」增強視野的深度,深入「最基層」「第一線」磨礪視野的銳度。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新聞視野
如果說新聞報導是一門藝術,它的基層應是「技」,上層該是「道」。換句話說,做好記者的基礎條件要掌握新聞報導的十八般武藝,更高的境界則要有思考力度、思想深度。無「技」不成形體,無「道」沒有高度,「技」「道」融合,方成大家。
當前,隨著新興媒體不斷壯大,全媒體撲面而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競相出現,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等正發生著深刻變化。
全媒體時代的這種變化,除了對新聞記者「技」的要求更多了,實際上,對新聞記者「道」的要求也更高了。一名新聞記者的思考力度和思想深度,表現在業務能力上就是新聞視野,即,他能夠看多遠、看多深、看多透,具體而言就是他眼界有多寬、眼力有多強、眼光有多高。某種程度上,這也決定著一名新聞記者最終能走多遠、走多久、走多高。
一、察識「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拓視野的寬度
俗語說,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對時代船頭的瞭望者—新聞記者來說,「謀萬世」「謀全局」是應有之義、應盡之責。
全媒體時代,「地球村」正成為現實,世界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發展都緊密相連、彼此相關。對當下軍事記者而言,「萬世」從何謀起?「全局」又在哪裡?我覺得,這個全局就是習近平主席反覆強調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所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世界而言,有科學技術之變、經濟全球化之變、國際政治格局之變、全球治理秩序之變、文明多元激蕩之變;對中國而言,則有歷史方位之變、主要矛盾之變、發展目標之變、發展理念之變、國際地位之變。總而言之,今天的人類歷史又一次進入大變革、大變動、大變局的時代。
對新聞記者特別是軍事新聞記者來說,應該認識到,大變局影響國家安全戰略,國家安全戰略又指導並規範軍事戰略,而軍事戰略決定著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方向和目標,決定著軍隊的使命和任務,從而影響軍隊建設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新聞記者只有正確觀察和分析「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才能像登臨泰山絕頂一樣,看國家建設的動向、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走向,就會有「眾山小」的感覺。
黨的十九大著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繪就了把人民軍隊加快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目標圖路線圖,這是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立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的科學籌劃和頂層設計,是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全局」,也是每一名軍事新聞記者必須深刻理解和把握的「大局」。
具體而言,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指導下,堅持黨領導人民軍隊的一系列根本原則和制度、準確把握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戰略安排、統籌推進軍隊建設改革重點任務落實、聚焦備戰打仗提升履行使命能力、匯聚磅礴力量建成世界一流軍隊……軍事記者只要把這些「大局」把握好、理解好,視野自然也就寬了、大了,就能對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各領域全過程洞若觀火、明察秋毫。
二、掌握「看家本領」增強視野的深度
全媒體時代,一個「全」字,不僅包括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絡、電信、衛星通訊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而且涵蓋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受資訊的全部感官,信息龐雜、類型眾多、無處不在。
對新聞記者來說,信息多是好事,但也是挑戰,「亂花漸欲迷人眼」,如何從龐雜的信息中發現最有價值的信息,如何從眾多現象中抓住問題的本質和核心,事關記者的理論思維和分析判斷能力,事關記者新聞視野的深度。
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探究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本質和規律,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是科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做好工作的方法論,它能幫助黨的各級領導幹部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正確處理各種複雜的矛盾關係,也能有效幫助新聞記者正確地判斷形勢並保持頭腦清醒,堅定理想信念和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不斷提高理論思維水平和增強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成為新聞記者觀察分析問題的「望遠鏡」和「顯微鏡」。
新聞記者是黨的新聞輿論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和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在今天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全媒體時代,面對鋪天蓋地、泥沙俱下、真假難辨的碎片化信息,要精準把握熱點問題、深入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全面準確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就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
實踐證明,新聞記者只有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哲學,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看家本領,把哲學思維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工作方法,才能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不斷提高駕馭矛盾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和歷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
20世紀70年代末,《人民日報》發表的新聞名篇《分清主流與支流—莫把「開頭」當「過頭」》,自見報之日起備受推崇,該文對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在全國農村的貫徹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這就是一篇記者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問題的典範之作。
這篇報導以事實、以記者所見所聞為支幹,以大量典型的農村活生生的材料為素材,邊講述邊分析邊結論,旗幟鮮明地提出「莫把開頭當過頭」的觀點,指出「活起來」在農村根本不是「過頭」,而是剛剛開頭,由此落腳到各級幹部必須解放思想。
記者之所以能夠以敏銳的視角抓住問題的實質所在,除了記者長期深入農村生活之外,根本原因在於記者對黨的方針政策有著透徹的理解,並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逐層說理,有點有面,有高度、有深度。
軍事記者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看家本領,就要下氣力打牢自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根底。要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把理論學習作為一種人生習慣、一種精神追求、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生活方式,不斷提高理論思維水平。要樹立理論聯繫實際、學用相長的優良學風,關注當下中國和世界的重大現實問題,做到理論與實踐、知與行的統一。
三、深入「最基層」「第一線」磨礪視野的銳度
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時效快,「不出戶,知天下」成為現實。甚至有人妄言「腳底板下出新聞」已經過時。
「太山之高,背而弗見;秋毫之末,視之可察。」中國新聞前輩範長江歷經10個月,艱苦跋涉6000多公裡,寫出了《中國的西北角》。穆青六訪蘭考、八下扶溝、四赴寧陵、八下輝縣、兩上紅旗渠,與同事一起採寫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等新聞名篇。實踐證明,優秀的新聞報導,仍然要靠好的作風文風來完成。新聞記者要練就獨具匠心的新聞眼光,磨礪新聞視野的銳度,除了深入調查研究,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春江水暖鴨先知。」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要「既見人之所見,亦見人之所未見」,仍要不停腳步,在路上心裡才有時代;仍要往基層去,到基層心裡才有群眾;仍要在現場,在現場心裡才有感動。在路上才能有底氣,到基層才能找到好課堂,在現場才能查實情、動真情。比如,20世紀80年代《遼寧日報》刊登的新聞《兩家子公社:夜無電話聲 早無堵門人》,記者從鄉間夜晚的平靜發掘出農村幹部作風轉好、生產大為發展,人均收入大為提高這一系列變化,通過今昔對比,凸顯了黨的農村政策給兩家子公社帶來的巨大變化。試想,如果不是記者深入鄉村,又住在公社秘書辦公室,怎樣能寫出具體生動、立意深遠的新聞作品。再比如,《野山羊來到老西溝》《女社員下地不帶針線笸籮了》《魚兒又遊回了烏梁素海》等優秀新聞作品,僅看標題,就知道不到現場是發現不了、也寫不出這樣的好作品。
國外新聞同行也有一類特殊報導,主要依靠記者的目擊寫成的新聞報導。像新聞名作《火葬—甘地永存》《天哪,黑鬼子竟在學校裡頭》等都是依靠記者目擊寫成的新聞報導,即所謂「觀察性報導」。
全媒體時代,越是信息發達、信息繁雜,越要把實踐和基層當作最好的課堂,要拜人民為師、向群眾學習、向基層官兵學習,在最基層了解國情黨情軍情、把握實際與實情,在第一線強化宗旨意識、增進情懷與擔當。
(作者系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時政部文字採編室主任)
責任編輯:姜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