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時代軍事記者的新聞視野

2020-12-15 中國軍網

摘 要: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等正發生著深刻變化,對軍事記者的新聞視野要求更高了。軍事記者要適應全媒體時代要求,察識「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拓視野的寬度,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看家本領」增強視野的深度,深入「最基層」「第一線」磨礪視野的銳度。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新聞視野

如果說新聞報導是一門藝術,它的基層應是「技」,上層該是「道」。換句話說,做好記者的基礎條件要掌握新聞報導的十八般武藝,更高的境界則要有思考力度、思想深度。無「技」不成形體,無「道」沒有高度,「技」「道」融合,方成大家。

當前,隨著新興媒體不斷壯大,全媒體撲面而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競相出現,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等正發生著深刻變化。

全媒體時代的這種變化,除了對新聞記者「技」的要求更多了,實際上,對新聞記者「道」的要求也更高了。一名新聞記者的思考力度和思想深度,表現在業務能力上就是新聞視野,即,他能夠看多遠、看多深、看多透,具體而言就是他眼界有多寬、眼力有多強、眼光有多高。某種程度上,這也決定著一名新聞記者最終能走多遠、走多久、走多高。

一、察識「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拓視野的寬度

俗語說,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對時代船頭的瞭望者—新聞記者來說,「謀萬世」「謀全局」是應有之義、應盡之責。

全媒體時代,「地球村」正成為現實,世界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發展都緊密相連、彼此相關。對當下軍事記者而言,「萬世」從何謀起?「全局」又在哪裡?我覺得,這個全局就是習近平主席反覆強調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所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世界而言,有科學技術之變、經濟全球化之變、國際政治格局之變、全球治理秩序之變、文明多元激蕩之變;對中國而言,則有歷史方位之變、主要矛盾之變、發展目標之變、發展理念之變、國際地位之變。總而言之,今天的人類歷史又一次進入大變革、大變動、大變局的時代。

對新聞記者特別是軍事新聞記者來說,應該認識到,大變局影響國家安全戰略,國家安全戰略又指導並規範軍事戰略,而軍事戰略決定著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方向和目標,決定著軍隊的使命和任務,從而影響軍隊建設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新聞記者只有正確觀察和分析「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才能像登臨泰山絕頂一樣,看國家建設的動向、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走向,就會有「眾山小」的感覺。

黨的十九大著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繪就了把人民軍隊加快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目標圖路線圖,這是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立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的科學籌劃和頂層設計,是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全局」,也是每一名軍事新聞記者必須深刻理解和把握的「大局」。

具體而言,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指導下,堅持黨領導人民軍隊的一系列根本原則和制度、準確把握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戰略安排、統籌推進軍隊建設改革重點任務落實、聚焦備戰打仗提升履行使命能力、匯聚磅礴力量建成世界一流軍隊……軍事記者只要把這些「大局」把握好、理解好,視野自然也就寬了、大了,就能對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各領域全過程洞若觀火、明察秋毫。

二、掌握「看家本領」增強視野的深度

全媒體時代,一個「全」字,不僅包括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絡、電信、衛星通訊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而且涵蓋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受資訊的全部感官,信息龐雜、類型眾多、無處不在。

對新聞記者來說,信息多是好事,但也是挑戰,「亂花漸欲迷人眼」,如何從龐雜的信息中發現最有價值的信息,如何從眾多現象中抓住問題的本質和核心,事關記者的理論思維和分析判斷能力,事關記者新聞視野的深度。

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探究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本質和規律,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是科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做好工作的方法論,它能幫助黨的各級領導幹部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正確處理各種複雜的矛盾關係,也能有效幫助新聞記者正確地判斷形勢並保持頭腦清醒,堅定理想信念和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不斷提高理論思維水平和增強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成為新聞記者觀察分析問題的「望遠鏡」和「顯微鏡」。

新聞記者是黨的新聞輿論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和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在今天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全媒體時代,面對鋪天蓋地、泥沙俱下、真假難辨的碎片化信息,要精準把握熱點問題、深入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全面準確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就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

實踐證明,新聞記者只有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哲學,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看家本領,把哲學思維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工作方法,才能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不斷提高駕馭矛盾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和歷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

20世紀70年代末,《人民日報》發表的新聞名篇《分清主流與支流—莫把「開頭」當「過頭」》,自見報之日起備受推崇,該文對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在全國農村的貫徹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這就是一篇記者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問題的典範之作。

這篇報導以事實、以記者所見所聞為支幹,以大量典型的農村活生生的材料為素材,邊講述邊分析邊結論,旗幟鮮明地提出「莫把開頭當過頭」的觀點,指出「活起來」在農村根本不是「過頭」,而是剛剛開頭,由此落腳到各級幹部必須解放思想。

記者之所以能夠以敏銳的視角抓住問題的實質所在,除了記者長期深入農村生活之外,根本原因在於記者對黨的方針政策有著透徹的理解,並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逐層說理,有點有面,有高度、有深度。

軍事記者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看家本領,就要下氣力打牢自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根底。要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把理論學習作為一種人生習慣、一種精神追求、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生活方式,不斷提高理論思維水平。要樹立理論聯繫實際、學用相長的優良學風,關注當下中國和世界的重大現實問題,做到理論與實踐、知與行的統一。

三、深入「最基層」「第一線」磨礪視野的銳度

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時效快,「不出戶,知天下」成為現實。甚至有人妄言「腳底板下出新聞」已經過時。

「太山之高,背而弗見;秋毫之末,視之可察。」中國新聞前輩範長江歷經10個月,艱苦跋涉6000多公裡,寫出了《中國的西北角》。穆青六訪蘭考、八下扶溝、四赴寧陵、八下輝縣、兩上紅旗渠,與同事一起採寫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等新聞名篇。實踐證明,優秀的新聞報導,仍然要靠好的作風文風來完成。新聞記者要練就獨具匠心的新聞眼光,磨礪新聞視野的銳度,除了深入調查研究,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春江水暖鴨先知。」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要「既見人之所見,亦見人之所未見」,仍要不停腳步,在路上心裡才有時代;仍要往基層去,到基層心裡才有群眾;仍要在現場,在現場心裡才有感動。在路上才能有底氣,到基層才能找到好課堂,在現場才能查實情、動真情。比如,20世紀80年代《遼寧日報》刊登的新聞《兩家子公社:夜無電話聲 早無堵門人》,記者從鄉間夜晚的平靜發掘出農村幹部作風轉好、生產大為發展,人均收入大為提高這一系列變化,通過今昔對比,凸顯了黨的農村政策給兩家子公社帶來的巨大變化。試想,如果不是記者深入鄉村,又住在公社秘書辦公室,怎樣能寫出具體生動、立意深遠的新聞作品。再比如,《野山羊來到老西溝》《女社員下地不帶針線笸籮了》《魚兒又遊回了烏梁素海》等優秀新聞作品,僅看標題,就知道不到現場是發現不了、也寫不出這樣的好作品。

國外新聞同行也有一類特殊報導,主要依靠記者的目擊寫成的新聞報導。像新聞名作《火葬—甘地永存》《天哪,黑鬼子竟在學校裡頭》等都是依靠記者目擊寫成的新聞報導,即所謂「觀察性報導」。

全媒體時代,越是信息發達、信息繁雜,越要把實踐和基層當作最好的課堂,要拜人民為師、向群眾學習、向基層官兵學習,在最基層了解國情黨情軍情、把握實際與實情,在第一線強化宗旨意識、增進情懷與擔當。

(作者系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時政部文字採編室主任)

責任編輯:姜興華

相關焦點

  • 軍團薦讀|淺析軍事記者應具備的工匠精神
    作為軍事記者,在有效利用「網際網路+」提高採訪報導能力的同時,更需要弘揚工匠精神,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用戶至上的精神落實到新聞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理論上的清醒者和把關上的「清道夫」,當好時代船頭的「瞭望者」。
  • 新媒體生態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軍事記者?
    因此,努力培養適應新媒體生態的軍事記者,已成為資訊時代軍隊媒體發展的重要任務。一、媒介環境變革對軍事記者的新要求在新媒體環境中,軍事新聞工作面臨新局面,傳統教育背景下培養的記者人才在知識結構上與現實需求存在一定的差異與矛盾,軍事記者需要掌握更加全面立體的知識與技能,適應新媒體傳播規律,採寫出無愧於時代的、讓受眾真正歡迎的新聞作品。
  • 全媒體理念是時代所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緊跟時代,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步伐,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融媒體環境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移動優先。移動端實時直播使得由先期微博、微信促生的「全民記者時代」,一步躍升為「全民電視臺時代」。受眾在哪裡,陣地就在哪裡。移動端無疑將成為新聞宣傳的主陣地。
  • 全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傳播特點規律探析
    提 要:全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傳播呈現出新的特點規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傳播主體從專營到大眾,新聞信息傳播呈現多元性;傳播容量從有限到無限,新聞信息傳播呈現海量性;傳播範圍從地域到全球,新聞信息傳播呈現世界性;傳播方式從被動到互動,新聞信息傳播呈現交互性;傳播手段從一維到多維
  • 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就全媒體時代創新做好重大主題宣傳報導...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 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9日召開專題評議會,圍繞全媒體時代創新做好重大主題宣傳報導開展評議,總結經驗做法,探討創新路徑,提出對策建議。與會委員認為,一直以來,廣大新聞工作者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圍繞重大主題,採寫了一批正能量充沛、語言生動鮮活、表現形式豐富多樣的優秀作品。
  • 小記者攝影課打開新聞視野
    小記者攝影課打開新聞視野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7.05 星期四     期末考試剛一結束,青島市南區實驗小學的晚報小記者們便迎來了一堂人氣爆棚、眼界大開的攝影課堂,本報青年攝影記者走進校園為小記者們普及新聞攝影知識。
  • 全媒體環境下的新聞主持概念
    【摘要】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全媒體傳播業態對新聞主持人的要求有了具體的細化和設計。本文以東方衛視「新聞夢工廠」為例,強調了全媒體演播環境下新聞主持人的三個主持概念——現場、多屏、借力,即在主持過程中突出現場、多屏互動、借力新媒。
  • 淺談「四全」媒體概念下的軍事新聞傳播策略
    關鍵詞:「四全媒體」;軍事新聞;傳播策略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帶來信息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的革命性變化,也顛覆了原有的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面對新挑戰,如何把握全媒體時代新的信息傳播規律,順勢而為、堅定不移推動媒體深度融合成為軍事新聞傳播面臨的重大課題。
  • 述評:在變革的大潮中交流合作、順勢而為——全媒體時代新聞媒體的...
    新華社上海11月19日電述評:在變革的大潮中交流合作、順勢而為——全媒體時代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新華社記者  全球媒體面臨的複雜生態——跨界傳播改變媒體格局,移動終端成為傳播主流,技術革新重塑新聞業態,同時,虛假信息挑戰新聞倫理。
  • 全媒體時代「深度報導」含義新探
    經歷了紙媒時期、電視時期的深度報導,在當前全媒體時代,碎片化信息佔據人們生活的時候,如何重新定義「深度報導」是本文的重點。因此本文將通過學界對「深度報導」的多重解釋,探究深度報導出現的原因,進而從媒介發展的縱向維度重新思考「深度報導」在當今時代的含義。
  • 構建引領時代的全媒體傳播生態
    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此次學習別開生面地把「課堂」設在新聞採編和媒體融合發展實踐的第一線——人民日報新媒體大廈,採取調研、講解、討論相結合的形式。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學習並發表重要講話(下稱「1·25」重要講話)。這必將對推動我國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 全媒體時代黨報編輯的創新轉型之路
    一、傳統媒體和全媒體,是敵人也是朋友 隨著數位技術的裂變式發展,媒體行業的競爭已然成了速度的競爭。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發生的新聞,會在很短時間內遍布全球。 傳統媒體時代,黨報編輯基本上都是對第一手的信息進行把關和文字處理,而全媒體時代的新聞編輯,則不受版面的限制,所加工和生產的內容更豐富,在把關的基礎上,還要承擔新媒體編輯工作,比如視頻、音頻、剪輯、動畫等方面的製作編輯。
  • 全媒體時代《中外新聞史》課程教學的創新探索
    來源:《西部學刊》2018年1月號 摘要:全媒體時代對於《中外新聞史》課程的創新來說是一個有利的契機。 關鍵詞:全媒體;《中外新聞史》;課程教學;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8)01-0063-02 一、「全媒體」的概念 「全媒體」的概念具有時代特徵,「全」不僅包括各類媒介形式,如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也包括音像、電影、出版、網絡、電信、衛星通信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
  • 對提高新時代軍事記者能力素質的幾點思考
    摘 要:軍事記者要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是新時代軍事記者的基本素質,也是戰爭年代延續下來的我黨我軍新聞工作的光榮傳統。講政治、識大局、敢擔當、守使命,是新時代軍事記者必須具備的能力素質。
  • 著名軍事攝影家査春明在南京政治學院舉辦學術講座
    、新華社解放軍分社高級記者查春明25日走進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圍繞30多年來從事軍事新聞攝影工作的實踐經驗,為學院500名師生做了題為「重大新聞事件的採訪報導」的學術講座。    查春明從事新聞攝影工作30多年,在國內外報刊發表攝影作品30000餘幅,300餘幅作品在全國性攝影評比中獲獎,曾獲全國新聞攝影作品評選金、銀、銅獎和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連續榮獲第一、二屆中國新聞攝影記者金眼獎。他先後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
  • 全媒體時代有效傳播「四力」的路徑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這是對黨領導的新聞輿論工作總體傳播效果的要求,實際上為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實現有效傳播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 融合新聞:多的是你不知道的全媒體新聞案例
    融合新聞學——全媒體作品案例分析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興起,傳統新聞業不斷面臨衝擊和變革。順著時代風帆起航的全媒體新聞作品也日益進入人們視野,成為大家新奇而熟悉的事物。   下面是幾位同學從他們的視角來看待分析當下融合媒體的發展和典型案例。
  • 中時電子報總編劉善群:全媒體時代資源最重要
    全媒體時代資源最重要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目前有3家報紙、3家雜誌、2家電視臺,這對做網際網路的人來說,是最好的資源,因為邁向全媒體時代,資源越多,越好做事。我們也做在線廣播,這些全部整合在一個平臺上,中時電子報是全媒體發展。」劉善群說。
  • 融媒體中心再造流程 讓全媒體記者出現在百姓中
    原標題:讓全媒體記者出現在百姓中 上海首批10個區級融媒體中心昨天成立,10個區級融媒體客戶端上線運營。區級融媒體中心探索了哪些改革路徑?區裡將原來的報紙、電視和新媒體記者、編輯,統一轉型為「全媒體記者」和「全媒體編輯」,實行「採編分離、一崗多能、聯動互助」的業務運行模式。在機構設置方面,整合成立全媒體編輯部、全媒體運營部、全媒體輿情部,另外還設置了4個相當於「小融媒體中心」的全媒體採訪組,每組分別配備了4—5名具有文字、影像和新媒體技能的記者,並為每組配備一名組長,負責本組人員的管理、各平臺的協調和稿件初審等職責。
  • 增強"四力"擁抱挑戰 構建新時代全媒體學習平臺
    原標題:增強「四力」擁抱挑戰構建新時代全媒體學習平臺 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問題導向,提高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與水平,在宣傳報導中既做「訓練有素的質疑者」,又做「滿腔熱情的謳歌者」,對原則問題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敢於鬥爭、善於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