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在變革的大潮中交流合作、順勢而為——全媒體時代新聞媒體的...

2020-12-11 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11月19日電述評:在變革的大潮中交流合作、順勢而為——全媒體時代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

新華社記者  

全球媒體面臨的複雜生態——跨界傳播改變媒體格局,移動終端成為傳播主流,技術革新重塑新聞業態,同時,虛假信息挑戰新聞倫理。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

11月18日,來自11個國家的13家媒體機構負責人聚首上海黃浦江畔,舉行世界媒體峰會第四次主席團會議。坦誠交流、分享智慧,直面全媒體時代媒體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作答時代之問,尋求應對之策,展現責任擔當。

(小標題)面對國際大變局如何共處?

在《印度教徒報》集團主席納拉辛漢·拉姆看來,媒體是一個充滿競爭的行業,能將來自不同國家的媒體機構聚在一起,本身就意義非凡。

「不同地區的媒體人共聚一堂,共同追求有價值的目標,這一點非常重要。」納拉辛漢·拉姆在主席團會議上的發言,道出了與會代表們的共同心聲。

「峰會成員媒體來自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社會背景,但大家對推動建設人類美好家園的願望是相通的,對推動媒體創新、促進媒體發展壯大的訴求是共同的。」峰會執行主席、新華社社長蔡名照指出。

十年前,世界媒體峰會首次在北京召開。從無到有,不斷壯大,峰會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媒體高端交流平臺之一。

時間,記錄著峰會成長成熟的軌跡。

從組建由知名媒體機構組成的峰會主席團,到建立日常辦事機構峰會秘書處,從順利舉辦首屆全球新聞獎評選,到制定並發布《世界媒體峰會共同宣言》《世界媒體峰會與媒體成果相關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公約》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世界媒體峰會機制建設取得長足進展,在國際社會產生廣泛影響。

媒體是溝通世界的橋梁,對增進各國人民間相互了解與友誼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世界媒體峰會這一平臺,將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文化傳統、不同價值觀念的媒體機構領導人匯聚在一起,加強溝通、促進交流,成為全球新聞發展史上一大創舉,在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重要性愈發凸顯。

在第四次主席團會議上,與會代表一致同意於2020年召開第四屆世界媒體峰會,峰會由新華社承辦。第二個十年開啟之際,世界媒體峰會將再次回到它的誕生地北京。

「我們應當歡迎更多媒體加入世界媒體峰會這個大家庭。」面向新的十年,蔡名照就峰會未來發展提出自己的思考:建設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媒體合作平臺,完善更加務實、更加高效的峰會運作機制,培育更受歡迎、更有影響的媒體合作項目。

進一步發揮世界媒體峰會平臺作用,不斷深化各國媒體機構間的交流合作,正因應了這個時代最迫切的呼喚。

「由於科技的進步,全球化已經不再是一個又遠又大的光環。」南非納斯帕斯傳媒集團執行長菲蒂·馬漢耶萊·達本古瓦的話一語中的,「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我們的互動比以往更加直接,我們的信息分享比以往更加迅速。」

(小標題)面對業態新格局如何自處?

掌中的小小屏幕,連接著全球動態;十幾秒的視頻,能夠獲得億萬次傳播……

主席團會議上,不少代表發出共同感慨:傳媒技術的變遷正深刻重塑著新聞業態。

受眾在哪裡,新聞傳播的重點就應該在哪裡。移動網際網路成為信息傳播主渠道,媒體就應當把創新的主要力量放到移動終端上來。

「2007年,納斯帕斯還是一家電視和印刷傳統業務佔87%的公司,2019年已轉變為一家100%的網絡在線公司。」菲蒂·馬漢耶萊·達本古瓦供職媒體機構的轉型,正是主動擁抱媒體變革的一個成功實踐。

「身處媒體變革的大潮,我們不可能讓向前奔騰的河水倒轉過來,我們只能沿著它的方向順勢而為、積極創新,努力掌握髮展的主動權。」蔡名照在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

順勢而為、積極創新,各位媒體代表在主席團會議上分享著自己的思考與探索——

義大利安莎社執行長斯蒂法諾·亞歷山德裡認為,公眾「消費」新聞的方式已徹底改變,新聞製作方式也需要跟著改變,應當向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的方向發展,增加與用戶的互動,基於此,安莎社探索打造客戶友好型的綜合平臺;

新華社推出智能化生產平臺「媒體大腦」、系列人工智慧合成主播,共同社推進把日語新聞自動翻譯成英語的研究,美聯社探索能夠預測突發新聞、識別社交網絡可能熱點的新技術……各媒體機構在技術創新上時不我待,力求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人才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變革時代,各大媒體機構紛紛致力打造「能打硬仗」的全媒體採編隊伍。

「並不是機器就可以完成一切,這是一個人與現代體系、現代技術相結合的過程,人的主觀性非常重要。」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副總編戈爾諾斯塔耶夫說。

(小標題)面對挑戰與亂局如何妥處?

如果說新聞媒體是公眾的眼睛,那麼虛假信息則如同蔭翳,遮蔽了真相。

路透新聞研究院2019年全球新聞行業報告顯示,公眾對新聞的總體信任程度下降至42%,過半受訪者憂慮自己辨析網絡上真、假新聞的能力。

網際網路的普及打破了信息傳播的專業門檻,「人人都有麥克風」帶來了信息的極大豐富,也帶來了信息的真假莫辨、魚龍混雜。虛假新聞成為網絡公害,不僅受眾深受其害,也衝擊了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打擊虛假新聞,各家媒體在行動。

「除了依賴多種消息來源、多次檢查外,我們會專門安排人員,培訓編輯識別潛在虛假消息。」納拉辛漢·拉姆介紹。

「我們會通過早期預警系統,實時分享發現的虛假新聞。」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總監傑米·安格斯說。

打擊虛假新聞,同樣需要各家媒體聯合起來,形成合力。

與會人士一致認為,媒體應當履行社會責任、發揮專業優勢,堅持新聞報導真實性原則,為受眾提供全面、準確、客觀、公正的信息,及時澄清虛假信息,共同抵制假新聞,共同維護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與會媒體機構負責人紛紛提出,應將打擊虛假新聞列入明年峰會議題,進一步研究攜手解決這一「毒瘤」的合作機制。

打擊虛假新聞與保護智慧財產權,一反一正,如同硬幣的兩面,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傳媒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2012年,峰會秘書處發布《世界媒體峰會與媒體成果相關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公約》。幾年來,智慧財產權保護仍然是媒體關注的焦點,而且隨著新媒體和數位技術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情況。

鑑於此,蔡名照建議,未來進一步在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加強交流,共同維護原創者的權益。這一觀點得到與會者的廣泛認同。

共同的意願,正在化作行動;美好的期待,終將變為現實。

各國媒體攜手並進、順勢而為,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使命,必將能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貢獻更多正能量。(記者王琦、成欣、王子銘、何曦悅)(完)

相關焦點

  • 全媒體時代黨報編輯的創新轉型之路
    同時,傳統媒體要適應新興媒體開放、海量的特點,強化市場品牌觀念,提高市場營銷和產品推介能力,做大做強自身品牌。 傳統媒體時代,黨報編輯基本上都是對第一手的信息進行把關和文字處理,而全媒體時代的新聞編輯,則不受版面的限制,所加工和生產的內容更豐富,在把關的基礎上,還要承擔新媒體編輯工作,比如視頻、音頻、剪輯、動畫等方面的製作編輯。
  • 全媒體時代軍事記者的新聞視野
    摘 要: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等正發生著深刻變化,對軍事記者的新聞視野要求更高了。軍事記者要適應全媒體時代要求,察識「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拓視野的寬度,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看家本領」增強視野的深度,深入「最基層」「第一線」磨礪視野的銳度。
  • 構建引領時代的全媒體傳播生態
    中國媒體融合發展處在新的關鍵節點上的引領綱領  中國媒體融合發展一路走來,非常鮮明的特徵是,每逢關鍵節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都會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不失時機地科學引領,順勢推動。早在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提出:「要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這是「媒體融合」第一次寫入黨的中央全會公報。
  • 全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傳播特點規律探析
    新聞媒體只有把握全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傳播規律,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傳播新聞信息,才能贏得自身的不斷發展,並有效引導社會輿論。關鍵詞:全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傳播;特點規律全媒體時代,信息和網絡技術飛速發展、迭代更新,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相互作用與相互融合,使得新聞信息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範圍、傳播手段、傳播載體、傳播時效、傳播效果等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體現出全新的新聞信息傳播特點。探求全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傳播規律,對推動新聞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緊抓5G時代發展機遇 媒體融合變革變局正當時
    媒體要順應技術發展趨勢,從技術發展中獲益,就一定要時刻保持對新技術的求知慾和敏感性,始終關注前沿技術的發展,認真思考技術手段發展變革為媒體傳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以敏銳的視角捕捉每一次技術發展變革帶來的推動力,積極將新技術運用於媒體傳播實踐,努力提升傳播效率和水平。 三是以更加包容的心態運用新技術。
  • 全媒體時代《中外新聞史》課程教學的創新探索
    關鍵詞:全媒體;《中外新聞史》;課程教學;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8)01-0063-02 一、「全媒體」的概念 「全媒體」的概念具有時代特徵,「全」不僅包括各類媒介形式,如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也包括音像、電影、出版、網絡、電信、衛星通信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
  • 對融媒體時代「內容為王」的思考
    對傳統媒體來說,「內容為王」是應對新媒體衝擊和媒體融合雙重壓力下,尋求戰略突圍的一個突破口,尤其是作為黨報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應迎接全媒體變革,更要堅持「內容為王」,持續增強內容提供能力,並以內容的生產整合為基礎,不斷進行創新,注重原創、做精品,推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溫度的新聞內容。
  • 媒體融合大潮下,高校教育融媒體該怎麼建?
    在媒體融合大潮下,教育融媒體如何提高影響力和傳播力?其發展需要哪些路徑?本文就以上問題進行討論。  01高校教育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意義  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對新聞輿情工作和媒體融合轉型高度重視,相關政策文件體現了一脈相承與創新發展的統一。
  • 中蒙媒體這樣愉快地談合作……
    編者按:7月4日,第十屆中蒙新聞論壇在鄂爾多斯市舉行。來自中蒙兩國的媒體從業者、專家學者等圍繞「傳承70年傳統友誼,共創中蒙合作新時代」這一主題進行了主題發言和交流探討,為進一步深化中蒙兩國媒體交流合作貢獻智慧和力量。今日特推出本次論壇部分嘉賓的精彩發言摘登,以饗讀者。
  • 亞歐媒體代表:期刊媒體構建合作新視野
    中國網 鄭亮攝   中國網9月1日訊 (記者 焦源源)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辦、中國外文局中國報導雜誌社承辦的亞歐新聞媒體論壇期刊雜誌分論壇於2014年8月31日在烏魯木齊舉行。   會上,來自中國、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國、俄羅斯、土耳其等6個國家的期刊媒體代表就推進期刊媒體的務實合作達成一致,對各國媒體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等進行了深入交流。
  • 提升全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話語感染力
    全媒體時代正改變著大學生話語的特徵,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在媒體融合加快發展過程中運用全媒體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育人成效,已成為亟需討論和解決的新課題。全媒體時代大學生話語正呈現出新的特徵。一是大學生話語主體意識不斷增強。
  • 建設新型「四全媒體」 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建設全媒體,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要準確把握全媒體的內涵和要求,全面理解媒體融合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再到「四全媒體」,並從「四全媒體」的維度深刻理解全媒體建設,推動媒體融合高質量、快速度、縱深化發展。
  • 中經全媒體南非採編中心落地約翰尼斯堡
    她表示,中經全媒體南非採編中心正式落地約翰尼斯堡,只是成功開啟海外影視製作傳播徵程的第一步。隨著「一帶一路」影視橋的搭建,中經全媒體將積極布局海外影視製作與全媒體傳播渠道,增強中外文化交流合作。6月6日,在中國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的「一帶一路」影視傳播合作高峰論壇上,舉行了中經全媒體南非駐站授牌儀式,這標誌著中經全媒體海外影視傳播業務的全面開啟,也為本次揭牌打下了基礎。
  • 練好基本功 做融媒體時代的全媒體人
    如何提高新聞敏銳度?如何玩轉短視頻?新時代,如何做好基層新聞發言人?開福區2020年度新聞宣傳工作培訓班開班,在為期2天的培訓中,各路業界大咖將陸續「登場」授業解惑,旨在進一步提升全區新聞宣傳工作水平,切實加強新聞採寫和輿論引導工作,做好融媒體時代的全媒體人。
  • "重新構想"是媒體轉型關鍵詞 資訊時代的新聞傳播
    創立於1851年的《紐約時報》無疑是傳統媒體轉型中值得關注的典範。我想以這個長篇報告所傳遞的信息做個引子,淺談傳媒業的格局之變以及背後的意蘊。   這個長篇報告指出,《紐約時報》要想繼續「成為受人尊敬」的媒體,就需要巨大的轉變,擁抱數字時代,並大力推進將優質內容推向讀者的步伐。在我看來,《紐約時報》距離真正的變革路途尚遠。
  • 中時電子報總編劉善群:全媒體時代資源最重要
    ,與臺灣網際網路同行座談交流。(中國臺灣網 王怡然 攝)  中國臺灣網9月12日臺北消息 9月11日,正在臺北出席2014年(第六屆)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的大陸運營商、行業協會及網絡企業和網絡媒體代表參觀走訪了旺旺中時電子報,與臺灣網際網路同行座談交流。中時電子報總經理總編輯劉善群就中時網際網路發展的經驗做了分享。
  • 全媒體理念是時代所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緊跟時代,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步伐,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融媒體環境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移動優先。移動端實時直播使得由先期微博、微信促生的「全民記者時代」,一步躍升為「全民電視臺時代」。受眾在哪裡,陣地就在哪裡。移動端無疑將成為新聞宣傳的主陣地。
  • 融合發展背景下的媒體變革之道
    從物理空間上工位的調整我們隱約看到了新華網為適應傳播生態劇烈變化而進行的大刀闊斧的改革。通過對新華網副總裁汪金福的專訪我們對新華網的媒體融合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  沒有流程變革,媒體融合就可能貌合神離  汪金福認為:「融合發展是化學反應而不是物理反應。
  • 是順勢而為,還是弄巧成拙?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是順勢而為,還是弄巧成拙? 2020-12-15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後疫情時代融媒體生態視閾下的輿情治理」學術研討會在天津外國...
    石剛高度評價了舉辦本次研討會的重要意義,他結合近年來我市新聞宣傳中的代表性案例,從輿情治理、國家安全方面進行了闡述。石剛指出,當前輿情治理已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面,亟需把握「變中之變」,用系統觀念看本質、看大勢,「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積極轉變輿情治理方式,轉「危」為「機」,為意識形態工作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