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2月2日訊 11月29日,「後疫情時代融媒體生態視閾下的輿情治理」學術研討會在天津外國語大學召開。天津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殷奇致開幕辭,天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石剛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來自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師範大學、《中國日報》等10餘家院校和媒體的近50名專家參加研討。
「後疫情時代」是習近平總書記本年度多次提出的一個概念:2020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同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通話時曾提到「後疫情時代」一詞,隨後6月22日、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次外事活動中講到 「後疫情時代」。為了深入探討後疫情時代融媒體生態下的輿情治理,天津外國語大學在「文明互鑑·文明互譯」系列學術活動中重點安排了本次學術研討會。
天津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殷奇致辭。
殷奇在開幕詞中介紹了本次會議召開的背景。他指出,剛剛閉幕的中共天津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天津市委關於制定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倡議在下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應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同時還提議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強海河傳媒中心,建強津雲新媒體,用好區級融媒體中心,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殷奇強調,本次學術研討會薈萃學界和業界專家,深入研討融合媒體生態下的輿情治理,正是對網絡輿情綜合治理體系建設的一次深入研究。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石剛講話。
石剛高度評價了舉辦本次研討會的重要意義,他結合近年來我市新聞宣傳中的代表性案例,從輿情治理、國家安全方面進行了闡述。石剛指出,當前輿情治理已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面,亟需把握「變中之變」,用系統觀念看本質、看大勢,「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積極轉變輿情治理方式,轉「危」為「機」,為意識形態工作夯實基礎。
天津師範大學劉衛東教授在主題演講中從習近平媒體融合觀的視角出發,探索了從以政府為中心的「1.0時代」、以公眾為中心的「2.0時代」再到個體為中心的「3.0時代」下輿情治理的路徑流變,總結了融媒體生態下輿情治理的基本規律。
天津大學陸小華教授在發言中指出國際傳播中好感傳播與對抗性傳播相互交織,尤其是數據話語權日益成為國際傳播的戰略博弈工具和戰略競爭焦點。因此應深入研究數據話語權的競爭與博弈,以便在國際傳播中搶佔先機。
南開大學陳鵬教授圍繞融媒體生態下的輿情治理策略,緊密結合本次公共衛生危機中的自媒體議程、突發應急、次生輿情、輿論場分化等現象,通過聯繫新聞輿論工作的應急能力建設,提出輿情工作應該把握周期、甄別信源、差別管理、順勢而為,注重聯動宣傳與強化「四力」。
天津中醫藥大學毛國強教授緊密圍繞健康傳播,對融媒體生態下健康傳播輿情的質量進行了深入闡述,他敦促媒體加強監督,強化風險評估前置意識,制定自媒體健康傳播法規,並構建起健康傳播倫理觀、健康傳播輿情監管機制。
天津財經大學高紅櫻教授從影視傳播的角度出發,選擇了《傳染病》《感染列島》等影視作品,對這些作品的疫情「隱喻」意義作了獨到分析,從更宏闊的背景下對疫情和輿情治理作了觀照。
《中國日報》天津記者站首席記者楊成結合中國日報全媒體報導案例,聯繫近期全球及天津本地疫情進展,從落地新技術、精準傳播、建立社區化外籍人士傳播平臺、矩陣化傳播4個維度對國際傳播策略、輿情防控提出了建議。
天津工業大學王熙教授從技術的角度梳理對輿情治理給出了框架和模型,他通過全媒體概念演進流程,結合不同媒體時代聯接特徵與傳播場域之間的比較,同時結合虛擬仿真技術對輿情引導進行了全流程仿真,對全媒體運營的深層邏輯關係進行了全方位、多維度的展示。
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畢宏音研究員從理論角度對輿情治理進行了深入剖析,對目前存在的輿情治理中假設前提中存在的問題了進行了解剖,對後疫情時代下前期輿情和網絡輿情的規律進行了深入探討,從「歷史與聚類分析」「多驅動要素分析」「智能兼專家分析」「追蹤性動態分析」四大視角創新性詮釋了網絡輿情的動態傳播規律。
天津體育學院王瑜副教授從體育賽事傳播領域切入,針對後疫情時代的體育賽事轉播變革中所存在的影響時長、觀眾難題和未來變革等問題,建議賽事轉播方用新技術提供增值服務,以保障用戶獲得個人化的觀賽體驗。
天津外國語大學劉毅教授介紹了他在輿情治理中的思考成果,他認為,輿論的演進過程中存在著類似於生物學上的發酵現象,並基於紮根理論對「輿論發酵」進行了的實證研究,總結了輿論發酵的規律,對輿情治理有著重要意義。
天津師範大學劉衛東教授用「新、學、深、實、廣、前」6個字總結本次學術研討,他認為,本次學術研討具備「思想庫」的意義,對推進後疫情時期媒體的融合發展、創新天津市輿論治理體系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