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時代「深度報導」含義新探

2020-12-16 人民網傳媒

摘 要:深度報導的概念在新聞學界由來已久,在新聞實踐中也已是老生常談,但目前對於深度報導的概念並未有清晰一致的界定,對於深度報導的方式亦是百家爭鳴。我們認為深度報導不能以統一的規範和標準界定,而是根據不同時期的傳播方式而應有所變化,故而其含義是開放性的。經歷了紙媒時期、電視時期的深度報導,在當前全媒體時代,碎片化信息佔據人們生活的時候,如何重新定義「深度報導」是本文的重點。因此本文將通過學界對「深度報導」的多重解釋,探究深度報導出現的原因,進而從媒介發展的縱向維度重新思考「深度報導」在當今時代的含義。

關鍵詞:深度報導;全媒體;新聞

深度報導的概念來自西方,在國內亦是從紙媒的深度報導興起,到了電視時代,深度報導也按照電視傳播的規律展現出新的報導形式,到如今的全媒體時代,關於深度報導的含義仍然懸而未決,學界更是對此呈現百家爭鳴的狀態,筆者認為,一方面「深度報導」本身所涵蓋的範圍較廣;另一方面,媒介環境的瞬息萬變也給「深度報導」的發展變化創造了條件。故而學界對於「深度報導」的探討呈開放性,但鮮有學者從媒介發展的角度探討「深度報導」的含義。

一、學界對「深度報導」的不同定義

「深度報導」一詞既源於西方,便少不了有西方學者的解釋。西方新聞界傾向於從新聞控制的角度理解深度報導,美國專欄作家朱豪德(Roscoe Drummond)將「深度報導」定義為「以今天的事態、核對明天的背景、從而說出明天的意義。[1]」陳力丹也在文章中引用美國《哈欽斯報告》中關於深度報導的定義——「所謂深度報導就是圍繞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把新聞事件呈現在一種可以表現真正意義的脈絡中。[2]」《新聞學大詞典》給深度報導的定義是:「運用解釋、分析、預測等方法,從歷史淵源、因果關係、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展趨勢等方面報導新聞的形式。」《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對深度報導的解釋是:「對新聞事件作深入分析並預示其發展趨勢的報導形式……」新聞記者葉榮臻對深度報導的定義為,「深度報導(in-depth reports)是以新聞性、調查性、解釋性和分析性為特徵,以深刻和全面為傳播旨趣的新聞報導。深度報導是一種系統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闡明事件因果關係,揭示實質,追蹤和探索事件發展趨勢的報導方式」[3]。徐佔煜在《論深度報導》[4]一文中解釋道:「深度報導是運用唯物辯證法,進行宏觀思維和全面剖析,提供廣闊、豐富的新聞背景,採取多樣化的表現形式,深入事物本質的一種報導方式。」學者劉保全在《關於<深度報導>問題的綜述(上)》[5]一文中,認為「深度報導是一種新聞採訪報導方式,而不是一種新聞寫作的問題。它所強調的是展示新聞事實的宏觀背景,闡明新聞事實的本質意義,並揭示發展趨勢。」任麗在《淺析電視新聞的深度報導》[6]中也提出了對深度報導的理解,「我認為,深度報導是體裁重大,報導面寬廣、深刻透視新聞事件或社會問題、富有理性思辨的一種報導方式。」張豔君在《深度報導——媒體的重磅炸彈》[7]中將「深度報導」的含義總結為「在敘述新聞事實的基礎上揭示其內涵的規律性」。

以上並沒有窮盡所有觀點,但不難看出,關於「深度報導」含義基本是以區別於消息、通訊等類別的新聞為基礎,認為「深度報導」是對新聞現象所進行全面的信息挖掘。但個人認為,媒介環境的變遷對於新聞報導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度報導的含義也必然會受媒介環境的影響。

二、對「深度報導」縱向維度的解讀

在梳理「深度報導」在不同媒介環境中的角色定位之前,筆者想先探討本源的問題,即深度報導為何會出現?且廣受歡迎?對於這一問題,筆者個人認為深度報導作為一種新聞採訪報導的方式,它的出現與傳媒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們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相關。在媒介還不發達的時候,人們對於世界的關注度並不像今天這樣強烈,個人與個人、個人與世界尚處於彼此割裂的狀態,簡單獲取周邊的信息便可以滿足他們對外界事物的渴求。而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人們獲知的信息越來越多,對世界的認識也更加多樣和全面,故而簡單的事實信息已經並不能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獲知事實背後的來龍去脈成為了今天人們對新聞的更高要求。

追溯深度報導的發展從紙媒開始,紙媒的深度報導從篇幅上就與消息、資訊類新聞有所區別,且從寫作方法上也顯現出決然不同的樣貌。

例如《新京報》的一篇題為《華山跳崖者的陡墜人生》[8]的深度報導中,不僅交代了華山跳崖這一事件,更是長篇幅地為受眾解讀該事件的前因後果,揭示死者身份、生前事跡、跳崖原因、跳崖經過、遺書內容等,記者未對此事件做任何價值判斷,僅從事實層面交代多方信息,內容詳盡。由於該報導做事件的還原和描述,因而在寫作上多以故事化敘事為主,就這一點而言,我們認為紙媒的深度報導不可避免的要以講故事的方式講述事件經過,但作為新聞本身,客觀性標準一直未曾因報導形式的差異而改變過。

進入電視媒體的深度報導階段,深度報導的話語從文字語言轉向畫面語言。電視媒體本身對受眾的要求比紙媒低,因而納入了比紙媒更廣闊的受眾,對於新聞事實的探討也在電視屏幕上形成新的社會輿論場,電視受眾同時也是社會公民,他們通過電視深度報導參與社會問題的探討,故而深度報導在電視媒介下產生了全新的含義。深度報導的任務就是要揭開水面之下巨大的冰山面目,呈現鮮為人知的事件背景和原因。這種多方觀點和角度更為客觀向觀眾呈現,肅清謠言和假設;此外,從選題上來看,以社會熱點問題、關乎民生的問題、事實真相不明晰的問題為主,以解惑或揭示為目的,以輿論監督為特色,顯現出媒體承擔社會責任的姿態。在電視媒介中,解釋性報導、述評性報導、調查性報導等多種形式都被劃歸到深度報導的範疇中,儘管形式各異,但根本都是為解決人所面對的問題和真相,因此對深度報導的含義的理解離不開「人」,人是牽引不同事件的核心力量,深度報導的內容離不開人,深度報導的對象也離不開人。

三、全媒體時代反思深度報導

不可否認的是,傳播媒介格局的變化,一方面影響了受眾接收信息的方式,另一方面也逐漸改變著媒體對於社會的解讀方式。碎片化的信息在全媒體時代反而成了主流,同時帶來的信息爆炸也讓人在全媒體環境下難辨真偽,人們獲知信息的渠道拓寬,加之新媒體以碎片化信息填充人們的碎片化時間,使得習慣了多渠道獲取碎片化信息的人們很難再聚首到電視機面前,耐心看完一檔40多分鐘的《新聞調查》。參與的場域已經由電視媒體轉向了更為互動、主體性更強的網絡平臺。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電視深度報導走向消亡,而是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對電視深度報導帶來了諸多影響,也對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也有必要重新審視深度報導的含義。

(一)全媒體時代,深度報導選題更具針對性

對於深度報導在內容上的選擇,在全媒體時代則更為開放,這與當年媒介環境的典型特徵相關,傳統媒體掌握著新聞信息的來源,也是信息權威發布的機構。而到全媒體時代,所有人在傳授關係上都是雙向的,既是傳播者,又是接受者,因此信息的來源更加多樣,故而為深度報導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選擇內容。如在2014年的兩會期間,人民網的「兩會」專題頁上也根據大數據檢索出網民最關心的問題,搜集到網民的聲音,結合「兩會」期間對這些問題的解答,為雙方架起溝通的橋梁,更具針對性地做出「兩會」深度報導。

(二)全媒體時代,深度報導價值的多元性

如果說在傳統媒體時代,深度報導在事實層面的調查分析的同時,也少不了特約評論員或記者對事件做出評論,以顯現主流媒體對社會事件的立場和觀點。深度報導不再以唯一的價值和立場對事件做出判斷,用事實說話,述而不評,但每一個受眾會形成自己的評價,在網絡平臺的輿論場我們常常看到的多元聲音,既包容否定批判的觀點,也包含支持鼓勵的觀點,還有諸多意見和建議

(三)全媒體時代,深度報導如何「深」

在探討何為深度報導時,有學者指出,深度報導「深」之所在就是將5W和一個how擴大,且重點要探究why(原因)和how(方式)上。深度報導之「深」不僅僅是廣度上信息的全面堆砌,也不只是從深度上不斷顯露價值取向並藉此影響受眾,即我們想要通過深度報導呈現對事件的關注角度,應該是一種思考的方式。深,是一種看問題的銳度,也反映對待社會新聞事件的態度,更是以人為本的溫度。

全媒體時代,人們缺乏的已不僅是信息,反而信息是過剩的;人們也不缺乏渠道,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甚至比主流媒體更為便捷迅速。因此受眾對信息的接收始終處於橫向上廣度的擴展,碎片化信息的堆砌並不能從更加宏觀的角度把握事件,因此受眾缺少對於事件信息的整合和梳理,以及從更高的視角審視事件,往往流於信息表面而止步不前。

故而全媒體時代的深度報導,便不能像傳統媒體做深度報導那樣認為掌握更全面的消息,更客觀地呈現事實即可,更需要有全局觀念、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流暢的邏輯思維,摘取事件的關鍵信息,解讀信息,並能夠從宏觀上提示受眾認識信息背後的含義。這是全媒體時代深度報導的要義所在。

無論在何種環境下,深度報導都有更為本質的意義和作用,那便是給受眾提供更確切的看待世界和社會的理念,儘可能避免個人主觀立場的偏見,能夠更多元、更全面地認識世界的各個方面,則是深度報導的要旨所在。儘管形式和內容不斷翻新變化,但深度報導始終能給我們認識世界提供思維上的幫助,它既不是一種文體,也不是一種新聞報導的方式,而是一種思維,一種理念,一種全面、客觀、理性的認識世界的理念,這便是我個人對深度報導的理解。

(作者系:王亞紅,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武瑾,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網絡來源:http://wenku.baidu.com/view/6993374233687e21af45a9 e7.html.

[2] 陳力丹.深度報導深在哪兒[J].新聞與寫作,2004(4).

[3] 葉榮臻課件.來源:http://wenku.baidu.com/view/6993374233687 e21af45a9e7.html.

[4] 徐佔煜.論深度報導[J].新聞界,2000(3).

[5] 劉保全.關於《深度報導》問題的綜述(上)[J].當代傳播,2002(5).

[6] 任麗.淺析電視新聞的深度報導[J].青年記者,2008(26).

[7] 張豔君.深度報導——媒體的重磅炸彈[J].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2(6).

[8] 華山跳崖者的陡墜人生[N].新京報,2014-12-25.

相關焦點

  • 增強"四力"擁抱挑戰 構建新時代全媒體學習平臺
    原標題:增強「四力」擁抱挑戰構建新時代全媒體學習平臺 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問題導向,提高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與水平,在宣傳報導中既做「訓練有素的質疑者」,又做「滿腔熱情的謳歌者」,對原則問題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敢於鬥爭、善於引導。
  • 全媒體理念是時代所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緊跟時代,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步伐,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融媒體環境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移動優先。移動端實時直播使得由先期微博、微信促生的「全民記者時代」,一步躍升為「全民電視臺時代」。受眾在哪裡,陣地就在哪裡。移動端無疑將成為新聞宣傳的主陣地。
  • 全媒體時代黨報編輯的創新轉型之路
    作為黨報編輯,在堅持內容為王的基礎上,要加強信息資源的挖掘和加工,深耕信息內容,推出思想性強、觀點鮮明的深度報導和評論言論,進一步提升信息內容的品質,加快建設形式多樣、手段先進、具有強大傳播力和競爭力的新型產品。從這個角度來說,全媒體又稱為傳統媒體的朋友,並肩齊驅,共同發展。
  • 全媒體時代軍事記者的新聞視野
    摘 要: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等正發生著深刻變化,對軍事記者的新聞視野要求更高了。軍事記者要適應全媒體時代要求,察識「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拓視野的寬度,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看家本領」增強視野的深度,深入「最基層」「第一線」磨礪視野的銳度。
  • 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就全媒體時代創新做好重大主題宣傳報導...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 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9日召開專題評議會,圍繞全媒體時代創新做好重大主題宣傳報導開展評議,總結經驗做法,探討創新路徑,提出對策建議。圍繞全媒體時代如何創新做好重大主題宣傳報導,與會委員積極建言獻策。大家普遍認為,新聞媒體要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善於從全局上把握報導選題,從整體上把握報導的「時度效」,從內涵上深挖思想價值。
  • 構建引領時代的全媒體傳播生態
    從媒體生態文明的高度和角度理解全媒體傳播體系  在「1·25」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新要求,並把建設全媒體和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作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的時代課題。「全媒體傳播體系」雖然是全新的提法,但和「8·18」重要講話提出的「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
  • ...花式」報導——閩南日報社全媒體傾力打造農博會·花博會報導...
    在本次農博會·花博會報導中,閩南日報社全媒體傾力打造農博會·花博會報導盛宴。活動期間,閩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編輯進駐現場,利用文、圖、音視頻等各種傳播方式,在所屬的《閩南日報》、漳州新聞網網站、閩南日報微信號、漳州新聞網微信號、閩南雲報APP、漳州新聞網微博等媒體平臺進行全媒體報導,還利用新華社現場雲直播平臺、人民號、頭條號、百家號等,共同對展會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宣傳,實現了報導全程化、參與全員化、傳播全手段、影響更廣泛的效果,成為本屆農博會·花博會宣傳的一大亮點。
  • 全媒體時代 藝術創作與評論的張力還有多大
    當前,有人認為隨著全媒體時代的來臨,與紅紅火火的文藝創作相比較,在人工智慧和強大的搜尋引擎面前文藝理論評論已經大大喪失了獨立價值,文藝創作和理論評論之間的張力已然氣若遊絲甚至蕩然無存。筆者認為,儘管進入全媒體時代,文藝創作和理論評論之間的溝通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面對面少了、屏對屏多了,但是文藝創作和理論評論之間的張力並不會因為媒介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根本變化。
  • 全媒體時代有效傳播「四力」的路徑
    這是對黨領導的新聞輿論工作總體傳播效果的要求,實際上為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實現有效傳播指明了方向和路徑。本文對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及其相互關係進行辯證分析,探討全媒體時代有效傳播的務實路徑。
  • 全媒體時代:萬事萬物皆可連接
    原標題:全媒體時代:萬事萬物皆可連接   「葉老師,我特別認同你剛才說的,即使全媒體時代下,新聞從業者也不需要寫代碼,需要的是專注做內容」……   昨天下午,本市部校共建新聞學院重點項目——「新時代的中國」國情教育系列講座在復旦大學開講,人民網總裁葉蓁蓁首次
  • 全媒體時代《中外新聞史》課程教學的創新探索
    來源:《西部學刊》2018年1月號 摘要:全媒體時代對於《中外新聞史》課程的創新來說是一個有利的契機。本文從作者教授該門課程的教學實踐出發,認為應樹立先進的全媒體教學理念,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全媒體教學平臺和多樣化的全媒體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利用網際網路資源主動學習研究,通過「翻轉課堂」等成為教學的主角,從而提升新聞史課程教學的成效。
  • 構建集約化全媒體傳播體系
    「四全媒體」是新時代全媒體的最新表述和全新總結,深刻揭示了全媒體的本質內涵,以及全媒體發展的機遇挑戰和規律趨勢,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對於地方主流媒體來說,由於平臺、人才、技術、內容、資金、渠道、用戶等條件各有差異,因此,要實現地方「四全媒體」的均衡發展,就須注重集約化,即結合地方媒介生態,集中主流媒體優勢資源,針對宣傳重點,在宣傳形式與渠道上下功夫,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全媒體」。
  • 提升全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話語感染力
    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 銀行客服進入全媒體時代——英立訊全媒體聯絡中心解決方案
    全媒體聯絡中心是將多種通信手段、多種應用服務與呼叫中心完美結合,是呼叫中心技術為適應客戶要求、適應新時代人類溝通交流方式的巨大轉變,是呼叫中心與時俱進的必然產物。目前各大銀行客服中心已經在加速進入全媒體時代,在線客服、簡訊銀行等新興業務正開展的如火如荼。
  • 廈門廣電集團聚焦中國電影金雞獎全媒體報導,敬請期待
    聚力成光,電影之城見證時代輝煌。地久天長,影人夢想從這裡啟航。廈門廣電集團聚焦中國電影金雞獎全媒體報導,即將推出,敬請期待!
  • 酷雲互動:產品矩陣全面升級 酷雲EYE Grow開啟全媒體營銷時代
    近日,酷雲互動產品完成新一輪升級。原「酷雲EYE」、「酷雲EYE Pro」、「酷雲EYE Outdoor」、「酷雲EYE EP」、「酷雲EYE Ad」全線併入「酷雲EYE Grow」,肩負起全媒體大數據的整合需求,更好地與「酷雲DMP」、「酷雲TV Ad」產品相組合,為客戶帶來多種全媒體營銷服務。
  • 深度報導「淺度化」嬗變
    深度報導成為報紙應對新媒體的不多的殺手鐧之一,但在深度報導的認識和操作上,還存在著一些誤區,認為深度報導就是越「深」越好,從而制約了深度報導的健康發展。 在新媒體的衝擊下,深度報導正在向「淺度化」轉型。因為受眾的信息獲取習慣已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淺閱讀時代」,信息獲取呈現出碎片化、扁平化、快速化的特徵。
  • 新中產階層不二之選 深度試駕雪佛蘭全新探界者
    12月23日,上汽通用雪佛蘭全新探界者試駕會在武漢舉行,經過長距離、多路況的深度試駕,上汽通用全新雪佛蘭探界者的「硬漢」、「硬朗」、「硬核」形象給我留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至今仍然回味無窮。「硬朗」——傳承家族設計語言的硬派風格引領時代風潮新探界者採用雪佛蘭全新一代SUV家族設計語言,新車整體造型充滿力量感,前臉承襲標誌性的雪佛蘭家族式雙格柵設計,並採用星翼分體式LED頭燈組,視覺衝擊力更強。車側三條腰線清晰分明,勾勒出極具肌肉感的視覺效果。
  • 全媒體環境下的新聞主持概念
    【摘要】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全媒體傳播業態對新聞主持人的要求有了具體的細化和設計。本文以東方衛視「新聞夢工廠」為例,強調了全媒體演播環境下新聞主持人的三個主持概念——現場、多屏、借力,即在主持過程中突出現場、多屏互動、借力新媒。
  • 把準新時代對黨忠誠的含義
    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要求,著力培養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其中,忠誠是乾淨和擔當的思想前提與行動基礎。黨員、幹部提高素質,首先要夯實對黨忠誠的基石。【堅定理想信念 忠實履職盡責 嚴守紀律規矩 ?夯實對黨忠誠的基石(新知新覺) 《人民日報》( 2018年09月11日07版)】小說《紅巖》中的江姐,大家耳熟能詳,她主要的原型叫江竹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