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導「淺度化」嬗變

2020-12-24 人民網傳媒

近年來,報紙與新媒體相比,基本上處於守勢。深度報導成為報紙應對新媒體的不多的殺手鐧之一,但在深度報導的認識和操作上,還存在著一些誤區,認為深度報導就是越「深」越好,從而制約了深度報導的健康發展。

在新媒體的衝擊下,深度報導正在向「淺度化」轉型。因為受眾的信息獲取習慣已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淺閱讀時代」,信息獲取呈現出碎片化、扁平化、快速化的特徵。傳統意義上的深度報導也為此發生了變化,與所謂的深度相對比,「淺度化」特徵日益明顯。所謂「淺度化」,即選題要深入淺出,貼近受眾為第一要素;時效上只有第一,沒有第二,追求原發原創;文本要思想優先,描述事件不崇拜細節,勇於亮明態度。

本文通過分析深度報導面臨的困惑,分析當下深度報導向「淺度化」轉型的一些特點和應注意的問題。

選題「淺度化」:警惕「偽主流」和「偽貼近」

國內媒體在操作深度報導時,特別是在選題策劃時,往往關注「深」而忽略了其他要素。選題策劃是深度報導的關鍵,選題好深度報導就成功了一半。失敗的選題產生不了真正的深度報導。

到底深度報導選題需要注意哪幾個要素?本文選取了中國青年報、新京報、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的一些深度報導,試圖找出其中的規律。

2011年8月17日,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四個版,其中頭版為評論、言論、圖片、通訊。評論為《解放路沒有58號》,反映的是城鄉戶籍差異;言論為《南京的屋頂》、《廣州的公車》、《上海的公交》,反映的是城市管理的種種無奈;圖片為動車《停下來?想想!》;通訊為《廣播體操捲土重來?》。

2011年8月15日,新京報核心報導《蒲岐「鯊魚鎮」之痛》;8月16日,新京報核心報導《河北「瘦肉精羊」調查》;8月17日,新京報核心報導《紅藏:搶救早期紅色出版物》。

2011年8月18日,南方周末頭版頭條為《越南:天堂太遠 中國太近》,其中時局版的三篇文章分別為《南京取消鎮街GDP考核真改革還是小折騰?》、《鐵老大的「開放」抉擇》、《王勇平沉默告別新聞發言人生涯》。

2011年8月17日,南方都市報《深度周刊》以《微態度》為主題策劃,刊發了《小販夏俊峰妻子@瀋陽張晶:等待結局》、《郭美美事件微博推動者@溫迪洛:在搜索中接近真相》、《開微博公文先河的@中一在線:一個司法局長的「玻璃房」經驗》、《為妻雪冤做調查的@楊海鵬在上海:一個人的微博戰爭》等報導,以微博為線,將系列新聞事件及人物聯繫起來。

上述四張報紙的深度報導刊發後都被全國多家網站和報紙轉載,從刊發後的影響和轉載率來看無疑是成功的。但四家報紙由於各自的辦報定位和歷史傳承不同,深度報導選題也各有特點。中國青年報的《廣播體操捲土重來?》選題有點「冰」,但這只是表層溫度,其實對基本上都練過廣播體操的絕大多數中國人而言,這個選題有著強烈的閱讀欲望;新京報善於做原發性深度報導,《河北「瘦肉精羊」調查》一稿,無疑有很多受眾關心;南方周末作為「在這裡,讀懂中國」的一份政經大報,再次以詩化的標題為我們描述當前真實的越南,《越南:天堂太遠 中國太近》也非常成功;南方都市報的《微態度》則體現了較高的策划水平和採訪能力,以微博為線,以人物為本,呈現出微博時代人的生存現狀。

從上述四家報紙的選題看,深度報導選題的首要標準是貼近性。貼近性,就是與媒體的受眾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繫,能夠對受眾的生活產生某種影響。做深度報導要結合報紙本身的定位,深度報導不能脫離報紙本身的受眾做報導,要研究報紙受眾關心的新聞和人物。一般而言,當前報紙多為區域性報紙,在一省、一市有著較多的讀者群,所以深度報導選題要有貼近性。

當然也有一些新聞事件能夠跨越區域限制,這就是深度報導選題的第二個要素:關注度。新京報在深度報導選題上,側重關注度,所以它的深度報導超越了它的發行區域,經常被網絡轉載。比如當前食品安全是國人比較關心的話題,任何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都會被迅速傳播,新京報的《河北「瘦肉精羊」調查》這個選題,無疑有很高的傳播率。

但現在不少報紙在操作深度報導上,存在兩個誤區。

一個誤區是選題「偽主流」,題目偏重新聞的複雜性和重要性,而忽略了貼近性和關注度,造成選題看似很主流,其實受眾面很窄。並不是越有內幕的新聞越有人看,越有意義的新聞越有人看。比如美債危機,這個事件確實很重要,也確實有很多人關心,但是對都市報的受眾而言,這個事件還是有點太遠了,這就是貼近性的問題。

另一個誤區就是選題「偽貼近」。看似角度很小,人很鮮活,其實報導出來沒有多少人關心。現在媒體做新聞流行從小切口、小角度講故事,深度報導也是這樣。這樣本身沒什麼錯,但是關注一人一事,而且是把這一人一事放到深度報導的範疇來操作,這個人和這件事就必須有代表性,有鮮明的時代痕跡或者有突出的個人特點。媒體做這類報導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被網絡論壇上多如牛毛的線索牽著鼻子走。

時效「淺度化」:慎做第二落點

深度報導有沒有時效性?肯定有,但深度報導的時效性有多強?對這個問題,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網際網路沒有出現的時候,深度報導的時效性還沒有到分秒必爭的地步。但在今天,深度報導的時效性絲毫不弱於每天刊登的消息。因為,現在各家媒體特別是報紙都很重視深度報導,一旦有適合深度報導的新聞線索出現,各家報紙都是力爭搶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並迅速成稿刊發,緊接著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媒體迅速轉載傳播,然後是文章被各大報紙競相轉載,至此,該文章的內容變得路人皆知。整個傳播過程下來,到底需要多長時間呢?據統計,最短需要一個星期,最長不超過兩個星期。

很多報紙的深度報導沒有形成品牌和固定的影響力,關鍵原因就在於打造深度品牌和影響力的時間被別的報紙搶先了。這類報紙以新京報、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等為代表。他們憑藉著全面的線索監控、精確的選題、快速的反應、較強的突破及整合能力,能夠迅速在第一時間刊發相關新聞事件的深度報導,形成並佔領某個新聞事件或人物的輿論聚焦點和制高點,並在該事件的深度報導上構築一道「壟斷牆」。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原發原創優勢。何謂原發原創優勢?就是在深度報導中,堅持獨家線索、獨家角度、第一時間刊發,杜絕跟風、合群。只有真正地以自我為中心,才能達到進退自如的地步。在這方面,中國青年報的《冰點》周刊和新京報的《核心報導》堪稱範例。

以2011年6月份新京報《核心報導》刊發的報導為例,6月推出《警察「公關」:一場重塑形象努力之舉》、《涉外收養背後的推手》、《河南老農護樹隊的「涉黑」之路》、《固安村民重金屬「超標」之謎》、《山西副省長三次下鄉記》、《養生專家」當歸泥鰍攻克絕症?》、《「健康教母」的「神醫」之旅》。

細細看來,新京報的深度報導基本上都是獨家線索,獨家採訪,刊發後在國內能較快形成一定的輿論影響,被各大網站報紙轉載。深度報導本來刊發的周期就長,如果做的又是第二落點,估計見報後該事件的關注度早就過去了,就談不上什麼影響了。

如果必須要做第二落點,也要選擇一個獨家角度、獨家看點。比如南海爭端,南方周末的《越南:天堂太遠 中國太近》就很可讀。南方周末報導越南是做的第二落點,因為很多媒體在南海爭端後,就對越南進行了解讀。但是從南方周末這個角度來解讀越南的深度報導還沒有。

轉型「淺度化」:思想決定高度

隨著深度報導的發展,深度報導本身也在發生著變化。特別是網絡媒體的出現,大大擠壓了深度報導固有的生存空間,深度報導也開始呈現日常新聞報導的一些特點。深度報導在選題策劃上,開始向貼近性和關注度傾斜;在時效上,開始追求第一時間刊發;在內容上,開始向原創性和思想化轉變。深度報導淺度化的根源是信息泛濫的時代,受眾越來越迫切需要了解新聞的WHY和HOW。誰能在第一時間提供這些信息,誰就佔領了信息傳播的制高點。

深度報導「淺度化」轉型需要三個條件:

一是從以傳者為中心向以受眾為中心轉變。這種狀況的出現,主要是由於新媒體競爭的出現。媒體的從業者在很多時候都處在「自娛自樂」的狀態,沒有認真做過讀者調查,不了解受眾真正關心的話題。有的時候抓住了受眾關心的話題,但報導視角上又不新鮮。比如中國第一艘航母試航出海,這無疑是舉國上下關心的話題。但是如果只是對航母做外圍報導的話,就沒有多少意義了。因為這類信息在網絡上已經泛濫了。與其派記者赴大連報導航母周圍的動態,不如找到一個造船專家或者軍事專家,讓他從專家角度來解讀航母。

二是從內容細節化向內容思想化轉變。深度報導與「信息快餐」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就是在採訪寫作中注重細節的挖掘。好的深度報導都有描寫、有懸念、有情節、有故事,能夠抓住讀者眼球,打動讀者心靈,產生強大的情感共鳴。但目前一些都市報的深度報導陷入了一個「誤區」——「唯細節化」。很多記者簡單地認為深度報導就是細節報導,洋洋灑灑幾千字全是細節描寫,確實很詳細。但這忽視了深度報導之所以成為深度的一個最重要原因是它有思想觀點。一篇沒有思想觀點、滿篇細節的所謂「深度報導」,充其量也就是一篇「流水帳」。南方周末2011年8月25日刊發的深度報導《如何破解南海維權尷尬:中國「出手難」 越南「埋頭幹」》,很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觀點,那就是中國在處理南海爭端時更需要實際行動。

三是從文本去主觀化向綜合化轉變。表達方式是深度報導的技術手段,表現為報導文本。通常而言,日常新聞報導要主動排斥記者的主觀傾向,客觀再現新聞事實的原貌。但對深度報導而言,讀者不希望讀到的是報紙上冷冰冰的語言,讀者也希望記者在新聞事實的基礎上表達他們的思想情感。因為在一個技術至上的時代,受眾希望獲得的信息是「有溫度」、「有質感」、「有情感」的,而這些需求正越來越多地反映在深度報導的文本上,而且深度報導本身就兼有新聞性、解釋性、調查性、分析性等特點。在深度報導寫作中,記者應當充分發揮自己在材料佔有、現場感受等方面的優勢, 採用夾敘夾議的手法,調動各種表達手段,提出自己的主觀意見,把自己獨到的思想認識充分地表現出來。

                                    (作者單位:齊魯晚報)

 

相關焦點

  • 框架理論及其新媒體背景下的嬗變
    新媒體背景下框架理論的嬗變有了新媒體,一些被傳統新聞框架淡化或隱藏的信息得以傳播,人們接收信息的來源變得多樣化,能通過別的方式了解更多隱藏在聚光燈之後的信息。本文試圖通過這個角度,分析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新聞報導框架出現的消解和一定程度的重構。
  • 浙江寧波醫療「嫁接」臺灣元素 融合中引嬗變
    浙江寧波醫療「嫁接」臺灣元素 融合中引嬗變 2016-12-24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寧波12月24日電 題:浙江寧波醫療「嫁接」臺灣元素 融合中引嬗變
  • 傳播學十大核心理論 | 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
    ,即傳播媒介作為「大事」加以報導的問題,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中;傳播媒介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越高。它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1)橫向序列化報導模式,是指在一定時間段(輿情的興奮周期)內發生一件重大事件後,同時段的相類似議題不斷被挖掘的現象,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輿論場,如「性侵」事件、」滴滴司機「事件、「中國Me too」事件等,都是單個事件引發同時期媒體的序列化、規模化報導。
  • 全媒體時代「深度報導」含義新探
    經歷了紙媒時期、電視時期的深度報導,在當前全媒體時代,碎片化信息佔據人們生活的時候,如何重新定義「深度報導」是本文的重點。因此本文將通過學界對「深度報導」的多重解釋,探究深度報導出現的原因,進而從媒介發展的縱向維度重新思考「深度報導」在當今時代的含義。
  • 淮南:「豆腐村」的嬗變密碼
    中安在線訊 據淮南網報導,八公山區八公山鎮下郢、蔡崗、蔡窪三個村以豆腐製作聞名,村內聚集大小豆腐作坊70餘處,是名副其實的豆腐村。  短短幾個月時間,「豆腐村」發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由得讓我們想更加深入地走進這裡,解開「豆腐村」的嬗變密碼。  衝鋒帶頭,共產黨員勇當環境整治排頭兵  「廣大黨員幹部一定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和群眾的立場,以必勝的信念和克難的勇氣,堅決打贏『豆腐村』治理這場攻堅戰。」
  • 看磚瓦窯的華麗嬗變
    近日,人民網四川頻道聯合成都市大氣辦,通過記者實地走訪,發掘各區縣各部門各企業的工作亮點,推出系列報導。本期我們分別從遠郊區到中心城區一起來看看治汙減排行動開展情況。 看磚瓦窯的華麗嬗變 「我們4家企業『眾籌』將輪窯企業升級整合為 『新型隧道窯節能企業』,改變了傳統生產工藝,同時還投入了500萬元購買了脫硫塔、降塵噴霧設施等汙染治理設施,有效的實現節能降耗,減少汙染物排放……」近日,在位於成都市蒲江縣西來鎮高橋4組64號的成都市蒲江五興節能建材有限責任公司,企業負責人孫志良向記者介紹了企業的綠色發展轉型之路
  • 深度報導的組合規律和技術方式
    深度報導的特性,決定了它首先是一種深層次的新聞挖掘。也就是說,它不僅僅是對某一事件或現象的記錄或敘述,還必須探究這一事件的原因、結果甚至未來的趨向。這是深度報導必須進行選題策劃的基本前提。除此以外,選題策劃還以最佳效果為出發點,尋求符合自身價值定位的特質。
  • 地方高校《深度報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深度內容」緊缺呼喚更多經過專業訓練的「深度內容生產者」的出現。 《深度報導》是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必修課,課程一般安排在大二下學期或者大三上學期,近年由於高校實施春、夏、秋三學期制,課程也常於夏季學期開設。《深度報導》課程的開設是「深度內容生產者」培養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 「三個轉變」:精準確定深度報導選題
    寫什麼是深度報導成功與否的關鍵。採寫深度報導,選題是最重要的初始環節,是把握輿論導向的基礎。本文結合筆者給《解放軍報》「軍營觀察」版採寫稿件的實踐,探討如何精確確定軍事新聞深度報導選題。關鍵詞:軍營觀察;思考路徑;「三個轉變」在媒體融合的時代,深度報導不僅是傳統媒體不可替代的優勢所在,也是傳統媒體擴大影響力的必然選擇。
  • 教育學核心概念的嬗變與重構
    二、教育學核心概念嬗變與重構的基本邏輯  教育學具有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特點,它兼具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多個學科的特點,是一門綜合科學。教育學核心概念的嬗變與重構需要遵循文化邏輯、時代邏輯、實踐邏輯和學科邏輯。
  • 中文深度報導播客,有哪些值得聽?
    原創 陳恆一 全球深度報導網 收錄於話題#播客1個過去一年,中文播客迎來了飛速成長,新聞機構和經驗豐富的媒體人推出新聞類播客漸漸成為一種趨勢。內地財經媒體《財新》在2019年和2020年連續推出了兩季調查報導類播客節目,講述報導背後的調查路徑、故事細節和現場情景;而臺灣地區的多家媒體也將播客作為接觸讀者的新渠道,用聲音分享深度報導的幕後故事,《關鍵評論網》、《轉角國際》和《鏡傳媒》這三家媒體平臺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中文播客矩陣。本文從這些中文播客中,挑選出了七個以深度調查報導作為切入的節目,一起聽聽那些優秀的深度報導是如何誕生的吧!
  • 新聞實務06 | 新聞背景、通訊、新聞特寫、深度報導
    / 名詞解釋 /◎ 定義深度報導是某些通過展示宏觀背景,對新聞事實進行分析、解釋、預測並達到相當深度的報導的總稱。深度報導並不是如消息、通訊、評論並列的一種獨立文體,其呈現形態多樣,不局限於一種或幾種文體。◎ 特點1.重要性。
  • 探索有故事的河北 | 走進井陘礦區,「觸摸百年煤城歷史,見證魅力礦區嬗變」!
    今天走進井陘礦區「觸摸百年煤城歷史,見證魅力礦區嬗變井陘礦區從伴隨中國近代工業興起而成長的百年工礦區,嬗變成為深度挖掘工業文明
  • 張煒《古船》:古老農村嬗變中的心靈陣痛與文化衝突
    張煒《古船》:古老農村嬗變中的心靈陣痛與文化衝突 2020-11-11 19: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小縣城變大景區 「中國最美鄉村」婺源的美麗嬗變
    (資料圖) 方華彬 攝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小縣城變大景區 「中國最美鄉村」婺源的美麗嬗變  中新網江西婺源12月22日電 題:小縣城變大景區 「中國最美鄉村」婺源的美麗嬗變  記者 劉佔昆  儘管已是冬季,但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篁嶺古村的遊客依舊不少
  • 你覺得深度報導的水平上升還是下降了?探討中國非虛構寫作
    答題思路從題目中我們可以發現,這道題是對非虛構寫作以及深度報導相關知識的考察,難度不大。在回答時,要合理安排內容先後次序,以較為清晰的論述邏輯分別對非虛構寫作的概念、中國非虛構寫作的發展現狀和當下困境進行闡釋,最後回答對深度報導水平的自我思考。
  • 胡寶鋼:服裝向「市場鏈式產業」嬗變(圖)
    胡寶鋼:服裝向「市場鏈式產業」嬗變(圖)2010/4/13/9:14來源:紡織服裝周刊作者:胡寶鋼在多元經濟的催生下、在市場平臺的孵化中,服裝產業不斷推動產業鏈式市場發生了根本性的嬗變。
  • 專題|深度報導對封城武漢的媒介空間建構
    那麼,媒體是如何在報導中呈現這一地理空間的呢?本小組將採取空間媒介化這一理論視角,通過搜集到的深度報導文本,分析媒體構建「封城武漢」媒介空間的方式。01華南海鮮市場在疫情初期,病毒來源成為民眾的關注焦點。
  • 如何讓深度報導可持續發展?聽聽這十位專家怎麼說
    媒體賺錢本身已經很難了,更何況是很難產生直接收益的深度報導業。但創造收入卻是新聞機構無法迴避的問題。如何讓深度報導可持續發展?我們邀請了1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新聞人和專家,聽聽看他們都有哪些建議。
  • 讀懂真題解析03 | 新聞價值要全部運用才是完美的報導嗎?
    ,這一類新聞報導,則更加凸顯的是新聞報導的趣味性,但是軟新聞也耐壓,早一天或遲一天報導也無妨,該類新聞報導的時新性、重要性更顯得不那麼重要。總而言之,新聞價值要素的運用,對於新聞報導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新聞價值要素運用於新聞報導中,並不是越全面越好,適當的運用才能發揮出作用,特別是新聞價值要素在新媒體時代發生嬗變的今天,針對性的使用新聞價值要素,而不是全部運用,才是最合理的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