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下,數位技術、網際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新聞活動的主體不再只是專職的新聞工作者和傳媒,普通人都可能是新聞的提供者和製作者,這樣的變化帶來的更是整個信息傳播生態的變遷,它作為社會結構中的一個子系統對同樣所處其中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階層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
(1)促進了政治民主化,政務管理公開透明 網際網路技術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增強了各個地區各個群體的互動性,使得原來集中於專職記者手中的信息大大得到釋放,一些被當地政府或媒體所隱瞞不報的事實也全部展露在公眾面前,公眾對於政府決策和輿情事件處理的關注前所未有的增強。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開通政務微博,公眾號,第一時間與公眾坦誠相待。微博問政、重大決策的制定實施都因為微博等網絡技術的發展和公眾的普遍需求而更加透明。像兩會時期對會議以及新聞發布的全程直播就是政府對政務公開民主的重大進步。 (2)媒介產業平民化,開創了新型經濟行為 原本由專業媒體獨家壟斷的出版資源稀缺不復存在,用戶可以自己開通公眾號運營,在視頻網站上上傳信息和影視作品,技術的發展使得公眾擁有了自己的傳播信息頻道。許多個人公眾號和微博大 V 的點擊量,關注度遠遠超過傳統媒體。眾籌新聞興起,滿足了公眾對於自身感興趣、所關注的事件的需求。像最近的在微信朋友圈爆紅的一元購畫新聞,既是信息的傳遞,又是慈善籌款的線上的新型嘗試,對於一些文章信息的打賞都是網絡環境下對新聞的新的傳播方式。
(3)網際網路文化、快餐式文化佔據人們生活 在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文化是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植根於網際網路文化中的最大特點即快餐文化。人們似乎很少可以拿起一本書專注閱讀,但是卻可以刷朋友圈、微博熱搜持續幾個小時,人們表現出對快餐文化的適應和巨大需求。沒有了傳統媒體的深度剖析,取而代之的是面對頻出的網絡熱點應接不暇,同時自媒體的把關缺乏理性,輿論的眾聲喧譁讓共識難以達成。
(4)精英階層與草根階層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 專屬於傳統媒體從業人員的工作被廣泛的業餘化,原來壟斷於淨營收中的信息和權力得到下放。新聞從傳統機構的特權轉變成為信息傳播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各種正式的組織和眾多個人都雜處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截止 2017 年 6 月,中國網民已經達到 7.25 億,人們通過網際網路技術更好的認知世界,技術普及拉近了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瘠者之間的距離,在某種程度上,技術使得中國民眾知識鴻溝得到縮減。 受眾與記者之間傳播機會的平等帶來社會變遷,究其原因,這是一種傳播模式的改變,是對傳統話語的解構。 (1)產消者群體出現,用戶自主參與體驗新聞 產消者的出現是後新聞時代開啟的標誌,昔日處於被動的新聞收受者,正在變成主動的、具有創造性的、社會化的、公共化的新聞信息傳播者。從使用與滿足理論看,用戶更加主動的生產信息、提供傳播信息,來滿足自己對世界的認識、知情、休閒需要,用戶再也不是聽從傳統媒體一言堂式的被動接受者,他們要參與並體驗新聞,對世界有著極大的好奇心,這樣的變化帶來用戶對社會事務的關注 (2)新媒體技術使得用戶生產使用信息的渠道更為豐富 數位技術的發展,帶來的編碼解碼技術使得信息儲存量大大增多,用戶有機會接觸大量的新聞信息,手機的普及使得用戶有了技術支撐,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的興起豐富了信息傳播渠道,更拉近了用戶與信息的距離,用戶對各種手機客戶端的使用率提高,媒介接觸率也隨之增加,人們的生活正從線下轉為線上,生存更依賴於網絡,更適應於網絡環境。 (3)以微傳播為主的內容,迎合了用戶碎片化閱聽習慣 網絡媒體不同於傳統媒體的適合分析闡釋功能,它更適合於對各種簡要信息的概括呈現,既滿足了一些受眾希望獲取知識的心理,又迎合了跳躍式、短時間集中注意接受的習慣,在這樣傳播環境中,對信息的包容性更強,用戶更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和適合自己的信息。從信息選擇或然率來看,由於用戶對信息可滿足自己期待的預期報償很高,對選擇的媒介費力程度很低,所以用戶更願意主動參與信息傳播過程。 正是由於在新的傳播環境中,傳受雙方主體地位的改變,傳播渠道的豐富,傳播內容的短平快特點,呈現出受眾被賦予權力,記者不再處於壟斷地位的新模式,這個新型的信息傳播系統進而流向人們生活的每個縫隙,滲透到社會結構的方方面面,帶來整個社會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