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受眾賦權與記者去權如何改變了社會結構?

2020-12-17 Wereading

新媒體時代下,數位技術、網際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新聞活動的主體不再只是專職的新聞工作者和傳媒,普通人都可能是新聞的提供者和製作者,這樣的變化帶來的更是整個信息傳播生態的變遷,它作為社會結構中的一個子系統對同樣所處其中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階層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

(1)促進了政治民主化,政務管理公開透明 網際網路技術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增強了各個地區各個群體的互動性,使得原來集中於專職記者手中的信息大大得到釋放,一些被當地政府或媒體所隱瞞不報的事實也全部展露在公眾面前,公眾對於政府決策和輿情事件處理的關注前所未有的增強。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開通政務微博,公眾號,第一時間與公眾坦誠相待。微博問政、重大決策的制定實施都因為微博等網絡技術的發展和公眾的普遍需求而更加透明。像兩會時期對會議以及新聞發布的全程直播就是政府對政務公開民主的重大進步。 (2)媒介產業平民化,開創了新型經濟行為 原本由專業媒體獨家壟斷的出版資源稀缺不復存在,用戶可以自己開通公眾號運營,在視頻網站上上傳信息和影視作品,技術的發展使得公眾擁有了自己的傳播信息頻道。許多個人公眾號和微博大 V 的點擊量,關注度遠遠超過傳統媒體。眾籌新聞興起,滿足了公眾對於自身感興趣、所關注的事件的需求。像最近的在微信朋友圈爆紅的一元購畫新聞,既是信息的傳遞,又是慈善籌款的線上的新型嘗試,對於一些文章信息的打賞都是網絡環境下對新聞的新的傳播方式。

(3)網際網路文化、快餐式文化佔據人們生活 在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文化是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植根於網際網路文化中的最大特點即快餐文化。人們似乎很少可以拿起一本書專注閱讀,但是卻可以刷朋友圈、微博熱搜持續幾個小時,人們表現出對快餐文化的適應和巨大需求。沒有了傳統媒體的深度剖析,取而代之的是面對頻出的網絡熱點應接不暇,同時自媒體的把關缺乏理性,輿論的眾聲喧譁讓共識難以達成。

(4)精英階層與草根階層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 專屬於傳統媒體從業人員的工作被廣泛的業餘化,原來壟斷於淨營收中的信息和權力得到下放。新聞從傳統機構的特權轉變成為信息傳播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各種正式的組織和眾多個人都雜處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截止 2017 年 6 月,中國網民已經達到 7.25 億,人們通過網際網路技術更好的認知世界,技術普及拉近了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瘠者之間的距離,在某種程度上,技術使得中國民眾知識鴻溝得到縮減。 受眾與記者之間傳播機會的平等帶來社會變遷,究其原因,這是一種傳播模式的改變,是對傳統話語的解構。 (1)產消者群體出現,用戶自主參與體驗新聞 產消者的出現是後新聞時代開啟的標誌,昔日處於被動的新聞收受者,正在變成主動的、具有創造性的、社會化的、公共化的新聞信息傳播者。從使用與滿足理論看,用戶更加主動的生產信息、提供傳播信息,來滿足自己對世界的認識、知情、休閒需要,用戶再也不是聽從傳統媒體一言堂式的被動接受者,他們要參與並體驗新聞,對世界有著極大的好奇心,這樣的變化帶來用戶對社會事務的關注 (2)新媒體技術使得用戶生產使用信息的渠道更為豐富 數位技術的發展,帶來的編碼解碼技術使得信息儲存量大大增多,用戶有機會接觸大量的新聞信息,手機的普及使得用戶有了技術支撐,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的興起豐富了信息傳播渠道,更拉近了用戶與信息的距離,用戶對各種手機客戶端的使用率提高,媒介接觸率也隨之增加,人們的生活正從線下轉為線上,生存更依賴於網絡,更適應於網絡環境。 (3)以微傳播為主的內容,迎合了用戶碎片化閱聽習慣 網絡媒體不同於傳統媒體的適合分析闡釋功能,它更適合於對各種簡要信息的概括呈現,既滿足了一些受眾希望獲取知識的心理,又迎合了跳躍式、短時間集中注意接受的習慣,在這樣傳播環境中,對信息的包容性更強,用戶更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和適合自己的信息。從信息選擇或然率來看,由於用戶對信息可滿足自己期待的預期報償很高,對選擇的媒介費力程度很低,所以用戶更願意主動參與信息傳播過程。 正是由於在新的傳播環境中,傳受雙方主體地位的改變,傳播渠道的豐富,傳播內容的短平快特點,呈現出受眾被賦予權力,記者不再處於壟斷地位的新模式,這個新型的信息傳播系統進而流向人們生活的每個縫隙,滲透到社會結構的方方面面,帶來整個社會的新氣象。

相關焦點

  • [學子論文]新媒體時代三種「受眾參與」式新聞生產形式研究
    在這篇文章中,筆者主要探討了新媒體時代三種「受眾參與」新聞生產實踐形式,即以《赫芬頓郵報》為代表的受眾作為公民記者參與新聞採編過程;以kickstarter為代表的受眾為新聞提供報導資金的眾籌新聞;以reddit為代表的受眾作為內容傳播者參與新聞聚合、傳播、評論的社交新聞聚合網站。
  • 新媒體生態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軍事記者?
    因此,努力培養適應新媒體生態的軍事記者,已成為資訊時代軍隊媒體發展的重要任務。一、媒介環境變革對軍事記者的新要求在新媒體環境中,軍事新聞工作面臨新局面,傳統教育背景下培養的記者人才在知識結構上與現實需求存在一定的差異與矛盾,軍事記者需要掌握更加全面立體的知識與技能,適應新媒體傳播規律,採寫出無愧於時代的、讓受眾真正歡迎的新聞作品。
  • 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媒介依賴的原因探析
    新的媒體以它們獨有的傳播優勢和特性佔據不同的傳播空間,特別在三網融合的媒介技術催化下,各種新媒體相互取長補短,交叉疊加發展,使大眾從「沙發土豆」(couch potato)向「滑鼠土豆」、「手機土豆」轉移(mouse potato and cellphone potato),進入一個混合的傳播時代。
  • 新媒體時代的語境解讀
    摘 要:新媒體的興起,不僅改變了人類信息的傳播方式,也對人們的言行方式造成極大的衝擊,給社會結構帶來革命性的影響,開創了媒介傳播的新語境時代。本文從新媒體的簡介、新媒體語境的概念釋義和新媒體語境的特徵解讀三個方面進行闡釋。
  • 新媒體時代媒體承擔哪些社會責任
    這種新聞的採編方式在傳播效果上更具有說服力,能夠將新聞更加鮮活地展現出來,達到吸引受眾的目的。因此,不斷提高行業的新聞編輯能力,為社會呈現更加豐富多彩的新聞,也是新媒體時代媒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之一。創新新聞報導理念,讓新聞「接地氣」。
  • 深化新媒體時代智能算法研究
    深化新媒體時代智能算法研究 2020年05月22日 08:3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段丹潔 字號 內容摘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智能算法為基礎的內容平臺不斷興起
  • 社區賦權:基於社會資本的視角
    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的實體性載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進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區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這為社區治理體制創新提出了方向和目標,而如何實現這個目標,探索社區治理創新成為社會治理研究領域中具體而又迫切的問題。
  • 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和年輕人的關係其實更緊密了
    過去是機構媒體為受眾設置議程,現在反過來了,是微博、微信為機構媒體設置議程。最關鍵的是新聞定義權的變化。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媒體壟斷了定義權,但今天除了媒體還有商業網站、受眾、各種各樣的廣告商業機構,大家一塊來定義新聞是什麼。」「所以一件裙子,到底是金黃色的還是藍色的,這是一個熱點話題,也是受眾眼中的新聞。
  • 傳播學十大核心理論 | 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
    「議程設置理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 1 議程設置主體多元化 在去中心化的網際網路時代,技術賦權受眾,傳播權力下沉。大眾傳媒在議程設置方面的壟斷性地位受到了挑戰。
  • 框架、媒介框架、新聞框架、受眾框架……一文打盡 | 經典導學
    他同時認為框架是人們將社會真實轉換為主觀思想的重要憑據,也就是人們或組織對事件的主觀解釋與思考結構。關於框架如何而來,戈夫曼認為一方面是源自過去的經驗,另一方面經常受到社會文化意識的影響。注意,大家要在此基礎上準備出一個「框架」的名詞解釋版本進行記憶哦。
  • 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異同|20北大新媒體專碩真題解析14
    接下來,我將從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受眾與傳播效果等方面進行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對比。1 不同傳播主體層面傳統媒體時代,傳播主體主要是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傳播主動權、傳播內容決定權掌握在它們手裡,受眾處於完全被動的狀態,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傳播過程是單向的、缺乏反饋的。
  •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四大轉型趨勢
    關鍵詞:新聞傳播教育;新媒體;轉型趨勢 2006年,也就是Twitter誕生的那一年,美國《時代周刊》將「你」(YOU)列為年度人物。在數碼文化方興未艾的今天,那些曾經被稱為受眾的人們變身成為信息生產的積極參與者。
  • 基於對新媒體時代新聞真實性維護的思考
    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使得人人都有可能成為新聞的發布者和傳播者,新聞真實性受到極大挑戰。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信息得以存在的根本條件,是新聞的生命。失去真實性,新聞便失去了存在意義和傳播價值。分析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虛假新聞和失實報導現象,並探討在新媒體環境下維護新聞真實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維護新聞真實性有重要的意義。
  • 黃楚新:新媒體語境下公共議題的「滿意解」: 社會價值與個人需求的耦合
    網絡的廣泛滲透「改變了人們進出、穿梭的公共空間」,受眾可以幾乎不受控制地選擇消費何種信息以及如何消費。新媒體平臺成為了公眾攝取生產性資源與生活性資源的主要平臺,信息消費成為了人們減少和降低對社會公共生活不確定性的主要途徑和手段,也成為了人們獲得文化娛樂情趣的主要場所。
  • 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評論特徵分析
    網絡新聞評論是新聞界較為「自由」的一種言論,其發布者包括:專家、記者、編輯、普通受眾等,可謂是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本文主要圍繞新媒體時代新聞評論的特徵做出分析。 (二)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新聞評論的定義 新媒體時代對網絡新聞評論的定義,專業人士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並且在圍繞這個話題不斷爭論,爭論的焦點在於網絡新聞評論包不包括除了公開在平臺表達的信息之外的信息表達。
  • 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轉型升級策略研究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新媒體給傳統電視媒體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電視媒體的轉型升級刻不容緩。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發展現狀,然後以央視紀錄頻道為例,分析電視媒體轉型的成功經驗,提出電視媒體轉型升級的策略。
  • 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播音主持業務素養提升路徑研究
    [1]傳統媒體的播音員主持人只有正確對待新媒體時代帶給行業的發展機遇與挑戰,結合本專業的工作性質,創新思路、革新理念、改變方法,積極地提升自身業務素養,才能不斷適應新媒體、全媒體發展的需要,進而增強傳統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促進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
  • 對新時期傳統紙媒與新媒體融合的思考
    當前,我們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的主動權和話語權,要使傳統紙媒和新媒體之間深度融合,就是要揚長避短,發揮傳統紙媒的優勢,重塑新媒體定位,改變新媒體的現狀,實現傳統紙媒與新媒體相輔相成、同步發展、攜手共進,使信息的傳遞更加迅速
  • 框架理論及其新媒體背景下的嬗變
    他認為,框架指的是就如何理解彼此符號,傳受雙方相互約定的詮釋規則。社會學家E.戈夫曼1974年在《框架分析》一書中認為框架指的是人們用來認識和闡釋外在客觀世界的認知結構,人們對於現實生活經驗的歸納、結構與闡釋都依賴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們能夠定位、感知、理解、歸納眾多具體信息。
  • 新媒體 新生態
    網際網路時代,媒體應該如何變革和發展?11月19日上午,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論壇在浙江烏鎮召開,八位媒體負責人就上述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隨著未來帶寬的升級和消費習慣的改變,媒體產業格局還會產生根本性改變。」  新媒體把滿足受眾用戶需求作為一切的出發點,打開邊界構建創造共享的平臺  在享受新媒體新生態帶來無限便利的同時,全球媒體業也在面臨一個更加複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