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11.22: 子路問:「聞斯行諸?」

2021-02-08 三經書院

11.22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兼人,謂勝人也。張敬夫曰:「聞義固當勇為,然有父兄在,則有不可得而專者。若不稟命而行,則反傷於義矣。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則於所當為,不患其不能為矣;特患為之之意或過,而於所當稟命者有闕耳。若冉求之資稟失之弱,不患其不稟命也;患其於所當為者逡巡畏縮,而為之不勇耳。聖人一進之,一退之,所以約之於義理之中,而使之無過不及之患也。」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聞斯行諸:聞斯行,謂聞義即當勇為。或說:此專指賑窮救乏之事。今不從。諸,之乎二字之合,疑問辭。

有父兄在:《曲禮》:「父母在,不許友以死,不有私財。」言父母生時,為子者自身之生命及錢財皆不得自專,其他自當商之父兄。

求也退:冉有姿性懦弱,見義不前,故孔子教其應爾。

由也兼人:子路性勇敢前,常若一人可兼兩人之所為,故孔子戒其不得爾。今按:公西華少子路二十三歲,為此問時,應在既冠之後,子路年已四十四五。子路有負米之嘆,其父母當早卒,或尚有兄長在。

【白話試譯】

子路問:「是否聽到了就該做呢?」先生說:「還有父兄在上,怎可聽到便做呀?」冉有問:「是否聽到了就該做呢?」先生說:「自然聽到便該做呀。」公西華說:「由問:『聽了便該做嗎?』先生說:『有父兄在上。』求問:『聽了便該做嗎?』先生說:『聽到便該做。』赤對此有疑惑,敢再問個明白。」先生說:「求呀!他老是退縮,所以我要拉他向前。由呀!他一人要兼兩人事,所以我要抑他退後。」

——錢穆《論語新解》

【新注】

① 聞斯行諸:謂聞義即當勇為。諸,之乎二字之合音,疑問辭。

② 求也退:冉求性格謙退。兼人:勇氣過人。一說:一人可兼兩人之所為。

【新譯】

子路問:「聽到什麼就該去做嗎?」孔子說:「父兄尚在,怎麼能夠聽到後就去做呢?」冉有問:「聽到什麼就該去做嗎?」孔子說:「聽到了當然就該去做呀!」公西華問:「子路問聽到了是否就該去做,先生您說有父兄在;冉有也問聽到了是否就該去做,您卻說聽到了就該去做。我很困惑,請問何故。」孔子說:「冉求性格退縮,所以我要鼓勵他;仲由則勇氣過人,所以我要壓壓他。」

【新識】

此章可見子路、冉有雖同為「政事科」之選,然一個勇進而常過,一個懦退而不及,故夫子不得不進者抑之而使退,退者勉之而使進。

本篇第16章: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結合本章,也可下一轉語:「子路過,冉求不及。」「兼人」即是「過」,「退」即「不及」。子路之「兼人」,從《公冶長篇》「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顏淵篇》「子路無宿諾」諸章可以見。而冉有之懦退,從夫子謂之「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數言,亦可知矣。

又,本篇第18章「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實則亦談人性之偏,愚魯乃「不及」,闢喭則「過」也。中庸難能,於斯可見。

進而言之,"文勝質"、"禮之奢"乃是"過","質勝文"、"禮之儉"則為"不及"。如本篇"雖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實亦"不及"之意也!

夫子誠然是好老師,只是真正體悟其道的弟子不多,故顏回獨稱"好學"也!

道德經58章

其政悶悶①其民淳淳②

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

禍兮福之所倚⑤

福兮禍之所伏⑥

孰知其極⑦?

其無正

正⑧復為奇⑨

善⑩復為妖⑪

人之迷⑫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

方而不割⑬

廉而不劌⑭

直而不肆⑮

光而不耀⑯

【直譯】 

政治寬厚,人民自然淳樸

政治嚴苛,人民反生狡黠

災禍啊,幸福卻跟它形影不離

幸福啊,災禍就伏藏在它中間

誰能說清楚這種變化的拐點?

禍福的這種變化啊沒有定準

堂正的,反過來卻變成奇詭

善良的,反過來卻變成妖孽

人們的迷惑已有很長時間了!

所以聖人會做到:

方正而不割傷人

銳利而不刺傷人

直率而不要放肆

光明而不要耀眼

雜阿含經第161經

(一六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謂七身非作、非作所作,非化、非化所化,不殺、不動、堅實?何等為七?所謂地身、水身、火身、風身、樂、苦、命。此七種身非作、非作所作,非化、非化所化,不殺、不動、堅實、不轉、不變、不相逼迫;若福、若惡、若福惡,若苦、若樂、若苦樂,若士梟、士首,亦不逼迫世間;若命、若身、七身間間容刀往返,亦不害命,於彼無殺、無殺者,無系、無系者,無念、無念者,無教、無教者。」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相關焦點

  • 一起學《論語》11.21先進篇——聞斯行諸?
    》11.21先進篇——聞斯行諸?【原文】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 論語學習心得——先進第十一(286)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論語》中的子路
    《論語》中提到姓名的有二十七人。這些人,思想各異,性情有別,人生追求也不一樣。《論語》記錄了他們各自的言行,為我們勾畫了他們不同的個性形象。其中以子路、子貢、冉有、顏淵、曾參、宰予、閔損、子遊、子張、子夏等人的形象最為鮮明。
  • 論語經典丨聞斯行諸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1]?」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2],故進之[3];由也兼人[4],故退之[5]。」
  • 【論語易解】11.22「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1.22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
  • 「聞斯行諸?」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對於現在教育的意義
    導讀一、因材施教的含義1、孔子解答「聞斯行諸」2、為何孔子前後回答不一?01因材施教的含義1、孔子解答「聞斯行諸」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子路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學生,兩人都問過孔子一個相同的問題:「聞斯行諸?」其大意就是,聽到鼓勵的話就要行動起來嗎?而孔子對於兩人的回答卻各不相同,對於子路,孔子回答:「你有父親兄長在,你怎麼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對於冉有,孔子則表示了肯定:「應該聽到後就去實行。」
  • 《論語》先進篇第十一11.23
    【原文】11.22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評析】繼續昨天的分享,這是孔子的教育態度與方法。同時由這一篇書,也反映自己作人做事的一個反省。子路問,聽懂了一個道理之後,馬上就去做嗎?就言行合一去實踐嗎?
  • G1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論語)踐離朗誦
    是隨便一問還是早有考慮?讀過《論語》全書就會明白,孔子是早有考慮。孔子很受魯國當政者的尊重,經常有人向孔子求教治理國家的政策,並打聽他的這些徒弟的表現,詢問他們的本領究竟怎麼樣。當政者想從他的學生中挑選才,而孔子也經常向他們做些介紹、推薦的工作。 孔子的話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搶先發言了。其實,孔子的擔心對子路來說是多餘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齡最大,和老師是同輩人。
  • 【連環畫】孔子因材施教、子路問津
    聞斯行諸?【原文】子路①問:「聞斯行諸②?」
  • 以簡馭繁,曲盡其妙——《論語》的敘事藝術
    《論語》是語錄體,不以敘事見長,而以記言為主。但書中有時在記載人物語言的時候,也略及言語的前因後果,交代語境。如: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 《論語》全文之先進第十一
    《論語》全文之先進第十一11.1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11.2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11.3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
  • 《論語》重點備考語句及其翻譯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論語》重點考查的是對於原文的理解,以對應相關知識點,從而進行客觀性考查。以下即《論語》重點備考語句及其翻譯,希望對廣大考生有所幫助。
  • 看看論語裡這段精彩對話給現今教育帶來怎樣的反思
    說到這,不得不說一說論語裡的一篇精彩對話,孔子與學生的這一段對話可以說是因材施教的典範!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這段話啥意思呢?說是有一天孔子的徒弟子路問孔子:「是聽到了就應該行動嗎?」孔子說:「有父親和哥哥在,你怎麼能一聽到就擅自行動呢?」
  • 品讀論語 —— 看孔子如何因材施教
    《論語·先進》。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論語綜述二:孔子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上篇說的孔子的知識理論有一個中心思想貫穿著,這個一貫之道就是仁,那麼整部《論語》具體講了什麼呢?(《論語·述而7》),這裡的「束修」是講禮物呢還是講年齡?眾說紛紜,一部分人說是肉乾,是學生給老師的見面禮,或者說是學費;而另一部分人則說是指年齡,十五歲以上。依據是古代男子十五歲入學,所備之禮即為束修,行此禮之男子的年齡可用「行束修」稱之。
  • 2020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論語》重點備考語句及其翻譯_北京...
    教師招聘考試:本文整理2020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論語》重點備考語句及其翻譯。更多北京教師招聘考試信息請關注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論語》重點考查的是對於原文的理解,以對應相關知識點,從而進行客觀性考查。
  • 《論語》中孔子的弟子們
    11.15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11.18柴也愚(愚而耿直,不是傻的意思),參也魯(遲鈍),師也闢(偏激),由也喭(魯莽,粗魯,剛猛)。11.22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 拙讀《論語》第二百八十八篇:孔子運用中庸之道的典型案例
    原文: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 《論語》子路第十三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 [《論語<選讀>》資料八]《高山仰止》學生版
    ⑵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敢問。」子曰:「            ,故進之;由也兼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