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兼人,謂勝人也。張敬夫曰:「聞義固當勇為,然有父兄在,則有不可得而專者。若不稟命而行,則反傷於義矣。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則於所當為,不患其不能為矣;特患為之之意或過,而於所當稟命者有闕耳。若冉求之資稟失之弱,不患其不稟命也;患其於所當為者逡巡畏縮,而為之不勇耳。聖人一進之,一退之,所以約之於義理之中,而使之無過不及之患也。」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聞斯行諸:聞斯行,謂聞義即當勇為。或說:此專指賑窮救乏之事。今不從。諸,之乎二字之合,疑問辭。
有父兄在:《曲禮》:「父母在,不許友以死,不有私財。」言父母生時,為子者自身之生命及錢財皆不得自專,其他自當商之父兄。
求也退:冉有姿性懦弱,見義不前,故孔子教其應爾。
由也兼人:子路性勇敢前,常若一人可兼兩人之所為,故孔子戒其不得爾。今按:公西華少子路二十三歲,為此問時,應在既冠之後,子路年已四十四五。子路有負米之嘆,其父母當早卒,或尚有兄長在。
【白話試譯】
子路問:「是否聽到了就該做呢?」先生說:「還有父兄在上,怎可聽到便做呀?」冉有問:「是否聽到了就該做呢?」先生說:「自然聽到便該做呀。」公西華說:「由問:『聽了便該做嗎?』先生說:『有父兄在上。』求問:『聽了便該做嗎?』先生說:『聽到便該做。』赤對此有疑惑,敢再問個明白。」先生說:「求呀!他老是退縮,所以我要拉他向前。由呀!他一人要兼兩人事,所以我要抑他退後。」
——錢穆《論語新解》
【新注】
① 聞斯行諸:謂聞義即當勇為。諸,之乎二字之合音,疑問辭。
② 求也退:冉求性格謙退。兼人:勇氣過人。一說:一人可兼兩人之所為。
【新譯】
子路問:「聽到什麼就該去做嗎?」孔子說:「父兄尚在,怎麼能夠聽到後就去做呢?」冉有問:「聽到什麼就該去做嗎?」孔子說:「聽到了當然就該去做呀!」公西華問:「子路問聽到了是否就該去做,先生您說有父兄在;冉有也問聽到了是否就該去做,您卻說聽到了就該去做。我很困惑,請問何故。」孔子說:「冉求性格退縮,所以我要鼓勵他;仲由則勇氣過人,所以我要壓壓他。」
【新識】
此章可見子路、冉有雖同為「政事科」之選,然一個勇進而常過,一個懦退而不及,故夫子不得不進者抑之而使退,退者勉之而使進。
本篇第16章: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結合本章,也可下一轉語:「子路過,冉求不及。」「兼人」即是「過」,「退」即「不及」。子路之「兼人」,從《公冶長篇》「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顏淵篇》「子路無宿諾」諸章可以見。而冉有之懦退,從夫子謂之「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數言,亦可知矣。
又,本篇第18章「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實則亦談人性之偏,愚魯乃「不及」,闢喭則「過」也。中庸難能,於斯可見。
進而言之,"文勝質"、"禮之奢"乃是"過","質勝文"、"禮之儉"則為"不及"。如本篇"雖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實亦"不及"之意也!
夫子誠然是好老師,只是真正體悟其道的弟子不多,故顏回獨稱"好學"也!
道德經58章
其政悶悶①其民淳淳②
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
禍兮福之所倚⑤
福兮禍之所伏⑥
孰知其極⑦?
其無正
正⑧復為奇⑨
善⑩復為妖⑪
人之迷⑫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
方而不割⑬
廉而不劌⑭
直而不肆⑮
光而不耀⑯
【直譯】
政治寬厚,人民自然淳樸
政治嚴苛,人民反生狡黠
災禍啊,幸福卻跟它形影不離
幸福啊,災禍就伏藏在它中間
誰能說清楚這種變化的拐點?
禍福的這種變化啊沒有定準
堂正的,反過來卻變成奇詭
善良的,反過來卻變成妖孽
人們的迷惑已有很長時間了!
所以聖人會做到:
方正而不割傷人
銳利而不刺傷人
直率而不要放肆
光明而不要耀眼
雜阿含經第161經
(一六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謂七身非作、非作所作,非化、非化所化,不殺、不動、堅實?何等為七?所謂地身、水身、火身、風身、樂、苦、命。此七種身非作、非作所作,非化、非化所化,不殺、不動、堅實、不轉、不變、不相逼迫;若福、若惡、若福惡,若苦、若樂、若苦樂,若士梟、士首,亦不逼迫世間;若命、若身、七身間間容刀往返,亦不害命,於彼無殺、無殺者,無系、無系者,無念、無念者,無教、無教者。」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